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國和東盟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高度重視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願同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勇於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共同繪就睦鄰友好的美好藍圖。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願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堅持守望相助。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鬥爭中曾經並肩戰鬥、風雨同舟。近年來,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抗擊印度洋海嘯到抗擊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各國人民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應該深化在防災救災、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合作,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中國願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爭議,雙方要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維護雙方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


第四,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常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於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與心才能貼得更近。我們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願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事業發展。中國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今後3到5年,中國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裏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域外國家也應該尊重本地區的多樣性,多做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北京時間10月3日11時,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攝影:蔡靖骉)

further reading:

Speech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Indonesian Parliament

Views: 40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ERI on August 12, 2015 at 1:42pm

曹辛·中國“一帶一路”到底指什麼

“什麼是‘一帶一路’?概念不清楚。”歐洲外交官這樣告訴筆者。

中國已經進入了舉國“一帶一路”的時代。而作為一個13億人口、GDP總量世界第二、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位居世界第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最新國家發展戰略,它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世界性的話題。

我們發現,在本應最清楚情況的中國國內,當前在這一問題上卻出現了幾種現象:一是多數討論言不及義,二是思想界陷入左、右爭執;而且已經出現了“‘一帶一路’是個筐,什麼都能往里裝”這種我們早已非常熟悉的現象。在這種情形下,國外輿論就更加摸不著頭腦了,而在國外的環境下,輿情必然影響民眾心理和政府的決策。

當我們回顧這幾年“一帶一路”戰略的由來和發展時,我們發現:“一帶一路”可真不是說說而已,它是中國政府在當前內外環境下的現實選擇。

“一帶一路”緣起于學界的討論

“一帶一路”戰略最早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輯思在2012年秋提出的“西進”戰略構想,它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早期的思想源泉。

這一觀點明確提出了“西進”戰略最根本的背景,即:“中美兩國在東亞的競爭,已日益呈現某種‘零和格局’”,因此需要有一些新的、具有全局性的、陸權與海權並行不悖的地緣戰略“再平衡”思考。

就是說:中國要在維持東面與美、日“競爭”的同時,大力“西進”,進入這個中國外交傳統上的非重點區域。我們從今天中國政府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並舉,並合稱為“一帶一路”的做法上,可以看到王輯思提出的“陸權與海權並行不悖”的觀點痕跡。

王輯思還為他的“西進”戰略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依據,從而給他提出的外交新戰略增添了開拓國內市場、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思考路徑。在內外經濟不景的背景下,他的觀點對官方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別是,他把外交戰略上升到了發展國內經濟的主要手段的層面,這使“西進”戰略的意義得到了空前的升華。

然而,王輯思畢竟不是經濟學家。在他的“西部大開發”論述中,不少都還是屬于傳統的政治層面,與中國經濟當前現實狀況結合的緊密度尚嫌不夠。

尤其是,作為學者的王輯思可以公開談中美在東亞博弈的“零和格局”,但作為中國政府的國家戰略,卻無法公開這樣說,因為那等于是公開與美國為敵。

也是在2012年,學者林毅夫向中央建議:中國可以吸取美國“馬歇爾計劃”搞資本輸出和購買資源的經驗,以自己雄厚的外匯儲備,收購國外資源,投資國外基礎設施,出口國內過剩的產能。林毅夫“馬歇爾計劃”的政策建議,已經把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而吳敬璉也針對中國經濟現實的迫切麻煩提出,靠投資拉動國內增長已經幾乎沒有出路,只有通過向國外投資,才能避免產能過剩、資源浪費、房價高企、地方債等困擾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還能增加外匯儲備。

另外,原籍浙江的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的兩個觀點也在中國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將中亞等欠發達地區培育成中國潛在和未來的商品與資本輸出市場的觀點。鄭永年認為:雖然目前中亞等地不發達,但中國通過向這一地區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把當地培育成新興市場後,它們也能在未來購買中國產品,向中國借錢。另一個觀點是:日本、歐洲和美國均已進入老年化時代,而中亞、伊朗、巴基斯坦等欠發達地區人口結構非常年輕而且不發達,只有它們才會大量消費中國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主政過的地方。

所有這一切,都引起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的高度關注,劉鶴本人也被國外稱為“習近平首席財經智囊”。

隨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日益顯示無疑,而在中國的東面,美、日對中國的壓力未有絲毫的減弱。“一帶一路”戰略于是走到了臺前。

