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77)

第十九章·1945年至1962年的好萊塢(6)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影片生產起初很興旺,最早幾部故事片是基督教救世軍拍的(如1901年的《早期的基督教殉難者》、1902年的《十字架的戰士》)。1909年共攝制了11部影片,其中有一部科學幻想片《來自火星的信息》和一部航空片《澳大利亞在召喚》。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此后有聲片的興起都刺激澳大利亞的影片生產,每年有時超過15部。同時,查爾斯·卓威爾從1926年《蒙比的蠹蟲》一片起開始攝制了許多影片,時間持續逾三十年之久。到1922年,全國組成放映網的電影院近1000家,觀眾人次比歐洲還高(每年每人平均購票13—14張)。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查爾斯·卓威爾仍然是澳大利亞的主要電影導演,他導演的影片中傑出的是《四十萬騎兵》和《托勃魯克的老鼠》,分別表現澳大利亞軍隊1917年在西奈和1942年左近在利比亞的輝煌戰績。

紀錄片運動在加拿大的格里爾遜的鼓勵與幫助下也發展起來。1944—1945年間,尤里斯·伊文思用簡劣的器材,依靠各工會的支持,以澳大利亞的碼頭工人同為獨立而戰斗的印度尼西亞人民的團結一致為題材,和馬里翁·米歇爾合拍了《印度尼西亞在呼喚》這部紀錄片。

由伊林製片廠培養出來的紀錄片導演哈萊·瓦特用一些澳大利亞演員為蘭克公司導演了一部《橫越大陸的人》,敘述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牧人趕著成群牛羊橫穿這塊遼闊國土的經歷。它是戰爭剛結束后一部傑出的影片。可是,哈萊·瓦特后來拍攝的《最后的街壘》卻未能獲得同樣的成功,因此蘭克公司不久就放棄了在澳大利亞的製片工作。

第二次大戰以來,澳大利亞年產二三部影片。電影界的元老查爾斯·卓威爾繼續導演了一些情節頗為簡單的影片,不過選擇的題材卻是真正澳大利亞的。在《傑達》這部影片中,他由於處理種族問題不當,遭到了失敗。

1950年之后,隨著塞西爾·霍爾姆斯的出現,產生了新的一代,霍爾姆斯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一部沒有多大意義的「西部片」《亨勃勞弗上尉》;接著在1955年,他根據澳大利亞作家亨利·勞森、弗蘭克·哈代和拉爾弗·彼特森的小說,拍成一部三個故事組成的影片,名叫《三合一》。這三個故事不論是描繪1900年、1920年還是當代的人民生活,都採用新現實主義的手法,情景真實感人,尤其是最后一部更為如此,它描述在嘈雜喧囂的悉尼市,一對年輕情侶由於沒有錢和住房,遭到種種挫折。

很可惜,這部成功的作品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成為一種潮流,澳大利亞的電影業從1950年以來似乎並無進步,在某些年份,它的長片產量甚至下降到零。


新西蘭


這塊英國屬地在電影放映業方面和澳大利亞情況相同,電影院密度很高,觀眾人次空前(每年每人平均購票20張),重要的放映網都控制在美國和蘭克公司的手里。

地方喜劇和毛利人的傳說為1920—1940年間攝制的20—30部影片提供了題材。其中最好的一部是《雷威的最后防線》,描寫一場對毛利人的戰爭,由新西蘭電影的創始者蘭達爾·海華德導演。

新西蘭政府在1936年創立了一家紀錄片製片廠,后來格里爾遜在那里組織了一個「國家製片小組」,這個小組於1950年攝制了一部長片《三人行程》,由於它的移民宣傳,使它不能成為一部優秀的影片。

這時有價值的影片是1952年攝制的《衝破障礙》,這是以一個毛利族女子同一個歐洲人結婚為題材的影片,由羅傑·米拉姆斯和約翰·奧西亞導演,帶有一種誠摯的信念和某種真實性。

Views: 7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