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訴我:

有一句說一千句,是作家,這叫文采。

有一句說一百句,是演說家,這叫口才。

有一句說十句,是教授,這叫學問。

有一句說一句,是律师,這叫嚴謹。

說一句留一句,是外交家,叫詞令。

有十句說一句,是政客,這叫韜略。

有一百句說一句,是和尚,叫玄機。

有一千句說一句,叫遺言 。

我于是想到:一件事說一千遍,是政客,說是廣作政宣;

一件事說一百遍,是作家,說是深化主题;

一件事說十遍,是說客,說是突出議题;

一件事不說一句话,是禅師,說是自我了斷;

没事說一萬遍,是電視,說是娱樂觀眾。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6 hours ago

4.5融合前後關係的affordance效果

(51頁)陌生感帶來的驚奇效果,往往讓某一產品能在眾多的產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喜愛。
設計者必須掌握設計物呈現在使用者眼前的驚奇效果,因為使用者對陌生事物所產生的驚奇,往往會比常見事物的感受來得更為強烈。此一驚奇本質的關鍵在於,人們對熟悉的事物往往會較不在意;對意想不到的事物,則會產生強烈的反應。Norman(2004)曾引述Khaslavsky & Shedroff(1999)所提出:藉由吸引(enticement)、聯(relationship)和滿足(fulfillment)這三個基本步驟,許下情感的諾言,不斷實現這個諾言,並以難忘的方式結束這個體驗。其觀點認為,物品必須是豐富、繁複的,其組成要素之間可產生無盡的交互作用。設計者要達到透過設計物,來建立物品與使用者的關係,有兩項必備要素:設計師能設計出具強烈且豐富體驗物品的設計技能,以及感受者的體驗技能。

而達成這兩要素的秘訣就是誘惑 (seduction) (Norman, 2004)。然而,完全陌生的產品會讓人不知所措;能適度調整陌生的程度,或許是設計者必要的操作能力。設計要產生趣味,可能要先讓使用者有新鮮感,才能引起注意。但緊接在吸引之後,則必須提供其他必要的造形線索,讓使用者知道這新產品該如何使用。以情感運作的低度喚醒(沉靜)角度來看,產品也可能是以潛在方式、默默地影響使用者的認知,等待使用者自然地產生領會,而不是在一開始就驟然地提供強烈的視覺訊息。


操作的行為連結設計物與使用者,其中,affordance (被稱為功能可見性、預設用途
或符擔性)常會影響使用情感。Gibson (1979)以生態學的方法探討視知覺(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定義 affordance 為確實存在於環境中可直接知覺之物,所提供給動物之意義和價值。環境充滿潛在的可能性,動物則不斷在其中發現意義。後藤武等人(2008)認為:「affordance 是在某種狀況下,對某人來說的價值,幾乎是毫不自覺地從環境中擷取(pick-up)出來,…affordance 並不像刺激是強加於人的,而是由知覺者『獲得』或『發現』之物」。

Norman(1990)理論中的 affordance 指的是,在環境或物品中,使用者所能察覺的操作行為,並建議設計師應於設計過程,突顯與預期行為相關的產品屬性,讓使用者能易於察覺該affordance。甚至,藉由設計手法,巧妙地導引使用者接受實際並不存在的affordance,來達到特定的設計目的。因此,affordance亦被認為是提升產品使用性、互動性的重要設計因素之一(游曉貞、陳國祥、邱上嘉,2006)


就「功能可見性」的解釋而言,affordance 意味著:「當物品或環境的功能可見性與其預期功能符合時,設計會表現得比較有效率,且較容易使用」(Lidwell,2008)。值得令的感受。


令人深思的是,設計者若設計出完全符合使用者慣常習性的設計特徵。卻也可能因使用者「習以為常」,而缺乏動機去感受這平凡的特徵;為了要突破這種「平凡無奇」的感受,有些設計藉由特殊的外觀形態,或產品作用所產生的情境改變,給人耳目一新一般設計會以外形帶給使用者初步的驚喜(first WOW)為目標,但透過設計者有意識的操作心理知覺改變,可使產品帶給使用者更進一步的深度驚喜(later WOW)。例如,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MUJI 設計的 CD 播放器(見圖4.13),單純大方的方形外觀有別於一般CD,這是給使用者的初步驚喜;但在CD旋轉時卻讓使用者感受如同風扇「吹出聲音」的視覺隱喻帶來的驚喜,他稱此為:深度驚喜。而CD播放器底部延伸出的電線,以拉線般的造形,隱含了抽風扇開、關操作的功能(往下拉即為開啟),更強化了此種效果。電線在此複合了電源與開關的兩種意義,而轉化了使用者的認知意義,此形式與心理的複合作用,則是雙重affordance巧妙運用的明確案例。

由上例可見,深澤直人利用產品外觀的第一印象,使其在使用時與使用者affordance預期的經驗不相吻合,以讓使用者產生輕微的錯愕心理,卻也因此產生情境轉換,帶來新鮮感或深度的感動。設計者是否也能夠以一種刻意的方式,在預期的產品功能之外,產生新的使用方法,或藉由賦予產品新的功能而產生新的設計面貌?這種利用前、後兩階段的心理感受差異所導致的新語意,其感動效果或許因人而異;部分人士可能因前後溝通的不一致,而造成操作錯誤的挫折。然而,在當今產品外形、功能的同質
性越來越高的時代,訴求於驚奇的體驗,或許也是當代設計強調情境塑造,藉陌生卻綜合上述文獻與設計案例分析,對於產品經驗及不同學者對affordance的描述,由研究者歸納重點,進一步整理出affordance的三種可能應用方式,如表4.2所示。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aturday

