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I use the term the Element to describe the place where the things we love to do and the things we are good at come together. I believe it is essential that each of us find his or her Element, not simply because it will make us more fulfilled but because, as the world evolves, the very future of our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ill depend on it."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們好像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他們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享受其中;這些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通常感到非常的滿足,甚至有些時刻覺得人生異常完美。

而反觀大多數的人,生活像是夢遊一般,渾渾噩噩。有些人就戲謔地說:「哎,這就是人生嘛!」或是引用一下張愛玲的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爬滿了虱子。 」

也有一部分人,醒過來了,想有所作為,可是覺得自己身不由己,老大不小了,自己也就這點本事,很無奈,找不到一條出路。

難道第一部分人的存在只是因為他們是被上蒼選中的幸運兒?他們就像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只能讓我們仰著脖子羨慕嫉妒恨嗎?

非也非也!

我這次要介紹的這本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中文版《讓天賦自由》) 的作者,世界知名教育與創造力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認為那是因為很多人不曾盡情地探索過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找到屬於他們的如指紋般獨特的天命 (the Element) 的緣故。

所謂天命是一個人的擅長的事和喜歡的事的結合,即天賦和熱情的交叉點。如果你能發現和活出天命,就能和真實的自己連接,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體會到生命的喜悅,並取得超乎你想像的成就。羅賓森在書中分享了59個人的故事, 這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頓悟到自己的天命,所以活得很精彩。

導致大多數人沒有活出天命的因素很多,最為諷刺的一大因素是——教育。現代的教育體系是為了服務「工業時代」而設計的,特別偏重特定學科能力,比如數學、語文、科學。音樂、戲劇以及舞蹈等科目則普遍不受重視。

而人類的才能具有多元性,有很大的廣度,不僅僅只是學校所偏重的能力。但很多人卻理所當然地把這些能力當做衡量自己才能的唯一標準。

羅賓森提醒大家,要問的不是

 "你有多聰明?

 How intelligent are you?"

而是

 " 你是怎樣個聰明法?

 How are you intelligent?"

這讓我想到愛恩斯坦的一句話,能很形象地表達這一點: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衡量一條魚的話,那麼它一輩子會相信自己是愚蠢的。"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最受影響當屬一個人的創造力。2006年,羅賓森在TED的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引發了全球眾多人的共鳴,成為TED最為經典的演講之一。2010年的TED演講「展開學習革命」對於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探討。

那麼怎樣才能活出我們的天命呢?羅賓森認為這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公式,然而天命還是有跡可循的,這個「跡」就是天命的四個基本組成元素。

 「天命的兩大成分是「天資」和「熱情」,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與「機會」。歸屬天命的順序大約是: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The Element has two main features, and there are two conditions for being in it. The features are aptitude and passion. The conditions are attitude and opportunity. The sequence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 get it; I love it; I want it; Where is it?」

1.我有 I get it

 「天資指的是你在某方面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你靠直覺就能感受或理解某種學問的本質、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用途。

An aptitude is a natural facility for something. It is an intuitive feel or a grasp of what that thing is,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use it.」

因為我們常被鼓勵去做「正確的」,而不是「合適的」事情,這讓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資是什麼。這個要我們多去嘗試了。我的體會是,有些事情做起來特別得心應手,所用的精力和時間較到大多數人要更少,但確做得更好。這里就有天資的存在。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未知 非可怕 on March 8, 2024 at 8:41am


图2.1:曾镇贤夫妇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第二块为图2.2的林期𪢲公之墓。铭刻资料为“寶隴期𪢲林公·大鑑賽珍陳氏·華美淑姬周氏·墓·清 光緒卅二年 丙午五月廿六日”。 我们从中能得知墓主林期𪢲来自潮州的宝陇(今潮安),卒于西元1906年;有两位夫人。大房为陈赛珍,二房周淑姬,至于他们名字前“大鑑”和“華美”的具体地点则不详。


圖2.2: 林期𪢲公之墓(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無年份標示的古墓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最後一塊銘刻資料為「清 妣孺人曾母蜜娘林氏 墓」(圖3.3)。我們從中能得知墓主名為林蜜娘,是一名為人母的婦女,夫家姓曾;家中有子女。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圖3.1:林運德夫婦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2:鄭姓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3:林氏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下續)

Comment by 未知 非可怕 on March 8, 2024 at 8:39am

根據上述墓碑所得自資料做出小總結,從甲必丹黃學科來自潮州府、曾鎮賢公來自金砂寨以及林期𪢲來自寶隴的線索,結合《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的文獻資料來看,早年北根的華人居民大部分的祖籍地都是潮州。

這些石墓碑大多是夫妻合葬墓,與一般論述的早年本地社會男多女少的情況有所不同,或許這群人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很難在一個小市鎮同時發現這麼多甲必丹的墓碑,且年份涵蓋蘇丹王權統治直到殖民時期。結合新出土的資料,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北根甲必丹卒年排序:


黃學科:1825年終、林癩:1866年終、林子廉:1868年終、某甲必丹:1875年終、陳公:1882年終、鄭昌俊:1894年終。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初步的資料,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挖掘。首先是有關這些石墓碑為什麼被這麼擺放、是否尚有其他還未被發掘的墓碑?而為什麼只有幾個墓主的神主牌位被特別安置在列聖宮?這幾位甲必丹後續的故事為何?都有待研究者繼續一探究竟。


即使人在遠方,依舊心系家鄉


我是北根華人,童年在北根長大;如今在台求學過程中,發現台灣人相當重視本土各個地方的歷史發展和研究,每一個縣市、城市甚至於地名都有許多研究探討的成果。


閱讀台灣在地研究的文章和介紹,讓我產生想要更了解自己生長地的念頭。故目前修研碩士欲探討有關家族的故事和歷史,並從年前開始著手於蒐集北根的歷史資料。所以這批石墓碑出土後,個人最大的感觸源於自身「近距離」接觸到歷史。


從前覺得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很遙遠;不曾想與之如此靠近。第一次覺察自己就生活在歷史之中,只不過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值得探索的蛛絲馬跡。我雖身在台灣,與北根相距2,957 公里;然而心裡始終牽掛家鄉的一切。


這些資料對於彭亨乃至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歷史都很重要,藉由這次的發現能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根本」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馬蟻嘛嘛檔與新紀元大學學院「茶室開講」為墓碑發現舉辦了線上講座。筆者有幸和白偉權(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對談,有興趣者可參看視頻。)


傅吾康,陳鐵凡,1985,《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部。

劉崇漢,1992,〈獨立前北根華人簡史〉,《彭亨華族史料匯編》。關丹:彭亨華團聯合會

W. Linehan .1936.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14, No. 2 (125), pp. 1-257

Tunku Tan Ssi Dato' Shahriman bin Tunku Sulaiman . 2003.The Pahang Capital.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Vol. 76, No.2 (285) (2003), pp. 87-92

電子報章:

10清代古墓彭出土·證明華裔先賢250年前落腳北根。(2020年11月16日)星洲日報

北根馬來高腳屋驚現清末墓碑。(2020年11月16日)中國報

Nisan China Kuno Di Laman Rumah.(2020/11/15)Sahih Jirat Dinasti Qing ditemukan di rumah bekas MB.(2020/11/18)My Metro

其他:Portal Rasmi Kerajaan Negeri Pahang Darul Makmur

(本文作者:黎羨,北根人,畢業於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原題:發現北根清代古墓;原載:當今大馬 malaysiakini.co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