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寫微博》 緣份與廣告

一對原來不認識的男女,在同一時間內,男的買了新車,女的添了幾套新裝。開著新車,男的產生了追求 異性的信心;在房裏把新裝試了又試,女的產生了約會的盼望。第二天開始,他們的眼睛睜得特別大,世界變成了狩獵場。很快的,終於有一天,兩對找尋的眼睛碰 上了,頓時天旋地轉,日夜無光 ,就只剩下兩塊磁鐵。後來,朋友問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他們說: “緣分嘛,很難說。 ” 其實,那種緣分,電視上的廣告,每天不知說上多少回。

(Photo Appreciation: ***by Stanislav Mironov, www.stanislavmironov.com/)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2 hours ago

【月亮】

那天夜里月光明媚,沒有一絲微風;在我的想像中,塞納河在那些拱橋之間流著,應該同博斯普魯斯海峽相像,而那些橋則由它們的平台與河的反光構成。月亮或者像徵著德·夏呂斯先生的失敗主義所預言的入侵,或者像徵著我們的穆斯林兄弟同法國軍隊的合作,那月亮又狹又彎,猶如一枚西昆(古威尼斯金幣),彷彿將巴黎的天空置於東方的新月符號之下。

【遲到的不幸】

有些不幸也和某些幸福一樣降臨得太晚,因而在我們心中失去了它們原來可能有的重要性。安德烈吐露的可怕實情給我帶來的不幸就屬於此類情況。即使壞消息本來會使我們傷心,但在有問有答的談話消遣中,這些消息會在我們面前一掠而過毫不停留,而我們自己也來不及接受它們,因為我們一心忙於應答,或者因為我們想取悅於在場的人而改變了原來的自我,成了另一個人……進來牽涉到阿爾貝蒂娜的談話就像揮發了的毒藥,不再具有毒性了。我與她的距離已經太遙遠;如同一個散步者午後看見天空掛著一彎朦朧的月牙時對自己說,其大無比的月亮就是這樣的嗎?

[夏天的睡眠]

我想起了夏天的房間,那時人們喜歡同涼爽的夜打成一片。半開的百葉窗上的明媚的月亮,把一道道梯架般的窈窕的投影,拋到床前。人就像曙色初開時在輕風中搖擺的山雀,幾乎同睡在露天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Wednesday

[巧遇情人的驚喜]

她根本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此刻碰上他,因此大吃一驚。而他呢他跑遍了整個巴黎城,也並不是因為他認為有可能碰上她,而是因為要是死掉這顆心的話,對他自己未免太過殘酷了。他的理智一直認為今晚這份快樂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現在它卻變成了再現實不過的東西……這個現實光芒四射,驅散了像夢幻一樣飄蕩在他心中的孤獨之感;……這就像一個在晴朗的日子到達地中海岸的旅客一樣,對他剛剛離開的地方是否存在有所懷疑。這時他不去回顧這些地方,卻聽任迎面而來的海水的既明亮有始終如一的蔚藍色的光芒照得自己眼光繚亂。

[對情人的思念]

他一面穿衣服,一面惦記著奧黛特,這樣他就可以不至於有孤獨之感;經常想著奧黛特,使得遠離她的時刻也就跟在她身邊時有著同樣的特殊的魅力。他登上馬車,感到思念奧黛特的思緒跟一頭愛畜一樣也已經跳上車來,蜷伏在他膝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October 23, 2024 at 3:05pm

[現在才動手還來得及嗎?我有力量勝任嗎?]

