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近代中國人的“東南洋”關注

——魏源《海國圖志》的亞洲認識

魏源刊有《海國圖志》,此前林則徐編有《四洲志》九萬字。1841年8月林則徐與魏源會於鎮江,囑魏源以《四洲志》為底本,擴充撰述,敘外洋情況。魏源增補資料,辛勤揮筆,1843年1月3日出版《海國圖志》50卷。1847年擴為60卷。1852年(鹹豐二年),又輯錄徐繼畬《瀛環志略》及其他資料,達100卷。 1自敘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此書對西方地理、歷史、政經及先進科技傾心敘論,同時記亞洲事情,尤其“東南洋”情況周詳深入。 2


1、關注東南亞沿革,敘論越南、泰國、緬甸等社會特點


《海國圖志》對安南、暹羅、緬甸等三國作重點介紹。安南即越南,暹羅即今泰國,緬甸名稱未變。三國在“阿細亞洲南洋”,“阿細亞”即為亞細亞。“安南三國”與印度接壤,故歐羅巴人稱此地為“印度外”。法國“曾遣羅比裏至暹羅國,欲行教化”,遂於此地有所知曉。近日英國“得印度之地”,於安南等三國益加關心,“所說此方之事,雖不詳備,較前代歐羅巴人則所得為多”。 3

魏源書中介紹緬甸都城及一般社會情況。“緬都曰阿瓦城,瓦垣而竹屋,街衢甚廣,廟耀宮宏 居民三萬。北極出地自二十一度五十分,偏東七十六度。道光十九年地震。安拉補臘為唐人所居大鎮,國之舊居也。居民二萬。蘭雲、馬他萬、巴心三城,皆海口。蘭雲城與印度貿易,產堅木,多運出造船,每年價銀十五萬兩。運入者多布匹。附近城有大廟高塔,愚民隨時赴之燒香拜佛,用重金鑲塑木像。” 4

書中敘論三國政治:“緬甸、暹羅、安南政事大略與東方各國相同,權柄專制於王,百官不得專擅所用。律例皆合中國、印度兩國之律,參酌損益而行。” 5其中對緬甸情況觀察尤詳。“王操全權,辦事不以律,國中產業,隨意奪給,有事則征餉,納稅無定則。王所乘白象,以金鑲廄,嵌以寶玉,與宮無異。履花氈,食珍羞。人敬象如大臣。王戶俱會同操權,有親政大臣一位,輔政官一位,副理政事通事官一位,各部立帥。各郡置官有土司、調司,皆世襲無俸祿,故勒索為常”。 6作者對緬甸賦稅田制一體觀察,論其“如東方中國之法,以田地錢糧為正供,此外征收外國貿易稅餉,不作正項,別貯內庫”。 7

“權柄專制於王,百官不得專擅所用”、“王操全權,辦事不以律,國中產業,隨意奪給”、“ 世襲無俸祿,故勒索為常”,魏源用如上口吻敘說東南亞政治實情,其否定態度是明確的。在魏源看來,專制腐敗、徇私枉法,欺淩百姓,“隨意奪給”凡“天朝”積弊,東南亞列國同樣存在。無論中原本地,無論“藩屬”異鄉,既當師夷之器物,亦當自覺改革,革舊求新,如此才能達抗敵“制夷”目的。

《海國圖志》記越南古史說:自漢、唐、明此地屢屬中國版圖,列郡縣,事載前史。 8明成化十七年九月,馬六甲前來朝貢,其貢使言:成化五年貢使還,飄抵安南(越南)境,多被殺,余黥為奴。今安南據城地,欲吞本國。明朝廷知此情況,“乃因安南使還,敕責其王”。 9由此事例可知,長期以來,越南與中國關系乃屬宗主與藩屬的關系,凡越南有事,中國有權“敕責”約束。