4.6 初步應用新舊訊息的差異來設計產品

藉前述案例的分析探討,可以進一步形成連結情感的概念物件之設計模式雛形。

在此模式,將傳達語言、狀態差異、意象的連結,作為心理喚醒的橫向元素;賦予情境造形發想、賦予特徵、引起注意之手法等三項,作為縱向思考元素。以下擬經由表層材質附加或隱藏(減少)的方法加以應用。首先透過附加方法,指導學生設計創作Rocking Wool 搖椅 (范日奎設計)。在此創作,先進行環境行為觀察,觀察到可能是老祖母坐過的廢棄搖椅,由此聯想到長者為小孩織毛線的畫面。此設計以搖椅建立傳達語言,透過編織衣物作為狀態差異的強化,再以毛線編織包覆產生意象的連結,從而賦予情境。再利用毛線、毛線棒、毛線球與所編織的漸層色調,賦予特徵 (其喚醒元素如表4.3)。
此設計構想以設計者對親人的溫暖記憶為主軸,透過親人為孩子編織衣物的
觀察,以廢棄材料(如通俗的坐椅支架等)為主體,附加毛線、毛線棒等表面元素,重組成一張具有毛線包覆,令人感覺親切的搖椅,如 圖4.14、4.15所示。作品呈現的重點不著重於實體的構造是否穩固安全,而是在製作中體會出時間的緩慢、密度的鬆弛與緊緻,對照出記憶的複雜與累積。編織的重點也不在於技巧的展現,而在於原材料的柔軟(毛線)、堅硬(框架)與設計者情感的連接。由此,纏繞的目的逐漸由包覆表面,轉成為故事敘述的凝聚與深度,物件(外在)與設計者的意識(內在)經由創作,增加了對話交流的機會。

同樣是來自環境的觀察,另一件作品則是由下雨的情景發展出燈具;觀察到雨天
積水的地面,被雨滴打出漣漪,水面呈現周遭燈光的倒影也搖動起來。本作品在長方形的幾何鏡面下隱藏層次內容;其平時看似冷酷無表情,如圖 4.16,但在周圍光線變暗時,卻可發現圈形的光環,有層次地跳動,產生位移的錯覺,讓光線形成如雨點、漣漪般的有機形式,重新塑造室內產生如外部天候的情境,如圖 4.17。其設計是利用隱藏(減少)原則,以鏡子建立傳達語言。透過鏡面反光,作為狀態差異的強化。再以觀察雨天所得知漣漪,產生意象的連結,從而賦予情境。再藉鏡面反射與內外光線差異,產生的不同圓圈之交互出現,而賦予造形特徵(其歸納的喚醒元素如表4.2所示)。


由這
些概念加以發想,經整合設計成命名為雨滴(Raindrops,設計者:吳冠陞) 之成果。此作品曾獲 2006 新一代設計大賽 佳作獎,及創典新人獎之佳績。本作品的材質運用並非新穎,機械的光圈運動也略顯平面,若能進一步結合數位程式,或更融入使用者互動的軟性圖像技術,可能會更增生動。這些創作雖然都是設計者學習階段的作品,而未臻成熟;尚有許多可延伸修正的空間。但其顯示,透過意義的詮釋連結,似可更能深入發現生活中的情感與環境現象,並有助於在情境/情感的塑造與想像的啟發。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riday

就設計教學的角度而言,設計學生要學習如何發現,如何提問,如何篩選過濾, 學著如何質疑與研判;需要由概念化發展到視覺化,形成概念以及一連串的策略,從漣漪不同大小的圓圈環境變暗顯現圖案 點滴變動的大小圓環而秉持設計的熱情將設計執行完成。在此過程中,如果能有某些喚醒的參考點,應該能幫助設計的創作。創意展開的另一部分來自於教與學雙方之開放態度,以使設計過 程中,能夠轉移僵固化的推理邏輯或現成的方式,展開另一種「具有張力」的冒險, 帶著刺激感的想像,對問題提出新的看法,進而提出概念執行與實現的方式;而非片 面地依賴教師的引導。這也連帶產生一種狀況:「發現問題,提出解決;雖解決了發現 的問題,但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

受限於時間、精力與經費,設計學習者必須嘗試在 有限的條件下,找到具挑戰性又能呈現理想品質的具體作品。於是在嘗試錯誤的修正 中,排除執行可能發生的障礙,或是在偏離常軌的過程中,建立另一種的觀看方式, 整合產生新的切入點,並找出新的機會,創造驚喜。因此,本研究對此初步設計方法 的轉換與操作經驗,再加入更進一步的思考,以更深入情感設計模式建構的探討。


(57頁)第五章、初步喚醒模式的設定

5.1 初步矩陣模式建立

本研究經第四章的案例分析與文獻整理,進一步決定將心理喚醒與表現形式分別處理。在心理喚醒方面,經文獻分析所得之情感喚醒的三種情境脈絡,作為引發「情感面向」的投射基礎;將傳達語言、狀態差異、意象連結作為心理喚醒的橫向元素。

在造形的形式方面,則融合文獻中Zeisel(1996)所提出設計發展過程,包含:意象、表現、 檢驗等三個階段的連續循環螺旋,以及故事劇本方法中:創造概觀、尋求對應之社會涵構、找出機會,設計使用經驗等四個步驟(Battarbee, 2001),定義出造形發想的四個程序性之階段步驟。考量實質的造形執行面向需要賦予更多故事性,將原先所訂的縱向造形思考元素: 賦予情境、賦予特徵、引起注意之手法等三項;再考量表現方式,將引起注意之手法予以細分為: 技術特質的應用、設計張力的強化。。由此定義出造形發想的四個步驟: 建立設計情境、設計特徵明確化、技術特質的應用、設計張力的強化。