我終將實現當初在蓋爾忙特家那邊散步時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夙願了,當初認為不可能就像認為我決不可能習慣於沒有吻過母親就上床睡覺那樣,或者後來認為我不可能習慣阿爾貝蒂娜喜歡女人的想法那樣,那種想法最後竟使我生活在對她的存在視而不見之中。因為我們最大的恐懼和我們最大的希望一樣,再大也不會超出我們的力量,我們最後總能戰勝恐懼,實現希望。

[新作品與舊觀念]

恰恰是那些真正優美的作品,我越是認真地聽,就越感到失望,因為在我們大腦搜集的觀念中,還沒有一個觀念和這種個別的印象吻合。我在聽拉貝瑪演戲時,感覺不到快樂(就像我去看望熱戀中的情人希爾貝特時感覺不到樂趣一樣),於是我心里嘀咕:「這麼說,我對她並不欣賞。」可那個時候,我一門心思研究這個名伶的演技,樂而不倦,並竭力敞開思想,最大限度地接受她的表演所蘊含的內容。現在我才明白,這本身就是對她的欣賞。

[冷淡]

當我朝他鞠躬時,他伸出一隻胳膊不讓我靠近他的身子,仿佛要我吻他那隻沒戴戒指的指頭,就像一個主教讓人吻他神聖的戒指一樣。這樣,他好像故意要把責任推給我似的,讓我撬開他府上的門鎖,偷看到他那永遠掛在臉上的,沒有固定方向和明確目標的微笑。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October 18, 2024 at 8:53pm

[戀愛之初的吻]

在談戀愛的初期,親吻是如此自然地誕生!吻一個接著一個,要把一個鐘頭之內接的吻一個一個數出來,那跟把五月間原野上的鮮花一朵一朵數出來同樣困難。

【窗戶】

(在威尼斯)母親就站在窗戶的欄桿前,她一面凝視著水道,一面耐心等著我……母親沒有立即認出我,所以一聽到我從輕舟上喚她,便向我送來發自心底的愛,這份愛不需要任何物質來載托,只由母親那富於情感的目光載著它,母親將她的目光盡量與我靠近,並微微撅起嘴唇,把她的目光升華為一個仿佛在親吻我的微笑,母親就坐在那尖拱形窗框下,沐浴著正午陽光的尖拱宛若一個更為含蓄的微笑,成了上面這幅畫面的背景——真因為這樣,這扇窗戶在我的記憶里便具有某些事物的溫馨,這些事物與我們同事而且就在我們近旁在某個時刻中佔據一席位置,這個時刻既是我們的也是它們的,因此不管這扇窗友多少多彩多姿的中梃,不管它多麼聞名遐邇,對我來說它卻像某位和我同在一個度假勝地呆過一個月並跟我結下一段友情的天才人物那麼知己,而自那以後,每當我在博物館看到這扇窗的鑄型就不得不強忍淚水,原因就在於它對我說一句最能打動我心弦的話:「我還很清楚地記得您母親呢。」


[我喜歡親吻她]

總之,這種複雜如斯的藝術正是唯一生氣勃勃的藝術。只有它能向人表述我們的生活,也使我們看到自己的生活,即無法「觀察」到的、對我們所看到的它的表象需要加以翻譯和往往需要逆向閱讀和極難辨識的那種生活。我們的自尊、偏見、模擬力、抽象的才智和習慣所做的那項工程正是藝術要拆除的,它將使我們逆向行進、返回隱藏著確實存在過卻又為我們所不知的事物的深處。重建真正的生活、恢復印象的青春,這無疑是一大誘惑。但它也需要有形形色色的勇氣,甚至感情上的勇氣。因為那首先要否定自己最珍貴的幻覺,不再相信自己所制定的東西的客觀性,並且,與其一百次地用這樣的話哄騙自己說「她真可愛」,不如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親吻她」。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0:36pm

愛墾APP:無器官身體の從文化資產到新文創教育

海外華人現有的會館、宗祠、總商會、行團,他們的實踐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可以怎樣在德勒茲的理論下,成為「文化資產」,並滿足「新文創教育」的需要?

