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中央電視臺《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第二季、天津衛視《國色天香》《中華愛美麗》、黑龍江衛視《最愛中國字》、貴州衛視《最愛是中華》、山東衛視《中國面孔》、廣東衛視《Hello 中國》等十多檔以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的原創文化節目相繼播出,成為2014年電視綜藝節目市場上的一個新亮點。這種節目樣式深耕中華文化沃土,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並對時下熒屏過度娛樂化、低俗惡搞、抄襲跟風的不良傾向起到一定的匡正引領作用。然而,長久以來,文化類節目總是陷入高口碑、低產出的尷尬境地。尤其是在當今電視市場競爭近乎白熱化的年代,這類節目盡管被贊許、提倡和向往,最終卻很難成為各家電視臺的現實選擇。今年電視熒屏上掀起的原創文化節目熱潮,究其原因,其中既有去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大獲成功所起到的示範帶動作用,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針對電視綜藝節目中類型單一、原創乏力等問題所采取的一系列調控措施的結果。時下已近歲末,在新的一年,在真人秀、引進模式節目的沖擊下,如何讓這股原創文化節目創作熱潮持續下去,值得業界思考。
綜藝節目《國色天香》劇照
綜藝節目《成語英雄》劇照
綜藝節目《中華愛美麗》劇照
節目樣態還要不斷創新
在電視這一傳播大眾流行文化的重要平臺上,可供文字、詩詞、戲曲等傳統文化發揮的空間相對有限。以往這些內容主要通過科普教育類欄目或專門的戲曲頻道等得以實現,通常采用講座的形式,表現手法比較單一沈悶,且容易帶有說教、刻板的色彩。在沒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如何做到“有益”並“有趣”,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與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是文化節目面臨的一道重要課題。
和過去相比,當前原創文化節目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節目樣態和傳播手段方面。這些節目以文化為核、以娛樂為殼,通過植入“有賽制、有人物、有互動、有共鳴、有樂趣”的電視綜藝、真人秀等表現方式,運用全媒體傳播手段,有效提升了節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參與性,為長期處於表達困境的文化節目找到了新的樣態坐標,使以往高高在上、有一定距離感的“傳統文化”具有了符合時代特征的生動化、親民化表達。
目前,大多數原創文化節目雖然都采用比賽形式,但各自對流程、規則等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並合理融入情景表演、影視片段、書畫展示、歌曲、舞蹈等綜藝元素,力求比出意義,賽出趣味。同時,由於不管是作為內核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是作為框架的競賽,都需要通過“人”的活動才能得到鮮活生動的展現。因此,原創文化節目也吸納了真人秀的元素,將選手作為節目表現的重點之一:通過賽前賽後采訪,展示“人”的心理;通過紀實短片,講述“人”的故事;通過剪輯和鏡頭語言,凸顯“人”的情感。就傳播手段而言,除了采用開通節目官網、與視頻網站合作、建立節目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號等常規手段外,通過手機App、客戶端實現多屏聯動,進一步推動全民互動參與是當前原創文化節目在整合新媒體方面的一大特色。尤其是今年元宵節期間,通過二維碼和“央視悅動”手機客戶端參與《中國謎語大會》實時競猜的觀眾高達206萬人,一舉創下央視節目實時雙屏互動的最高紀錄。然而,如何能讓這份火熱的文化氛圍保持下去,避免紮堆、同質化現象,還是要靠不斷創新。
文化內涵有待繼續深挖
今年盡管有多個原創文化節目相繼上檔,但不管是社會影響力還是收視效果皆不如去年火爆。除央視之外,原創文化節目目前主要集中在二三線衛視平臺。和去年大熱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相比,今年未出現類似的現象級節目。原創文化節目收視“遇冷”,究其原因,既有現有節目的主題、形式過於集中類似而分流了觀眾的因素,也是由於一些節目在深挖內涵、觀照現實方面有所欠缺,難以保持觀眾的收視熱情。