利用上述心理喚醒的三種情境脈絡,再加入造形發想的四個步驟,初步整合為:「造形情感喚醒」之創作思考模式,方便設計者作較為整體的情感產品設計構想展開
應用此設計模式時,首先,設計者需選擇所要進行的產品類別,例如家電或燈具等;其次則需要做環境行為觀察,觀看設計者周遭與該設計相關或無關的情境與行為訊息,由此作為設計的資源。其次應用「造形情感喚醒模式」之矩陣(matrix)進行發想,此矩陣部分為模式的核心,其包含「心理喚醒」及「造形發想」兩部分。最後,則是評估階段,進行設計評價與檢討,考慮機能性、調整設計細節與詮釋手法,整體流程整理如表5.1所示。以下將於5.1-1對造形情感喚醒模式之矩陣核心部分加以描述。

5.1-1 心理喚醒之情境脈絡

「造形情感喚醒模式」初步模式之建立,是由情感喚醒與造形發想的矩陣所構成。

要引發使用者情感,設計需考慮心理意義的層面與情境脈絡。此種情感喚醒作用,如前述討論可歸納為:三種affordance的情感應用方式,分別是:傳達語言的建立、狀態差異的強化,以及意象的連結等三種方法,分述如下。

(1) 傳達語言的建立:能引發物品、事件與情境背景的關係。能以”意義”的渲染或複雜化,來增加主題之強度。藉高度的喚醒來產生感官注意的提示效果。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Thursday

(2) 狀態差異的強化:能引發操作行為的關係。加強形體或狀態的時間前後變化(如:明/暗、透明/不透明、大/小),或由低度喚醒突然轉變到高度喚醒的差異,引發前後差異的驚奇效果。

(3) 意象的連結:能引發個人關心或在意的感受。讓使用者從自然物與日常經驗的情感轉移,產生經驗記憶的發想效果。

5.1-2造形發想的四個步驟

為了讓設計者更容易鋪陳情境中的故事背景,本研究所提之初步模式,透過故事劇本方法的發展,將心理喚醒所產生的視覺意象,與相關造形聯想結合,並予以視覺化。讓設計者得以跨越功能面向,將其功能轉換為:建立設計情境、設計特徵明確化、技術特質的應用、設計張力的強化等四個造形發想的步驟,藉以擴展其應用性。其步驟定義如下:

(1) 建立設計情境:透過建立一個故事的概觀,找出故事中正面與負面的聯想,連結情境與故事聯想等步驟,作為構想發展的應用。

(2) 設計特徵明確化:根據上階段的設計情境,找出設計特徵與所對應之社會涵構之間的關係,以設定影響作品的相關條件,如同分鏡圖般,將構思逐步具體化。

(3) 技術特質的應用:衡量科技的背景,以特別的技術或機構處理來鋪陳故事,思考能否將技術加入故事的細節。並經重組後,進行應用評估,以擴展設計發展機會。

(4) 設計張力的強化:考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讓故事與形體所引導出的產品,更加吸引人(呈現好看/好摸的質感),以產生更強烈的視覺張力,進一步將使用經驗設計出來。

利用上述造形發想的四個步驟,進行整體情境想像,再加入上述心理喚醒的三種情境脈絡,可整合為:「造形情感喚醒」之創作思考矩陣,見圖 5.1。設計者可以循此具有開放性的思考模式,依照矩陣的元素彈性地對應產品的構思,以及進行造形視覺特徵的發展。

5.2 

導入情感喚醒模式之創作流程一般設計的起始階段,須先找尋主題。如無特定方向,常在任意的狀態,自由捕捉概念,以形成主題。在此狀況下,設計者往往要根據情境需求,擬定主題來發展設計,並在設計完成階段,以成果來評估所發展的設計,是否與主題的概念相符。此類似Asimow的設計模式中,尋求概念(解析對策)→形成概念(综合)→檢討(評價)→製作(傳

達)的流程。在此設計開端的找尋主題,其實也是反映設計者的情境觀察。利用心理喚醒的三種情境脈絡再加入造形聯想的四個步驟,可整合為:「造形情感喚醒」之創作思考矩陣。

經由情感喚醒模式的導入,如同專家的提醒,可幫助設計者檢視現象;而在概念階段,則以概念為軸心,向檢討與製作兩端延伸;在概念/檢討/製作三者交集的區域,亦可利用「造形情感喚醒」之思考矩陣,來檢視階段的成果。應用此模式的優點,是在概念發展的前期就能尋求主題進行解析,檢視外在情境、並聯繫設計者所發想的情境,以形成產品的概念。設計者亦可由情感模式所導入的概念出發,利用介於檢討與製作之間的設計矩陣,篩選出能與設計概念高度整合的構想、圖象與模型,讓設計者循此具開放性的思考模式,彈性地發展出產品的構思,以及造形視覺特徵。最後,才以良好的設計執行品質來傳達設計。藉由此套設計流程,應可較易引導設計者發揮潛能,作出具有情感喚醒特質的設計。經由本研究對一般設計創作流程的擴充,可將設計者的意圖與本研究提出的情感聯想模式予以結合,作為檢視現象的開端,思考概念與產品類型及所發想情境的關係,再經由「造形情感喚醒」創作思考矩陣引導概念,發展出設計成果,如圖5.2所示。
5.3 應用初步模式之快速設計案例:MARK (攜帶式菸灰缸) 案例一為發展時間4週(構思1.5週)之快速設計。設計者先對設定的主題進行觀察。

