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流(1)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商品貿易之中,中國與沿路諸國互通有無,不僅增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流,還使得沿線各國人民率先享用來自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同時,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商品的流通與交流,極大促進了中國古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與文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商品及其影響

從周朝起,中國就開始通過海上的航線與外國進行交流,在這些交流中尤以商品交流最為頻繁。在與外國的商品交流中,每個朝代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時每個時期對他國的影響也各有不同。

(一)各朝代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商品

周王朝建立時期,公元前1112年,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路抵達朝鮮。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和商品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再一次將大量的蠶制品帶入朝鮮。可見,養蠶技術及絲綢產品是中國最早通過海洋航線運往國外的產品,打開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門。

漢朝初期,漢高祖為了休養生息,與位於嶺南地區的南越國議和,兩國在貿易上有所往來。隨後呂後攝政,與南越國發生衝突,隨著戰事的推進,兩國進入僵持狀態。南越國國王趙佗為了尋找軍需物資「鐵」,命人攜帶嶺南地區盛產的絲綢類紡織品通過海上路線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在西漢中後期和東漢初,根據《漢書•地理誌》中的記載,漢朝以黃金與西方國家進行商品交流。在漢朝時期,瓷器和絲綢經常被輸出國外,其中由於漢朝的桑蠶養殖業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了這個時期主要的輸出品。

在隋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區經濟逐漸衰弱,而嶺南各地區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海上運輸也逐漸興盛,可通往多個國家,如日本、新羅、印度等,當時的主要商品依舊以陶瓷和絲織品為主,除此之外,還有鐵、鐵制品、馬鞍、貂皮、麝香、沈香、肉桂、高良姜等。

宋朝以後,中國通過海運基本形成了絲綢、瓷器、茶葉為主的多元化對外產品出口格局。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發達,貿易很頻繁,此時市舶司制度已經逐漸完善。市舶司對進出口的商船都有所管理,防止商船攜帶違禁商品。宋朝時期允許出口的商品有絲織品、陶瓷器、漆器、酒、糖、茶、米等。

明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程度達到中國古代的巔峰,但從明中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由盛轉衰。這一時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瓷器、鐵器、棉布、銅錢、麝香、書籍等,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商品是生絲、絲綢和棉布。

 

清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經歷了短暫的復興之後,又不得不面對閉關鎖國等政策,在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最低谷。這一時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葉、絲綢、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葉占主導地位。

(二)商品輸出為中國帶來的影響

中國將商品帶入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沿途國家,這些商品不僅給當地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元素,也逐漸地影響並改變了當地的文化和部分生活習慣。即便在千百年之後的今天,這些國家仍舊或多或少保留著一些中華文化的影子,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結合點。

(愛思想 2016-02-02)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