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日曲〈風來坊〉(ふうらいぼう1977)
這片天空究竟有多高
藍天啊本想和你一起仰望
掛著飛機尾迹雲烟的天空
風來坊和「再見」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雲只是碎裂 只是消散
天空高得 高得無邊
這陣風究竟有多強
北風啊 本想和你一起擋住
呼——呼—— 刺進身體的風
風來坊 低著頭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把彎著的背 撐直而已
風愈吹愈強 愈強
這條路究竟有多遠
戀愛的路啊 本想和你一起生活在上面
被甩、被丟下後才明白的路
風來坊 逞強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是雙眼發熱 微微泛淚
道路遙遠 遙遠
這段坡究竟會延伸到哪裡
上坡路啊 本想和你一起走
誰都會有一次必須攀上的坡
風來坊 孤身一人最相稱
走得累了 便停下腳步
一回頭又一回頭 一路走來
只有影子拉長 愈拉愈長
坡道延續 延續
坡道延續 延續……
《風來坊》(ふうらいぼう)發表於 1977 年,是當時日本歌壇相當有代表性的傷感系民謠/演歌作品。70〜80 年代的日本流行音樂裡,常見「漂泊者」、「旅人」這類角色,用來象徵失去愛情、人生迷惘、對生活方向感的不穩定。
「風來坊」這個詞本身就指沒有固定所在、四處流浪的男人。有點像中文的「浪子」、「流浪漢」、「到處跑的傢伙」。1970 年代的許多日本歌曲都會用這種詞來塑造一種自由、孤獨、帶點不羈的形象。
歌曲的敘事視角來自一位在感情中受挫的男人,他像是走在漫長的旅途中,不斷停下、回頭、又繼續往前。歌詞中的自然景象——天空、風、道路、坡道——其實都是內心狀態的投射:
1 天空(空):象徵「對愛情的憧憬與剛失去後的抬頭仰望」。他說想和對方一起仰望天空,但那已經不可能,天空愈是高,愈顯得距離遙不可及。
2 風(風):象徵「生活的現實與刺痛」。冰冷的北風刺入身體,就像面對現實時的孤單。他想和心愛的人一起擋風,如今只能獨自承受。
3 道路(道):象徵「人生的方向」。特別是「戀之路」,那句「被甩、被拋棄後才明白的路」帶著濃重的失戀後醒悟。
4 坡道(坂):象徵「人生不得不面對的成長」。「誰都會有一次必須上坡的時候」,帶著人生必經的苦澀領悟。最後影子拉得長長的,象徵時間流逝與孤獨感拉大。
整體氛圍:孤獨、逞強、但仍向前走;歌裡的男人反覆「疲倦 → 停下 → 回頭」,但從不回去,只是再度踏上路。
這是一種日本式的內斂悲傷:不哭、不崩潰,只是默默承受,把情緒交給自然景物去說。
黃舒駿:我的《未央歌》專輯
在我國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自己找來了《未央歌》這本書來看,當時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類似瓊瑤的那種的連續劇的文章,那個劇照上最後一句話是這樣寫:「宛如《未央歌》時代的重現。」我當時對這句話很好奇,什麼又是《未央歌》呢?所以就去找這本書來看,連續三天就把這本600多頁的《未央歌》看完了。後來我上了台中一中,高一時我們班的導師在上課的第一天就為我們介紹《未央歌》這本書,說是希望我們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裡面的情境一樣,感到幸福,感到溫暖。這時我嚇了一跳,心想怎麼會這麼巧啊……後來班上大部份同學也都看了這本書,還常以這本書裡面的情境去講所有的事情,還自己分配角色,去扮演書本裡面的角色。不過由於我們讀的是男校,一半的角色分配無法平衡,大家還希望能去外面找女主角呢。
在畢業時的校刊上,老師寫了一篇文章送給我們,其中一段就是在講《未央歌》。說我們這個班大部分的人都沉浸在《未央歌》裡面,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很溫暖。當時就有人提議要把《未央歌》拍成電影,反正我們班大部分人都已有《未央歌》裡的角色,接下來只須分配誰當導演,誰當編導等等,詞曲則由我來創作,老師也期許我們能夠做到。
