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暉〈空間、地方感與戀地情結的文學抒寫〉(3)

實際上,一個地方的動態性、開放性、獨特性與地方的自然條件及人文活動緊密相關,「正是人類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語言促成了地方的意義。」(12p100) 由於地方與人類的歷史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在人與地方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地理空間會反作用於人類,並賦予人們一種特殊的空間體驗,於是真正的「地方感」就產生了。從哲學和人文地理的角度而言,「地方感指的是人們在地方經歷中的情感和知覺。」(13p1390)包含了他們對地方價值功能的一種情感上的認可和欲望上的依附,因此,地方感來源於地理要素的綜合作用,是心靈深處具有價值內涵和情感張力的一種「地理因子」。

從以上概念分析可知,人們對所經歷的地理空間總會形成一種心理的感官認知,不管是喜歡或討厭、肯定或否定、依戀或厭倦,地方感帶有明顯的主觀情緒和情感傾向。而且,地方感一旦形成,並積澱在心里具有較為穩定的長久記憶。

一般來說,個體心中的「地方感」包含四個層面:對故鄉的眷念,對自然風景勝地的膜拜,對人文地理勝地的向往,對居住地的情感態度。正因如此,每一位作家對他們所生活過的地方,尤其是對自己的成長地域都會產生強烈的「地方感」,也往往會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有意識與無意識地顯露出來。「戀鄉」作為地方感的第一層面和基本維度,最能反映出人與土地的「血脈」聯系,構成了文學書寫經久不衰的主題。從中國古代到現代,無論封建士大夫階層或新式的知識分子,他們都生長於成長在一個以農業文明為顯著特征的國土上,其精神的根須無不伸向腳下的土地,紮根在養育過自己的鄉土上,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故鄉為人生的起點和原點,走向遠方的仕途或文學之路,故鄉猶如一塊精神高地始終占領著他們的內心。

從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到陶淵明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再到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以及柳永的「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等等,這些詩作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鄉情結,構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重鄉情、戀故土」的文化心理,無不影響著後世文人地方感的形成。


與詩歌、散文中大量描述鄉土空間、抒發鄉土情感不同,中國古代小說更重視人物的傳奇性經歷和故事的曲折性、連貫性,有意淡化了作品的地理空間背景,但現代小說卻打破了這種寫法,很多現代作家都喜歡以「故鄉」或「故鄉的影子」創設一個地理空間,將人物活動的背景和故事發生的場所置於具有個人話語經驗和情感色彩的地域中。

魯迅小說所虛構的故事地點幾乎都在他的故鄉紹興,紹興魯鎮的地理意象頻繁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包括他對鄉土人事興衰的感嘆,對故鄉雕敝的憂傷、對鄉民愚昧的批判,這種情感實際上是故鄉地理空間深刻作用於作者心靈之後的一種文學折射與鏡像反映。童年時期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少年之時對故鄉人事冷暖的感知,以及青年之後異地求學的經歷,再到他中年輾轉各地的生活經歷,魯迅以旅行者的姿態見證了許許多多的地方,獲得了豐富的地方感。而在當時風沙撲面的中國,他所歷經的地方難免充滿灰色與慘淡的冷色調,以及滿目瘡痍與悲哀的地理景象。

[12]邵培仁.媒介地理學——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13]莊春萍,張建新.地方認同:環境心理學視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11,(9).


(原載:湖北社會科學2017年第11 作者:徐漢暉 [1978一],男,文學博士,湖北大學哲學院博士後,凱里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圖分類號:I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477(2017)11-0119-07)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