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3)

二、關於「闡釋期望」與「闡釋動機」

在充分論證了闡釋對象的確定性之後,《再論強制闡釋》一文用很大篇幅討論了「闡釋期望」「闡釋動機」與「強制闡釋」的關係,借助於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研究闡釋學問題。作者認為,「強制闡釋」現象的廣泛存在並不僅僅是觀念問題,而是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基礎:「當代心理學在諸多大規模實驗的基礎上,對期望及期望的認知作用給予試驗和研究,得出一些可以被重復和證明的重要結論。其核心要義是,因為我們只願意看到我們期望和想看到的東西,其結果必然是,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用來確認我們期望確認的東西。」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一般認知顯然可以印證這一心理學觀點,中國成語所謂「先入之見」「入主出奴」以及「人有亡斧者」的寓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那麽,學術研究的情況如何呢?張江認為:「就是號稱具有較高智商和科學態度的科學家,同樣會被自己的前有之見所控制,只看見或只尋找與自己期望一致的東西,忽視或否定自己不想或不願看見的東西。」研究者在滿足「闡釋期望」的心理需求促動下,會通過「證實策略的應用」「尋求虛假相關」「自我服務偏差」等方式得出符合自己預期的結論。這顯然是有事實根據的。這種心理現象說明,「強制闡釋」的產生帶有某種必然性。相比之下,「闡釋動機」較之「闡釋期望」似乎更具有主觀性特征,它通過「確立指向性目標」「動機性推理」以及「制造虛假相關」等步驟得出可以滿足自己動機需求的結論。

考之學術史,「闡釋期望」和「闡釋動機」兩種心理需求對於學術研究的影響確實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盡管根據張江的闡述,二者存在著根本性差異,但我們還是大體上可以把二者統歸於人們常說的「先入之見」。這里我們可以從「疑古」和「信古」兩種闡釋立場的差異來說明之。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古史辨派」是「疑古」的代表。「古史辨派」成員大都是飽學之士,在學界享有赫赫名聲。他們的研究成果很多至今依然有著重要價值。但是由於抱定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這一疑古宗旨,把上古史視為後人偽造,故而其所見材料就無不成為證明上古史為「偽史」的證據了。

其材料不可謂不豐富,其論證不可謂不嚴密,但許多結論卻未必能令人信服。比如顧頡剛認定大禹是西周時代、堯舜是孔子的時代、三皇五帝是秦漢之後先後編造出來的人物,是「由神而變為人」的。就是說他們都是從「圖騰崇拜」或者神話傳說演變為歷史人物的,歷史上從來不曾存在過。這種說法看上去邏輯貫通,言之成理,但如果從「信古」的立場出發,則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堯舜均為古代部落首領,為部落做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由於當時沒有文字,他們的事跡口口相傳,漸漸被神聖化,是由凡人而變為聖人的。他們都是實際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同樣邏輯貫通,言之成理。在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孰是孰非的情況下,「信古」派的說法更容易讓人信從,因為其說畢竟指向「有」,「疑古」派卻是指向「無」。人們不禁會問:如果說堯舜禹都是後人偽造出來的,或者由圖騰演變而來的,那麽商朝之前的歷史難道是一片空白嗎?魯迅說:「其實,他(指顧頡剛——引者)是有破壞而無建設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將古史『辨』成沒有。」這一批評是很有代表性的。

註釋:

③張江:《再論強制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④張江:《再論強制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⑤魯迅:《致鄭振鐸》,《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70頁。


(作者簡介:李春青,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廣東 廣州 510006)。“學術研究” 2022 年 01 期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