高中畢業以後,大家各奔東西,各自在不同學校唸書,彼此間也少了聯絡,同學間的情誼也慢慢變淡。在我大三的時候被唱片公司發掘,當時我寫了四首半的歌,其中一首就是《未央歌》。後來又寫了九首,再選出十首來發行我的第一張專輯。當時我除了詞曲創作以外,還為每一首歌寫了一些文字來說明我為什麼要創作這首歌,至今我還保留著這些文字手稿。當時我腦海中常會出現一些《未央歌》情境的畫面,幻想著《未央歌》的作者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就好像是自己將來老了以後的寫照。這是我第一張唱片中文字部分的其中一段寫到的話。
1988年,當時我就想過要跟鹿橋先生聯絡,但透過出版社其它管道都問不到鹿橋先生的消息,直到1995年我又發行了《未央歌》精選輯,重新翻唱《未央歌》。還自己做導演拍了一支新MV。這時我又試圖跟鹿橋先生聯絡,但還是聯絡不上,好像是某些人故意不想讓我與鹿橋先生聯絡似的。直到1997年,我收到了名作家朴月女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概說:黃舒駿,我是鹿橋先生的侄女,鹿橋先生要我傳話給你,他聽說台灣有一個小伙子叫黃舒駿,很有才學,也寫了《未央歌》這麼一首歌。他要我傳達你不要害怕跟他聯絡。便留了鹿橋先生在美國的電話給我,我當時便馬上飛去美國找鹿橋先生。見面時鹿橋先生還開玩笑地對我說,我以為你會背著一把吉他來見我呢!第一天在他們家裡聽了鹿橋先生講了很多故事,鹿橋夫人也陪在一旁,也看了很多他們的照片,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鹿橋先生的《未央歌》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本書,對學子的影響也很大。1959年到1989年間,《未央歌》是各大書局熱門書籍,國中高中生看了後會開始響往大學生活,大學生看了《未央歌》後便會為書中人物所迷,常會在社團或一些表演活動上來表演書中的角色故事,也會常把朋友們比喻成書中的某一角色人物。當時《未央歌》風靡校園的情況,是現代學子無法想像的。(百度百科)
超樂性
未央歌 歌詞
中文流行音樂文創
[愛墾研創]新加坡·流行音樂:Taylor Swift 2024年新加坡演唱會為當地帶來巨大文創價值。她的「Eras Tour」吸引全球粉絲湧入,促進旅遊、住宿與零售業發展,同時提升新加坡在國際流行文化舞台的能見度。演唱會也刺激本地音樂與活動產業創新,成為推動城市文化經濟的重要案例。
星總理警告:全球進入10年「混亂」過渡期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警告,全球將迎來一個後美國秩序的「混亂」過渡期,可能為期十年。他呼籲立即採取行動,推動貿易自由化並保護全球共同利益。
黃循財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表示,這段過渡期「無疑將混亂且難以預測,因為美國正退出其全球保險人角色,但沒有其他國家有能力或願意填補這個真空」,新加坡作為戰後全球化和多邊主義時代主要受惠者,承擔不起「坐待事態發生或指望事態會奇蹟般自行解決」的代價。
他表示,現在必須採取行動,「建立新的貿易連結並維持貿易自由化動能,我們無法單獨做到,但我們會與其他志同道合國家一起努力」。
黃循財說,最近推動的「未來投資與貿易夥伴(FITP)」,創始成員國包括新加坡、阿聯及紐西蘭,是小國團結推動開放貿易的範例之一。他說,未來可望把歐盟和東協十國納入單一自由貿易協定之下,雖然歐洲與東南亞多數協議都是各國個別洽談,但新加坡認為這些是重振貿易的新機會。
他說,「我們身處全球體系開始愈來愈堵塞的新世界,但我們希望保持貿易動脈暢通,或許還能開創新的動脈」。
