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龍應台首次以中華民國文化部長身份訪問香港,對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在中華文化版圖中的角色,作出了新的詮釋,也為華文世界和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注入新動力。
她的獨特魅力穿越海峽,並大膽設想台灣、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在文藝方面組南方聯盟,建立緊密文化互動關係,也彼此寬容、說服。
她指香港長期以來扮 演"逃生門"角色;台灣的民主實踐的成敗,讓全球華人都吸收到養份。
龍應台至少有兩個身份:作家龍應台與官員龍應台。
十一月二十八日到十二月三日,以中華民國文化部長身份首次訪問香港的龍應台,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大膽的想像與重現歷史的文化底蘊,對大陸、香港、台灣在中華文化版圖中扮演的角色與應擔負的義務給出了新的詮釋,也為擁有共同文化脈絡的華文世界與兩岸四地的文 化交流注入了新動力。
這也是近年台灣首次有高官訪問香港的破冰之旅,打開了未來台灣官員以官方身份訪問北京的可能。
(Photo Affection: God of Fire by Adrian Thysse, http://www.adrianthysse.com/blog/)
"台灣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它不假裝偉大,不用力變成什?,自自在在過日子,基本上就是慢,是一種文化的從容調子。"
十二月一日,首次以台灣文化部長身份訪問香港的龍應台,在香港大學具有百年歷史的陸佑堂裏,通過網絡直播與現場互動,與兩岸三地的聽?分享她的台灣經歷與香港體驗。
如果說以官員身份現身香港的龍應台為兩岸交流帶來了新意,那?她的個人影響力絕對不可忽視。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至今的六 十三年裏,中華民國政府在今年首次新增了一個部門:文化部。而龍應台則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
這位享譽大陸知識界的公共知識分子、曾被中國最具影響力媒體之一的《南方周末》列為"中國夢踐行者"的文化人,在成為台灣文化部長後,也為台灣對大陸的文化吸引力增加了重量級砝碼。
在香港 大學演講的最後,龍應台鄭重地宣讀了一封讀者來信,算是對這位讀者的公開答覆。有意思的是,這位自稱"冷雪"、有很多人生困惑的讀者,竟是一位來自大陸的小學六年級學生。
身為台灣的文化部長,龍應台的個人魅力已然超越兩岸政治的邊境,抵達大陸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的心靈。在未來的兩岸交流中,出現一個更容易被大陸民?接受並喜愛的台灣官員,也是兩岸樂見的局面。
龍應台訪港的六天裏,內地《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對她的訪問高度關注。她在香港大學的演講被內地多家媒體以視頻和文字的形式轉載。
人們對於龍應台主導下的台灣文化部在兩岸交流領域有何作為表示期待。而龍應台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候一 句"台灣的可愛在於它不假裝偉大",在演講的當天晚上即成為大陸微博上的名言。
許多網民認為,與自稱"大國崛起"的中國大陸相比,台灣的可愛就在於它的真實。更有網民給香港媒體記者留言,請他們代問龍應台,台灣如何保存中華文化、她的作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何時能在大陸出版等。
短短六天的密集訪問裏,龍應台參觀了香港西九文化區、沙田文化博物館、亞洲藝術文獻庫,與音樂、設計等文化藝術界人士深度會談,終成台灣文化官員訪港的破冰之旅。
南方聯盟尋求更大空間
在 訪港的幾天裏,龍應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南方聯盟。
在考察正在興建中的香港西九龍文化藝術區時,龍應台表示,台灣可以與香港合作,在文藝場館的策展、 運營、推廣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再逐步推廣至澳門、廣東,待高鐵通達後連結到上海。
希望兩岸的文化框架下,南方五地聯盟能夠互相激盪,加深華文世界的文化 交流,同時尋求更大的國際對話空間。
擁有九年香港生活經歷的龍應台,在談到香港時,既充滿了情感,又多了一份歷史的視角與寬容的情懷。她用一種可以同時被大陸、香港與台灣三地民?
