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回應李彦宏25.4.2025對DeepSeek的談話~~中國百度創建人李彦宏的評論反映了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各家技術都有自己的專長與不足。以下從幾個角度進行評議:
1.功能範圍的局限
李彥宏提到 DeepSeek 主要處理文本,尚無法解析聲音、圖片或影片等多媒體內容。這一點體現出現階段許多專注於語言模型的系統都有類似的局限:
專注度與專業化:許多模型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往往會先集中於某一領域,進而累積技術優勢。在文本處理領域達到較高水準之後,再考慮擴展到多模態處理。
應用範疇:例如,ChatGPT 和 DeepSeek 在文本應用上可能都有獨特的優勢,但當用戶需求涉及語音識別、視覺辨識等時,這類純文本模型就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多模態處理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2.面臨的痛點
評論中提到 DeepSeek 的痛點主要包括“幻覺多、速度慢、成本高”,這也是目前許多前沿 AI 系統常見的挑戰:
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語言模型在生成文本時可能會產生不準確甚至虛構的信息,這不僅影響用戶信任,也為真實應用帶來風險。如何降低這類現象、提高答案的真實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速度與效能:在追求高準確度的同時,如何平衡系統的反應速度仍是一大挑戰。這牽涉到後端架構、硬件資源以及模型優化等多方面因素。
高成本挑戰:訓練和部署大規模模型通常需要巨量算力,這意味著運行成本和能源消耗都不容忽視。這也引起了業界對於更高效模型和更優化算法的需求,既要保持競爭力,又要考慮經濟與環保成本。
3.技術競爭與發展前景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DeepSeek 與 ChatGPT 等領先技術的競爭,其實是一場技術與資源、成本與創新之間的博弈。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包括:
多模態能力的拓展:未來能否成功整合語言、視覺、聽覺等多模態信息,將決定一個 AI 系統的實用範圍和市場接受度。
技術穩定性與實用性:降低幻覺問題、提升運行效率是普遍挑戰,這也關乎用戶體驗和廣泛應用的推進。
技術經濟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成本效益最高的解決方案,對於大規模部署和商業化都十分關鍵。
結論: 李彥宏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業界和用戶,沒有一個 AI 系統能夠全面覆蓋所有應用需求,每一款產品都有其專注點與改進空間。DeepSeek 目前所面臨的技術瓶頸和市場挑戰,其實也是整個人工智慧領域正在努力解決的共同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這些系統無論是專注文本還是跨模態,都可能逐步克服目前的局限,真正做到多元而穩定的智能應用。
李彦宏:DeepSeek非萬能;幻覺率高尤叫人憂慮——2025年4月25日,百度在武漢舉行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主題發表了近60分鐘的演講。
百度創建人李彥宏稱百度各業務線都在積極接入Deep-Seek的模型,文小言、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都接入了DeepSeek滿血版,在很多內外部應用場景都產生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他表示,DeepSeek目前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幻覺率較高,更大的問題則是慢和貴。
以下為李彥宏在演講時就DeepSeek相關的內容實錄:
當然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比如它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而我們的很多百度智能雲客戶,都需要這種多模理解和生成能力。
比如它幻覺率比較高,在很多場合不能放心使用,如果在電商直播中幻覺出來一個買一送一的優惠,那商家就要賠慘了。
當然它更大的問題是慢和貴,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大模型API調用價格都比DeepSeek滿血版要低,速度要更快,而今天我們要隆重發布的文心大模型的4.5 Turbo和X1 Turbo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
今天,我們正式發布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文心大模型X1 Turbo,主打三大特性:多模態、強推理、低成本。
多模態是未來基礎模型的標配,純文本模型的市場會越變越小,多模態模型的市場會越來越大。
文心大模型4.5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僅為0.8元,輸出價格3.2元,相比文心4.5,速度更快,價格下降80%;文心大模型X1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1元,輸出價格4元,相比文心X1,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再降50%。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把大模型的成本降下來?因為開發者做AI應用的一個很大阻礙就是成本高,用不起。而創新的本質往往就是成本下降。