他表示,由於川普政府「美國優先」議程並非暫時現象,現在需要一個新的多邊架構,「這反映政治文化與社會本身更廣泛的變化,美國似乎認為始終未受惠於美國建立的現有全球秩序,也不準備努力維持該秩序」。
在美國宣布關稅後,中國大陸不斷尋求鞏固東南亞影響力,但黃循財認為,大陸目前沒能力或意願取代美國成全球體系主導力量,大陸「仍是一個有諸多國內挑戰的中等所得國家,因此,目前還沒有新的全球領導者出現,我們正處於這段非常不可預測而混亂的過渡期」。
黃循財說,他常訪問大陸,以掌握該國演變,「中國崛起在世界許多地區引發不安,原因不只是它是規模巨大的新興大國,還有它是經濟模式和政治體系都不同的強權」。
他表示,新加坡將繼續與美中兩大強權保持穩固關係,但也承認在美國晶片出口管制等議題很難保持中立。一些總部設在新加坡的企業,已被控協助將美國管制的晶片非法轉運至大陸。
黃循財說:「針對美國的關切,我們已建立穩健安排,讓美國政府能調查關注的新加坡企業。如果其他國家想在出口管制方面獲得相同待遇,我們也將把類似安排延伸到這些國家,因為當前的出口管制已不限於美國。」
黃循財形容新加坡經濟有如「礦坑裡的金絲雀」,目前正因關稅影響而出現企業暫緩投資和招聘跡象,「正因為我們如此開放、如此接觸外部環境,我們是率先感受到外部環境開始轉弱的國家。我們今年上半年還沒感受到,但現在我們開始感受到一些放緩」。
他說,關稅最初衝擊沒有預期嚴重,因為企業已在關稅生效前提前下單,同時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也已支撐經濟。
雖然新加坡商品僅被美國課徵相對較低的百分之十關稅,但多數東南亞鄰國卻被課徵百分之十九,威脅東南亞錯綜複雜的供應鏈,而且針對大陸商品的轉口貿易關稅,預料也將傷害全球最大轉運樞紐之一的新加坡。同時,美國正準備對星國輸美兩大產品藥品和半導體,課徵產業關稅。
(2025-10-24 聯合報/ 編譯簡國帆/綜合報導)
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觀看世界 Watching the World
[本文最初刊登於《Aperture》雜誌,第214期,2014年春季。]
去年夏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邀請了我於2007年創立的「軟體研究計畫」(Software Studies Initiative),探索如何將視覺化作為研究工具,並尋找以新方式呈現其攝影收藏的方法。我們獲得了大約兩萬張數位化照片的使用權,隨後利用我們的軟體,將它們組合成一張高解析度影像。
這使我們能一次觀看所有影像,從攝影媒介誕生之初一直到當代,跨越不同國家、類型、技術以及攝影師們多元的感性。
幾乎每一張經典攝影作品都包含其中——那些我反覆在不同場合見過的影像。能輕鬆放大檢視每一張照片的細節,或縮小觀看整體,對我而言幾乎是一種宗教般的體驗。
同時觀看兩萬張照片聽起來或許令人驚嘆,因為即使是最大的美術館展廳,也不可能同時展出如此龐大的數量。然而,以二十一世紀的標準來看,MoMA 的收藏與社群媒體分享平台上龐大的影像庫相比仍然顯得微薄,例如 Instagram、Flickr 與 500px。(僅 Instagram 一個平台就已經擁有超過一百六十億張照片,而 Facebook 用戶每天上傳的影像超過三億五千萬張。)
由Flickr在2005年開創的「社群攝影」(social photography),為文化研究開啟了極具吸引力的新可能。數以億計的人們共同創造出的影像宇宙,可以被視為一部沒有劇本與導演的巨型紀錄片,而觀看這部紀錄片則需要仰賴運算工具——資料庫、搜尋引擎與視覺化技術。
深入挖掘這部「紀錄片」的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日常攝影與支配數位影像創作的習慣。當人們拍攝彼此時,他們是否偏好某些特定的取景方式,就像專業攝影師一樣?來到紐約的遊客是否拍攝相同的主題?這些選擇是否受到文化因素影響?而當他們確實拍攝相同主題時(例如曼哈頓西側高架公園High Line上的植物,見下圖),是否使用相同的技術?