習近平為何親力親為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倡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10月3日,習近平又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倡議中國與印尼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在此前一天,習在同印尼總統蘇西諾會談中,倡議成立亞投行,為包括東盟在內的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至此,中國向世界公開宣示了“一帶一路”的新國家發展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國家發展戰略在表現形態上,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拓展,而非軍事的、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也很難是政治的,因而同“西進”戰略相比,“絲綢之路”的名稱對中國來說,是個不錯的概念。同時,這一戰略也開始由習本人親自主導、主推。
實際上,早在“西進”戰略剛提出時,歐洲外交官就向筆者暗示:歐盟已經確立了和中亞五國的“緊密戰略夥伴關系”,因為“我們不能受制于俄羅斯這樣的能源供應商”。因此中國的“西進”戰略和歐洲“緊密戰略夥伴關系”政策“互相沖突”。同時,印度至今還對“一帶一路”有所保留,他們的外交官甚至在莫迪訪華前還不無自豪地、微笑著告訴筆者:印度可能是“‘一帶一路’唯一的麻煩”。

而在國內,直到今天中國經濟部門仍有少數人對這一戰略,特別是互聯互通的重要工具——高鐵的投入與產出效益表示懷疑。

但是,習個人被美國稱為“前所未有”的強勢領導力和對“中國夢”的執著追求,加上中國經濟形勢現實的緊迫壓力,使得這一戰略呈現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態勢。同時,對于成長于十年文革的這一代中國人來說,毛澤東那著名的“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和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的教育,應該是有影響的,它使得這代人在青年時代潛意識里便具有了“國際意識”。

習這樣做應該是有他的道理的。5月下旬,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不無參考價值,這個段子說:“習主席近日秘密命令”,通過“一帶一路”把中國投資過剩的產能釋放到國外;把中國如饑似渴的消費能力,通過“自貿區”吸收到國內來;把過往中國人民盲目亂竄的巨量貨幣,通過“股票市場”轉移到實體(經濟)去;把中國無處可去的外匯儲備,通過“亞投行”投資到同盟國去;把不能適應全球一體化競爭環境的企業都引導資本市場鍛煉去。

2014年是習近平向國際宣講這一戰略、為這一戰略落實金融運作工具的一年。

當年5月21日,習在被國外媒體稱為宣示“亞洲版門羅主義”的上海亞信峰會上做主旨發言時指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盡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系對話會上,習提出了“一帶一路”第一步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交通設施為突破口,優先部署中國同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實現亞洲的互聯互通。

特別是,中國向世界宣告,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而就在兩周前的10月24日,21個亞投行意向成員國在北京簽署亞投行《籌建備忘錄》。年底,“絲路基金”完成工商注冊,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兩大金融工具平臺已經形成。

在當年11月召開的APEC峰會上,互聯互通內容被寫進《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和《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兩個文件里,這使“一帶一路”有了國際社會認可的性質。

2015年3月,中國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共同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文件,這個號召舉國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文件,使得中國進入了“一帶一路”的時代。

那麼在中央層面,當前是哪些機構在落實“一帶一路”的構想呢?

今年2月1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張高麗、王滬寧、汪洋、楊晶和楊潔篪位坐會議主席臺,這意味著推進“一帶一路”的領導班子成員已經產生。4月,發改委西部司巡視員歐曉理和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一場針對駐華高級外交官和外企代表的吹風會上,透露了上述四人在推進“一帶一路”中的職務:政治局常委、常務副總理張高麗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為王滬寧(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辦主任)、汪洋(分管對外經貿)、楊晶(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楊潔篪(國務委員、分管外事)。

這些領導人的職務意味著,國務院是推進“一帶一路”主要的執行和落實單位。

在這個領導小組下,參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部委為發改委、商務部和外交部。但領導小組最重要的日常辦事機構,即:“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則設在發改委,由排名第十的副主任王曉濤,協助排名第二的副主任何立峰負責“一帶一路”工作。而何立峰曾任習近平主政過的福建省的省委常委兼福州市委書記(副省、部級),2009年調任天津濱海新區工委書記,主管濱海新區工作;後任天津政協主席(正省、部級),去年調任發改委排名第二的副主任(排名第一的副主任為劉鶴)、黨組副書記。因此,“一帶一路”的落實無論是幹部配備還是機構設置上,發改委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都非常關鍵。

上述三個部委于5月27日至28日,在重慶共同召開了“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並發出了“拓展亞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內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高效流動”的《重慶倡議》。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認為:這意味著“一帶一路”進入了加速落實階段。但客觀上看,“對話會”主要還是在宣傳、宣示。

除了上述部門外,還有一個部門也在上述領導小組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相關工作,這就是屬于中共中央部門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該部之所以在推進“一帶一路”中比較活躍,原因之一應該是:至少“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的中亞五國和俄羅斯都是前社會主義國家,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包括對部分歐洲執政黨的黨際外交,該部一直具有傳統優勢。而且,現任中聯部部長王家瑞同時兼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屬于國家級領導人序列,這是該部不同于外交部的地方之一。