環境行為觀察: 觀察陽台上的公共菸灰缸(開放區域),其內有東倒西歪的菸蒂散置於熄菸的凹槽處(限制區域)的關係。

5.3.1 心理喚醒的情境脈絡 

案例一應用心理的喚醒方法時,首先,思考如何對應東倒西歪的菸蒂和所觀察到吸菸者的行為,來建立產品可能的作用環境。接著,思考狀態差異的強化,找出一般菸盒封閉與打開的使用差異。其後,考慮巧克力的記憶,來產生意象的連結。

↗  1. 傳達語言的建立  對應東倒西歪的菸蒂,延伸線條和置菸凹槽。 

心理喚醒 →   2. 狀態差異的強化  封閉與打開的使用差異。

↘  3. 意象的連結  由巧克力的溝槽,想到變形的巧克力。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Thursday

5.3.2 造形發想的階段步驟

故事情境。

□ 故事情境:

1
建立設計情境:由觀察到紊亂的菸灰缸開始,建立一則隨身物品融化在口袋的一位煙癮難戒的人,長時間抽煙下來,在牙齒上留下的痕跡與顏色,如同吃了黏牙的巧克力一般。情人叫他少抽點,給他一盒巧克力當替代品。在睏倦疲憊時就吃一塊,藉由快速的糖分攝取,與吸取尼古丁的刺激一樣,有著瞬時的滿足,也可讓人感受到情人般的愛意。巧克力包裝與菸盒的大小相似,拿在手上或放在口袋,都有類似的感覺記憶。有一天當他將手伸入口袋,卻發現之前忘了拿出的巧克力在口袋中融化了。

◎ 正面的聯想:香菸釋出尼古丁的焦油色澤,好像巧克力色。

▲ 負面的聯想:抽菸不太好,該用別的東西取代。

▓ 連結正面與負面聯想:利用一般菸灰缸放置香菸的凹痕,產生圖象的連結。轉化為有著巧克力塊的分塊刻痕。

2
設計特徵明確化:如名片般的矩形,以不平行的線條營造分隔之效果。

3
技術特質的應用:以功能(機構)的隱藏,處理容積空間與扣合密封之問題

4
設計張力的強化:調整外部井狀刻痕的線條角度,內部則暗藏了方中有圓的機構,增加外觀的複雜度,以產生強烈的視覺張力。思考矩陣之文字說明如 表5.2所示。

構思MARK攜帶式菸灰缸的「造形情感喚醒之思考矩陣」,參見圖5.3c。由圖5.3c,

可見有部分空格存在,顯示設計者可彈性選擇有利於發展構想的區域,並不需要針對每個對應之矩陣單元,都要發展構想才能完成設計,尤其是進行快速設計時。巧克力) 在不同溝槽中加上香菸的色彩與形狀,也能引發巧克力的甜蜜聯想,間接提醒使用者吃巧克力,少抽一些菸。

(頁62) 經彙整設計概念,結合巧克力的刻痕特徵與色彩來表現煙灰缸的設計。其外觀融合西方巧克力與東方硯台的造形想像,營造出具趣味性的視覺張力。作品以不對稱的刻痕線條外觀,除可產生視覺吸引力,其造成的溝槽亦具有放置香煙的功能,如圖5.3(a)、(b)所示。打開內匣,即為菸灰缸;收起內匣時,環狀密封機構,可阻隔煙灰與味道,便於攜帶。(設計者:賴梅可)。

5.3.3
快速設計案例之設計成果檢討


本設計較強調瞬間印象,所應用affordance的原理,先以巧克力的簡單造形喚起視覺聯想,再用不平行的分割線條,產生視覺的複雜度,並造成觀者的些微錯愕(與巧克力的平行刻痕印象有所差異)。其發展過程為:建立設計情境(垂直軸),係由觀察到「紊亂的菸灰缸」開始發想 (圖 5.3c)

心理喚醒的脈絡中(水平軸),傳達語言的建立,係對應於東倒西歪的菸蒂延伸線條,幫助情境故事的發想;意象的連結,則是由巧克力的溝槽,而想到巧克力變形的故事。經下一個階段垂直軸的設計特徵明確化,才會利用變形巧克力的狀態差異(水平軸),強化不平行的線條以營造分隔之效果,並進一步連結出巧克力的色彩意象。設計者的企圖,係先藉由外部的視覺特徵來吸引觀賞者,再逐步讓使用者產生對產品之認同。對設計者而言,其預期使用者之理解步驟如下:


1. 使用者會因外觀的複雜性而被吸引(1st WOW)

2. 引導使用者理解咖啡色的色彩與刻痕特徵,產生巧克力的聯想,進而產生巧克
力與香菸既衝突又共容的感覺(2nd WOW)

3. 利用簡單化的矩形,產生造形凝聚感。矩形也有節省空間與便於攜帶的優點。

4. 內在部分暗藏方中有圓的機構,引發使用者產生更深層的驚喜感(later WOW )

