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四)——後記與附錄

後記

本文的思考關涉到藝術之謎,這個謎就是藝術本身。這里絕沒有想要解開這個謎。我們的任務在於認識這個謎。

幾乎是從人們開始專門考察藝術和藝術家的那個時代起,此種考察就被稱為美學的考察。美學把藝術作品當作一個對象,而且把它當作αισ?ησιζ的對象,即廣義上的感性知覺的對象。現在人們把這種知覺稱為體驗。人體驗藝術的方式,被認為是能說明藝術之本質的。無論對藝術享受還是對藝術創作來說,體驗都是決定性的源泉。一切都是體驗。但也許體驗卻是藝術死於其中的因素。這種死發生得如此緩慢,以至於它需要經歷數個世紀之久。

誠然,人們談論著不朽的藝術作品和作為一種永恒價值的藝術。但此類談論用的是那種語言,這種語言並不認真對待一切本質性的東西,因為它擔心“認真對待”最終意味著:思(denken)。在今天,又有何種畏懼更大於這種對思的畏懼呢?此類關於不朽的作品和藝術的永恒價值的談論具有某種內容和實質嗎?或者,此類談論只不過是在偉大的藝術及其本質已經遠離了人類的時代里出現的一些膚淺的陳詞濫調?

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歷史上關於藝術之本質的最全面的沈思,因為那是根據形而上學而做的沈思。在《美學》中有這樣幾個命題:

對我們來說。藝術不再是真理由以使自己獲得其實存的最高樣式了。(黑格爾:《全集》,第10卷,第1冊,第134頁。參看黑格爾:《美學》,中文版(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l卷,第131頁。——譯者)

我們誠然可以希望藝術還將會蒸蒸日上,並使自身完善起來,但是藝術形式已不再是精神的最高需要了。(同上)

從這一切方面看,就藝術的最高的職能來說,它對於我們現代人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黑格爾:《全集》,第10卷,第1冊,第16頁。參看黑格爾:《美學》,中文版(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卷,第15頁。——譯者)

盡管我們可以確認,自從黑格爾於1828年一1829年冬季在柏林大學作最後一次美學講座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新的藝術作品和新的藝術思潮。但是,我們不能借此來回避黑格爾在上述命題中所下的判詞。黑格爾決不想否認可能還會出現新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思潮。然而,問題是:藝術對我們的歷史性此在來說仍然是決定性的真理的一種基本和必然的發生方式嗎?或者,藝術壓根兒不再是這種方式了?但如果藝術不再是這種方式了,那麽問題是:何以會這樣呢?黑格爾的判詞尚未獲得裁決。因為在黑格爾的判詞背後,潛伏著自古希臘以降的西方思想,這種思想相應於一種已經發生了的存在者之真理。如果要對黑格爾的判詞作出裁決,那麽這種裁決乃是出於這種存在者之真理並對這種真理作出裁決。在此之前,黑格爾的判詞就依然有效。但因此就有必要提出下面的問題;此判詞所說的真理是否最終的真理?如果它是最終的真理又會怎樣?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