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在歷史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社會智慧,既是維系華人社群的文化紐帶,也是我們民族應對海外生活挑戰的文化機制。這些組織累積的智慧可以在德勒茲的「生成」(becoming)和「多重性」(multiplicity)理論框架下轉化為一種動態的文化資產,並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支持——

去中心化的文化再生產

德勒茲的去中心化思想主張打破固定的中心化結構,強調文化的流動性和創造性。海外華人組織本質上已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網絡,因為它們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同時又通過文化和商業等活動保持聯系。這種去中心化的社群結構,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再生產的一種原型。

文化資產的流動:這些組織並非固定的「傳統文化儲存庫」,而是通過互動和實踐不斷創造和更新文化。因此,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將這些組織的歷史和活動視為文化生產的流動體系,展示它們如何通過多元的文化實踐(如節慶、儀式、商業活動)來再造傳統文化的意義。例如:通過記錄和分析海外華人會館的活動(如春秋祭祀、傳統節日慶祝、商會交流),可以展示文化如何在不同時空中生成、變化,並與當代需求相結合。這種文化流動性符合德勒茲的「生成」概念。

社區文化實驗:海外華人的社區組織可以通過文化實驗推動新的文化形式與實踐的誕生。每個社團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創新的場域,允許在本地文化、全球化趨勢以及數字技術的交匯中重新定義身份與文化。例如:可以在這些組織內推出新文創項目,通過社區成員參與創意工作坊,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表達形式,如數字藝術、VR文化體驗等。

「身體」作為文化場域

德勒茲在其理論中將「身體」視為一系列力量的交織場,具有創造性和變動性。海外華人組織的身體實踐,如集體儀式、傳統工藝傳承等,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身體的具體體現。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0:34pm

儀式與身體記憶:會館和宗祠中的集體儀式,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活動,也是「身體」文化的再現。通過儀式化的行動,個體與集體共同生成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儀式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文化如何通過身體實踐得以傳遞和再造。例如:通過VR技術再現傳統的宗祠儀式或商會聚會,讓學生體驗這些身體實踐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從而理解文化的身體性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持續運作。

手工技藝的身體傳承:行團中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文化的「身體化」實踐。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通過實際的工藝課程或數字化的工藝再現,將這些技藝與學生的身體互動結合起來,讓他們通過身體記憶與實踐來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例如:開設基於行團傳統技藝(如木雕、刺繡、字畫等)的課程,同時使用3D建模技術或增強現實工具,幫助學生在數字環境中實踐並創新傳統工藝,延續文化傳承的身體性。

多樣性的「文化生成」

德勒茲強調「多重性」,即文化或身份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生成的。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各類會館和商會成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區和社會階層,形成了複雜的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正是德勒茲所描述的「文化生成」的典型體現。

文化身份的流變性: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華人組織中的多重身份互動,展示文化身份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生成和變動。例如,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移民如何通過會館和商會的活動共同塑造新的身份認同,這種流變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中的靈感源泉。例如:設計一個「身份生成」的文創課程,邀請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如何在會館或商會活動中重構他們的身份,鼓勵學生在創作中表現這種多重性與流動性。

文化的混合與創新:這些組織中的文化實踐往往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結合體。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種文化混合性,鼓勵學生探索如何將不同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文化形式。例如:通過工作坊形式,引導學生從傳統華人文化元素(如龍燈、書法、風水)與現代設計、數字藝術中找到創新點,設計跨文化的文創產品,展示文化如何在碰撞與融合中生成。

新媒體在「文化生成」中的作用

新媒體在德勒茲的生成理論下,扮演著一個加速文化生成和傳播的角色。海外華人組織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化的數字化和全球化傳播。這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能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更多的數字化工具和資源。

文化檔案的數字化與傳播:通過將這些華人組織的歷史檔案、活動記錄、儀式視頻等數字化,可以為新文創教育提供寶貴的文化素材,學生可以基於這些數字檔案進行二次創作。例如:創建一個在線平台,將會館、宗祠的歷史故事、儀式、節慶活動通過數字媒體展示,允許學生或用戶進行互動和參與,甚至為這些文化元素設計新的應用場景,如文化游戲或VR體驗。

