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T·簡德林〈存在主義與體驗式心理治療〉(2)

我們對於體驗的直接描述,我們對於體驗的直接鑒別( direct differentiations),這些並不依賴於概念的定義。當我們直接並且相當細致地去鑒別體驗時,我們可能偶爾會使用理論術語,或者使用新發明的詞語和舊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指向感覺時是具有分化能力(differentiating power)的。

本書中的文章使用了案例報告,因此自然充滿了描述性細節。但是,這些描述性細節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而那些概念只有在關涉到描述性生活時才是有意義的。這些概念的含義正是它們所指向的東西,而不是基於理論上的定義。

存在主義思考方式不是通過邏輯含義從一個概念移動到下一個概念。相反,它是通過體驗式細節、通過「制造體驗式意義(experiential sense)並帶來進一步體驗」的分化,來移動的。在存在主義兒童治療中,討論的步子就是體驗的步子(steps of experiencing),而不是概念衍生的步子。經驗不是由概念來定義的,相反,概念是由體驗的步子來定義的。

描述性細節並非僅僅是概念上所定義之實體(entities)的「應用」或「表現」。曾經,體驗的細節質地(detailed texture)被認為是「副現象(epiphenomena)」,即在概念上所定義的力量、實體、心理因素的表現形式。在較新的用法中,你可能會說這些概念是「副現象」、是指針,它們的唯一的含義是它們所指向的體驗性質地,它們有助於我們進行分化,以便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和知曉治療師所討論的治療中的體驗性步子。

當然,這種方法需要概念。它是在使用概念,但並非在「概念-含義-概念-含義-概念」這個移動鏈條上使用概念,而是在「體驗步子-概念-體驗步子概念」這個移動鏈條上使用概念的。

對我們來說,這些體驗的步子(對感覺的分化以及從一個感覺到下一個感覺的移動)一定會給我們帶來直接的體驗式意義。它們總是比任何理論概念具體得多。因此,我們不可能通過某個理論概念來獲得這些步子的意義。相反,被使用到的理論概念是從我們必須首先直接感受到的具體步子中來獲得其意義的。

當前心理治療的發展已經淡化了不同取向之間的界限。比如可以對比一下精神分析和以來訪者為中心療法。曾經二者之間的差異看似是多麽的明顯!如今再去回顧,我們看到了它們曾經的相似之處:這兩種方法都曾高聲地公開否認真實的關係。一個在角色扮演某種移情關係,另一個在角色扮演某種完美中立的接納姿態。我們看到了兩種人造的、形式主義的對於兩人之間真誠互動的回避。病人的真實感受被認為是不成立的(移情)。分析師的感受也被認為是不成立的(反移情)。同樣地,在以來訪者為中心療法中,治療師若將自己的感受插入到治療情境當中,這也是一個錯誤。如今,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師則把「真誠(genuineness)[2]作為治療和治療師表達[3]的首要條件,並將自發性(spontaneity)[4]視作主要的治療因素。精神分析師們也越來越趨向於像真正的人一樣去參與、去投入,而較少去依賴技術。

第二個跨取向的主要趨勢是強調直接感受到的經驗,而不是只盯著某些特定的內容。例如,在經典精神分析中,所有的困難都必須追溯到俄狄浦斯式的性沖突。今天,很少有分析師會如此狹隘地理解心理治療。其他治療取向也更少再強調內容,而內容曾經被認為是成功的治療所必不可少的。諸如自我感知、力量驅力、分離焦慮、原型、性沖突和人際反應等概念不再能夠擺布治療的方向和進程。如今有了許多不同的「取向」,但它們的不同並非因為有什麽本質上的區隔。那些曾經看似是人格基本決定因素上的重大差異,現在看來更像是說法詞匯上的不同。今天,無論理論如何,病人的直接感受過程才是最根本的。

病人可以配合他的治療師,並用任何一種內容語言來表達他的感受式體驗。

目前心理治療領域的探索反映了這一領域正在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各個取向當中的一些治療師廣泛認可的兩個新的基本維度是(治療師和病人)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過程和治療性的感覺過程。就它們的特征而言,這兩個維度都是體驗性的。基於這個原因,我把這種新的治療稱為「體驗式治療(experiential therapy)」。今天,在每一個取向當中,我們都能看到對這一新重點的探討和爭論,這與我們曾經對技術形式所表現出的極大關注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已經提到了本書中的章節是如何說明治療中的直接體驗式談話方式以及治療進程的。現在讓我來討論這些章節是如何強調體驗式關係和個體的感覺過程的。這些章節關注到了具體的活生生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僅是兩個人和他們各自的模式,不僅僅是彼此對對方的評判或者如何看待對方,也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意義單元的來回傳遞。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在《存在的時刻(The Existential Moment)》一書中提到治療師的時候說到:「如果他真的把孩子融入到了他的生命當中,那麽這種隱性的(subterranean)對話……就會建立起來並持續下去。」這並非僅僅是與病人之間的專業關係,而是兩個人類之間的生命關係。他們都真正活生生地在那裏,在「他們中間的現實」之中。這種現實是一種「隱性的」聯接和互動。它不僅僅是某些被感知、被傳遞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特定反應。它涉及到一個人的整體的、持續進行著的生命力。這些是詩意化的語言——但我們對它沒有現成的專業術語。比如,我們都知道當有人在看著我們的時候,那種被另一個人類看著的真切之感。那並非是他對我們的什麽真實看法,也不是我們希望他對我們的看法或者我們希望他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那並非是他可能有的這樣或那樣的感知。

[2] Carl R.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1).

[3] Eugene T. Gendlin, "Sub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herapist Expressivity Trends in Client-Centered Therapy with Schizophrenics, Journal of Existential Psychiatry, IV (1963), No. 14; Eugene T. Gendlin, "Schizophrenia, Problems and Methods of Psychotherapy," Review of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IV (1964), No. 2.

[4] J. M. Butler, "Client-Centered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in D. Brower and L. E. Abt, eds., Progres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58), Vol. III.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Psychotherapy.

 

作者尤金·T·簡德林單位 [芝加哥大學] / 本文漢譯者:曹思聰 / Gendlin, E.T. (1966).Existentialism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In C. Moustakas (Ed.), Existential child therapy, pp. 206-246. New York: Basic Books.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