魏源論近代以來,越南與西洋之間所發生的若幹大事,其時“皆在本朝”,與中國海防關系最為密切。書中詳記越南“攘夷”事跡:“雍正初,紅夷兵舶由順化港闖其都,而西都以水攻沈之。嘉慶中覆由富良海口闖其東都,而東都以火攻燼之,鷙鳥將擊,必斂其形,未聞禦大洋橫行之劇寇,徒以海口炮台為事者”,又於越南善用本國兵船戰勝西洋讚不絕口。他稱揚“越南之禁鴉片,與日本禁耶穌教同功”,嘖嘖感嘆雲:“咄咄島邦,尚能令止而政行!” 10

《海國圖志》說暹羅國別號“赤土”國,而緬甸為“烏士”,均以土壤異色得名。乾隆年間,緬甸(烏土國)構兵,進攻暹羅(赤土國)。暹羅鄭昭克覆舊基,然僅十分之六。舊地丹著、氏麻、叨塗懷三城猶為緬甸所據。暹羅請中國調停,“令烏土國割回三城”。中國回答:“前此緬酋孟駁與暹羅紹氏構兵,非新酋孟隕之事。今緬國已易姓,何得上煩中朝追索侵地”,表示緬甸構兵為該國前朝之事,至今此國已經換主異姓,中國不宜插手幹預。 11

《海國圖志》對緬甸歷史多予矚目。緬甸建都阿瓦,又謂之馬臘麻。 12“緬都曰阿瓦城,瓦垣而竹屋,街衢甚廣,廟耀宮宏,居民三萬,北極出地自二十一度五十分,偏東七十六度。”又稱:“阿瓦國,東界暹羅,南界旁葛刺海並印度洋,西界天竺國並旁葛刺海,北界西藏國。”緬甸(阿瓦)與兩國相鄰,一曰阿臘幹,一曰秘古,三國爭奪不休,各不相統。 13

緬甸曾興兵攻服秘古,此後秘古約荷蘭,同攻緬甸,屢戰屢勝,直抵阿瓦城下。道光年,英國率印度之兵攻緬甸。緬甸陸戰全恃堅銳木柵,環繞重濠,英吉利兵馬亦為其所拒,然終因“紀律不嚴,進銳退速,以此為英軍所挫”,“割阿臘幹,麻爾古,達阿依,底尼色領沿海之地”,且賠款求和。 14

魏源論緬甸作戰“短於野戰,長於憑柵”,盛讚其“禦夷”戰績:“觀於緬柵之足拒夷兵,而知我之所以守” 15。《海國圖志·序》感嘆雲:“嗟我屬藩,尚堪敵愾”,作為中國藩屬的東南亞諸國尚能鼓勇抗敵,堂堂中土何可退讓。“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寫作《海國圖志》既為師夷以強國,亦為強國而制夷。反對西方侵略,保衛民族利益,成為《海國圖志》的思想主線。



2、矚目“東南洋”情況,述說新加坡、馬六甲等歷史沿革

《海國圖志》介紹東南洋大小島嶼及列國情況,篇幅浩大,達十四卷(卷五至卷十八)。書中《敘東南洋》,具長短按語近二十處,考訂補正,議論風生。 16又云:亞洲南方有大海,中有大島,“曰則意蘭,即錫蘭山。曰穌門答刺。曰爪哇,即葛留巴小爪哇也。曰渤泥,此渤泥為島,可證謂大泥即渤泥之謬。曰呂宋,近台灣島。曰馬路古。《坤輿圖說》作木路各,即美洛居也。更有地中海諸島,亦屬此州界內。” 17

《海國圖志》介紹新嘉坡即今新加坡。 18新嘉坡一作新州府,一作星忌利坡,皆字音相近。英國開辟新嘉坡(新加坡),富庶聞於中國,已數十年,皆不知為古時何國,閱《海錄》及英國海圖,知即柔佛,地在滿刺加(馬六甲)故墟。 19

魏源引《萬國地理全圖集》曰:馬六甲海峽之東口有新嘉坡埠。嶼地不大,有高山,有溪,地氣和暖,山水甚美,以胡椒、檳榔膏為特產。此地為印度繞至中國之路,西方海商由西轉東,此峽為必經之處。英國公班衙於嘉慶二十三年買以開埠。