目前中聯部主要在做兩件事情:一是自去年開始便一直在籌建“一帶一路”智庫,並在此基礎上籌建合作聯盟,4月8日,由該部牽頭的國內首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成立,10天後,這一聯盟已有59家智庫;二是向境外做“一帶一路”的答疑解難工作,4月中旬,該部一天內向駐華高級外交官和外企駐華代表連續做了兩場解讀會。這些也屬于宣傳和務虛的層面。

舉國體制的力量世人皆知,尤其是在方向正確、以及有好的幹部和協調的前提下。那麼在目前的協調之下“一帶一路”運作的現狀如何?這是需要討論的另一個問題。(2015-06-08, 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作者為外交部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曾參與相關問題的研究。)

包林·中國「霸權妄想」

《金融時報》周二刊登在香港的資深媒體人包林(Philip Bowring) 署名文章:中國對地區霸權的妄想。

文章說,西方的衰敗並不是亞洲的崛起。「泛亞洲團結一致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在20世紀曾經有令人尊重的歷史,但是這已經成為歷史,而不是今天的現實世界——其中美國才是唯一舉足輕重的外來者。」


文章認為,中國最近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公關舉動」,「如果就此以為亞洲大部分國家都期待一個中國領導的新時代那就錯了」,他們想知道的是,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基建計劃究竟是出於中國的戰略野心還是真的有商業邏輯。

文章提到中國在亞洲只有兩個最密切的盟國,其一是巴基斯坦,其二是朝鮮。

文章表示,現實是中國還遠遠不是亞洲天然的領袖。日本抱有敵意,韓國充滿戒心,東南亞國家絕大多數即便不是有敵意也很緊張;印度則一方面擔心巴基斯坦邊境地區一方面加強海上勢力對付中國在馬六甲海峽以西日漸顯現的存在。

文章最後寫道,地區霸權的幻想對共產黨很有吸引力,但是其他亞洲國家卻對歷史有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的歷史觀裏,中國不過是很多勢力中的一個。這一局面還將延續下去。(文:11.8.2015 BBC,圖摘自網路)

Comment by CERI on August 11, 2015 at 11:32am

傳統產業該怎麼借“互聯網+”的東風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兩次工業革命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很多人相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助推全球經濟邁過一個新的里程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的戰略意義正在逐漸凸顯,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也被重點提及。

其實,“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顛覆和重構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比如,互聯網+傳統零售業,誕生了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一大批電子商務平台;互聯網+出租車行業,誕生了滴滴和快的這樣的打車軟件。從這些率先與互聯網親密接觸的傳統行業發展情況來看,相關企業除了擁抱互聯網,已經別無選擇,排斥、猶疑不前,甚至只是稍慢一步,都可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淘汰。

那麼,傳統產業究竟該怎麼借“互聯網+”的東風?國家對此有何支持政策?6月2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了明確的回答。

首先,對於企業來說,“互聯網+”戰略就是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完成從企業管理、生產流程以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和改造,讓產品和服務融入互聯網的基因

本次常務會議提出,要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產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這為企業的互聯網融合發展掃清了制度障礙。

其次,“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必須有扎實的硬件技術作為保障,無論是大數據還是雲計算,都對包括芯片等高端硬件製造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這一領域恰恰是我國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被國外企業把持。無論是出於信息安全還是從促進我國高端製造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這樣的局面都必須改變。

本次常務會議提到,要實施支撐保障“互聯網+”的新硬件工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等研發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這標誌著我國將加快補強互聯網領域的“硬”實力。

另外,信息共享是互聯網精神的最大體現。傳統產業要想順利“觸網”,就必須在一個高度開放的信息平台上施展拳腳。比如,現在是一個用戶需求導向的時代,很多企業連產品的研發過程都引入了眾籌模式,那這就需要企業能夠獲得大量關於用戶體驗和需求的數據信息。

對此,本次常務會議提出,搭建“互聯網+”開放共享平台,加強公共服務,開展政務等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試點,鼓勵國家創新平台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線開放。

最後,在信息極大豐富和高度共享的環境下,如何維護信息安全又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可能涉及到企業的機密和用戶的隱私。

本次常務會議提出,要注重安全規範,加強風險監測,完善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保護公平競爭。

恰如滔滔江水滾滾而來,互聯網正以前人所無法想象的速度變革著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個體。對於企業而言,只有順勢而為,牢牢把握住“互聯網+”戰略帶來的時代機遇,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來源:新華網,2015-06-25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

Comment by CERI on August 9, 2015 at 11:27am

互聯網開啟中國女性創業“她時代”

