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1)

內容提要:法國思想對於主體性的癡迷源於其政治哲學中革命主體的建構。它構築的主體政治肇始於馬基雅維利對神學政治的否定。馬基雅維利對於情境與德行的相遇所構築的君主論,引發了葛蘭西的政黨理論,並最終激發了晚期阿爾都塞在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當中所完成的對於無主體的主體性的構建。法國激進的主體政治建構方式得以完成。這種主體政治建基於一種匱乏的主體性之上,並不存在現實的主體載體。

而德勒茲以精神分裂者與遊牧民的兩個意象所構築的主體雖延續了這一建構主體性的結構,卻依賴於一種充盈而非匱乏的欲望之流構築了強度性的主體,這一主體本質上是一種剩餘主體性,它逃逸出任何試圖定義它的觀念,保持了它革命主體的本質屬性。

法國當代思想對於主體理論的迷戀是曠日持久。這種迷戀源於兩個原因:第一,法國思想對於笛卡爾的我思傳統的固守與堅持;第二,法國思想界對於構築革命理論的癡迷。兩者相輔相成,決定性地影響了從20世紀30年代直到今天的法國思想界的理論走向。如果說最初固守主體性近乎出於一種純粹的理論興趣,那麽隨後,對於主體的討論就變成了一種現實運動迫切需要回應的實踐問題。

法國學人前赴後繼地展開對於主體抑或主體性的討論,其目的在於他們思想背後的激進主義傳統從未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ueze),作為當代法國思想晚近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大師,同樣不會放棄這一主體理論的構建。然而其獨特的理論傾向以及其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期,都使其主體理論具有鮮明的特質。對這種獨特性的關照,一方面會讓我們更為清晰地把握當代法國思想家的理論嬗變,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反觀這個時代,並思考主導這個時代的政治理論在實然與應然層面之間所作出的調和。

思考德勒茲主體理論需要一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演進的背景,這不是偶然的。對於晚期的德勒茲而言,他的馬克思主義色彩越來越濃郁。這個時期的德勒茲著意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盡管這種批判的主要論敵並不直接就是資本主義,德勒茲所面對的是他認定的資本主義時代的時代精神——精神分析理論。在德勒茲看來,精神分析理論與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共謀關係,正是基於對這一關係的洞見使得德勒茲轉向了對馬克思思想的關註,並逐漸開始運用馬克思思想的基本路徑來分析其所處的社會現實,以至於德勒茲在其晚期的作品當中常常將自身類比於馬克思,將精神分析類比於馬克思所批判的國民經濟學家們。

德勒茲繼承了馬克思的批判路徑,試圖在資本主義當中發現了一般的和無差別的生產,但對於德勒茲而言,「它與政治經濟學的生產與精神分析的生產不可分割,兩者都超越了確定的表象體系。」[1]360而德勒茲所主張的精神分裂分析,換言之,試圖將欲望和勞動從其各自的「確定的表象體系」(精神分析和政治經濟學)當中轉譯為「欲望-生產和「社會生產」的概念。並在追問資本主義的自我批判中進一步指認了兩者的對應關係:「為什麽資本主義同時發現了欲望和勞動的主體性本質——它們都是一般的生產活動,但卻仍不斷的將這一本質再異化?資本主義在壓抑的機製當中,將這一本質分為兩個,一個為抽象勞動,一個為抽象的欲望:一個是政治經濟學,一個是精神分析,一個是政治經濟學,一個是力比多經濟學」。[1]360。諸如此類的討論表明,德勒茲將自身關於精神分析的批判視同於馬克思對於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兩者都具有超越既存時代及其思想的特性。
(2020-07-06 爱思想平台)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