以後廣開商路,不論何國船只赴市,概免稅餉,遂為南海各島貿易之中心。西國船舶,每年幾百艘,運進布帛、器皿,以南洋物產易之。以道光十四年計,各西國及他國之商船四百七十二船、中國之商船二十七艘、越南四十九艘、暹羅二十四艘、蕪來由七十二艘、婆羅島一百三十八艘、西裏白島五十五艘、巴裏嶼六十三艘、牙瓦島七十二艘、穌門他拉島五百一十四艘、檳榔嶼八艘、馬六加六十艘。

其始居民僅百五十口,“頓增至二萬余 中多唐人”。中國人為新加坡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中國船只每年幾十巨艦,常駕閩粵客數百成千到此買賣耕作。所居漢人,共一萬有余。居民日夕忙作,勤勞不已,住其海濱,屬英人管轄。每年運進載出之貨價,共計銀八千九百萬元。”

《海國圖志》又記馬六甲沿革:馬六甲,古稱滿刺加。據《明史》,滿刺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即古“頓遜國”,唐曰“哥羅富沙”。又引《梁書·海南諸國傳》說:此地主人曾不稱王,亦不稱國,服屬暹羅,歲輸金四十兩為賦。” 20 明永樂元年,遣使賜以織金文綺,“宣示威德,招徠之”。馬六甲遂遣使跟隨入朝貢。永樂三年九月,至京師,“詔封為滿刺加國王”。國王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帝制碑文勒山上”。 21

永樂九年,馬六甲國王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來朝,抵近郊。朝廷命中官有司宴勞。又入朝奉天殿,帝親宴之,賜以財物。此後國王屢率妻子、陪臣來朝。因臣服中國,是故凡有大事,皆上表中國朝廷,請求調停與支持。馬六甲曾受暹羅(泰國)進攻,中國皇帝屢敕暹羅,暹羅懼朝廷權威,奉詔罷兵。 22後佛郎機強,舉兵侵奪其地,國王出奔,遣使告難。時世宗已嗣位,敕責佛郎機令還其故士,而諭暹羅國諸王救災恤鄰,迄無應者,遂為佛郎機所破。 23 “自為佛郎機所破,其風頓殊”,此前“俗淳厚,市道頗平”,而後“商舶希至 多直詣穌門答刺”。時佛郎機想遣使朝貢請封,然而使者抵達廣東,中國守臣即以佛郎機“素不列王會”為理由,“羈其使以聞,詔予方物之直遣歸”。 24

《海國圖志》第十四卷介紹葛留巴 25沿革雲:“葛留巴,昔為小爪哇,今為小新荷蘭,其與下港僅隔一峽,凡西洋南洋之番船,必繞過峽中而後分赴各國,故帆檣廛市,雄甲南海,視婆羅洲之大爪哇尤繁盛。荷蘭之有小爪哇猶英吉利之有東印度,凡各島駐防之兵,均皆聽號令,受節制焉其並於天方也。在明天順,吞於荷蘭也。在明萬歷,交哄於佛蘭西、英吉利也。在嘉慶之初,天方之服之也,以回教,荷蘭之蠱之也,以鴉煙,皆陰謀潛伏於無形,而奪人家國。氣運所遷,機智所閾,烏乎!安所極哉。” 26

葛留巴(小爪哇)地處海上交通要沖,“與下港僅隔一峽”,溝通西、南洋,故“帆檣廛市,雄甲南海”。荷蘭為海洋國家,占小爪哇而得巨大國家利益,“猶英吉利之有東印度”。

魏源書中充分闡述他的“海國”思想。一個國家切須“海洋”立國,開辟航道,爭取海權,積極從事海外通商,據此致富求強。《海國圖志》對新加坡及馬六甲投以關註,又密切關心葛留巴沿革,因為無論新加坡、馬六甲、葛留巴,都屬海洋要沖、物流重地,與中國海外貿易,事關重大。魏源“海國”理念由此明晰可辨。

