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的首都,吉隆坡。

很多人從國際氣象上聽過這個名字,但很可能不認識這個城市、甚至不知道這個城市,就在馬來西亞。一如外國人對於台灣這個國家的陌生、對於台北這個城市的茫然。

吉隆坡,馬來西亞的首都。

他充滿了他的歷史背景,因為英國對於錫礦這項礦物的需求,而在海岸城市八生開發之後也隨著被發掘。

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開始開發了「罐頭」這項在當時被稱為劃時代的產品。以往的食品不易保存,在罐頭這項產品問世之後,食品的時空概念被扭曲與翻轉。但是當時的罐頭有個致命的缺陷,讓他無法順利的發揮他的功能,那就是生鏽。

當時的罐頭使用的材料是「鐵」,而且是一種極容易因為氧化就生鏽的金屬,如果使用鐵器裝盛食品,那麼食品的濕氣很快的就會讓鐵器生鏽毀損,因此英國人在罐頭內、外層上一層錫,作為保護膜。但是錫礦在英國並不是產國,因此費用高昂,並不是普通人家消費的起的礦物,如此一來,需要大量量產的罐頭,便不敷成本支出。

此時,英國發現了馬國巴生地區的錫礦,因此開始開發巴生,隨著巴生錫礦用鑿,漸漸的錫礦開發便繼續往上游開採,吉隆坡就因此被開發了。

而吉隆坡的這個地名,也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而被命名,普遍來說被大眾接受的,有三項說法。


吉隆坡的英文名稱被稱為「Kuala Lumpur」,在馬來語意之中,「Kuala」為兩河之交界處之意、「Lumpur」則是沙洲、沼澤地之意。這解釋了吉隆坡地名的由來,吉隆坡的地理位置位於「巴生河」和「鵝麥河」兩河的交界處,而這兩條河流的交界處正好形成了一個泥沼似的肥沃沙洲,吉隆坡就是在這個泥濘地發展而來的。

綜觀各大小城市的歷史,大多是圍繞著「水」而發展起來,遠至印度的恆河、中國的黃河、長江,或是台灣的大甲溪、濁水溪,大多是如此,每個城市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母親河。

早年的英國人,在沿海城市巴生的錫礦開採用鑿之後,便從巴生的母親河 - 巴生河的上游發展,開發了吉隆坡。這是吉隆坡地名由來了其中一項說法。


另外一項說法,是以華人的語言來作為解釋,在馬來西亞,大多華人能操福建話、廣東話,甚至偶爾還有客家人。

「坡」這個字,就是華人的語言,意指「繁華的都會區」的意思,若是用台灣話來說,便是閩南語的「市仔」、客家話的「街路」。「上街」這個動詞,在馬國先人口中,就稱之為「上坡」。

在那個巴生發展的年代,正逢中國大陸太平天國之亂、華南地區民不聊生。許多在中國生活有困難的華人,便離開中國大陸向外發展,台灣、馬來西亞便成了他們理想中的黃金地。

巴生的英文名稱為「Kelang」,當時也正巧英國發展錫礦開採,需要大量的採錫礦工,來自中國的人民們,成了英國眼中的廉價人力,前來討生活的人們,便入住到了巴生。而吉隆坡這個沼澤地的發展,與巴生相較起來,顯得繁華的多了。因此巴生的人們如果需要到當時的市集、也就是現在的吉隆坡去的時候,人們便稱之為「上坡」。

「Kelang」跟「pur」,兩個字合起來念變成了「Kuala Lumpur」,也就是現在的吉隆坡、巴生城外的市集。


最後一項被廣為流傳的說法,則是源自華人來馬發展的歷史典故,在巴生開始開發時,正值中國太平天國時期,大量華人移民來台,成為英國殖民地馬國的礦工,就如同早年來台開墾的華人一般,地盤早已被占據,好不容易搶得的土地、工作、礦坑、住居和家人,成了必須武裝起來保護的珍寶。

不同民族、族群之間的大小械鬥,沒日沒夜的上演,華人在巴生、吉隆坡兩地發展的歷史,就是一本血淚交加的奮鬥史。先民們在錫礦坑中工作、在住居用雙拳守護自己奮鬥得來的報酬,和自己的家人。

直到華人生活漸漸穩定、彼此之間建立的共識與秩序,械鬥,才嘎然停止。人們用吉隆坡來稱呼這座充滿自己努力故事的城市。


期望這樣的名字,能夠帶給這邊的住民「吉祥」、「昌隆」,祈求平安、祥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Views: 6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