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飛: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之〔上〕

 〈凡 46 則,首選錄九則。〉

 雁南飛  略註

◎參閱《世說新語》.三卷(內府藏本):

http://ourartnet.com/Sikuquanshu/Ziku/Xiaoshuo/002.asp

http://classic-blog.udn.com/Axeman/9634864

◎參閱《世說新語箋疏》: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401/00ssxyjs/00.htm

◎參閱《世說新語序》:

〈屏東 郭和杰 編輯/校對/整理〉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people/suso/ch00.htm
= = = = = = = = = = = =
01.德行第一之1.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羣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煗。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按:陳仲舉為官廉正,剛正不阿,時為士大夫典範。擔任豫章太守時,甫入境立即拜訪當地宿德賢士,而非先到官衙府內擺官譜大剌剌迎賓客或休憩。

 《維基》:東漢.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漢桓帝時為太尉,漢靈帝時為太傅。後與外戚竇武等人合謀盡誅宦官失敗被殺。

 《世說新語箋疏》:〈以下簡稱《箋疏》〉李詳云:「案蔡邕陳太丘碑文『文為德表,範為士則』。《魏志.鄧艾傳》作『文為世範,行為士則』。」

 由陳仲舉謙沖訪賢之故事,聯想今之父母官泰半一上任,張燈結綵賀客盈門,不知禮賢下士;繼而約見仕紳碩老、青年才俊,多意氣風發好大官威,卻忘了我是誰?寧非異哉!

註:

 一、登車攬轡:攬轡,謂掌握馬韁繩;引喻上官巡行轄地,監察吏治。

  唐.陳子昂《上軍國利害事三條.出使》:「先自京師,而訪豺狼,然後攬轡登車,以清天下。」

 二、式商容之閭:式,車上跽曰式。商容,許叔重曰:「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閭,里巷;泛稱鄉里。

  《廣雅.釋宮》:閭,里也。《呂氏春秋.期賢》:「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

  《楚辭.劉向/九歎.思古》:「心嬋媛而無告兮,口噤閉而不言。違郢都之舊閭兮,回湘沅而遠遷。」

 三、席不暇煗:或作席不暇暖;原意指東奔西走,不得安居。引申為官者蓆子尚沒坐暖,就奔走四方,急於移樽就教;喻能禮賢下士也。

  唐.韓愈《爭臣論》:「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一回:「真是忙得席不暇暖,人仰馬翻。」
= = = = = =
02.德行第一之3.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按:郭林宗,東漢碩儒郭泰,并州太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早年師從屈伯彥,世稱郭「性明知人,好訓士類」,嘗提拔青年才俊六十餘人。

 《續漢書》曰:「李元禮一見稱之曰:『吾見士多矣,無如林宗者也。』」郭氏卒後,蔡伯喈為作碑,曰:「吾為人作銘,未嘗不有慚容,唯為郭先生〈有道〉碑頌,無愧色耳。」

 今日介休市以「三賢故里」聞名,三賢即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東漢郭泰以及宋朝宰相文彥博。

 東漢袁宏,字奉高,慎陽人;亦為當代儒士。東漢黃憲,字叔度,東漢,名憲,字叔度,出身貧寒,素有德行,名重士林。郭林宗以為袁奉高自持清高,雖清易挹;而郭林宗恭謹處約,氣度恢宏。

註:

 鸞不輟軛:鸞,繫於馬上之鈴鐺;軛,車衡兩端扼住馬頸背上之曲木。鸞不輟軛,言車馬持續前進,中途不稍停留。

附: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憲傳》~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世貧賤,父為牛醫。穎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閎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閎曰:「見吾叔度邪?」

 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

 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及蕃為三公,臨朝嘆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
= = = = = =
03.德行第一之4.