綜述以上,通過對魏源《海國圖志》的研究,知道鴉片戰爭之後,先進中國人所見的亞洲,已不僅是一個地理的亞洲,經濟、政治、文化的亞洲圖像,雖其朦朧,業已呈現。《海國圖志》既體現亞洲文化的自信,又揭示亞洲社會的故陋,同時書中有關“師夷制夷”、建設”海國”及貿易立國的改革思想,也成中國寶貴的思想遺產。



3、“天下一大州也,人類肇生之地,聖賢首出之鄉”


《海國圖志》有如下圖表記亞洲情況:東南洋各國沿革圖、西南洋五印度沿革圖、漢魏唐西域沿革圖總敘、漢西域沿革圖、北魏書西域沿革圖、唐西域沿革圖、元代疆域圖敘、元代西北疆域沿革圖。又有亞細亞州各國圖、亞細亞州全圖、朝鮮國北界圖、朝鮮國中界圖、朝鮮國南界圖、安南國圖、東南洋沿海各國圖、中南兩印度國合圖、東印度圖、五印度國圖、五印度國舊圖、西域各回部圖、西域押安比路治三國圖、百耳西亞國圖、亞拉比亞國圖、土耳其國全圖、南土耳其國圖、亞細亞州內俄羅斯國圖、日本國東界圖、日本國西界圖、東南洋各島圖等。

《海國圖志·阿細亞洲總說》依據史籍將世界分為四洲,又稱“四大地”。其中,亞齊亞(亞細亞)最大,長二萬四千裏,闊一萬二千三百裏。魏源所處時代已能精確使用經緯度表示地理方位。亞洲所處經緯度:“大地北極出地二度至七十八度。英國中線偏東自二十六至一百九十度。” 27

《海國圖志·阿細亞洲總說》介紹亞洲雲:“天下一大州也,人類肇生之地,聖賢首出之鄉。” 28廣闊大地,所容國土不啻百余,其大者首推中國。其次韃靼,專事遊牧,尊“回回”教,可稱為“回回”國家。 29再有“曰印第亞,即五印度。曰莫臥爾,小白頭回國。曰百兒西亞,大白頭回國。曰度爾格,都魯機回國。曰如德亞,天方默德那所屬國。” 魏源勾畫亞洲三大文化區域。此為中華文明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華人,主信儒教)、伊斯蘭教(主信回回教)區及印度文化區域(信仰佛教與印度教)。 30

魏源又劃分亞洲區域地理:東方“及太平海(太平洋)與其海隅”,有中國及所屬滿洲地方、日本群島,並琉球。“中國則居其東南,其北極出地之度,南起瓊州出地一十八度,北至開平等處出地四十二度,從南涉北,其得二十四度,徑六千裏,東西大抵略同”,對中國地理位置作精確說明。值得註意,到魏源時代,中國“居世界之中”的概念漸被動搖,“中國中心”思想漸趨消弭之勢。 31

魏源記西學東漸情況雲:“其(中國)距大西洋路幾九萬,開辟未始相通,但海外傳聞,尊稱之為大知納。近百年以來,西舶往來貿遷,始辟其途,兼以歷算之士,得歷中華,廣聞見,曠然遠覽”。 32

《海國圖志·原敘》有以下說明:“夷教夷煙,毋能入界,嗟我屬藩,尚堪敵愾,志《東南洋海岸各國第三》。呂宋爪哇,嶼埒日本,或噬或駾,前車不遠,志《東南洋各島第四》。教閱三更,地割五竺,鵲巢鳩居,為震旦毒,述《西南洋五印度第五》。” 33

亞洲東南有大海,海中島嶼星羅棋布,又有沿岸國家,“謂蕪來由列邦,暹羅、安南、老撾、緬甸”等。亞洲西南有印度洋,又有列國如印度等。

亞洲西方有西域列國與土耳其等國,此為人類始祖誕生之地,又為世界數大宗教發源之地,“道理術法與教門,一皆由亞齊亞(亞細亞)出,故亙古至今視為重地。”再往西行,可見歐洲大陸及地中海,隔地中海遠望則有非洲。 34