縱觀今年原創文化節目,雖然主題各有側重,卻大多集中在文字、詩詞、歷史等人文領域。節目形式多效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加嘉賓點評的辦法,比賽方式限於書寫、猜詞、接龍等,相互之間的差異不甚明顯,真正有創新、有特點的節目並不多見。這種一擁而上且過於相似的狀況迅速降低了觀眾對這類節目的新鮮感。事實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可供挖掘、適合表現的元素很多,諸如服飾、美食、戲曲等等,原創文化節目應進一步在選題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拓寬思路、銳意創新、準確定位,避免跟風和同質化的現象出現。
深挖內涵、觀照現實是原創文化節目保持觀眾收視熱度的關鍵。目前有些節目由於前期的積累、準備不夠,對傳統文化內涵的開掘並不深入,基本還停留在背誦、記憶的層面。采用這種比賽方式最後只能是通過生僻、艱澀的知識來決出勝負,使節目變成無意義的文字遊戲。背誦、記憶只是表現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階段,只有進一步的理解、運用和創新,才能使文化和節目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編導還應重視傳統與現實的關聯,努力尋找兩者的結合點,使其與現代受眾的需求、認知以及知識結構相契合,從而進一步發揮其文化效能。無論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還是《中國謎語大會》,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與它們準確把握時代需求、合理融入時代元素的特點密不可分。因此,原創文化節目不能一味泥古,與現實脫節,而應契合時代需求、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和認同,從而更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傳承發展。
市場價值未獲充分體現
原創文化節目和親子、喜劇、戶外類是今年電視綜藝節目的四大主要類型,但和後三類相比,市場對文化節目的認可度並不高,節目所取得的收視率與市場效益不成正比,節目的市場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作為2013年的現象級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其收視率甚至一度超過了《中國好聲音》,但廣告收入卻遠遠不及後者。今年,“好聲音”的廣告收益超過1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只有1億多元,遠低於一些收視率並不高的娛樂選秀節目。按理說,收視率不差、文化內涵和藝術質量相對更高的原創文化節目理應得到市場的肯定,為何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呢?究其原因,這和電視廣告市場甚至整個社會氛圍重娛樂輕文化、重噱頭輕質量的浮躁心態不無關系。
今年熒屏勁吹傳統文化風的確可喜,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原創文化節目還應認真思考如何創新,才能走出“文化苦旅”,真正迎來收視“春天”。這既需要練好“內功”,也需要外力的支持配合。就節目自身來說,要避免浮躁跟風、匆忙上馬,靜下心來積澱打磨,增強創新性和時代感,推出精品。就外部而言,對文化節目應給予相應的扶持、鼓勵,增加文化生產和供應的品類,引領和提升大眾的趣味與欣賞水平,努力營造尊重、熱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Comment
毅陽‧舞台上的綻放更迷人
中國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來到了第三季,今年也和以往一樣,節目一播出就得到熱烈討論。香港成名已久的古巨基、新加坡國寶級歌手陳潔儀、歌紅人不紅的A-Lin黃麗玲,以及中國幾位重量級歌手如韓紅、孫楠、張靚穎和胡彥斌,7位都可以是獨當一面的歌手,各擅其場。
兩輪的比拼後,第一位被刷下來的是陳潔儀。網上關於造馬、不公平、黑幕等言論滿天飛,雖然這些議論不會影響正在進行的節目,甚至只會讓它更火紅,但無論如何,它會間接讓觀眾們在看節目時,多了一份猜忌疑心。
