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你撥電話給某位其他部門的同事,請他協調處理某件事,電話那端傳來很不耐煩的聲音,你可以聽出對方急於中斷對話,似乎不願意聽你把話說完,果然你說完你要對方配合處理的事,他敷衍幾句就急躁地掛了電話。好的,大家都很忙,既然人家答應了,就別妨礙別人啦。

可是,你得空到臉書蹓躂時,卻發現剛才那位同事在臉書上貼了一則文,而且還跟其他臉書友在留言欄上一來一往,聊個不亦樂乎,內容都是風花雪月,時間剛好是你撥電話給他的那段期間。你不禁感到自己不受尊重,而且自己重視工作的職責範圍,別人卻在忽悠自己。

也許不必那麼在意,別人都愛把時間耗在臉書等社交網站,特別在乎在網上的互動,而忽視更真切實在的直接人際溝通,不管是家人、親友,還是同事、同學之間的互動,這已經是時下的社交型態。有人喜好這種虛擬的溝通交流,或許是覺得這樣更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表達,不怕讓人看到神情和透過語氣和肢體動作,而暴露了自己當時的狀態和心情。所以有人在網上是積極多話的,現實生活中卻是不輕易展現真我的。

然而,上述同事的態度,除了反映出有人喜歡在社交媒體話題不斷外,當然也折射出有人對工作不上心,不認真,只是沒想到被臉書上的積極度出賣了而已。

人們現在多變成低頭族,無時無刻不盯住手機或者任何通訊器具,即使地面上有100令吉面鈔也會錯過,何況是眼前的人。對此現象很多人都開始在反思、檢討。不過,如果這種檢討和督促也是不斷在網絡上進行,呵呵,效果又能有多大呢?

我不反對網絡社交媒體,唯我很重視善用。善用得當,好處多得很,只要大家有此體驗,心領神會,這裡不必多言。

從個人擴至更廣泛的政壇,不懂得善用網絡,甚至把網絡搞得烏煙瘴氣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過去,在朝的一方不斷譴責在野一方的“紅豆兵”不斷在網絡造謠、抹黑、污衊、無中生有,這種網絡政治招數,很多選民選擇相信,但也有更多選民心裡有數,總之,不希望這種網絡生態持續,對民主追求帶來負面影響。

可惜的是,政治上依然相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絕佳招數。所以,最近看到一些親在朝的網民也應用“紅豆兵”的伎倆,在網絡上挑各種似是而非的課題攻擊在野領袖。我當然不是指在野黨領袖沒有自身的政治操守和素質問題,唯我認為認真的監督,理智的問責,才是民主的健康做法。在網絡上互相攻訐,結果幾乎所有被挑的課題,最後都被模糊了焦點,很顯然涉及者都只是在嘩眾取寵,這又對塑造清新和有素質的政治生態和問政精神有甚麼助益?

最近讀已故學者陳之藩的書,讀到作者當年在劍橋的生涯,有幾段煞是有趣。其中,劍橋的傳統是一天3頓飯,兩次茶,大家都得不分身份一起吃,同時和不同的師生藉機聊天,交換意見,甚至辯論。這樣一聊,可是可以從晚飯聊到深夜。陳之藩回憶,來自不同院系的師生,針對一個題目的見解,往往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藉促膝之談,激出智慧的新火花。吃飯飽肚出來,胃的含量不一樣,心靈和智慧的含量也不一樣。

這段抄來的讀書筆記,和上文提到的現象有甚麼干係?嘿嘿,我相信聰明的讀者是明白的。至於繼續低頭滑手機者,和天天在政治上叫囂的人,看得明白否,其實我也不是很在意。(17.1.2015 星洲日報/騎驢看本‧作者:張立德‧《星洲日報》主筆)

Views: 2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