在此初步的情感喚醒方法應用方面,MARK 菸灰缸為快速設計,著眼於 2007
POLYLIGHT 設計競賽專題的實務取向,必須在眾多產品中,以明顯且搶眼的外觀,來吸引評審注意。由於,觀者接觸時間較短,因此,考量應用形狀辨識方面的差異特性,藉井字型的不對稱線條,帶來感官感受及記憶不一的情境,引發新鮮感的心理感受。在抽象的程度方面,因本產品功能簡單,需要有較為具象的形態,才能讓人產生立即的聯想。由於,從易於收藏的方向考量,其尺寸設定為類似名片般的大小。由於其為常見的造形與尺度,因此要有明顯的特徵才讓人產生深刻的記憶。整體而言,其創作成果與設計者的企圖相當一致,此或許可部分說明,此種造形情感喚醒之創作方法,能依據看到產品外觀、被吸引去觸摸、操作打開,而發現煙灰盒的先後次序,以逐步展開之理解順序,轉換成為外觀的設計特色。而此設計成果之表現,從其於2007POLYLIGHT設計競賽獲得金質獎之榮譽,可得到驗證。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Wednesday

5.4 將模式應用於三種情境類型

基於前述先期研究之結果,如能由解析階段即能掌握發展方向,觀察設計者在轉換階段,如何發展出設計的元素,將有利於更深入地分析情感喚醒的轉換方式,能更為明確地發展出符合情感設定之設計成果。本研究進行的創作主題,亦將呼應當前尋求幻想與心理慰藉的產品研發需求,紓解生活中的不確定感與壓力。因此, 本研究將所發展的設計模式,作進一步的擴展應用,以顯示其應用的多元性。並將應用的說明於第六章至八章說明,童話情境、科幻情境、現實情境等三類情境故事類型的應用狀況。其先決定故事類型,再以生活及家電用品為題,思考其情境聯想的故事塑造方式。

在這三類應用例中,此模式應用於就讀工設系學生(男四位、女兩位,年齡為22~24歲間)的設計創作。學生可分別利用這個模式,選定情境類型進行主題與設計表現特色之思考,各發展出一件創作案例。每案例為發展時間8至10週(構思3至4週),每週討論2次之常態設計案例。學生應用分析所得到之因素,透過情感喚醒模式的引導進行設計創作,以求情感設計因素的具體呈現。選擇此三類情境,也可探討不同產品如何喚醒不一樣的情感。

第六章、以童話情境產生喚醒之設計模式應用


臨睡前為孩子說床邊童話故事的片刻,常是親子互動的最好時光。這些故事可以
幫助小孩克服黑暗及莫名的恐懼。而在睡前的小故事也往往可以吸引住小孩的注意力,並將自己放進想像的故事中,在可怕、危險的大黑狼與黑森林被趕跑之後,就可以安心地緩緩進入夢鄉。在小孩的眼中,所有事物都是新奇的;在所有的故事縫隙與細節當中,都似乎躲藏著不知名的精靈或詭異的事物。通常童話故事中都有一些象徵情節或寓意,和真實的世界相關。例如,公主住在高高的城堡裡、王子被魔法變成天鵝、城堡被藤蔓包覆成黑夜…等。童話中的生活寓意,提醒聽故事的人要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要小心壞野狼的敲門、要提防壞巫婆的毒蘋果,要留意身旁不尋常的警訊,這些都可能是創意的刺激和引發趣味之來源。

義大利ALESSI公司的負責人Alberto Alessi參酌哲學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後,注意到產品能夠傳遞出童話般新奇、敏感與幽默的心理需求,因此於1991年開發出具有情感特質的”跟隨幻想的家庭(FFF, Family Follows Fiction)”系列產品, 將夢想與幻想轉變成桌上與生活空間中色彩繽紛的精靈花園。林銘煌(2005)曾探討ALESSI產品開發的理論背景,於其專書引述Winnicott的研究指出:


「在人類經驗的理解領域裡面,夢想和實際之間坐落著一個廣泛而不可理解的領域,介於感覺的事物和想像的事物之間,稱為移情作用。移情的物品如遊戲、泰迪熊、毛毯等,當『媽媽不在時,仍然發揮作用,可讓小孩子感受到和媽媽在一起的樣子」。移情作用的物品不是後退的表現,而是前進的象徵。「因為它的存在,幫助了小孩子的成長」。另一種由Franco Fornari 提出的情感理論則指出:

「內心深處的某部分對物品的渴望,是坐落於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經驗領域,介於白天和夜晚狀態之間」(林銘煌,2005),情感則扮演著切換白天狀態與夜晚狀態的角色。這些敘述也可作為喚醒的重要線索。

Bruno Bettelhem (林文寶等,1998)認為,童話可以透過潛意識的對話,處理兒童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克服成長過程的諸種焦慮,正常地長大。洪志明整理出幾種具有明顯特徵的童話模式: 醜小鴨模式、對比模式、三次考驗模式、家/離家/回家的模式、奇遇模式、魔法模式、時空壓縮模式等,若觀察這些模式中的情感發生點,亦能發現在故事中的人物經歷的情感變化(林文寶等,1998)。洪志明也指出,童話故事的結構有其特殊用處,也可以因形式需要而改變其用處,不必拘泥於某些結構。所以一個童話故事裡,也可能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故事結構。這些故事的情節可能會反覆出現,情感也可能伴隨著快樂、興奮、焦慮、恐懼、驚喜、驚恐等高度激昂或低沉難過等多元的情緒。

以下,本研究就其中七種童話模式摘要如表 6.1

(55頁)童話故事中的想像,也會伴隨人們成長。到了成年時,這些想像看似被遺忘了,卻依然能夠經由產品所發出的適當召喚,而連結到歡樂或天真的記憶;讓人想要擁有能緩和情緒,或給予心靈安慰的想像童話情境。然而,童話情境如何從產品中被引發,如何將童話聯想與設計創作行動結合,仍缺乏具體的描述方法。因此,以下本研究將聚焦於童話的情境,依據先前提出的情感喚醒模式,以直接與間接的方式,進行兩款概念設計創作。(下續)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7, 2025 at 5:08pm


