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暉〈空間、地方感與戀地情結的文學抒寫〉(2)

一、成長地域:作家「地理自我」的情感坐標

由於生存的需求,人類總在不斷地認知土地、探尋地理,了解空間、改造自然。從原始的采摘狩獵、逐水草而居,到農耕定居,再到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人類與地理空間形成了一種「相融」和「互建」的關係,既在物理性的自然空間中生存,又在不停地創造新的人文空間。對地理空間的感知、體驗和認同伴其一生,因為每個人從呱呱落地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地域、發展地域和定居之地,甚至死亡了,還會選擇一塊墓地空間讓自己的屍骸和靈魂永世安息。

可以說,地理空間與一個人自始至終都有具體的聯系,尤其是成長地域會深刻作用於人的心靈,幫助他形成具有個人價值系統的空間認知和地理情結,從而進入「地理自我」的更高階段。所謂地理自我,是一種基本的空間意識、地理認知和地方情結,即「每個具體的人,都是一個具體的自我,他對地理事物有獨特的認同,對景觀、區域、地方等,有一個具體的結合方式,形成一套以具體的個人為核心的地理體系,一個地理要素的體系。」(7p229)地理要素與一個人的關聯性在於,他來自什麽地方?在哪出生和長大?家鄉在哪里?最向往的居住地是哪里?最認同的地方是什麽?這些地理要素積澱與充實於個人的內心,逐漸塑造與奠定出個人的地理價值系統。

縱觀現代文壇,有很多作家從年幼時以故鄉為生命依托和起點,到青少年時遊歷和遊學四方,再到中年以後定居某地或依然漂泊天涯,他們始終行走在路上,一直在感受與認知地理空間、了解與體悟地方特性、依戀與眷念著家園故地,因此會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地方感」、「戀地情懷」和「空間認同」。其實,這種極具個人情感色彩和價值觀的「地理自我」與作者的成長地域緊密相連。通常而言,故鄉即為一個人的出生地和成長地,作為人們生命的「起源」之地,「對每個人來說便是全世界的中心。」(8p124)它始終烙印著每個人對世界的初始感受和對地理空間的本能認知。


就個人而言,成長地域猶如母體的子宮或嬰兒期的搖籃,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情感內涵的精神母地與愛的空間。無論他們在外面是飛黃騰達,還是窮困潦倒,成長之地始終是個人地理自我的情感坐標或參照體系,早已內化與凝固為心靈深處的某種地方歸屬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文學不僅是對世界的描繪,也是對作者空間體驗的表達,現代文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村題材作品、鄉土小說和思鄉詩作都反映了一種復雜又豐富的地理感知和空間認同的思想。


二、地方感:文學戀鄉情結的地理因子

何為地方感?簡單而言,即對某一地方的感受、感知、認識、了解與評判,「地方感是一種強烈的、通常是積極地將我們與世界聯系起來的能力。」(9p244)不過,要真正了解地方感的概念內涵,必須首先從「地方」談起。地方是文學地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地理學概念。地方的英文對應單詞是「place」,在《簡明牛津詞典》里的含義有20多種;我國《新編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為:「①我國各級行政區劃的統稱,跟『中央』相對;②本地,當地;③某一區域,空間的一部分,部位;④部分。」(10p240)顯然,這里對地方的理解站在純中性的客觀立場,忽視了人類在地方生存中的主觀性和情感性內容。

在人文主義地理學者看來,人類是生活在充滿意義內涵的世界中,地方是人們對世界的一種主觀態度和情感體驗,而非冰冷生硬的空間存在。人文地理學家愛德華·瑞爾夫(Edward Relph)在20世紀70年代指出:「地方是通過對一系列因素的感知而形成的總體印象,這些因素包括環境設施、自然景色、風俗禮儀、日常習慣,對家庭的關注以及其他地方的了解。」(11p144)的可見,地方的概念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作為地理環境的地方,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個點;二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地方,它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場所;三是作為精神體驗和心理想像的地方,它是能讓人產生依戀感與歸屬感的空間存在。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地方既是一個物質形態的空間地點,也是一個包蘊人類情感的主觀場景和心理空間,它是動態而非靜止的,是開放而非封閉的,是獨特而非普遍的。

[6]許鈞.後現代地理學一一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M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唐曉峰.文化地理學釋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8][英莫利·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美蘇珊·漢森.改變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M].肖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 羅琦,周麗萍.新編現代漢語詞典[Z].長春:吉林大學出版,2003.

[11]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M]臺北: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


(原載:湖北社會科學2017年第11 作者:徐漢暉 [1978一],男,文學博士,湖北大學哲學院博士後,凱里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圖分類號:I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477(2017)11-0119-07)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