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发:神往都德的鄉野(二)

阿尔封斯  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都德17岁,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投进文学创作。1866年出版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札记》获得声誉,他小说家的身份正式被肯定。

《磨坊札记》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散文集。作者都德以故乡普罗旺斯的风土人情、传说掌故做叙事素材,诗情饱满的表达他对乡土的深深感情。都德在《磨坊札记》一书中,说了好几个有趣的故事。

 


其中一篇常常被人提起的,是《塞甘先生的山羊》:这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後园的那点青草,于是偷偷溜到小山上去,却碰上了一头狼。它选择了勇敢的和狼搏斗,虽然下场是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点出了传统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的冲突。机械化的摩登模仿来到镇上,不只是祖上世世代代传下的风车停止了作业,原来人情浓浓的的乡集生活也消失了。

高尼叶师傅没麦子可以磨了,但他万分不舍得让磨坊的风车停下来。从磨坊外走过的人却看见,风车依旧像往昔那样运转不休,後来大家才了解到,原来他是在用石头冒充麦子磨成粉...........

 

在《磨坊札记》之後,都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这是一部属于半自传体的创作。有点像今天的黑色幽默,或老一代人说的“含泪的微笑”。在俏皮的表面下,是含蓄的讽刺、淡淡的伤感。

都德在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为了生活不得不东撞西闯。因为这本小说,文坛称他为法国的狄更斯。

都德最有名的短篇小说,大概就是编进世界许多国家教科书的《最後一堂课》。那是写于1870年代初,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加入军队的时候。战争不是普罗万斯平静的乡野生活,但是乡野生活给了他冷静的性灵,整理着残酷战事给他泡来的创作素材。

《最後一堂课》中有一句常常被引用的名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我扩大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当现实生活困厄、囚绑了我们的时候,创意人本身的语言,就是一把钥匙。

《最后一堂课》写道,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把阿尔萨斯省割让给敌人。省里的一所乡村小学,也因为土地主权转入他国,不能再以法语教学,而必须学习新的“国文”。

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知道,他们不再是法国人,不能再学法文;而老师身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当然也和他们一样的深刻。

师生们于是很有尊严的,上完他们的最後一堂母语课。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四部短篇集、以及《一个作家的回忆》、《巴黎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还写过一部剧本《阿莱城的姑娘》,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

都德对于好脾气、书籍与女性,表达了他很高的敬意: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女人的眼睛总是比较敏锐的;哪怕是对世间坏事全然无知的忠厚女人,有时也会突然闪现惊人的睿智。


注:都德全名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

Views: 8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