為了開始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電腦來分析數百萬張照片的視覺屬性與內容,並結合它們的文字描述、標籤、地理座標以及上傳日期和時間,最後再對結果進行詮釋。
很多人認為我是媒體學者或者新媒體學者,但實際上,我是一名藝術家。我於1960年生於俄國莫斯科,在1981年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紐約。從 14 歲開始我開始接受視覺藝術訓練,包括現代主義繪畫和古典繪畫。這與亞洲仍存在的一種體系有些相似,要進入藝術學院必須通過考試,我當時要進的是建築學院。我參加的考試主要是關於古典素描的,如畫古希臘頭像、描繪紋理、強調透視和栩栩如生的繪畫。我接受了這樣的訓練,1981年來到紐約後,我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度過了一些年頭。
近四十年前,1984年,我開始從事計算機動畫和計算機圖形工作。我有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主攻視覺文化,在過去20年里,我在東海岸甚至加州教授課程,在視覺藝術系任教,盡管大學根據我的著作和書籍對我進行評估,大部分教學內容是面向藝術家的實踐工作室課程。十年前,我搬到紐約,並成為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博士課程的教授。現在,我教授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
我已經有32年沒有進行傳統的素描或繪畫了,大約在90年代停止了畫畫,在過去的30年中,我參與了從模擬到數字,再到計算。隨著計算轉向AI,數字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每個人都在寫關於數字文化的東西。我覺得我可以為我的生活增添些其他東西,所以我重新開始了繪畫。剛好在這兩週後,Midjourney公開發布了,它的出現掀起了生成媒體(generative media )的革命。
眾所周知,過去的15年是非凡的。中國公司一直在發佈他們自己的版本,支持其應用。在西方,我們有ChatGPT,我們有Dalle 3;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整合到谷歌搜索中。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徹底革命性的時代的開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相信這場革命的規模可以與9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與19世紀攝影的興起相媲美。(下續)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入都市,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許多人住在城市,但對過去的人和事懷有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的「五番街」象徵的正是這樣一個讓人懷念卻再也無法回到的地方。
二、197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從偶像歌到抒情歌的轉型: 1960年代末期的日本流行樂偏偶像風,偏向輕快、青春。進入1970年代後,歌曲主題趨向更現實、更成人、更內省,開始探討愛情的遺憾、社會孤獨、內心掙扎。《五番街のマリーへ》就是這個轉變的代表作之一,成熟而細膩。
拉丁、爵士等異國音樂元素融入: 像「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這樣的樂團,擅長把拉丁、Bossa Nova、Soul 等西方元素融合入日本情歌,帶來全新風格。這種跨文化風格讓歌曲更都會感、也更具有「旅人情懷」。
三、歌詞內容的時代精神
歌詞主題 |
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
懷念過去的戀人 |
都市化中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疏離 |
不敢打擾她的新生活 |
日本社會中隱忍、自制的情感美學 |
「五番街」這樣的虛構街道 |
象徵記憶中失落的「小鎮時光」與鄉愁 |
女性主唱,男聲視角詞 |
性別角色漸漸模糊,社會意識萌芽 |
四、文化層面的關鍵詞
關鍵詞 |
解釋與文化連結 |
昭和歌謠 |
一種融合演歌、流行、爵士的音樂類型,是昭和時代中後期的代表風格。這首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
抒情性(リリシズム) |
重視內心描寫、情感細膩、常用第三人稱或間接表述,正是《五番街のマリーへ》的特色。 |
都會情感(アーバン感覚) |
對都市生活的複雜情感:自由卻孤獨,繁華卻懷舊,這種情緒貫穿了整首歌。 |
這首歌為何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同時反映了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在日本歷經社會劇變的時代,這首歌提供了人們「回首舊情」與「默默祝福」的情緒出口。它是都市戀愛詩的縮影,內斂、克制、優雅,是日本情歌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祝傑:「嗑CP」為啥比自己談戀愛還快樂?
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前段時間,隨著網劇《司藤》熱播,在該劇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張彬彬和景甜也跟著火了起來,他們近期在多檔綜藝節目中親密互動,讓粉絲們直呼「太甜了」。不少觀眾,甚至希望他倆能從戲裡「甜」到戲外、假戲成真,而粉絲的這一行為也被稱為「嗑CP」。
在這裡,CP是英文Couple的縮寫,特指存在戀愛關係的情侶。而「嗑CP」則是指粉絲非常喜愛影視劇或小說中的情侶,甚至有點像嗑藥一樣,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那麼,「嗑CP」的潮流從何而起?這與普通的追星有何異同?年輕人又為何熱衷於此?
「嗑CP」是偶像崇拜的衍化行為
在分析「嗑CP」現象前,我們先聊聊它的「近親」——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仰慕對象產生的一種欽佩心理,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學習和模仿行為。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存在偶像崇拜現象,比如崇拜大自然等,人們通過相信世上有某種「偉大的存在」,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此外,偶像崇拜也是個體成長的必經之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複雜行為,主要經由觀察與模仿而產生。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崇拜的偶像,孩子通過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當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後,就開始認同父母之外的其他榜樣,如老師、同學、小說或電影裡的主人公或聚光燈下的明星。通過捕捉並認同理想榜樣的某些特征(如才華、美貌、智慧等),人們得以從外界獲取構建人格的「磚塊」,以此來完善自我結構,最終成為一個區別於父母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在筆者看來,「嗑CP」是偶像崇拜行為的一種衍化,只不過人們推崇的不再是某個對象,而是一段理想化的戀愛關係。「嗑CP」的同時,年輕的粉絲們或許也在觀察並捕捉這段理想關係的特征,從而為自己日後經營親密關係做好凖備。
用想像的方式間接滿足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蘭·米勒指出: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在現實中,當人們墜入愛河時,大腦會分泌包括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激素在內的「愛情激素」。這些神經興奮劑,使熱戀中的兩人感到精神抖擻、不知疲憊。而有趣的是,很多瘋狂「嗑CP」的粉絲也表示,當他們腦補心中CP在一起的畫面時,他們自己也會感到非常開心,就像自己在談戀愛一樣。在這種愉悅感的驅使下,他們能徹夜刷CP的微博動態,興奮到根本停不下來。
那麼,為何腦補別人戀愛,自己也能高興到起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人和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動物只能用原始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而人類則擁有名為「想像力」的高級認知機能。借助認知、情緒與生理反應間的交互作用,當某種需要得不到實際滿足時,人類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來使需要得到間接滿足。
「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將士們想像酸梅子,他們的嘴裡就能分泌唾液,想像力激活了人類的生理反應,這一點也適用於「嗑CP」。
背後動機決定「嗑」的境界
熒幕上或小說裡的愛情多是「甜」的,而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卻是五味俱全。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粉絲也認為,「嗑CP」這種行為是對真實親密關係的一種逃避。究竟,這種觀點有無道理呢?