 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
 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按:唐高祖時李元禮以風格秀整,高自標持聞名,後進之士每欲攀龍附鳳,若得入為門生或美言讚譽,如登龍門。

 《維基》:李元禮,唐高祖李淵第十子,立為徐王。李淵與郭婕妤所生,性恭謙謹直,善騎射。受封鄭王,歷任鄭州刺史、徐州都督、絳州刺史,徙封徐王。有善政的名聲,太宗為褒獎他精勤,賜給錦與綾絹。與長孫無忌、李世勣並為三公。

 薛瑩《後漢書》曰:「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抗志清妙,有文武俊才。遷司隸校尉,為黨事自殺。」《三秦記》曰:「龍門,一名河津,去長安九百里。水懸絕,龜魚之屬莫能上,上則化為龍矣。」

註: 

 登龍門: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李膺》:「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唐.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故人東海客,一見借吹噓。風濤倘相見,更欲凌昆墟。」

  唐.高彥休《唐闕史.崔相國請立太子》:「丞相太保崔公莊嚴宏厚,清雅公忠,善誘後來,有佐時許國之誌。時以藝學進者,一參講席,如登龍門。」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大抵非精究博贍之才,難以應乎茲選矣。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維基百科》:「登龍門」這個俗語典故出自《後漢書》,書中記載李膺是個有節操的大臣,在儒士之間有高度的評價,儒生們以能夠獲得李膺的接待為一大光榮,視之為「登龍門」。

  而「登龍門」則出自「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指鯉魚躍過龍門,化身成龍。後世引用「登龍門」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和援引而提高身價;此外也用來比喻科舉考人進士登科。

  與「登龍門」相反的則稱為「點額」,同樣是出自「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原來是指鯉魚跳龍門失敗,頭額碰觸石壁而回,後世引用「點額」比喻官場失意或科舉應試落第。

附:

 一、成語「鯉躍龍門」典故~「鯉躍龍門」

  《爾雅.釋魚》:「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漢.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

 二、成語「魚化成龍」典故~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龍門》:「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雲,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三、成語「禹鑿龍門」典故~

  《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洩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
= = = = = =
04.德行第一之6.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
 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箸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箸厀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按:陳寔因曾任太丘縣令,故別號陳太丘。陳太丘恭謹儉約,無僕役;造訪荀朗陵,乃以二子一孫一侄隨行,一駕車、一持杖、一載箸車中,較幼者文若坐箸厀〈厀字古同膝〉前。

 荀朗陵併有德名,聞悉陳太丘翩然過訪,亦以八子恭迎;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一時間,兩家賢士、才子、聰孫如群龍雲集閭里。

 《維基》: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省許昌縣)人。桓帝時,做過太丘縣令,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後居鄉閭,平心率物,有爭訟者,輒求判正。靈帝中平三年八月十五丙午日[1](186年9月16日)[2]病逝。卒時會葬者三萬餘人,諡文範先生。

 《箋疏》:「陳寔,字仲弓,潁川許昌人。為聞喜令、太丘長,風化宣流。乃使元方將車,先賢行狀曰:「陳紀字元方,寔長子也。至德絕俗,與寔高名並著,而弟諶又配之。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世號『三君』,百城皆圖畫。」

註:

 真人:

  《莊子.逍遙遊》:「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原指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之遁世奇人。

  引申學識淵博、道行高尚者。《莊子.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乙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道家謂真人、仙人係得道而有神通者,是一種宗教上的超凡境界。

  《檀道鸞續晉陽秋》:「陳仲弓從諸子姪造荀父子,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賢人聚。』」

附:

 成語「梁〔樑〕上君子」〈陳寔遺盜〉典故~

  晉.華嶠《後漢書》:「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有盜夜入其家,止於梁上。寔陰見之,乃自整拂,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與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然當由貧困,今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老子騎牛圖〈維基〉

= = = = = =
05.德行第一之7.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霑,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按:陳季方,陳太丘次子陳諶。應答客問不卑不亢,喻其父之德業,猶如桂樹長於泰山之阿高深莫測,而不知有無功德矣。

 《維基》:陳諶,字季方,穎川許縣人。與兄長陳紀一樣道德品行俱佳,其父陳寔曾評論他們倆兄弟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的典故也出於此。陳諶曾任司空掾,很早去世。有子陳忠,字孝先。

註:

 泰山之阿:阿,謂山腳。泰山之阿,喻學術與德操居於高山深水之超然境界。

  本典出西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鬱結之輪囷,根扶疏以分離。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谿。湍流溯波,又澹淡之。」
= = = = = =
06.德行第一之8.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
 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按:陳群字長文,元方子;陳忠字孝先,季方子。兄弟之子各爭執其父功德未決,稟報祖父陳寔為之裁決,陳太丘不偏不倚兩全其美。

註:

 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一作「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本意謂元方雖是長兄,但難說勝過弟弟;季方雖是弟輩,也難說不如長兄。