成本降低後,開發者和創業者們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做開發,企業才能夠低成本地部署大模型,最終推動各行各業應用的爆發。
(原題:李彦宏:DeepSeek不是万能的 存在幻觉多、速度慢等痛点;原載:25.4.2025 快科技)
愛墾註: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
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說到AI,先要提到數字人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人文社科研究,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意大利耶穌會神父羅伯特·布薩率團隊用IBM計算機花費了30年左右,到1980年編成了56卷百科全書式的托馬斯著作索引。20世紀末,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開始使用數字人文,到2024年《數字人文指南》一書誕生,這個名稱正式確定。
目前,國際上的數字人文機構已有200多家,中國有70多家數字人文專門研究機構,另有30多家高校機構也積極開展數字人文交叉研究。
從研究角度看,近年來,數字人文拓展出很多新概念,如數字文化、數字史學、數字考古學、計算哲學等,此外還包括計算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計算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萌芽於1940至1950年代,核心問題是語言的自動理解和生成。基礎研究包括算法框架、知識圖譜;應用研究也涵蓋很多種類,其中就包含有古文字信息處理。
谷歌公司2017年推出的Transformer深度學習架構是算法框架上的突破;2018年推出的預訓練語言模型BERT,在語言理解指標上超越人類。另一AI巨頭OpenAI則從2018年起推出GPT系列模型。
在這樣的影響下,中文語言大模型也層出不窮,例如通義千問、文心一言、智譜清言、百川等。同時,在垂類領域,還出現了很多古漢語語言模型、民族語言模型及古籍智能平台。
技術影響下的傳統文科
談到數字人文,也不得不說說AI與人文社科的關係。
其實,文學對AI的衝擊更為敏感,文學家在AI面前越來越顯得無奈。中文逍遙大模型基於創作者的想法靈感,能夠一鍵生成萬字、一張圖寫出一部小說,它能大幅提升創作者的效率,也具備一次讀懂100萬字小說的功能。雖然對文學創作來說,作者的個性思維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但是AI寫作的《機憶之地》已在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評選中獲得二等獎——這是人類作家用3個小時,與AI平台前後對話66次、形成4萬多字的稿件後,從中複製5900多字形成的作品。
再以哲學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23年在《人工智能看哲學》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沒有哪門學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學打交道。」2024年,日本名古屋大學團隊利用生成式AI開發了一款可以與古希臘哲學家們進行對話的系統。
在歷史學研究中,AI也有廣泛應用。比如,通過綜合運用數據挖掘、指標評價、可視化分析等技術,研究人員可基於歷代《食貨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國農作物的空間分佈與集聚性特征;此外,通過AI制作復原的數字人,諸多歷史人物得以「復活」,從教材中走出來,穿越到現實之中。
考古學對科技進展最為敏感,有兩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地質學家朱利安·湯普森團隊2016年在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他通過建立黃河流域數字高程模型,在鄭州至開封段發現寬達30公里的古河道遺跡,證明在公元前1920年的前後20年間存在一場持續20年以上的超級洪災,這正是大禹治水的現實背景。它不僅印證了《尚書》中「湯湯洪水方割」的記載,更意外觸發了關於大禹治水技術體系的全球大辯論。
(續上)另一個案例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發佈了一個根據互聯網視頻訓練的基礎世界模型——Genie(精靈),可從合成圖像、照片、草圖生成多種動作可控的環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則可根據一張圖生成可供人類或AI智能體游玩的無限3D世界。這在考古發掘、歷史場景復原方面,有極為可觀的應用前景。
此外,AI在繪畫、音樂、詩歌、電影、舞蹈、雕塑等藝術領域也展現出強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萬美元拍出。
AI賦能古文字研究
再看筆者所熟悉的古文字研究領域,雖然我們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人文學科,但近年來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AI賦能的進展。