6.1 設計案例一:永衡Swing ∞ (情感燈具)
環境行為觀察: 設計者觀察到小孩在睡前想要離開臥房到其他地方,但又怕外面走廊的黑暗狀態。

6.1-1 心理喚醒的情境脈絡

光亮能豐富生活,也為怕黑的人們增加了安全感。當一位小孩在睡前想要離開臥
結。其過程簡介如下。

房到其他地方,要用什麼方式幫助她克服對眼前昏暗環境的恐懼呢?案例一在應用心理
喚醒方法時,首先,思考如何在一個夜晚的情境,藉由寵物隨身陪伴產生安慰感,來建立傳達語言。接著,思考狀態差異的強化,利用不倒翁在靜止與搖晃間的平衡感,帶來具有生命力的感覺。其後,考慮應用窗外樹梢的鳥兒形象記憶,來產生意象的連

↗ 1. 傳達語言的建立 隨身的陪伴安慰。

心理喚醒

→ 2. 狀態差異的強化 不倒翁在靜止與搖晃之間的平衡。


↘ 3. 意象的連結 窗外樹梢的鳥兒形象。


6.1-2 造形發想的階段步驟


(1) 建立設計情境:為好友摺一隻紙鳥,是遙送給朋友的祝福,讓她帶到遠方仍會
知道回來的方向。藉由具撫慰性的摺紙動物故事,發展能夠搖擺的平衡鳥陪伴使用者。

□ 在很久很久以前,每當公主因為寂寞而傷心哀愁,她總會站在窗口,將目光望向窗
外,希望能夠脫離彷彿鎖住自己的城堡。這時,一隻鴿子緩緩由空中降下停在她的手上,輕輕地在她指間移動,聽她唱歌,彷彿在安慰她,有一天一定會帶她去其他地方走走。旁邊的鴿子也隨著她的心思而搖晃起來,可愛的姿態讓公主看了覺得欣慰:”還好有你們”,她心裡的不安也獲得慰解。

◎正面的聯想:小鳥的可愛姿態可以撫慰心靈。


▲面的聯想:傷心地方讓人不愉快,想要離開。


▓連結正面與負面聯想:開心地跟著鳥兒到其他地方。


(2)設計特徵明確化:萃取平衡鳥的具象元素及棲息形態,並予合適地抽象化。


(3)技術特質的應用:微調照明可造成部分的光暈效果,並可利用電腦軟體 Solid

Work,模擬燈具重心及兩翼伸展的配重平衡效果。

(4)設計張力的強化:調整外張支架的角度,以及小鳥燈體與支架之平衡關係。

整合設計概念:本燈具設計以感性功能為考量重點,為讓人更貼近自然,將小鳥的親和意象融入燈具設計之中。同時,該設計利用重心平衡的原理,讓鳥狀燈具可以棲息在家中的任何角落,在人們的身旁躍躍欲動(如圖 6.1(a)所示),陪伴每個人在需要光亮的溫暖時刻(設計者:陳瑛眉)。其設計構思時的「造形情感喚醒之思考矩陣」參見圖6.1(b),思考矩陣之文字說明,如表6.2。

設計者經由卡通白雪公主的情境擷取,聯想到公主唱歌時會有鴿子緩緩飛下來,

在公主旁邊聆聽其歌聲。其發展過程是以隨身的陪伴安慰,作為傳達語言建立的心理喚醒基礎。由此建立之設計情境,發展一個具撫慰性的故事,以白鴿飛翔降落在手上的象徵,營造陪伴的情境。「狀態差異的強化」思考摺紙不倒翁在靜止與搖晃間的平衡關係;在「設計特徵明確化」上,則是萃取平衡鳥的具象元素及棲息形態,將飛翔的動作立體化,並將翼端向前伸出;對照圖6.1(b),圖中央可見各種型態的草圖模擬。

在構想發展的過程,想讓產品能夠讓人帶走,又能保持平衡,而逐漸產生平衡鳥的造
形語彙。平衡鳥的兩翼弧形,向前伸出,也強化了產品象徵「擁抱」與「包容」的視覺意象,並由此產生心理慰藉的功能。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6, 2025 at 9:44pm

(頁58)6.1-3 設計成果的評估

本設計觀察到,一般人在獨自一人時,會有「寂寞」的心理狀態。因此,以「寵
物的陪伴」作為構想的起點。在設計特徵明確化的過程,設計者也由單隻鳥的構想,逐步發展到多隻鳥可在上面棲息的想法;並思考棲息樹枝可提供分開充電的功能。兩隻以上的鳥,可以使燈具增加亮度,也可以讓產品成對呈現,而不會孤單。但這樣的情境設定,卻有可能在燈具被移開時,樹枝狀的燈架顯得相對的單薄。平衡鳥保持平衡的過程會搖晃,容易讓使用者產生「不安全」的感覺;而當平衡鳥的燈體不小心被碰到而掉落時,也會造成使用者之挫折感。因此,設計者應該注意前述不穩定狀態的拿捏,也是處理這種產品時,需要多加考量的地方。

6.2 設計案例二:現實童話Reality Fairy (情境桌燈)


環境行為觀察: 設計者乘坐公車時,觀察到車窗水氣及雨滴遮蔽視線的現象。平時
忙於課業的女大學生回到家裡,在睡覺前覺得床邊環境有些凌亂,床頭燈也很佔空間,希望能作些整理。