理解的歷史?述,重新闡釋了香港,也巧妙地化解了目前在香港爭論熱烈的陸港衝突話題。
"香港曾是個逃生門",龍應台如是評價香港。從近代以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一九四九,每到民族命運的轉折時刻,香港都是內地站在歷史風口浪尖的革命者、 流亡者的"逃生門"。
"他們帶著人才、資金、經驗過來,灌溉了香港的土地",龍應台說,香港其實沒有"本地人"與"外地人"之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移民, 區別只在於是從哪一個年代移民到這裏。她認為,寬容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
在幾天的行程中,龍應台不斷被問到,香港是否一個"文化沙漠"。龍應台的回答是:香港從來都不是文化沙漠。她認為,香港本地保存的粵劇文化,比廣州還要好。
如果從流行文化角度來說,香港比台灣還要好。但她眼中的 香港人很"羞怯"、"內斂",不擅長表達故事。
她用"抽屜"來比喻香港,認為香港是一個有"一百個故事的抽屜",還有九十個沒有被打開,香港其實是"作家的好天堂"。
訪港期間,龍應台還不遺餘力向香港與大陸推介台灣社會文化中的閃光點,其中,台灣的民主制度被她讚為"華人世界裏最珍貴的貢獻"。
對許多大陸和香港遊客來說,台灣是一個溫情的地理存在。但是電視新聞中的台灣與真實的台灣,給外人的印象卻是地獄和天堂。
"當你來到台灣,打開電視看新聞, 一天到晚都是政治的衝突、對立和彼此不信任,似乎這就是台灣民主的全部",龍應台在港大演講時說道。
她用啤酒來形容台灣,民主政治中的亂象"只是一杯啤酒 最上面的泡沫。泡沫再多再大,也掩蓋不了下面啤酒的醇香"。
龍應台認為,台灣的民主有其深沉的一面,即實踐的力量。這也是台灣在華人世界裏最珍貴的貢獻。"台灣的民主不是在於它做得有多好,有多完美,而在於它勇於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失敗並努力修補。從對這個實踐過程的觀察中,整個華人世界都可以吸收到養份。"
她表示,儘管香港的民主也很受台灣影響,出現"拉布"(議員以冗長發言阻撓議事),但民主仍是在諸多選擇中找到的不是最壞的選擇,希望人們能夠看到民主的泡沫下面"靜水流深的東西"。
中 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民國建國百年時曾提出,要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目前兩岸文化協定也在商討之中。
儘管兩岸都分別致力於打造"孔子學院"、"台灣 書院"等文化機構促進各自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但一個「江南 STYLE」就讓全球鍾愛流行文化的粉絲接受了韓國。
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兩岸,在推廣中華文化方面是否可以攜手合作、有所作為?在回答亞洲週刊提問時,龍應台直言,兩岸現存文化制度仍有差別,這條路還"太遠"。
幾年前,身為作家的龍應台在大陸《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被當局停刊後,曾以一封寫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轟動大陸民間。
如今,身為官員的龍應台以兩岸三地的文化大視野審視對岸,看到的是三地各自的文 化特色,希望大陸、香港與台灣用文明"彼此說服"。
在文化版圖上,台灣、香港與大陸各有優勢。"台灣人來自泥土的情感跟營養特別充沛,來 自泥土的記憶非常執著,會滲透進台灣人的表演藝術與文學寫作。"
龍應台認為,與大陸、香港相比,台灣文學、藝術作品中這種與自然的親切感是它獨特、可愛的 優勢,而"香港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是台灣比不上的"。
政治制度壓不扁的靈魂
至於中國大陸,"它歷史那?長,地那?大,人這?多,它有一種任何政治制度都壓不扁的靈魂,就像小草一樣,再用腳踩它也會長出來,那種堅韌的力量在"。
龍應台認為,兩岸三地在文化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彼此保持某一種程度上的謙虛。"這種謙虛是一種空間,有這種空間才會看到對方的好處。帶著這種謙虛的空間,彼此說服,彼此影響。"
(轉載自《亞洲周刊》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c&Path=218...)
Comment
談起台灣政治,一般海外人士腦子裡第一個浮現的圖畫,就是議員在立法議院裡頭打架。
那些圖畫,都是從電視上看來。
難怪李安導演說:他很喜歡臺灣,覺得臺灣很有希望。可是你一打開電視新聞,就覺得臺灣快完蛋了。
現在身處官場中的龍應台,怎麼看待這一切呢?
她的想法是,選舉政治逃不過一種命運,就是選舉本身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表演的性質變得非常大,而且被誇大,很吵、很鬧,......吵得很久,鬧得很久的意思。
"你打開電視,看到那個四方盒子裏所傳達給你的訊息,一天到晚都是彼此的攻擊,一天到晚都是沖突、矛盾、對立、批判與高度的不信任。
(Feature Photo: Beer glass against the Kremlin by Alex Ovchin, http://www.facebook.com/alex.ovchin)
"一個社會,當人們彼此不信任的程度高到某一個門坎的時候,是無法往前走的。我挫折時會想:如果有一天,你開車開到十字路口,當紅綠燈變紅變綠你都會懷疑它是真是假的時候,就會出事了。
"但我想說,不要相信那個電視的框框裏就是真實的臺灣,就是臺灣的一切。
"怎麽講呢?電視所呈現的,它的本質是趨向於采取泡沫的部分。你如果有一杯德國的啤酒杯, 很大的杯子,沖的時候泡沫的比例非常大,是不是?