文化創新的全球傳播:新媒體可以為海外華人組織提供跨地域的文化傳播渠道,使得本地的文化創新可以通過全球網絡迅速傳播。在新文創教育中,這種全球化傳播視角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新媒體創造文化產品,使之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認可和共鳴。例如:組織學生創作基於華人文化的短視頻或網絡動畫,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如YouTube、TikTok)進行傳播,讓他們體驗如何通過新媒體渠道將地方文化推向國際。

「新文創教育」的本地化與全球化平衡

新文創教育需要在地方性與全球性之間取得平衡。海外華人組織本身具有很強的地方性,但它們同時也深深嵌入了全球化的網絡。因此,新文創教育應當通過這些組織的實踐,探討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傳統的同時,進行全球化的文化輸出與合作。

本地文化的創新與保護: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華人組織的文化實踐,鼓勵學生深入本地文化,探索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文化創新,同時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例如:設計文化創新項目,學生通過調研本地會館、宗祠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出如何在全球市場上推廣這些文化元素,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如應用程序、游戲、影視作品等。

全球文化對話平台:新文創教育還可以通過這些組織搭建全球化的文化對話平台,推動跨文化合作,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和創意者參與到共同的文化創作中。
例如:通過跨國文化交流項目,邀請不同國家的學生與海外華人社區合作,共同開發具有跨文化意義的文創項目,如紀錄片、展覽、文化節等,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對話與合作。

在德勒茲的生成、多重性和去中心化理論框架下,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動態的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可以通過新文創教育的數字化、跨文化合作和文化創意實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創新。新文創教育不僅要注重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創新,還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全球化視野,將這些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產品,實現文化的持續生成與傳播。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10:39pm

愛墾APP:無器官身體の新文創时期Z世代

在「新文創」時期的中國,與國際社會相比,社交媒體生態中的Z世代「無器官身體」(BwO)之間的微妙關係,既展現了相似性,又表現出了特有的文化與社會差異——

共同點: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似趨勢

去中心化的創造力與身份生成

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共同點在於,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展示出強烈的去中心化創作特質,不論是在短視頻平台(如抖音、TikTok)還是社交平台(如微博、Twitter)。Z世代個體能夠自由表達、展示多重身份,並通過網絡形成跨國界的文化交流和生成。這種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多維度身份建構的趨勢是全球性的,符合「無器官身體」的去疆域化、生成與流動特質。

即時性與情感共鳴

Z世代在全球范圍內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情感表達和即時互動,尤其是在社交運動和公共事件中(如MeToo、環保運動等)。情感的快速流動和共鳴,不僅體現在對重大議題的響應,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互動上。無論是中國的社交平台(如微信、B站),還是國際平台,Z世代都能夠通過即時交流和內容分享,體驗情感流動的生成過程,構建一種網絡化的共同體。這一全球趨勢與「無器官身體」中的情感流動和非中心化的關係網形成呼應。

平台算法與控制機制

全球范圍內的算法控制機制在中國與國際社會中都十分顯著。無論是抖音、快手等中國平台,還是Instagram、YouTube等國際平台,平台的算法主導了Z世代的內容消費行為。個體的創造性、情感表達和社會參與都受到算法推薦系統的影響,這種控制機制與資本邏輯結合,使得「無器官身體」的生成潛力受到限制。這種算法的隱性規訓機制是全球化的現象,呈現出BwO生成過程被嵌入資本邏輯中的共同點。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10:29pm

區別:文化、社會和政策影響下的差異

政府管控與意識形態引導

中國的社交媒體生態在「新文創」時期受到了更嚴格的政府監管,Z世代在創造和參與內容時,不僅面臨平台算法的規訓,還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意識形態的引導。中國政府通過內容審查、網絡防火牆和相關法律法規,對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內容生成和傳播進行管控。這與國際社會相比形成了顯著差異。國際上的社交平台,如美國、歐洲等地區的社交媒體,雖然也面臨一定的監管,但總體上允許更多的言論自由和多元表達。中國社交媒體中的去中心化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政策的規范,這與德勒茲的BwO概念中的完全去疆域化狀態有所不同。

