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擬象理論視野下的文創產業:機會與挑戰 上

一、引言

在當代文化研究領域,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擬象」(simulacrum)理論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資源。他在《擬像與仿真》(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1981)中提出,後現代社會中的符號早已不再忠實映照現實,而是自我封閉、自我指涉,最終導向「超真實」(hyperreality)的境地。這意味著,真實與虛假的區分不再具有意義,人類生活被符號與影像所構造出的世界取代。


在全球化與媒介化的推動下,文創產業正是最典型的「擬象生產場域」。它依靠文化資源,透過設計、敘事與市場機制,將文化符號化、商品化,進而形塑消費者的身份與生活方式。從故宮文創商品到迪士尼樂園,從網紅直播帶貨到數位虛擬偶像,這些現象都可視為「超真實文化」的具體展現。


然而,這樣的文化景觀既孕育了文創發展的契機,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本文將依據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深入討論文創活動的機會與挑戰,並嘗試在符號遊戲與文化真實之間尋求平衡的可能性。

二、超真實社會中的文創機會

1.超越現實限制的文化再造


布希亞認為,當符號脫離現實,它便能創造出「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空間。對文創而言,這意味著歷史、傳統與地方文化不再受制於「原貌再現」,而可以透過再設計與再敘事獲得新的生命力。例如,博物館文創商品將「高冷」的歷史文物轉化為實用或趣味性的日常物品,讓文化走進大眾生活。這種「再編碼」的過程不僅讓文化資產得以持續傳播,也為大眾提供了新的文化想像空間。

2.符號消費與身份建構

在布希亞的框架下,消費不再僅僅是使用價值的滿足,而是符號的交換。消費者購買的並非產品本身,而是它所象徵的意義與身份。例如,購買一個名牌手袋代表的不只是使用功能,而是一種社會地位與生活方式。文創產業正好利用了這一邏輯:迪士尼樂園塑造的「魔法夢想」體驗,早已超越娛樂設施本身,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象徵。這使文創產品能在市場上持續增值,因為它們賣的不是物質,而是符號化的文化認同。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