 後泛稱兄弟併有賢名,難分軒輊。《書言故事.兄弟類》:「稱人兄弟賢,曰難兄難弟。」難字,音ㄋㄢˊ。

 又今人引用「難兄難弟」,多形容兄弟同時落魄下場,作負面解釋;難字,音ㄋㄢˋ。
= = = = = =
07.德行第一之9.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按:此則巨伯委身護友義退胡賊故事,家喻戶曉。唯今之盜賊,能有良心發現若此者,幾稀矣。

 《荀氏家傳》曰:「巨伯,漢桓帝時人也。亦出潁川,未詳其始末。」

 《箋疏》:「《後漢書.桓帝紀》:永壽元年秋七月,南匈奴左臺且渠伯德等叛,寇美稷、安定,屬國都尉張奐討除之。二年秋七月,鮮卑寇雲中。延熹元年十二月,鮮卑寇邊,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于擊破之。二年春二月,鮮卑寇鴈門。六月鮮卑寇遼東。六年五月鮮卑寇遼東屬國。九年六月南匈奴及烏桓、鮮卑寇緣邊九郡。秋七月遣使匈奴中郎將張奐擊南匈奴、烏桓、鮮卑。永康元年正月,夫餘王寇玄菟,太守公孫域與戰破之。

  嘉錫案:桓帝時,羌胡並叛,其胡賊之難如此。然他胡輒為漢所擊敗,惟鮮卑常自來自去。此條末云『賊班師而還』,則巨伯所值者,其鮮卑乎?其事既無可考,不知究在何年、何郡也。嘉錫又案:原本說郛卷四引襄陽記載此事,較世說為略,蓋有刪節。第不知果出襄陽記原書否?當更考之。」
= = = = = =
08.德行第一之10.

 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裏,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按:管寧勤於學,黃金現眼前,官車喧鬧過,俱不動如山。華歆有志宦途,嚮往官場排場,故而起念心動;管寧乃割席斷義。或謂鐘鼎山林,人各有志也。

 《維基》:華歆,字子魚,東漢時期平原高唐(今山東省禹城市)人,是三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華歆是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曹丕的過程主要參與者之一,在曹魏官至司徒、太尉。

 《魏略》曰:「靈帝時與北海邴原、管寧俱遊學相善,時號三人為一龍。謂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

 《維基》:管寧,字幼安,三國.魏.朱虛人,性淡泊,好學不倦,齊相管仲之後。《三國志》陳壽評曰:「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又,文天祥《正氣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盛讚管寧的清高節操,不為權祿所動目。

 《箋疏》:《魏略》曰:「寧少恬靜,常笑邴原、華子魚有仕宦意。及歆為司徒,上書讓寧。寧聞之笑曰:『子魚本欲作老吏,故榮之耳。』」

註:

 一、嚴若:同儼若,儼然、儼如、宛若之意。

 二、雍熙之軌:雍熙,祥和之義。軌,猶言氣氛。雍熙之軌,祥和之貌。引申成語「雍熙之世」,謂太平盛世也。

 三、同席:古士人鋪席於地,併坐於其上,同窗或好友同席而共讀,謂之同席。

 四、軒冕:軒,車也。冕,古時大夫以上之冠。古制,大夫以上官員乘軒服冕,故以軒冕為尊貴之代稱。

 五、割席:謂朋友分席,示絕交也。相關成語:「管寧割席;割席斷義;割袍斷義;割席絕交....」等。
= = = = = =
09.德行第一之12.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按:此則故事,敘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遇一人求援上船;華歆先拒後保,王朗則先納後棄;孰是孰非?尚難定論矣。人或謂:「華歆何不人溺己溺,先施援手?而王朗既已接納,何不始終如一?」兩人高下,非《世說》之立判。

 《維基》:王朗,本名嚴,字景興,東海郯縣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物,在曹魏官至司徒。《世說》謂王朗為德不卒,於逃難途中欲棄原先接拯之人,而與華歆思慮周全形成鮮明對比;唯其實情如何?因缺佐證尚難定論。

 《魏書》:「朗高才儒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卹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魏書》對王朗之生平功過,則褒多於貶,與《世說》之「貶王朗、褒華歆」頗有出入。

 《華嶠譜敘》曰:「歆為下邽令,漢室方亂,乃與同志士鄭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關出,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與俱。皆哀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在危險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今無故受之,不知其義,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乃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卒共還,出之而後別。」

禪說〈維基分享〉

Views: 4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