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怡諒:陶都、山城、怡保 陶藝生活化 怡保再造輝煌

山明水秀的怡保擁有「山城」美譽,位於近打河樞紐的怡保曾有「錫都」稱號,但是鮮少有人知曉怡保也是個「陶都」,全國有多達80%的陶器都是從怡保生產,在80年代最輝煌時期更廣銷國外。

怡保最為人熟知的特色就是擁有壯麗奇幻的鐘乳石洞穴,以及好山好水所孕育出來的肥美芽菜和美食,同時舊街場也保留不少南洋風格的百年建築,這些特色正是吸引遊客到來的原因。

但是,鮮少人知道,怡保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陶土,是大馬出產陶器的重鎮,其所燒製的陶器曾經聞名海外,但因市場轉變、勞工與接班人短缺等因素,如今我國的陶器業面臨發展困境。

捷成陶瓷有限司負責人陳偉炎表示,全馬有80%的陶器廠都集中在怡保地區,全盛時期有超過百間聚集在怡保江沙路,主要生產工業陶器,以及花缸、花盆、花托、花缽等各種園藝陶器用品。

耐寒性強不爆裂

陳偉炎指出,怡保陶器在80年代最輝煌的時期,曾經出口日本與歐美等溫帶國家,因為怡保陶土特性使然,其所作成花缸花盆等陶器耐寒性強,不會因氣候太冷而爆裂,適宜四季國家使用。

已經是捷成陶瓷第3代接班人的陳偉炎指出,由於怡保陶業所生產陶器品技術性不高、工藝性較低,以及供中下階層的陶器為主,因此在這十數年間競爭對手崛起後,怡保陶器優勢不在。

「隨著泰國、越南、寮國等國製陶業的興起,無論在價格和品質方面都追上大馬的水平,在馬來西亞方面雖保有基本的工藝水平,但在缺乏創新與提升的情況下,近年來的發展遇到阻滯。」

他透露,如今揮別全盛時期後,現在怡保僅剩下不到50間陶器廠,並且也從過往集中在江沙路,逐漸分散到珠寶、九洞、巴占、江沙等各地。

「陶器業面對外勞短缺、成本提升、難找接班人等困境,因為這個行業的工作環境是必須忍受高溫,需要一定的操勞和耐心,但如今陶業發展空間不大,年輕人一般不願接手。」

陳偉炎直言,怡保陶器業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一就是轉型,二則為轉行,因此他如今開設陶藝學習班,希望本地的陶器業除了生產一般園藝陶器外,也能結合藝術和工藝作轉型。

畢業自吉隆坡美術學院純美術系的陳偉炎,在其位於巴占輕工業區的陶器廠另闢新天地,在4年前創立「陶捷坊」,以掌陶、賞陶、產陶為教學目標,讓陶器轉變為陶藝品,也將陶藝生活化。

4年時間經營下來,陶捷坊如今在各級學校或團體開班授課教導製陶手藝,也積極參與各式文藝展覽,以期更多人能了解陶藝,同時希望能打響怡保「陶都」這項特色,讓陶製品成為怡保的象徵。

研發怡保陶笛代表山城

自從「陶捷坊」成立以來,4年的經營已逐漸聚集了一批誌同道合的發燒友,這批熱愛陶藝的人士近年來經過多番摸索與嘗試後,終於成功研發出由怡保陶土所燒製的「陶笛」。

從事陶藝創作的伍淑芬表示,之前到臺灣旅行時,發現臺灣人善於挖掘各種地方特色加以包裝和行銷,然後成為該個地方的主要地標或文化景觀,例如一提到臺灣鶯歌就能聯想到陶藝品。

「之前曾經前往臺灣陶藝重鎮鶯歌拜訪和取經時,發現鶯歌有製作各式各樣討人歡喜的陶笛,怡保同樣擁有品質優異的陶土,同時也有一定的製陶經驗與技術,於是返馬後就與友人作出嘗試。」

伍淑芬指出,怡保雖有山城與錫都的稱號,但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景標誌,因此希望能結合陶藝的發展,讓用怡保陶土所製作成的「怡保陶笛」成為山城的象徵性標誌。

她表示,數位陶藝發燒友組成了「陶笛四人組」,當時就積極上網找資料和自行摸索,4人經過一年時間的不斷研製,失敗了無數次後,才成功製作出屬於怡保的陶笛。

陶笛四人組之一的陳熙翔說,陶笛不同的體積空間和燒製時的溫度,對聲音的形成都有影響,陶笛可依喜好塑造成高、中、低、尖的笛聲,以及4孔、6孔、12孔,音階的規律可以從8聲到13聲。

他指出,陶笛所發出的聲音與笛子相似,但是笛子吹奏的方式與力道有一定的難度,陶笛則比笛子容易掌握多了,非常適用小學生作為音樂啟蒙的樂器,也希望陶笛能成為怡保的特產與地方象徵。(收藏自2014年1月26日《東方日報》)

Views: 3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