對《我是歌手》持反對意見的人,大多的論點都圍繞在音樂不該拿來比較、聽眾的素質和出來的結果不成正比、上大陸的節目的新馬港台歌手都只是替他人做嫁衣裳、和不專業的聽眾會誤導整個音樂方向,讓人覺得飆高音才是好歌手等等。當然,以上的論點,我大都認同。
然而,我還是希望大家能跳出來看整件事。
首先是歌手參加《我是歌手》的目的。他們都是為了歌王的名號而來?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比起歌王,也許大多數的歌手更傾向藉由《我是歌手》平台,開拓華語音樂世界(尤其中國)的市場。我想說的是,只要成熟看待,其實節目裡沒有輸家,所有的歌手都會有所斬獲。
其次是音樂的輸贏。由500名業餘聽眾去決定名次,並不是最好的作法,也有作弊的可能(譬如事先篩選有明顯投票傾向的歌迷入場,就可以保住特定歌手)。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只有專業的音樂人才有資格評論演出者。須知道,離開節目後,歌手的真正對象是普羅大眾,不是專業的音樂人。市場會不會為愛飆高音的歌手買單,一直都輪不到我們(或歌手)決定。當然,這會否誤導音樂的方向?見仁見智。
有水準的業餘聽眾也大有人在,否則網路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為陳潔儀抱打不平的聲音了。
我就是其中一為被《我是歌手》教育成不愛聽飆高音的聽眾,所以,到底清水是半杯空還是半杯滿,只有看的人才心中有數。
最後必須讚揚製作單位的用心,如果不是因為節目的高素質(當然包括後製),我不認為它能如此受熱捧。節目總導演洪導所說的,“音樂不該做比較,然而若這方式能讓群眾更關注音樂,更關注歌手的話,我願意堅持下去。”這話可以出自肺腑,也可以解讀為官腔,而我更願意相信,好的歌手必須遇上好的平台,才是大眾之福。
忘了誰說過,這時代可以沒有歌手,但不能沒有音樂,要做音樂已經非常不容易,要當全職歌手,幾乎是緣木求魚。音樂早已悄然換了方向,如從實體專輯轉移到EP、單曲、再到網路音樂庫。以前傳統的新歌宣傳管道,也從電視電台頒獎禮轉移到youtube、電視電影片尾曲。時至今日,沒有商演、演唱會和代言,再會唱的歌手也走不下去,或只能兼差主持或演員。
所以,每當看見自己喜歡的歌手在《我是歌手》里得到更大的關注時,我都滿心歡喜,因為天無絕人之路,但花有榮枯之期,歌手能在舞台上綻放,比一切都重要。(2015-01-17 星洲日報/隨海飄陽‧作者:毅陽‧自由撰稿人)
謝麗芬‧除了高音,還剩甚麼?
陳潔儀成為《我是歌手3》首位被替換的歌手,沒逃過“溫婉派歌手一輪游”的“魔咒”。她的離開不止讓韓紅這樣的性情中人飆淚,就連不苟言笑的總導演洪濤也幾度哽咽。
陳潔儀顯得淡然,反而我們一群覺得她唱得好的聽眾,比她更在乎她的名次。
對馬新聽眾而言,陳潔儀亮相《我是歌手3》,一如去年的曹格、品冠和茜拉一樣,對我們有一定的意義。曾被張學友欽點演出《雪狼湖》音樂劇的她,少許跑調或有可能,但你會相信她“全程走音”嗎?若這不是真的,你是在侮辱誰的專業呢?
還有,以後哪個歌手在《我是歌手》中唱得好,我們是否都有權利質疑“是不是後製調音”呢?
《我是歌手》原版權來自韓國,當時是由現場500位聽眾,一人一票決定7位歌手的名次。2011年第一季難得邀來韓國地位崇高的“國民歌手”金建模參與,讓節目備受注目。怎知他在第三集演唱歌曲《塗紅嘴唇》時,為求搞笑,故意塗成大花臉而慘被淘汰,震驚全場。那次之後,節目改變方式,改成每位觀眾可投3票的賽制。
中國湖南衛視在2013年買進《我是歌手》版權,一直引用由500位現場觀眾投3票的賽制。雖然有人平反說,“只有唱功好、音樂有新意的,才能被觀眾在全場結束後回憶整場時留下印象而投出一票,這才是征服觀眾票數的真正武器。”
話雖如此,但我們不知道那500位聽眾是誰啊?(尤其是台下觀眾哭得死去活來的樣子也為人詬病。)拋開觀眾專業或業餘問題,如果500人裡面有450人都喜歡“炫技”的唱法,會否製作方也覺無奈呢?
於是,有人諷刺性的如此形容《我是歌手》:“誰都唱不醒一個沉睡的人,除了高音。”
像品冠、陳潔儀這種聲音屬內斂型的歌手,或者真的不適合這種場子,即使唱得讓人感動,觀眾也不會驚呼“好厲害!”只要下一個歌手出來飆高音,他們的“存在感”就直接沒了。
但是,比賽就是這樣殘酷。
所以,一旦踏上這舞台,就接受遊戲規則吧。
無論最後誰是冠軍,舞台上的歌手都不是輸家。
所以,幸運繼續留在這舞台上的歌手們,盡情演唱那些你們以前想唱卻不能唱的作品,完成自己所有的音樂想像力吧!一如韓國版《我是歌手》勇於挑戰自己的金范秀和尹道賢、中國版《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林志炫、第二季的韓磊和張傑。
那才是《我是歌手》的精神所在。(收藏自16.1.2015星洲日報/記者Apps‧作者:謝麗芬‧《星洲日報》娛樂組高級記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