"電視所集中采擷的就是泡沫的那一截,你可別相信泡沫下面沒有香醇的啤酒,它有的,只是你不見得看得到。"
去年11月21日假台灣宜蘭縣羅東鎮舉行的“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只贏得四個獎項,有反對黨立委吭聲叫政府停辦這項電影盛事。
結果,可想而知,這件事被炒得鬧哄哄。
龍應台就以這個事件,具體說明了台灣其實有她深沈的一面:
“那天晚上在看頒獎典禮的時候,我右邊坐著侯孝賢,左邊坐著朱延平。
”朱延平導演在旁邊說:啊,已經過了一半了,臺灣還沒有一個人得獎。然後緊接著他說,已經過了三分之二了,臺灣還沒有得獎,整場的氣氛很奇怪啊。
“果然第二天就吵開了!但是我想要說,吵鬧時你看到的是啤酒杯上泡沫很多的那部分,下面的部分是那些電影專業者,他們風吹不動,穩穩的走四十九年,給你一個絕對的、專業的、公正的、“大義滅親”的藝術標準,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今年臺灣電影得獎特別少,那又怎麽樣?輸了明年再來啊,競技不就是有贏有輸嗎?
“金馬獎,是一個臺灣已經默默辦了四十九年的獎項。四十九年不是一個短日子,明年就五十年了。
“電影界是多麽的心高氣傲,而且百花齊放,大家都在競技的 一個圈子。
”但是金馬獎可以辦到一個程度,做到把藝術的標準變成唯一的標準,不談私人關係、不允許商業炒作,做到評審機制的真正獨立、專業,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華人世界的電影獎項,這本身就是一種靜水流深的成果。
“在泡沫的下面其實有比較深沈的東西!”
香港不僅是彈丸之地,還處於中國大陸的邊陲,好像是主體以外多出來的一個地方。這樣的“缺點”,何嘗不是優點呢?
龍應台認識到,香港這麼特殊的境地,反而讓它處於有利的地位。她說:
“因為是邊陲,所以主體規範的大力量不及 於它,鞭長莫及;二,它又得利於在整個十五、六世紀以來西方強大的帝國主義往外推過程中,西方不小心就把現代化帶了進來。
“因為是邊陲體系,香港成為一個“逃生門”(emergency exit)。怎麽說呢?你看太平天國,殺人無數,血流千里,十幾年的時間內,生靈塗炭。能夠逃的人逃到哪裏去?大海吧,或者是香港這個小小的口袋。逃生門就被打開了,一大堆人湧進了香港,平靜的時候又回去。
(Feature Photo: "VORTEX" By Dickens Au <Hong Kong> , 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A.Photography)
“戊戌政變時,被追捕的人,到哪裏去──經過逃生門進來;辛亥革命時,人到哪裏去──逃生門又打開了; 一九四九年內戰時,短短的時間內一百七十萬人湧了進來;文革的時候,在河裏、海邊都撈得到屍體的那個年代,到哪裏去──逃生門在這裏。
“主體地區的災難,使一波又一波的人通過香港這個“逃生門”得到喘息。大量的人湧入當然帶來很多問題,但一定也留下許多東西:資金、文化經驗、人才,這些東西就灌溉了這片邊陲土地。將近兩百年了,香港就接受這樣的灌溉,不斷地成長。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脈絡裏面,我相信你如果去問:一百年前的某些知識分子到哪裏去了。在我做的研究裏,我尤其關註過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很多的清 代翰林們到哪裏去了,我發現很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概念,寧願做所謂“晚清遺老”,選擇了“不食周粟”,他經過“逃生門”到了香港。
“這些很多清朝的翰林和太史們到這裏來,做了什麽事情?香港大學中文系在一九二七年成立,是受他們所灌溉的。他們還成立了很多的書院、學院,教了很多學生,留 下了很多書籍善本。
“這些善本在哪裏,中文大學有、中央圖書館有、香港大學也有,所以一波又一波,不能認同前朝的人,不管是什麽前朝,他們會經過逃生門,然 後把很多很多智慧的結晶,就留在這個口袋裏頭了。這一百多年來香港的發展以一個逃生門的珍貴的經驗的形式。”
香港不大,龍應台在東方之珠居住、教學過九年,對很多地方當然不陌生。不過,過去是以一位居民、知識分子的身份,投入那些地方;換成一位長官的身份,視角當然也就不一樣。
由於政務所需,龍應台重新審視香港,再看看台灣的情況,她對兩地文化事業發展的異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她說,她這次作為公務員到香港考察,事實上所走過的行程,幾乎都是以前去過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作家穿街走巷所得到的印象,和這一次帶著同仁帶著特定的問題來考察是不一樣的。