6.2-1 心理喚醒的情境脈絡


現實童話之案例發想來自應用心理喚醒方法,首先,思考如何藉由黑暗與光明的

故事情境,建立傳達語言。接著,利用燈內的明滅狀態,轉換現實與夢境,思考狀態差異的強化。其後,考慮城堡的童話象徵記憶,產生意象的連結。

↗ 1. 傳達語言的建立 黑暗與光明的故事情境。

心理喚醒


→ 2. 狀態差異的強化 明滅的現實與夢境。


↘ 3. 意象的連結 城堡的童話象徵。


6.2-2 造形發想的階段步驟

建立設計情境:每個人的童心,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期待聆聽睡前的西方
童話故事-公主與沉睡的城堡。

□ 故事情境:

從前有一個愛美的女孩,當她開啟梳妝台時,彷彿就能將自己變身進入另一個世
界。入夜時,期待睡前能有人將燈光調暗,在身旁述說枕邊童話。開啟桌燈的動
作,像是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門。女孩在聆聽故事中緩緩閉上眼睛,通向童話世界
之路逐漸清晰,歡迎她進入美麗的夢境。

正面的聯想:童話是睡前的浪漫想像


負面的聯想:夢想的世界無法在現實出現


▓ 連結正面與負面聯想:點亮燈光,就可以進入童話的夢想世界。


2. 設計特徵明確化:以明暗/開關的對比,增強現實與夢幻的切換。


3. 技術特質的應用:利用調光薄膜科技,切換不透明與透明之對比效果。


4. 設計張力的強化:凝視作品時,可利用定時明滅控制或感應方式,以操控調光

由粉彩般的童話式色彩計畫,連接童話的想像。

薄膜的切換方式,改變作品的呈現狀態,展露其隱藏於桌體內部的城堡。再藉

整合設計概念:本設計以童話故事的概念,發想床頭邊桌,營造小時候睡前媽媽唸故事書的畫面。造形以城堡的拱門作為桌腳,並連結桌內隱藏的城堡。而桌上的燈,則是連接現實世界與夢幻城堡的媒介。當夜晚來臨,開啟夜燈的同時,透過「調光薄膜(smart film)」的科技材料,將原本不透明的桌子變成透明,城堡浮現出來,打開了兒時對童話的憧憬,如圖6.2(a)~6.2(b)所示。(設計者:黃郁倫)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6, 2025 at 1:43pm

(60頁)本設計由實際生活的情境,開始進行觀察與討論。例如,表6.3思考矩陣之文字說明所列”傳達語言的建立”與”設計特徵的明確化”對應的矩陣內容為:由一張簡單的桌子變成一個說故事的桌子。傳達語言強調心理的溝通性,設計特徵則是設計者可調整造形的地方。

如果細看這個例子,在傳達語言的建立中,其心理喚醒的是:黑暗與光明的故事情境,在「設計特徵明確化」是:以明對暗/開對關的對比,來增強現實與夢幻的切換。此時,黑暗與光明的故事情境(水平軸),先要透過「狀態差異的強化」增加夢幻的感覺(垂直軸中央),才能導引到左側的衍生矩陣內容:由一張簡單的桌子,變成一個說故事的桌子。

在想像「現實與夢幻的開啟」之後,桌子才有說故事的能力。此設計構思的「造形情感喚醒之思考矩陣」參見圖 6.2(c)。圖 6.2(c)顯示,在此對應的矩陣,是用桌子的各角度草圖來呈現。設計者思考的是,桌子要如何說故事,而讓使用者由上看穿桌中的內容。未來,也可以利用調光薄膜的技術加上數位顯示功能,賦予更多元的故事內容。


6..2-3 設計成果的評估

現有產品的經驗也可以轉換為利用不同機構、材料來重新加以表現。在〈現實童
話〉這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利用一種現有化妝台的構造,平時是桌面,底下是鏡子;當使用者要化妝時,可以將桌面翻起,就成為化妝台。藉由這種開與關的動作,想到光明與黑暗,再聯想到白天與夜晚的對立狀態,以及兒時睡前期待聽童話故事的心情。原本的構想,是模仿現有的產品,設計一個可以掀起桌面看到內部的家具,但這樣的設計不容易與現有產品有所區隔。

狀態差異的強化,也是激發設計者尋求生活體驗的一種方式。在本案例的發展過

程,設計者某次搭乘公車時觀察發現,車窗內玻璃凝聚的水氣,遮蔽了視線,用手指劃過玻璃,卻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由此想到,可找尋一種材料來表現這種透明與不透明的效果轉換。其構思過程雖較為曲折,卻也突顯設計構想,需要保持彈性的重要性。設計者需要把自己當成是一個體驗者,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先構思情境,才不會預設立場直接設計外形。藉由故事情境的討論,才有了看不到的夢境與可見的童話情境之轉換基礎,引發設計者繼續尋找調光薄膜的材料技術,讓故事情境有了表現的著力點。在實際製作的階段,這個案例需克服調光薄膜與電源之間的通電問題,也需要隱藏線路接頭,因此以金屬製的拱門框架來包覆線路,其也提供必要的支撐結構。而此設計需要讓使用者觀察到薄膜不透明與透明間之變化,才能產生前後差異的對比效果。

由此,需要讓觀賞者有較長的時間,「等待」作品的變化。其產品的使用狀態,偏向短暫停留所產生的舞台效果或是議題的呈現。問題在於好奇心是有時效性的,在停留看過一次變化的過程後,若第二次或第三次再看時,新鮮感可能逐步遞減,而喪失原先感受到的趣味。換言之,可利用進一步「看到更多細節」的方式,增加可看的有趣細節與色彩層次。若能以虛擬方式,在增加透明度時,展現更多樣性的內容,營造不同故事的場景設計,或是增添更具動態的互動表現方式,或能更增長吸引力的持續時間。其次,需考量使用者的角色;桌子在透明狀態下,公主與城堡的內部情境,作為親子互動的媒介,或許能迎合部分喜好者(例如女性或小孩),但不一定能滿足所有人的想像。因此,需要考慮具象與抽象的程度。本作品是設計者自我的情境範例,未來或可考量能讓其他使用者,保有自由塑造情境的表現方式。


