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客鄉:西連打馬庚(TEBAKANG)(3)

美麗的包裝,往往都是繁華都市的一景。在這只敬羅衣與講求包裝的社會,人們只會誇贊地方上的發展與美景,又有多少人理會有不少的鄉鎮被擱置到角落邊的苦況?

打馬庚正是擺在眼前最典型的例子。政府一直強調掃除鄉區貧窮,但這項努力似乎只集中在部分的鄉鎮,受到發展恩澤的區域因此拔地而起,漸漸的融入發展主流,而打馬庚雖然一度興旺過,如今已經沒落到幾乎被遺忘掉。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落落寡歡的打馬庚,盡管立坡建鎮逾半個世紀的歷史,也算是一路歷盡滄桑走來之「高齡鄉鎮」,然而到了今天,與榮華富貴始終是沾不上邊,仍是一付窮鄉模樣,叫居民情何以堪?


若非居民還沿襲傳統,日常還有從事一些農耕活動,靠上自己的勞力謀個三餐溫飽,以及知足常樂,倒也還能從困苦的生活中,年復一年的走了過來,否則地方上的人口流失問題,更加是一發不可收拾。

只是最為不值的是,這個淳樸的山村小鎮,所坐擁的物產潛能沒被加以發掘,導致地方上缺乏經濟活動,顯得暮氣沈沈。

愁眉不展的村民禁不住要問,打必祿以前的情況也不比打馬庚好,但為何政府願意為該新區提供基本建設,開辟工業區和招徠商家,卻不設法也讓基本條件與之相差無幾的打馬庚,也有個翻天覆地的轉變呢?


根據查悉,打馬庚於1920年代時,還是個縣政府行政機關所在地,直至1930年代,縣政府才遷往新興起的西連鎮。

同鎮不同命的是,西連鎮已是興旺的縣鎮之一,打馬庚民眾不敢奢望他們的落腳地也能復製成西連那樣,但打造成第二個打必祿總不該是可望不可及吧?

眼看其他鄉區小鎮逐一被扶持成長,相繼擺脫窮困局面之際,打馬庚這兒其實還有發展空間,小鎮有鋪上瀝青的道路,且處在聯邦大道旁,堪稱四通八達。

坡眾的生活不愁水電便利,目前的基本設施包括學校、診療所、民眾會堂等之外,嚴重缺乏其他引人入勝的賣點了。

  • 打馬庚雖已「年邁」,但仍靜待春天。
  • 打馬庚遊客當場生吞地方上特產之一的碩莪蟲。
  • 西連鎮的風光,打馬庚能有一天也享有嗎?
  • 打馬庚看來已式微,但若有經濟活動刺激,也能振作起來。

◆小地方勝在人情味濃

 三種族和睦共處

在打馬庚住上幾天,必能感受到許多地方所沒有的獨特異鄉風情。

這主要是鎮上的華人、馬來人與比達友族人,三族人幾代以來都能維持著和睦共處的生活,從以前到現在,這個本質都不曾「變質」過。

這兒簡直就是多元種族縮影社會,處處散發著濃厚的人情味,人們在碰面時必然打招呼談笑,完全沒有介蒂,讓外來客也如沐春風。

本曼查朱坤玄自豪稱,小地方就是勝在人情味濃,也因為各族之間互相幫助,居民守望相助,打馬庚至今是保持良好治安,民風淳樸也是一大特色。


世襲祖業,一晃眼便是五代人在這鎮上成長生活,問及居民紛紛放棄原居地,遷往他處定居,自己又堅持不離開時,朱老說,對打馬庚的感情已是根深蒂固,哪能說走就走呢?

再獲政府委任當多4年的社區領袖,且因擔任本固魯期間服務表現良好,於不久前獲擢升為西連本曼查的朱老,德高望重的他習慣了平常是幫忙打理地方上華社的事務之生活。

回想當初,朱氏家族始於其祖母自中國南遷至印尼西加里曼丹,而後再從西加翻山越嶺到打馬庚落地生根。


打馬庚的華人,早期是從西加續遷徙和落腳,距今至少也有150年的歷史;在這批移民潮當中,以客籍人士為主流,因而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客家部落,彼此之間是多有親戚關係。
(打馬庚專題報導,2008年11月12日刊登,撰文/攝影:砂拉越國際時報秋玲·兆良聯合報導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