2006年初,懷孕中的原媛在公交站台看到支付寶廣告時萌生了網上賣東西的想法。短短幾年時間,她和丈夫就把公司的營業額做到了上億元。

新華網報道,從不足10人的業務團隊到現在超500人的專業團隊,從當年賣面包機、酸奶機的個人網店,到現在旗下共十多家的商城店、集市店,如今的“小冰火人”已成為佛山地區最大的小家電類的電子商務運營公司。

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商行業,像原媛這樣的女企業家們正在超過男企業家。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近日發布的一份名為《女企業家》的報告中稱,在中國最大的網絡銷售平台——淘寶網上,50.1%的網店都是女性開的。

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找到創業熱情,並投身自己的事業中。這份報告還顯示,中國線上女性創業者的平均年齡僅為32.6歲,比線下年輕15歲。80後、90後成為創業主力軍。

80後程潔是一位成功的淘寶店主。2011年,她創立了自有品牌“傑奧思琳”並入駐天貓。該品牌連續三年保持淘寶皮衣皮草類目銷售前三名,2013年和2014年更是蟬聯天貓“雙十一”皮衣皮草類目銷售第一名。在事業成功的同時,程潔也和那些男性企業家一樣熱心公益。“每銷售一件商品,我的店鋪就有相應的款項捐贈給指定的慈善機構。”她說。

自去年以來,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不斷出台。官方數據顯示,從事網絡銷售的女性數量也在逐級遞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女性在創業方面較之其他國家女性有著更加突出的表現。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4年的資料顯示,2012年美國女性創業占到其18至64歲人口比例的10%,而中國女性創業占比達到了11%,與美國相當,相較於法國、德國、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女性,更具創業精神。

來自泉州德化的90後小姑娘蘇麗惠靠著一台普通的筆記本電腦,和六名創業夥伴曾創下月銷售額50多萬元的紀錄。從大一創業至今,“90後”們白手起家,既開了淘寶網店,也開了天貓網店,代理了四五個淘寶熱銷女裝品牌,至今已攢下30多萬元。“我的夢想是今後有自己的服裝品牌。”

阿里巴巴發言人近期表示,他們將協同婦聯組織搭建婦女網絡創業發展平台,依托淘生活、村淘、速賣通等品牌資源,幫助婦女發展農村電商、家政服務和手工製作等項目,幫助婦女在互聯網經濟中實現創業致富夢想。

事實上,雖然在馬雲看來,互聯網體驗經濟時代,女性創業者在用戶體驗、情感思維和溝通互動上更具的優勢,但女性在創業方面,也面臨知識匱乏、創業啟動資金短缺等困境,也存在專業性培訓機會缺乏,法律維權難等問題。

像蘇麗惠這樣一開始因家庭條件困難而不得不為自己的學費“創業”的例子不在少數。“一開始沒有影響力,沒有資金,很多品牌根本不願意跟我合作。”回憶最初的創業經歷她直言碰了很多釘子,“差一點就放棄”。

為此,要讓更多的女性創業者能度過創業最初的困難期,需要政策上有更精准的扶持。在浙江溫嶺市,當地婦聯在全市16個鄉鎮輪流開出了一大撥網商培訓班,將很多因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女性帶進了電商運營的門檻。同時,小額貼息貸款也適時地轉向對女性微商、電商的經濟扶持上,為更多剛起步的女性創業者提供空間。

“在未來,阿里巴巴願意與各級婦聯組織在淘寶生活服務業務上進行對接,共同建立網絡培訓體系、資格認證與用戶評價體系,對接數以億計的網絡消費者。”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石東偉在全國婦聯召開的“創業創新巾幗行動”發布會上說。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在互聯網+和創業創新的“風口”,堅定地走在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道路上。馬雲在阿里巴巴女性創業者大會上表示,支持和促進女性創業,會帶來巨大的性別紅利,從而釋放經濟發展新機遇。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2015-06-22)

Comment by CERI on August 9, 2015 at 11:26am

“互聯網+”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常這為發展“互聯網+”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經濟日報發表胡斌文章表示,可以說,“互聯網+”不僅僅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更是創新驅動的新引擎,蘊含著推動中國經濟朝著更創新、更智慧、更環保方向發展的強大動力。