近幾年,國外在古典文字AI破譯方面有很多新的突破。比如,DeepMind與威尼斯大學人文系、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牛津大學古典學院和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信息學系合作,共同推出名為「伊薩卡(Ithaca)」的深度學習模型,並將其用於修復古希臘受損的石碑銘文。另一個轟動學界的案例是,美國21歲的年輕科學家盧克·法裡托將AI與超過陽光亮度數億倍的X射線結合,由此成功解讀出意大利赫庫蘭尼姆古城中被火山灰掩埋燒焦的莎草紙卷軸中的第一個完整單詞「ΟΡΦΥΡΑ□」(意為「紫色」)。隨後,盧克還與其他人合作分析出超過兩千個字符,並認為這些內容與伊壁鳩魯哲學有關。
這些案例都給古文字研究者帶來啟示。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八角廊40號西漢墓中出土的竹簡,由於墓葬被燒,導致竹簡嚴重碳化、變形。以往,研究者采取的是通過紅外照相和物理拉直的辦法來整理資料並辨別竹簡上的文字。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借用上述案例中辨別莎草紙的方式來提高整理質量。
據筆者所知,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十個院校團隊在從事古文字AI研究與開發工作,除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學校外,還包括三家河南的高校,因為河南是甲骨文的故鄉。
目前已知現存的甲骨片的總數大約是有16萬片,這16萬片當中有很多都是殘片、碎片。那麼,如何把這些碎片拼合到原來牛骨和龜甲上?必須借助於AI。
清華大學的李霜潔研發了人工智能文物拼綴系統「知微綴」,其與復旦大學教授蔣玉斌、博士生楊熠等人合作,以AI引導人類直覺的交互方式,帶動研究者高效發現甲骨新綴,目前已發現超過50組甲骨新綴成果。蔣玉斌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機協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目前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了500多組,楊熠綴合了400多組,兩人綴合加起來共900多組,佔學術界綴合總數的近七分之一。
古文字與AI的結合還包括圖像校重、古文字單字識別、古文字圖像文字識別、知識圖譜、多模態數據集等。
當然,AI與人文學科的融合,目前尚處於初步階段,AI生成內容在可信度、規范性上距離高質量的人文研究、教育和推廣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於人文學科專業領域知識庫尚未形成規模,數據標准不統一,共享、整合的難度較大。加之跨學科人才培養,更是涉及招生、教學、就業以及評價機制各方面問題,這也帶來人文研究「AI鴻溝」的凸顯和加劇。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期待更多人文學者與AI雙向奔赴,共同迎接AI賦能的人文學科研究的騰飛。
(作者劉釗為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原題:AI賦能千行百業,傳統文科怎麼變?原見:2025-03-22上海上觀新聞)
必須注意到德勒茲著作中的以下注意事項。
首先,一種「虛擬的強度」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存在於它所構成的廣延(extended)之中。盡管它與這種廣延的事物(extended)不盡相同,但虛擬的強度並不意味著本體論上的分割(separation)。
第二,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強度的種種要領,不再僅僅限定於純粹理性的德性論(the deontology of pure reason);它們擴大了這種德性論的范圍,使其包括所有的能力:從感性到記憶,甚至再到思想。然而,強度的遭遇——作為「感性」的任務——是「努力在思想中產生差異化虛擬(the differentiated virtual)的所有能力的相互作用」的第一個必要環節。
第三,強度不是一個獨異而具象化(particular instantiations)的理念/範式,也不是為了篩選出虛假的冒牌貨。強度是一種能夠產生實際情況的奇異性(singularity capable),沒有一種情況會與它相似。
德勒茲的本體論建立在差異的概念之上,該概念並未包含在「x 與 y 不同」的「與」(from)中,而是以差異本身為目標。因此,德勒茲賦予強度以極高的地位,因為與擴展性的量級不同:擴展量級允許「一個部分作為另一個部分的外部事物」(partes extra partes)被分割,而在性質上沒有任何相應變化。但是,強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性質變化,就不能再細分。因此,強度是不可比較、不可通約的,它們之間的「距離」使每一個強度本身都存在著真正的差異。強度的量級(Intensive magnitudes)並不能夠相加;相反,它們是平均化的。
置於德勒茲本體論的兩個方面——虛擬(virtual)和現實(actual)——的背景下,強度催化了虛擬的現實化(the actualisation of the virtual),產生了延展(extension)、線性(linear)、連續性時間(successive time)、廣延性物體及其性質(extended bodies and their qualities)。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可逆性關係保證強度不會遭受負熵死亡(negentropic death)的命運。