6.3 童話情境類型之設計檢討


就上述〈永衡 Swing ∞〉及〈現實童話〉兩項設計案例作分析比較,當使用效益與使用接觸時間有差異時,設計也需要隨之因應調整,以獲得較佳的結果。

在情感喚醒的方法應用上,案例一〈永衡Swing ∞〉考量產品與使用者的互動,藉行為的互動(主人/寵物)與隨身攜帶的機動性,應用穩定與不平衡之間的張力,喚起依賴感的心理慰藉。

案例二〈現實童話〉,則考量較長的時間歷程,應用不透明與透明的前後轉變效果,產生狀態差異(隱藏/開放),帶來謎題揭露的效果。

在抽象的程度方面,案例一之永衡 Swing ∞雖然是直接由小鳥的意象出發,但考
量互動接觸時間稍長,須適度抽象化以保有想像的空間,亦可避免產生厭膩的感受。

案例一的產品與使用者有較近距離的接觸;案例二〈現實童話〉為邊桌,其量體較大,
則須考量環境的搭配性。其遠看時維持素淨且抽象的外觀,第一眼看到時,似乎沒有表情;當走近產品,內部具象而多彩的情境,適時展現,可看出前後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設計者需要考量訴求的對象,因應案例的不同,而有彈性變化。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5, 2025 at 4:58pm

(76頁)第七章、以科幻情境產生喚醒之設計模式應用

設計者一般通常先由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開始思考,但有時設計者要面對的可能是一個想像的未來,或許需要建立一個較抽象的想像平台,藉以尋求更多元或較為特殊的產品經驗。大英線上百科全書(wordpedia,2011) 將科幻(Si-Fi,science fiction)定義為:

「是20世紀發展出來的文學類型,小說家在作品中描寫科學的發現、工業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事件及社會改變對人類的影響」。其影響已擴及電影、漫畫、遊戲等各式媒體。

這些科幻的想像,可以是依科學事實或原理作謹慎而知性的臆測,也可以是將這些事實或原理擴展到與現實矛盾的牽強想像之境。科幻的世界以虛擬構建而成,卻以似真的細節描述,讓它能夠與我們產生共鳴。

Suvin(1994)曾指出”科幻”這個文類彼此互動
的兩個核心元素:抽離(estrangement)與認知(cognition)。前者之抽離用來區分科幻與其他「寫實」(realistic)的文類;後者所提之認知,則是用來區分科幻與其他「非寫實」的文影產生引人入勝的想像趣味。

Bhaskaran (2005)認為,來自建築、家具、時尚、流行媒體所塑造的太空想像,開啟
太空時代風格
宣佈美國將啟動人類登陸月球,再返回地球的太空冒險計畫;時尚雜誌《Vogue》推出結合時間、太空與旅行的概念服飾;1968年導演Stanley Kubrick推出電影《2100:Space Odyssey(2100 太空漫遊)》,開啟一股太空科幻的熱潮。其後美國製片家George Lucas陸續推出《星際大戰(Star Wars) 》系列電影(1977-2005共6集),以真人及動畫描寫無垠宇宙中,正義與邪惡的相互對抗,呈現愛恨交織的科幻壯闊視野。科幻劇本中充滿了鮮類。由於跟現實保持某種既聯繫又抽離的關係,科幻作品也就有可能藉著未來或是另類世界的描繪,對現實世界進行對照、指引、質疑、諷諭或是批判。King & Krzywinska(2003)指出在科幻電影中最重要的一組對立關係,存在於「人」與「科學(science)、科技(space age)

太空年代始於1960年代,例如1961年美國總統John F. Kennedy 宣佈美國將啟動人類登陸月球,再返回地球的太空冒險計畫;時尚雜誌《Vogue》推出結合時間、太空與旅行的概念服飾;1968年導演Stanley Kubrick推出電影《2100:Space Odyssey (2100 太空漫遊)》,開啟一股太空科幻的熱潮。其後美國製片家George Lucas陸續推出《星際大戰(Star Wars) 》系列電影(1977-2005共6集),以真人及動畫描寫無垠宇宙中,正義與邪惡的相互對抗,呈現愛恨交織的科幻壯闊視野。科幻劇本中充滿了鮮鮮活的人物(例如正反派的對抗),與具體而微的背景設定(如太空、星艦、武器與機器人)。

透過與真實世界中吻合的知識(物理、機械原理、時空條件等),讓觀賞的人能夠將自己投射進入場景之中,喚起某些我們深層的期待與情感,更無拘束地釋放我們的想像空間。Taylor(2011)認為科幻情境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太空史詩(space epic)、烏托邦(utopia)、時空旅行 (time travel)、軍事 (military)、蒸氣龐克 (steampunk)、網路龐克(cyberpunk)、失落的世界 (lost world)、網際空間 (cyberspace)、侵略 (invasion) 、超能力(super power)等,一齣電影當中也可能集合多種不同類型的元素,整合相關描述如表7.1

參照核心情感愉悅-不愉悅、活躍-安靜的兩個軸向,這些科幻的類型也能傳遞出壯麗、喜悅、驚悚、壓抑等多元的情緒或感受,其多元的類型表現經彙整如圖7.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