文章指出,“互聯網+”促進產業形態創新。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實現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形成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模式,產業升級遲遲未有實質性突破,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加速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到傳統產業,出現了互聯網電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的產業形態,並倒逼傳統製造業、服務業甚至農業投入到創新升級的浪潮。在互聯網的催化下,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農產品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大量農民通過直接網上開店或成為電商供應商的方式,加入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產業鏈中,在新型產業形態創新帶來的網絡化與扁平化中受益,成為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見,“互聯網+”能有效促使傳統產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網絡化、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扁平化,從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經濟活力,實現經濟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互聯網+”促進思維模式創新。自由、免費、平等、開放、創新、共贏是互聯網思維的一些典型特點,隨著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滲透,消費者對便捷化、個性化與免費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種新的消費習慣也促使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轉變思維模式,對產品的生產、流通及銷售流程進行重新架構,以應對互聯網經濟浪潮的衝擊。傳統商業的思維模式下,產品收費天經地義,然而在互聯網經濟中,社交工具、殺毒軟件、電子郵箱、打車軟件、新聞資訊等產品不僅不收費,甚至還花費大量補貼來吸引用戶使用。一些互聯網企業生產的硬件,如手機、電視,以零利潤與傳統企業競爭,通過近乎免費的方式獲取巨大的用戶群,迅速占領市場,形成知名品牌和粉絲經濟,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廣告、增值服務等其他方式來打造高附加值的價值鏈。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改變了勞動者的思維模式,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導向下,以創客為代表的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創業者不再滿足於安逸的工作,而是以互聯網思維進行大量的個性化創新,孵化出一批估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新創互聯網企業,促進了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工場等創新服務平台的興起,集聚了資金、人才、科研、網絡、數據等知識要素和創新要素,營造出良好的創業生態,並反過來推動著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多渠道多方式就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互聯網+”促進生產方式創新。在傳統生產模式下,生產與消費之間隔著批發、分銷、配送環節,生產者通過批量優惠、滿額返點、減免運費等政策鼓勵代理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訂貨,真實的產品銷售信息傳遞緩慢而零散。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雲計算的廣泛應用,實現了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數據搜集、統計、整理和分析的實時化,上下游企業縱向互聯、區域內企業橫向互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互聯成為常態。企業可以根據用戶意見進行訂單式生產,並通過客戶反饋信息不斷改進設計,實現生產的個性化、柔性化與智能化,從而最大化地利用原材料、資金和產能,提高利潤率,擺脫中小生產商產能過剩的困局。例如,淘寶品牌商利用消費者的點擊、收藏、購物車、評論數據,對客戶消費偏好和銷售數據進行精准分析,並將數據實時傳遞給工廠;工廠根據銷售和庫存情況,進行物料和產能調整,通過小批量產品的試銷來測試市場,從銷售相關數據中找到潛力款,然後根據生產周期與銷售周期多頻次小批量進行最優化生產。在生產技術上,伴隨著電子信息、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技術的加速推進,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工業4.0革命將成為未來工業生產發展的方向,不同生產環節分工會進一步細化和專業化,促使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淘汰落後產能,推動中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升級。

文章表示,“互聯網+”是經濟新常態的一個典型特征,中國經濟將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引領下,以創新為驅動引擎,不斷融入新思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繼續展翅騰飛。 (2015-05-22 中評社 北京5月22日電)

Comment by CERI on August 5, 2015 at 5:48pm

中國資本外流意味著什麽?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絡版八月三號星期一發表評論,分析中國最近一年資本外流相比以往增大是否是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信息減弱的標誌。

中國外匯儲備連續四個季度出現下滑,從2014年6月底達到近4萬億美元之後,已經減少了近3000億美元。從悲觀角度解讀的人士認為,資本外流將把資本流動性從中國國內經濟中抽走;從樂觀角度分析,有分析師認為適度的資本外流表明中國放寬資本管制,放棄癡迷於積累外匯儲備的重商主義。

究竟孰是孰非?難道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一年減少不到10%就預示著中國經濟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中國經濟學家孫飛博士星期一表示,中國經濟目前還處在轉型和結構性調整之中,出現陣痛是不可避免的,資本外流一年達到2990億美元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就此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未來前景不妙。

“首先,中國外匯儲備太多;第二,中國財力極其雄厚;第三,中國民間向海外投資和並購活動也很多。不容否認,最近中國股市的小股災造成部分恐慌性資金外流的現象是存在的。然而,相對於中國的經濟總量、外匯儲備和GDP,這點資本外流不足為怪。中國經濟發展只是放緩了,沒有像以前那麼高了。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上還是很多突破點。這些突破點表現在更進一步的改革,更進一步的市場化和更進一步的開放。”

《金融時報》星期一的評論說,中國仍然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資本外流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政府刻意的政策選擇,與恐慌性的投資者尋求退出中國市場不沾邊。然而,目前在美國進行訪問研究的原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博士星期一表示,資本外流的確預示著中國經濟滑向熊市的境地,確實值得人們大驚小怪。