本土文化與價值觀的滲透

中國的新文創時期,本土文化在社交媒體內容創作中的佔比很大,政府和平台鼓勵Z世代創作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相關的內容。例如,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國潮文化(如漢服、非遺文化、傳統節慶等),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得到了廣泛傳播。這種文化導向型的生成方式,與國際上Z世代更多關注的全球化議題(如氣候變化、種族平等、性別平等等)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Z世代雖然也關注全球議題,但他們的社交媒體生態更加注重對本土文化的推廣和民族身份的構建。

社會運動與微觀政治的差異

Z世代在社會運動和微觀政治參與方面的表現,中國與國際社會呈現出不同的態勢。在國際上,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參與和推動社交運動,如BLM、MeToo等,平台成為了抗議、表達不滿和發起變革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中國,由於社交媒體的管控與政府對社會穩定的重視,大規模的社交媒體運動較為少見,個體通過網絡表達社會關懷的方式更多集中在文化表達、公益行動等層面。這意味著Z世代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參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而不是政治抗議與社會變革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體平台的生態系統

中國的社交媒體生態與國際社交媒體生態在平台結構和功能上也存在差異。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微信、抖音、B站等)功能更加多樣化,整合了社交、支付、電商等多項服務,形成了一個更加封閉且一體化的生態系統。而國際平台(如Twitter、Instagram、YouTube)更多聚焦在單一功能上,用戶體驗相對分散。這使得中國Z世代的社交媒體生成過程不僅在情感和創造上進行,還涉及到消費、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的生成。社交媒體在中國不僅是表達與互動的平台,還與經濟活動高度結合,形成了德勒茲意義上的「欲望機器」與「消費機器」的融合。

新文創時期的特征:Z世代的身份生成與文化使命感

文化輸出與身份認同


中國的「新文創」背景下,Z世代逐漸承擔起一種文化輸出與身份認同的使命感。他們通過社交媒體,不僅生成自我身份,還通過參與國家推動的文化傳播,幫助形成更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比國際社會的Z世代更關注個人自由與全球公民身份,中國的Z世代在生成自我與集體身份的過程中,體現出更強烈的文化復興與民族自豪感。這種「新文創」下的身份生成與「無器官身體」中的生成特質有所重疊,但增加了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使命感的色彩。

國家品牌與文化自信

中國的新文創時期強調文化自信,並將Z世代視為國家品牌推廣和文化自信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社交媒體平台,Z世代積極參與到文化產品(如國風、文物、傳統藝術等)的推廣中,成為了文化創意的合作者。與國際社會相比,中國的社交媒體生成過程不單是自我表現的場域,也是國家軟實力輸出的渠道,這種文化認同的生成過程體現了獨特的「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並存的動態。

區別與共同點的融合

中國在「新文創」時期的社交媒體生態與國際社會相比,展現了明顯的文化和社會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全球性趨勢。Z世代與「無器官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兩者中都體現了去中心化、情感流動、身份生成等特質,但在中國的環境中,這一關係受到文化復興、國家品牌推廣和意識形態引導的影響更加顯著。

這種生成過程的區別與共同點,使得Z世代在社交媒體中的表現既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普遍性,也反映出本土文化和政策環境的獨特性。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12:15am

愛墾APP:詩性非營利組織-社企 vs「呼喚型物體」

以下幾種方式可實現一個以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NPO)或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ise)轉化為「呼喚型物體」——

故事化的內容創作

根據維柯的「詩性智慧」,人類通過想象和象征性的思維方式理解世界。NPO可以通過講述象征性的故事,將哲學理念轉化為富有啟發性的內容。例如,創建具有深刻隱喻的短視頻或動畫,通過詩意的方式呈現維柯哲學中的核心觀念,如歷史循環、集體記憶人類創造力

延續閱讀:愛墾網·文創造物「body」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哲學理念與社會議題的結合