亞洲北方有“俄羅斯藩屬國”及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西伯利則坐落於亞洲。從俄羅斯往北是“北冰海”,即現在的北冰洋。亞洲中部有蒙古各部,其為廣闊綿延的草原與沙漠,再有中國西藏與新疆。 35


4、所據史料的豐富


《海國圖志》,尤其是1852年出版的百卷本,其所征引幾乎囊括當時所有漢文出版的外國史地報刊書籍,此所謂“近日夷圖、夷語,鉤稽貫串”。擇其要者有:瑪吉士:《地理備考》、馬禮遜:《外國史略》、韋理哲:《地球圖說》、高理文(裨治文):《美裏哥(美國)志略》、郭實臘(郭士立):《萬國地理全圖集》、《貿易通志》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培瑞(麥嘉締):《平安通書》等。 36魏源稱自己的書,“何以異於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

魏源在《海國圖志·原敘》中說:

《海國圖志》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鉤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大都東南洋、西南洋,增於原書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於原書者十之六。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博參群議,以發揮之。何以異於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 37

魏源述中國西洋輿地學由來:“譚西洋輿地者,始於明萬歷中泰西人利馬竇之《坤輿圖說》,艾儒略之《職方外紀》。初入中國,人多謂鄒衍之談天。及國朝而粵東互市大開,華梵通譯,多以漢字刊成圖說。其在京師欽天監供職者,則有南懷仁、蔣友仁之《地球全圖》。在粵東譯出者,則有鈔本之《四洲志》、《外國史略》,刊本之《萬國圖書集》、《平安通書》、《每月統紀傳》,爛若星羅,了如指掌,始知不披海圖海志,不知宇宙之大,南北極上下之渾圓也。” 38

《海國圖志·後敘》說:“近惟得布路國(葡萄牙)人瑪吉士之《地理備考》,與美裏哥國(美國)人高理文之《合省國志》,皆以彼國文人,留心邱索,綱舉目張。而《地理備考》之《歐羅巴洲總記》上、下二篇,尤為雄偉,直可擴萬古之心胸。” 39作者對瑪吉士的尤予重視,“瑪吉士之《天文地球合論》,與夫近日水戰火攻船械之圖,均附於後,以資博識,備利用。” 40

魏源通覽與世界史地有關論著,也指出其缺點:“惟是諸志多出洋商,或詳於島岸土產之繁,埠市貨船之數,天時寒暑之節,而各國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國史書志富媼山川,縱橫九萬裏,上下數千年者,惜乎未之聞焉。” 41


1徐繼畬編撰的《瀛環志略》於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撰為十卷,刊印問世。晚清世界歷史地理名著,在近代史上堪與魏源《海國圖志》齊名。體現近代先進中國人於世界地理、政經社會的了解。

2 《海國圖志》問世之前,姚瑩刊《康輶紀行》(1845年),由作者日記雜錄組成,系中國西南考察記錄,敘及中國與英俄及印度關系,記印度、 尼泊爾 、 錫金 等國與地區情況。

3魏源:《海國圖志》卷10,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3頁。

4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61頁。

5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4頁。

6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61頁。

7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4頁。

8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54頁。

9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33頁。

10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59頁。

11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8頁。

12阿瓦, 緬甸古城,1364年建城,曾為阿瓦王朝與雍笈牙王朝等古都, 位於伊洛瓦底江左岸,密埃河匯入處。

13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3頁。

14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54頁。

15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67頁。

16如劉禺生《世載堂雜憶》雲:“道鹹間西北史地學盛時,魏默深源另樹一幟,為東南海疆成《海國圖志》一書”,談遼金元史地者有張穆,論東南、西南海史地者有魏默生。(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7頁。)

17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8頁。

1819世紀初期,英國積極與中國貿易,需有供船只停泊、維修的港口,以此與荷蘭人競爭。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新加坡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24年,新加坡被殖民地位確立。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為海峽殖民地政府所在地。1867年正式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梁啟超《中國殖民偉人傳》雲:有廣東嘉應州人葉來,嘉慶間流寓馬來半島之新加坡。馬來半島即《梁書·南夷傳》所稱頓遜。半島南端為柔佛國,有港曰新嘉坡。華人自唐以來已僑寓其地。有唐人(華人)墳墓碑記梁朝年號及宋代鹹淳,乃其證也。英人以貲購新嘉坡於柔佛,在嘉慶二十四年(按:來佛士之取新嘉坡系在1819年)其在南洋海峽占勢力至此始。