他舉例說,她們去看夥炭藝術家工作室,去了解live house(編者註:小型現場演出的場所,舞臺和場地相對較小) 生存的問題……幾乎每一個行程,還有跟她一起走的臺灣來的藝術家都有感覺:香港的草根藝術的表達能量,在這二十年來有大幅的成長。
可是臺灣藝術家會有時間表的比較,在臺灣九十年代時是這個狀況,或在臺灣做到哪裏了。
一直到最後一站,龍應台自己與臺灣來的朋友們都說:嗯,在民間社會、草根力量的成長上,臺灣確實走得比較遠。
然後他們一行人去看了亞洲文獻藝術庫(AAA),也同HK Art Fair香港藝術博覽會的總經理交談。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運作:AAA是NGO的非營利運作,香港博覽會是最講生意的、斤斤計較的、國際型的賺錢操作,但這兩者國際化的程度、專業運轉的高度和精準程度,令她們都嘆為觀止:
啊,這方面臺灣距離得很遠,還需要很多很多的投入才能趕得上。
她總結說,兩岸四地的發展進程都不太一樣,也跟它的歷史脈絡有關系。
龍應台在香港總共居住了九年。起初應香港城市大學所聘,她原來的計劃是待一年。約滿,港大的陳婉 瑩教授邀請她到港大,我沒打算留下來。
可是,事情忽然來了一個很戲劇的轉折。陳婉 瑩教授有一天請龍應台到她海邊的宿舍,她一進宿舍就看到了窗外那片中國的南海。
剛好就是夕陽滿天,當下她就決定繼續留在香港,一待又過了八年。
在這八年裏,香港大學給了龍應台一個安靜的寫作室,讓她在這裏完成了《大江大海》。
她說,在香港這個島上生活過的人,很少人覺得自己是天生的主人,因為所有人都是移民,只不過在不同時段移民而來。
因為是這樣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的聚集地,它 很容易就使得一個只在這兒生活過一年或生活過九年的人都會覺得:“嘿,這是我的香港。”
所以它有一種開放的、開闊的、包容的力量在,使得很多的外人一不小 心就留下來了。
龍應台提到,香港九年的歲月對她很重要,它推翻了她以前對於中國,對於華 人世界、對於歷史的認知。
她這一代在臺灣成長的人,一直對於整個中國與中國文化的認識是從比較大的傳統、大的敘述、統一的說法來走的,毫不思索地用北京或南京的視角來看整個疆土,來解釋它所有的進步或者退步。
這種大敘述、大傳統作為核心思維,這種永遠從北邊來解釋整個區域的思維結構,到了香港之後被推翻、被打破、被挑戰。
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育過程。
(Photo Affection: Dedication by Jim Clark, http://www.jmclarkphoto.com/)
龍應台在演說中,比較了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之間的關係。
她發現,.臺灣與香港有一個地方是蠻相似的,.就是相對於中國大陸那個大傳統,臺灣和香港都是“邊陲”。
不過,她補充說,.邊陲有邊陲的優勢,邊陲有邊陲的自由,邊陲有邊陲可以做出的獨特的貢獻。
她也提到“soft power” “軟實力”這個詞。
她相信,soft power這兩個字真正的重點,不是在power,真正的重點在soft。
是故,她認為香港和臺灣可以在將來做更多的接觸,更多的彼此的對望,更多的深入的、 深刻的了解。
因為soft power告訴我們的是:正是因為邊陲,反而有一種溫柔如水的力量,更長更遠。.這是我們對大傳統、大敘述,可以提供的另類的幫助與刺激。
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她曾到南投縣考察了一趟。這個地方叫南投縣仁愛鄉,其實就是霧社-賽德克巴萊的原鄉。
她為何要去南投的仁愛鄉的親愛小學呢?
原來,台灣文化部門有一個國立交響樂團,交響樂團裏的音樂家可能畢業自維也納、茱莉亞音樂學院,音樂家們把他們的音樂帶下鄉。
龍應台說,原住民鄉有很多問題,因為在家鄉沒有工作,年輕人都向外走,只剩下老媽媽、老爺爺去照顧小孩。
她去看這些孩子,因為我們的音樂家定期的去小學,在那裏組織了一個管弦樂團,教他們愛上音樂。
小學裏有一個年輕的老師,不到三十歲,教美勞課。
他讓孩子們從四年級開始,從一塊木頭開始,學習做一把 小提琴。
從頭做起,從模、到切、到砍、到刻,兩年的時間。
等到這個孩子六年級畢業時,他帶著一把自己做的小提琴走出小學,走向自己的人生。
龍應台相信這把小提琴會跟他走一輩子。
所以她特別去看這所小學,是去鼓勵我們的交響樂團做更多的底層服務,去鼓勵小學的老師說,你可以用這種文化陶養的方式來帶我們的孩子。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