通常人們會把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解釋成似乎存在因果關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稱這種現象為「外部因果律」。「嗑CP」這個行為本身並無不可,而且在筆者看來,能用間接且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滿足本能欲望,這本身也是個體心智發展良好的標志。
誠然,有些人在感情中碰壁後,就此對現實中的愛情萬念俱灰,大罵「童話都是騙人的」,從此蜷縮在幻想世界之中,將「嗑CP」作為僅有的、滿足親密需要的方式。對這部分人來說,「嗑CP」或許是他們逃避現實親密關係的借口。
不過,對多數粉絲而言,他們能在「嗑CP」和維系真實親密關係中找到平衡。有了這個小興趣,反而讓粉絲們追起劇來更加津津有味,在社交中也有了更豐富的談資,或許由此能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有個別出眾的粉絲,能將對CP的愛慕之情化為動力,創作後續的文學作品、譜寫相關的主題歌曲。對他們來說,「嗑CP」並非是一種阻礙,而是讓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料」。
因此,「嗑CP」本身無罪,能否發揮「嗑CP」的正面作用,就要看當事人到底是把它當作一種情感逃避,還是將其視為一種成長動力。(本文作者祝傑: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2021-05-20來源:科技日報))
《日常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中,米歇爾• 德•塞托研究了消費社會中的生活藝術巧妙的計謀和抵制的策略。在本冊《日常生活實踐:2.居住與烹飪)》中,呂斯•賈爾和皮埃爾•梅約爾從「微觀歷史」出發,提出了一種實踐藝術的社會史 ,這些「微觀歷史」涵蓋了私人領域(烹飪 、飲食藝術)、公共領域(社區實踐,這裡指的是裡昂的一個工人社區)以及居住者自身所處的空間。通過與對話者們{主要是婦女)的長時間訪談,使得人們能夠通過對慣習的嚴密組合,理解現實中的個體軌跡、因勢而生的種種限制與富有創造性的計謀。這兩部著作共同開啟了「關於獨特的實踐科學」的視野。帶著如此的敬意與柔情,這一科學對普通人的創造性發出驚嘆,正是他們的實踐方式使得公共領域與私人空間變成了一個「可能生活的場所」。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法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致力於研究宗教歷史,著有作品《神秘寓言》等,對歷史、認識論、精神分析法以及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等領域,他都有所涉獵並進行了廣泛的思考。於1925年5月出生在法國的尚貝裡城(Chambery),1986年1月9日在巴黎死於癌症。他才華橫溢,涉獵廣泛,在哲學、歷史以及神學方面接受過嚴格的教育。作為耶穌會士、歷史學家,他深入研究從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時代的神秘學文本,但他同樣關注人類學、語言學和心理分析等學科所采用的方法。塞爾托生前留下了一批標新立異的著作,其主題千變萬化,但始終貫穿著統一的思考,因而保持著某種一致。他著有《歷史書寫》、《多元文化素養:大眾文化研究與文化制度話語》等名篇。
呂斯•賈爾: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哲學以及知識分子階層的歷史學家,巴黎歷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該中心科學歷史實驗室副主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歷史系客座教授。她還曾和米歇爾•德•塞托等合著有《歷史、神學和政治》。
皮埃爾•梅約爾:曾任職於文化部,任教於巴黎八大歐洲研究學院和勃艮第大學。寫過多篇文章描述年輕人的生活,發表於各大雜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