“假如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完全開放資本項目,允許外匯向外自由流動,允許中國公民自由向海外投資,資本連續四個季度的資本外流使外乎儲備出現下降就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目前的情況是,中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放開資本項目的管制。例如,中國政府對居民向海外轉移資金管制很嚴,每一位公民每年只能兌換五萬美元的外匯。”

夏教授認為,自從此輪股災發生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希望將財產轉移到海外,中國國內的資本流動性已經明顯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夏教授強調,現在不是有人,而是大多數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基本持悲觀態度。

“所以說,現在的情況應該說是中共執政已經到了一個危險期。說到危險期,過去中共最怕的是政權被顛覆。中共龐大的政權和國家機器被現在顛覆靠什麼訪民群體、靠什麼某一個群體性事件或地方農民抗爭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的反倒是經濟危機的發生。”

近期中國股市的過山車式行情和中國政府史無前例的救市行動使不少海內外的人士和機構開始擔心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不過,孫飛博士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未來處於一個次級高增長周期,在7%到8%之間,不再是以往的兩位數,中國政府還有很多殺手鐧促使中國經濟發展。(2015-08-03)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30, 2015 at 11:22pm

"走出去"大格局中搶商機

在全球化的大發展中,快速發展的中企“走出去”浪潮正是中國參與全球化、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體現。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專題探討了中企從本土公司到全球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並指出,中企“走出去”要善於把握大勢,在大格局中尋找商機。

中企“走出去”大提速

中國已經步入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新常態。繼去年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之後,今年上半年的對外投資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今年1~6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向媒體介紹上半年中國對外投資情況時表示,政府簡政放權為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為寬松的環境,中國企業在國際產能合作與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方面進展顯著。張向晨預計,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0%的同比增長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崔明謨指出,當前中企大規模“走出去”的新常態蘊含眾多機遇,企業“走出去”要走得好、走得快、走得可持續,就必須把握大勢,在大格局中尋找商機。

就國內形勢而言,超10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近4萬億美元、居全球首位的外匯儲備,以及連續兩年排名第一的進出口總額都為企業“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中國企業“走出去”更須對國際形勢有認真的研判和了解。在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中,全球跨國投資正在逐步恢復增長,其中跨國並購也在恢復性增長過程中。按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全球直接投資將平穩增長,2015年和2016年有望達到1.7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一些發達經濟體,特別是部分歐美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紛紛采取了一些非常規措施,其中包括開放一些敏感的投資領域,激發了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需求。而隨著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資本流動地位的不斷提升,其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迅速提升,為中企“走出去”創造了不少機遇。

“一帶一路”成為新引擎

崔明謨提醒到,要充分認識“一帶一路”的戰略引擎作用,他認為“一帶一路”將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引擎。“一帶一路”建設覆蓋了56個國家和地區44億人口的大市場,占全球人口的63%,有21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9%,是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張向晨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今年1~6月,中企在“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直接投資額達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涉及基礎設施、能源合作、農業加工、倉儲物流等領域。從存量上看,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達1634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0%左右。

今年3月份,國務院授權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了沿線各國合作的主要方向。根據願景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其中包括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和跨境光纜等通信幹線網絡建設。崔明謨表示,這些建設項目的投資額都非常大,同時,農林牧漁業、生產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海上旅遊等領域的合作都會得以拓展,在煤炭、基礎礦產、水電等傳統能源領域以及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都將釋放眾多合作項目。

中企“走出去”也需要與其他國家在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就提出了產能合作的新概念。崔明謨指出,中企“走出去”要加強產能合作,營造共贏的局面。“不但把產品賣出去,而且要輸出產能,幫助落後國家建立和提升工業體系及制造能力。”

在重視“一帶一路”機遇的同時,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程雁提醒,“一帶一路”倡議仍缺乏一些細節的制度化設計和實施方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差異比較大,推進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需要頂層設計與具體執行措施的結合。(2015年07月22日 來源:國際商報 )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30, 2015 at 10:57pm

弘揚中國佛教文化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以無量壽佛為代表的中國佛教文化在東南亞及東北亞地區影響深遠,大力推進佛教文化的海外傳播,將在構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21日在廣西桂林表示。

當天,詳述湘山寺無量壽佛文化信仰法脈傳承歷史的《湘山事狀全集校釋》一書在“楚南第一名剎”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湘山寺舉行首發儀式。

湘山寺為無量壽佛全真禪師所創建,是無量壽佛道場,始建於公元756年,是廣西最早的佛教寺院。

黃夏年說,全真禪師圓寂後被世人尊為“無量壽佛”,即中國的阿彌陀佛,以“壽”與“福”為特點,反映了中華民眾添福添壽、福壽雙全的美好訴求及民族信仰。早在唐宋年間,“壽佛”崇拜就已在中國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流行。隨後“壽佛信仰”傳至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種影響極其深遠的文化現象。今發現的明代正德年間的《湘山事狀全集》正是對這一歷史的記錄。