18自明代始,以此稱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人,原為法蘭克(Frank)一詞的誤讀。法蘭克為日耳曼族一部落集團,伊斯蘭信者與之接觸﹐以此名廣指歐洲人,後傳中國。

19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49頁。

20梁啟超《中國殖民偉人傳》雲:有廣東嘉應州人葉來,嘉慶間流寓馬來半島之新加坡。馬來半島即《梁書·南夷傳》所稱頓遜。半島南端為柔佛國,有港曰新嘉坡。華人自唐以來已僑寓其地。有唐人(華人)墳墓碑記梁朝年號及宋代鹹淳,乃其證也。英人以貲購新嘉坡於柔佛,在嘉慶二十四年(按:來佛士之取新嘉坡系在1819年)其在南洋海峽占勢力至此始。

21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32頁。

22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33頁。

23明朝以後稱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為法蘭克(Frank)一詞誤讀。法蘭克為日耳曼族一部落集團,伊斯蘭信者與之接觸﹐以此名廣指歐洲人,後傳中國。這裏說的是葡萄牙。

24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433頁。

25葛留巴所屬島,為今印度尼西亞之巴厘島。

26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558頁。

27英國中線,通過英國格林威治的子午線,東西經度的零度起點。

28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8頁。

29魏源書中列多國名,於今名稱如下:

東南洋,指今亞洲東南部各國。

西南洋,即今南亞和西亞各國。
大小西洋 北洋 外大西洋

大西洋,指歐洲各國。

小西洋,指非洲各國。

北洋,指俄國和北歐各國。

外大西洋,指南、北美洲各國。

布路國,今之葡萄牙。

孛露國,今之秘魯。

都魯機,今之土耳其。

葛留巴,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古裏、瑣裏,皆明時東南亞島國

柯枝、榜葛刺,明代印度古國名,榜葛刺又名明呀喇。

滿刺加,明代馬來半島國家,首府於今馬來西亞之馬六甲。

渤泥,今加裏曼丹島,又稱婆羅洲,渤泥音譯。

大泥,今泰國南部一古國。

亞齊,明代蘇門答臘島一小國

柔佛、東西竺島、賓童龍,皆明代東南亞地名。

佛國、天竺、舍衛,印度古名

呂宋,今西班牙。

佛郎機,明清時中國人對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稱呼,泛指西洋,有時也指法國。

那多理亞,即安納托裏亞,土耳其國亞洲部分。

福島,今大西洋加那利群島。

亞尼俺峽,即可今白令海峽。

韃而靼,蒙古及其周邊遊牧民族。

莫臥兒,創立於阿富汗的一個伊斯蘭國家,勢力曾至印度大部。

百兒西亞,也叫波斯,今之伊朗

度爾格,又稱都魯機,今之土耳其。

如德亞,古代猶太人聚居地,今巴勒斯坦。

則意蘭,今斯裏蘭卡,也稱錫蘭。

馬路古,今印尼馬魯古群島,也作稱木路各、美洛居。

大知納,古代印度尊稱中國。

蕪來由,今之馬來亞,當地土著也以此自稱,又稱巫來。

亞剌百 ,今之阿拉伯。

西百利 ,今俄羅斯之西伯利亞。

(參考魏源:《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0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8頁。

31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8頁。

32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9頁。

33《海國圖志·原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頁。

34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9頁。

35魏源:《海國圖志上·阿細亞洲總說》,《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49頁。

36 以上著述作者,除瑪吉士外其余皆為西方傳教士。

37《海國圖志·原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38《海國圖志·後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

39《海國圖志·後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

40《海國圖志·後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頁。

41 魏源:《海國圖志·後敘》,魏源著、李巨瀾評註:《海國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

Views: 2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