將維柯的哲學思想與當代社會議題相結合,創造出能夠引發公眾思考和行動的內容。例如,NPO可以探討如何通過「詩性智慧」重新理解現代社會中的教育、文化和科技發展,將這些探討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呈現在TikTok等平台上。

象征性的視覺設計

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視覺設計,強化組織的品牌形象。通過獨特的標志、顏色和視覺風格,使觀眾在看到這些視覺元素時能夠迅速聯想到維柯的哲學思想。例如,可以設計一系列海報或短片,使用古典意象(如神話、英雄、象征性建築)來表現組織的理念。

互動性和參與性

鼓勵用戶參與到組織的哲學討論和創作中來。通過互動問答、創意挑戰或用戶生成內容的方式,使維柯的「詩性智慧」成為一種集體創造的過程。這不僅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也使組織的理念通過大眾的創作得以廣泛傳播。

文化和教育推廣

利用TikTok和其他社交媒體平台,推出簡短而富有哲學內涵的教育視頻,向大眾普及維柯的哲學思想。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使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同時鼓勵觀眾將這些思想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與藝術和文化的結合

維柯的「詩性智慧」強調想象力和創作力,這與藝術和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NPO可以與藝術家、作家或文化機構合作,創建跨界的藝術作品或文化活動,使維柯的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被廣泛傳播和接受。

通過這些策略,NPO不僅可以將維柯的「詩性智慧」轉化為一種能夠廣泛傳播和影響的內容形式,還可以在公眾中建立起一種深刻的情感聯系,使其成為真正的「呼喚型物體」。這種轉變將使NPO在推動其哲學使命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以下是五個可能的「詩性智慧型」非營利組織如何采納「呼喚型物體」(Evocative Objects)敘事的例子:

「時間之橋」(Bridges of Time)

敘事背景: 該組織致力於探索人類歷史中的詩性智慧,通過古代文化的象征物連接過去與現在。


呼喚型物體: 使用古代文物或建築(如古羅馬的橋梁、希臘神廟)作為象征,講述關於人類集體記憶和文化傳承的故事。通過沉浸式視頻和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穿越」時間,與古代的智慧對話,從而喚起對現代社會文化根源的思考。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12:14am

「詩性教育」Poetic Education

敘事背景: 專注於將維柯的詩性智慧融入教育體系,鼓勵學生通過詩意和象征性的方式理解世界。


呼喚型物體:
采用學生創作的象征性藝術作品(如詩歌、繪畫)作為核心內容,展示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獨特理解。通過社交媒體平台發布這些作品,並配以背景故事,使其成為觸發教育變革討論的「呼喚型物體」。

「心靈之聲」(Voices of the Soul)

敘事背景: 該組織聚焦於通過詩歌、音樂和敘事療法來幫助心理康復,特別是那些遭受創傷的人群。


呼喚型物體: 通過記錄和分享康復者創作的詩歌和音樂作品,展現這些作品如何表達內心的創傷和療愈過程。這些內容被設計為極具情感沖擊力的短視頻,配合真實的聲音與故事,激發觀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共鳴。

「記憶的象征」(Symbols of Memory)

敘事背景:
這個組織的目標是通過藝術和象征性表達,紀念歷史事件和文化遺產,並促使人們反思集體記憶的重要性。


呼喚型物體:
利用歷史遺跡和象征性物品(如紀念碑、紀念品)來制作視覺內容,講述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歷史故事。通過互動展覽和虛擬展示,這些物品被重新賦予現代意義,引發觀眾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創意之源」(Source of Creativity)

敘事背景: 該組織致力於激發和培養青年人的創造力,基於維柯的哲學鼓勵想象力和創新。


呼喚型物體: 通過展示青年人創造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創新項目(如發明、藝術作品),來表現創造力與詩性智慧的融合。這些項目被設計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展品,通過社交媒體和展覽推廣,成為激發更多人參與創造的「呼喚型物體」。

這些例子展示了如何將「呼喚型物體」的敘事融入到「詩性智慧型」非營利組織的內容創作和傳播策略中,從而更有效地傳達組織的使命和理念。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