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元珍·文創PPP:如何叫好又叫座

今年2月印發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各項政策措施,為文化產業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近兩年來,政府各部門相繼出臺文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逐漸滲入文化領域,成為文化產業業內新寵,開拓了文化項目投融資新模式。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


目前來看,PPP模式在文化旅遊、文化設施建設等方面已有不少成功實踐——陜西省銅川市與陜西省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打造的銅川照金紅色旅遊景區,成為該模式成功樣本;寧波文化廣場由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出資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成為寧波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綜合功能區項目;保利劇院則通過政府支持、授權經營的方式達成與社會資本的合作。

長期以來,文化領域特別是公共文化的產品和服務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隨著文創企業的蓬勃發展和文化消費勃興,文化領域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資本的進入將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在專家看來,PPP模式在文化領域的推廣,將打破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的界限,轉變文化系統的傳統觀念,促進公共文化多樣化發展,有效推動區域文化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指出: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多行業開始轉型升級,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進一步拓寬文化項目投融資渠道,避免政府部門文化資金來源單一、效率不高的問題,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

“比起傳統的政府投資模式,PPP模式具有很多優勢。”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提到,一方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讓資金支出更為平滑,可以減輕政府支出負擔,不會因政府在項目前期投入太大而使當年的財政壓力過大;另一方面,由政府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往往出現項目後期和運營維護方面乏力的問題,而企業更具有持續性的優勢。

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社會投資的領域和范圍擴大到更多領域,文化企業孵化器、文化眾創空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等新興領域有社會資本逐漸進入。同時,“文化+”概念的興起,也為不少傳統行業轉型提供了新思路,基礎設施、房地產等PPP模式較為青睞的領域,也通過與文化創意結合而提升產品附加值。


2、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成為投資新“藍海”


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而為社會資本所看好。今年3月,國內首個文化PPP研究中心在中央財經大學成立,通過中央財經大學與中文在線企業合作的方式,將學術理論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發揮優勢互補效應,成為業內對PPP模式進行系統的智庫化研究的新嘗試。

“我們發現,從已有實踐來看,目前文化領域PPP項目大多仍然集中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但從未來發展前景來看,歷史文化資源領域因為具有更高的文化屬性、更高的文化消費潛力,而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魏鵬舉指出,例如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的項目已經為不少民營企業所看好,中文在線公司的VR技術、數字化技術都將應用到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

中文在線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昏侯圖書館項目就是利用相關技術還原了古墓當時的盛況,讓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遊覽;在旅遊方面,結合VR拍攝、VR虛實交互體驗平臺與視頻技術可以展現經典不同季節不同時期的人文風貌,豐富遊客體驗。通過致力於地方公共文化元素IP化,打造影視、遊戲、動漫、旅遊、衍生品等文化產業生態鏈,不但吸引“網生代”年輕人的目光,也將促進地方文化產業持續高效發展。

各地在文化特色小鎮建設方面也有不少PPP模式的探索,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結合當地特色歷史文化進行開發和保護,進行市場化運作,如浙江雲棲小鎮、貴州舊州小鎮等,成為文創PPP模式值得借鑒的樣本。

“在這些方面,企業具有規劃標準更統一、更長期的優點。”魏鵬舉認為,例如,在IP文化產業鏈的開發方面,企業更擅長考慮後期在衍生品等方面的開發而做好前期工作。在各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方面,不少企業已經開始了新嘗試,或許將成為未來投資的新“藍海”。


3、完善制度消除社會資本的風險顧慮


盡管我國的PPP模式已有不少成功實踐,但由於一些PPP項目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民營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仍然面臨著關於盈利風險的顧慮,不少社會資本“不敢投”“不願投”“沒有能力投”成為該模式的一大阻礙。

實際上,相比其他可獲得固定收益的基礎設施類項目和影視、文旅類項目,一些文化類項目的收益預期評估會更加困難,收益更具有不確定性,對社會資本吸引力相對不高。

有專家認為,如果不解決民間資本對長期性政策性風險的顧慮,PPP模式恐怕也難以起到撬動大量民間資本的作用。實際上,需要看到的是,並非每個文化類項目都適合PPP模式,應當根據項目自身特點做好可行性分析和風險評估,再進行招商引資,保障企業的收益來源。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對於這種模式未來的推廣,政府應首先完善制度和法律保障,地方政府在立項之初做好相關風險評估和長期規劃,讓項目更具有穩定性和可預期性,並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和後期運營中加強持續保障,還可以根據運營成果給予企業相應補貼,進行政府購買服務。

在PPP模式中,政府公共利益和企業經濟利益形成共同體,可以通過投資周期的延長降低項目經營的短期風險,將政府的高信用優勢與社會資本、民營資本管理運行更高效率地結合,提高文化項目的融資效率。

專家指出,有關部門要著力補短板,加強風險控制,也應有相應的金融配套措施,通過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發揮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的協同效應,為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金融支持,穩定社會資本的信心。(2017年06月17日 / 光明日報)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