目前,中國的佛教信眾中有近7成信仰阿彌陀佛。在東盟10國中,絕大多數國家也均信仰佛教,受當地華人華僑影響,“壽佛信仰”延續至今,且廣為盛行。

黃夏年認為,中國目前提出構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亦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以無量壽佛信仰為代表的中國佛教文化,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可以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進海外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赴海外弘法傳教,宣揚本國文化的傳統,佛教文化一直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橋梁。據史料記載,公元1311年,元代鐵山禪師曾向高麗國王盛贊全真禪師道德,為無量壽佛化身,國王祈禱有驗,於是委托其將夜明珠等寶物帶至全州湘山寺供奉。

《湘山事狀全集校釋》主編、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張雲江認為,這說明壽佛信仰不僅在東南亞廣泛傳播,在東北亞地區亦得到認同。

他說,高麗國王賜予湘山寺的夜明珠曾在寺廟中供奉了600多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掠奪,至今下落不明。“作為中朝世代友好及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鑒證,我們有責任把遺失的夜明珠找回來,並借此機會促進中國佛教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傳播,增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中共全州縣縣委書記陳立華介紹,當前全州正在對湘山寺無量壽佛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及挖掘,旨在充分利用宗教文化資源,推動宗教文化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佛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廣西是中國連接東盟的橋頭堡,全州湘山寺是無量壽佛道場。深耕湘山寺壽佛文化,將在中國與東盟的佛教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2015-07-21中新網桂林電記者楊陳)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30, 2015 at 10:44pm

中馬新學者倡發揮宗教文化促南海民間外交

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的十余名專家學者4日會聚海南定安文筆峰,探討道教南宗白玉蟾思想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弘揚傳承,倡議發揮中華傳統宗教文化信仰,促進南海地區民間外交。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相傳是白玉蟾羽化升仙之地。4日,主題為“白玉蟾思想與南海和諧”的論壇在此舉行。

道教和佛教等在東南亞國家統稱為“華教”,在華人社區頗有影響力。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 行總裁、馬來西亞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王琛發博士說,遍布東南亞的華人宗教文化繼承者,各自有落地生根的經驗。東盟和中國許多族群同文同種,許多人擁有相同 的宗教文化,互相親近、尊重、分享和學習,促進南海區域的和諧。

馬來西亞國家軍事學院榮譽院士、國防大學教授Ruhanas Binti Harun認為,東盟—中國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區域,都倡導和諧文化。雙方除了加強政治、經濟交流外,需注重民間外交,增進草根基層友誼。

明清以來,白玉蟾思想隨著先民下南洋,流傳在古代海上絲路。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秘書甘德政博士表示,中國宗教傳統一直都是華人先民下南洋後對祖家眷戀的精神寄托,中國應可善用在海外的“信仰遺產”,以宗教組織為載體,開展“與信仰有關的外交”,為新形勢下的中國僑務公共外交創造有利條件。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教授楊松年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對於海外華人不僅是商業之路,還是移民之路,是“絲路心路”。白玉蟾文化內涵豐富。新馬寺廟神壇信眾眾多,他擔任負責人的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願意推動白玉蟾文化在東盟的弘揚。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海南省道教會會長陸文榮認為,“一帶一路”促進南海地區路通、物通,而文化相通是基礎。宗教“神緣”可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陳進國博士表示,南海諸島上遍布中國本土宗 教廟宇,主要祭祀中國海神媽祖、伏波將軍、108兄弟公等,是東南沿海百姓主要信仰,對了解南海歷史文明和文化有深遠意義。中國應發揮本土宗教團體、民間 社會的積極作用,促進南海地區“地緣宗教”的公共軟實力提升。

當日論壇上,中馬新三國學者發表宣言,呼籲重構分散在南海地區的民間白玉蟾文化傳播載體,形成有組織的合作,促進各國民間友好往來。(2015-05-04, 來源: 中國新聞網,記者 王辛莉)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27, 2015 at 9:33pm

杜戴維·中國欲借一帶一路計劃重塑世界秩序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小型的商界訪京團,在華麗寬敞但索然無味的人民大會堂裡會見了中國其中一位主要領導人。為了慎重起見,我不方便透露他是誰。

會面時我們彼此寒暄了一番。用熱毛巾抺手及喝了不少茶後,該領導人便開始講話:“這100年裡中國經歷諸多挑戰......”

