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大地的階梯》—座山之於一個地區 (下)

當我真正走在莫爾多山崎嶇的山道上時,就深刻地感受到,這已經只是一種過去的神山。這個地方,對我這個想通過漫遊有所發現的嘉絨人來說,是一次傷心的失望之旅。在更加向西的地方,攀上任意一座沒被封過神的雪山,都會感到一種深刻的震撼。但眼前失去了生機後滿被創痕的山體,卻叫人口里泛起巖縫中灰白的硝鹽的苦澀味道。

山羊們在多刺的灌木叢中尋找青草,就像我們在頭腦中尋找詩行一樣的困難。

那種文化上的衰落感,只要看一看莫爾多山下的莫爾多廟就夠了。

在嘉絨藏區,很少能看到在別的藏區常見的那種大規模的寺院。但寺院無論大小,都有一個明確的歸屬。第一,它是屬於苯教還是佛教。如果屬於藏傳佛教,還要看它是屬於寧瑪、薩迦、噶舉、覺囊和格魯等教派中的哪一個教派。每一種宗教,每一種教派,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與教義。

但在莫爾多神廟,我卻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景象。

這座廟從外觀上看,那兩樓一底的亭閣式的建築,更像是一座漢式的道觀,而鮮少藏式建築的特點。

走進道觀,不,我還是應該說走進神廟,就進入了底層大殿,正中供養著莫爾多山神像。原來,莫爾多山神的坐騎不是戰馬,而是一頭黑色的健騾。山神就披一件黑毛氈大氅騎在騾子背上。更令人吃驚的是,騾子的韁繩不是控在山神自己手里,而在前邊一個侍從的手里。騾子屁股後面,還跟著另一個手持大刀的戰將。不論如何,這都與我想像中的山神形象相去甚遠。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人們為一座山神所造的神像。

同一層的大殿中面南方向,還供有千手觀音像一座。

第二層,是漢人崇信的鎮水的龍王。

第三層,更是漢藏合璧。計有漢族道教尊崇的玉皇大帝一座,和藏族人普遍崇奉的蓮花生大像和宗喀巴像和毗盧遮那像各一座。

在這樣的寺院里,你當然也不會指望看到常見的藏族寺院里那種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藝術價值的角度著眼,都有著非常價值的那種壁畫。

離開這座寺廟的時候,我的心里有種失落了什麽的淒楚的感覺。我從來不是一個主張復古或者是文化上頑固的守成論者。但在這樣一個地方,你只看到了文化的損毀,而沒有看到文化的發展。你只看到了一種文化上拙劣的雜揉,而沒有文化的真正的交融與建構。

莫爾多山周圍地區,是藏族文化區中別具特色的嘉絨文化區的中心地帶,但現在你卻在看到自然界的滿目瘡痍的同時,看到了文化萬劫難復的淪落。

任何一座神山,都會有一條崇拜它的子民的轉山之路。苯教與藏傳佛教的信徒都相信,繞著這座山轉一個或大或小的圈子,會積累一定的功德但現在,這條轉山路卻漸漸荒蕪了。不,在這樣一個地方說荒蕪是不準確的。荒蕪是指一條道路慢慢被青草,被藤蔓,被樹木的蒼翠漸漸淹沒。這里人跡稀落的轉山道上不可能再出現這種景象。這里的樹林已經消失。頑強生長的青草已然沒紮根的地方。猛烈的山風和雨水一層層剝去山體表面的泥土,青草的根須再也抓不住一點什麽,於是就一年年地稀疏、枯萎了,等待著山羊們沾滿砂石的舌頭最後席卷。

這條朝山之路本是從青草,從樹林,從森林的腐殖土中踏出來的,現在,隨著泥土的流失日漸淡去了。我沒有繞任何一條轉山道朝拜過任何一座神山,但看到一條古老神聖的轉山道以如此的方式消失,心中不由得泛起陣陣苦澀。

我在一首詩里寫過,那種苦澀就像是巖石縫里滲出的多堿的鹽霜。這種鹽霜可以制造芒硝,芒硝可以用做一種低質炸藥的原料。

我在山下一個人家借宿一夜,準備第了天返回丹巴。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