強度在德勒茲的倫理學、政治學和美學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德勒茲的倫理學圍繞著兩條軸線行進。第一個是斯多葛派/尼采式的命令(imperative),即我們要成為虛擬事件的價值所在。第二個是斯賓諾莎主義的告誡,要過快樂的生活,要多樣性的增強「美好的邂逅」(multiply power enhancing 、good encounters)。如果不是因為「虛擬的強度」,快樂主義的倫理道德以及對一些會增強我們的力量的美好遭遇的偏愛,可能屬於一種「良好感覺」的、雞湯自助心理學。然而,要想成為有價值的事件,就需要對充斥我們生活的事故進行反現實化(counter-actualisation)的練習,因此,我們要參與到強度性的、虛擬性的事件之中。同樣,如果不是因為多 (multiple)不等於「多數」(『the many』)這一事實,德勒茲的政治將是對大眾(multitudes)的平庸慶祝語。在我們所遭遇的革命反現實化(the counter-actualisation of the revolution)中,這場從未到來但又從未停止的革命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虛擬的、強度性的事件;對這一事件的肯定才使我們無愧於我們的命運。最後,當德勒茲在他的美學中用感覺(Sensation)代替形式時,其中「強度」這一概念才是最重要的。藝術家的目標實際上是感覺。
感覺與它所不代表的力量的強度密切相關。感覺是一種情感(affect),這種情感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我們在感覺中生成,同時又因為感覺而發生一些事情。(見:豆瓣)
愛墾APP:中醫養生話五志~~中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後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怒傷肝: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甚至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言,情志活動與內臟關係十分密切,老年人隨著臟腑功能的減退、調節適應能力的減弱,面對過激的情志變化就會難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書中早就有過記載,認為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貫穿在生活之中。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複雜事情。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自尋苦惱。
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另外,平日多參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動,尋找精神寄托,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文章來源: 中藥網)
李祖喬:意識形態的切身感──讀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
過去二、三十年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可能帶來了一個誤會,就是讓人以為它是呼籲「我們太重視『理性』了,多點重視『情感』吧!」。
但正如哈特(Michael Hardt)說,轉向affect其實不只是更重視情緒(emotion),也是指要達致理性與激情的綜合(syntheses),使文化分析能夠跨騎(straddle)兩者的互動關係、同時標示出心智和身體的狀態。[1]
所以,我有時覺得「affect」可能應該被翻譯成「切身性」或「切身感」,而不是現時在華文學界普遍通用的「情動」── affect不是要點出「理」之外還有另一面,也不太關於人如何「被觸動了情感」,而是指我們要更多從身體及其所在的網絡去作為分析的出發點,甚至可以暫時擺脫情和理的二元,就是為了更全面地思考身體如何形成,又如何能夠帶來轉變。身體總是有被不同理性和情感力量影響的可能(ability to be affected),又同時有影響周邊的可能(ability to affect)。[2]
切身的資本主義
駱頴佳的《情感資本主義》很能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切身性」。他討論資本主義跟情感的互動關係,但全書並不是先回顧不同學者如何討論資本主義,也不是按情緒(emotion)的範疇(categories)來鋪陳全書(即不是先談「愛」、然後談「恐懼」、「憤怒」等等,把複雜的情感分門別類,劃出清楚的定義)。我們先看全書第一部分,即理論性的對話,便會明白。
駱君先解釋自己的核心關懷──即既重視情感的力量,又不以情感為理由拒絕有關倫理的思考,然後,他便從理論家韓炳哲的「倦怠社會」(burnout society)出發。文章穿插一些香港的地方經驗和重要的討論(例如情感勞動),既汲取韓的觀點,又跟韓對話,以「倦怠感」作為討論資本主義的起點──這是因為我們被迫要成為不停累積「功績」的主體。在第二章,駱君轉往討論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有關認知和專注力的思考,提出藝術如何有可能成為救贖的策略。第三章,駱君在解說如何把冷漠麻木的主體轉化成「情動」的主體時,引進了受苦的他者作為推動者,並跟列維納斯(Emanuel Levinas)有關痛苦和面容的思想對話。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駱君從面容再推進一步,借用巴特勒(Judith Butler)來思考脆危生命和不同生命體在公共空間的可能。
作者跟理論家對話的同時,卻沒有令人感到「離地」,因為書的編排是按作者對「資本主義」的切身過程而組織出來的:因為人要追逐功績而感到倦怠,而藝術和專注力有可能讓人想像出路,但始終要引入他者的面容來產生同情,然後更進一步思考人與人如何通過公共空間來使被阻隔的身體連結起來。這些討論,遠遠多於「請不要太理性,應該說多點情感」,而是展現了主體的感受如何在文化和社會中形成、又如何有可能通過感知和知識的經驗而獲得轉化。
切身的地方
