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成爲“資源整合者”」

該書用三章的篇幅探討了可持續發展農業和中外的實踐案例。作者認爲農業具有“生産、生活、生態”的屬性,農村具有“共存、共生、共享”的特徵;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農民的生計、農村的就業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國內案例因爲限於信息可得性,以及有些試驗性做法還處在起步階段,可能較難在其他地區複制。中國各地區地理、氣候和農業資源差異較大,需要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地設計或選擇合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儘管如此,作者仍從共性方面總結了針對中國農業的發展建議。

作者提出的對策,首先是進行組織化變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村財産關係的變革作爲主要內容。新形勢下,要以信用合作爲主體,生産、供銷合作爲兩翼,形成覆蓋縣、鎮、村的“三位一體”農業綜合體。 

圖片貴陽,紥根田野 振興“稻夢”。


第二是模式化變革,藉鑒傳統農業優勢推進立體循環農業,實現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減量化生産模式和生態産業園模式能夠滿足民衆對有機食品和休閒養生文化的需求。以果蔬等傳統農産品種植産業爲支撐,結合採摘、點種、插秧、耕耙等農事活動,開發以田園娛樂體驗、生態養生等農事、農趣體驗爲特色的循環農業有廣闊發展前途。

爲了將這些對策長期化,還需要推動戰略化變革,對農村自然資源立體式開發,推進生態資源價值化,提昇綠水青山“顏值”,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增量的生態資源資本化。

目前一些地區已在一級市場完成股權設置及協商定價的制度,讓村集體作爲“資源整合者”,形成村民股權的交易合約結構化。有些地區的村集體引入了外來投資主體,形成組合投資和資源多元開發。村集體將取得的資産收益在做出一定扣除之後按股返還村民,成爲農民的財産性收入。爲了促進資源性資産的直接融資,活化大量佔壓的地方財政投資,各地還應進一步推動鄉村集體股權資産委托交易的証券化,實現全域生態資産可拆分交易,對接外部過剩的金融資本。

農業資源資本化是一個長期過程,隨着社會需求的改變,其對象是不同的。各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應因地制宜,結合新需求發揮創造力,而不是走同樣的發展路徑。

這本書對於國外農業可持續發展案例的介紹也特別有啟發性。中國和西方國家都出現了城市居民對有機農産品和農業休閒娛樂活動不斷增長的需求,德國的市民農園讓市民有機會在農村土地上種植花草果樹,體驗農業生産和耕作樂趣,而農民也正在置換身份進入城市工作。美國的社區支持性農業也和市民農業有關,有機農産品的經營很適合中國農村家庭種植的現狀。

我們看到,正是城市化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農業4.0”是發展變化的,這本書梳理了這個過程,但遠不是結論,作者更希望的是引發一個大家日益關注的新課題。

圖片《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溫鐵軍 等 著東方出版社(本文圖片來自新華社,題圖爲在湖南省衡陽常寧市勝橋鎮合泉村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蔬菜種植基地,村民在採收蔬菜。)(原題:什麼是“農業4.0”時代?生態文明下的農業轉型是唯一的選擇,作者:鄭磊;見:2022-01-22 上觀新聞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