在書的第二部分,駱君把過往幾年的文化觀察重新編排,也讓我們以另一種角度理解「切身」的意義──他是在討論香港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其他資本主義空間。這又把「情感資本主義」的討論聯結到地方。
如果第一部分是指出「資本主義」的邏輯跟身體的關係,第二部分更多是討論這種關係在特定地方結構中的形態,當中特別關注一些反抗資本主義的文化實踐。(原载:微批 https://paratext.hk)
丹納·藝術哲學:只看見人~~希臘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拔的枝條,在陽光中開放的健全的花朵;倫勃朗看到底下的根株,一切在陰暗中蔓延與發霉的東西,不是畸形就是病弱或流產的東西:窮苦的細民,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在大城市和惡劣的空氣中墮落受苦的下層階級,瘸腿的乞丐,臉孔虛腫的痴呆的老婆子,筋疲力盡的禿頂的匠人,臉色蒼白的病人,一切為了邪惡的情慾與可怕的窮困而騷擾不安的人;而這些情慾與窮困就像腐爛的樹上的蛀蟲,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大量繁殖。
他因為走上了這條路,才懂得痛苦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他對聖經的理解同服侍病人的托缽派修士沒有分別;他重新找到了基督,永久在世界上的基督:數千年如一日,在荷蘭的酒坊中,客店中,像在當年的耶路撒冷一樣,他安慰窮人,替他們治病,只有他能救他們,因為他和他們一樣窮而心中更悲傷。影響所及,倫勃朗自己也動了憐憫;在一般貴族階級的畫家旁邊,他是個平民,至少在所有的畫家中最慈悲;他的更廣大的同情心把現實抓握得更徹底;他不回避丑惡,也不因為求快樂求高雅而掩飾可怕的真相。
——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以為人類的事業已經登峰造極了。然而佛羅倫薩不過是第二個美的鄉土;雅典是第一個。從古代殘跡中留下來的幾個雕像,《彌羅島上的維納斯》,巴德農神廟上的石像,羅多維齊別墅中的於農的頭,給你們看到一個更高級更純粹的種族。比較之下,你們會覺得拉斐爾人物的柔和往往近於甜俗,體格有時顯得笨重;米開朗琪羅的人物的隆起的肌肉和劍拔弩張的力量,把內心的悲劇表現太明顯。
肉眼所能見到的真正的神明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在一種更純淨的空氣之中誕生的。一種更天然更樸素的文化,一個更平衡更細膩的種族,一種與人性更合適的宗教,一種更恰當的體育鍛煉,曾經建立一個更高雅的典型,在清明恬靜中更豪邁更莊嚴,動作更單純更灑脫,各方面的完美顯得更自然。這個典型曾經被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作為模範,所以我們在意大利欣賞的藝術,只是愛奧尼阿的月桂移植到另一個地方所長的芽,但長得不及原來的那麼高那麼挺拔。
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的。我們天天看到一些個人和一些社會發達,增長,失敗,傾覆,消滅;倘從總的方面考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失敗總是由於總的結構有缺陷,某個傾向發展過度,地位與能力比例不稱;他們的成功總是由於內在的平衡非常穩固,欲望有節制,或者某種力量很強。在人生險惡的波濤中,性格是秤砣或浮標,有時使我們沉到水底,有時把我們托在水面。
律師、醫生,坐辦公室的或做買賣的人,疲軟的肌肉與拉長的臉到處留著專用腦力和室內生活的痕跡。 …… 一個無論如何完美的身體,必須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 …… 精神生活一達到相當的高度會輕視肉體生活,或者視肉體為附庸;人認為心靈受著肉體之累,所以他的機器變為附屬品;他為了要更自由自在的思想而犧牲肉體,把肉體關在書房里,讓它傴腰曲背,一天一天的軟弱 …… 生生命還在過去的乾涸與未來的泛濫之間奔流,氣勢壯闊而很有節制,像一條美麗的河。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
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土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一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
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地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第二章·藝術品的產生]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可以發現進到某一地帶就有某種特殊的種植,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後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後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後是苔。每個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兩者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作物與草木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於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了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築或古典派的文學,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