我正在喝茶,聽到這裡差點嗆到。有哪位西方領袖發表講話時,會在一開頭便要大家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事情?沒幾個領導人會談論五年前的事情,通常只會專注於近年的事。

(中國主席訪問斯里蘭卡攝影·新華社)

在震驚之餘,我忙於消化那位領導人剛才所說的話,所以沒聽見他接下來說的幾句話。只有在北京,我們才會有機會遇到這樣的領導人,有遠見或有意欲去檢討和評估一些在長時間內實施的政策。

去年首次聽到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概念時,我也有同樣感覺。這是一個長遠的概念。以一般的政治角度來看,即使一星期也算是長時間了,若以同樣的角度看待“一帶一路”,則未免覺得該概念毫無意義,或不值一晒。

為何說這是一個毫無意義或不值一晒的概念呢?最新資料顯示,“一帶一路”概念涵蓋60多個經濟體,牽涉全球六成人口,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逾46%。但這些經濟體彼此之間卻又沒有什麼共同之處。

“一帶一路”概念涵蓋的國家包括:與中國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係的10個東盟經濟體、彼此擁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係的8個歐盟經濟體,也包括俄羅斯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已經是貿易和投資夥伴,也將繼續積極發展雙邊關係。

當然,這一概念也包括中國。 “一帶一路”所有相關國當中,中國人口佔近三分之二,國內生產總值則佔三分之一。無論絲綢之路或海上絲路計劃會否進行,到目前為止世界都如常運作。

但“一帶一路”構思似乎有三個特點。第一,這一構思納入了“斯坦斯” (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這個幅員廣闊但不受重視的地區 ,也包括伊朗和伊拉克周邊經常發生戰亂的伊斯蘭國家,此外也包括北非。第二,“一帶一路”強調要發展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第三,中國刻意不讓美國參與這個構思。

把“斯坦斯”融入世界經濟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構思,可能要幾十年才見到成效。今天,“斯坦斯”的人口雖佔“新區”人口的12%,但國內生產總值(GDP)只佔該區1.7%,其中近半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而這些天然資源目前已大量輸往中國。

“斯坦斯”一直不受重視,原因很簡單。首先,該區人口和市場均無甚市場價值。哈薩克斯坦的土地面積雖比印度更大,但其1700萬人口卻零散分佈於各處。其次,上世紀大部份時間,這個地區都了無生氣,僅是俄羅斯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緩衝地帶”。

如果中國要快速發展這一地區,那麼俄羅斯會有什麼反應?這是不言而喻的。

這個荒蕪地區位於中國以西。中國承諾要改善那裡的基礎設施,確實是相當大膽的。此外,近月以1000億美元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也給了這個計劃有力的支持。

只要這個計劃不被視為當年納粹德國“向東進軍”(drang nach osten)的現代翻版,就可能會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向西進軍”(drang nach westen)計劃,卻有可能讓其他國家憂慮。

僅從貿易和投資角度來看, 短期內“一帶一路”這個概念沒有多大意義,但由於中國領導人以一個世紀的時間來評估一件事情的進展,因此, “一帶一路”仍是一個別具意義的構思。

當今的世界觀以大西洋為分界,一邊是美國,一邊是歐洲。而中國試圖通過“一帶一路”這個構思,就經濟和全球勢力均衡等問題為世界帶來一個新視點:若以中國為中心點,“斯坦斯”地區、歐洲和非洲就在西部,太平洋海上通道就在東部。這是一個關乎國際外交的概念,與國際貿易無關。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就更加重要。

杜戴維(David Dodwell)為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研究會執行董事

(翻譯/Nelson Cheng;編審/Alison Yeung,2015年7月16日 南早)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27, 2015 at 9:31pm

曾俊華受新華社專訪談一帶一路引來猜測

據了解,該訪問在曾俊華6月底,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分在北京出席亞投行特別財長會議後已安排。

(南早中文網訊)早前在亞投行簽約儀式上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先握手的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接受新華社專訪,大談“一帶一路”政策和亞投行對香港經濟的機遇。有政界及時事評論員認為,北京以及官媒近期對曾俊華的姿態,可能是想告訴香港,梁振英2017年連任特首並非必然。

新華社昨日(7月19日)圖文並茂刊出2300多字的曾俊華專訪,文章題為《曾俊華:一帶一路機遇千載難逢,香港須牢牢把握》,文章署名記者包括新華社亞太分社社長俱孟軍。

據了解,該訪問在曾俊華6月底,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分在北京出席亞投行特別財長會議後已安排。

曾俊華在採訪中首次透露,亞投行有意利用香港作為發債平台,港府也已經邀請了亞投行在香港設立辦公室。

他指出,亞投行未來除了透過會員取得財政資源,發債將會是主要的財政來源,而在港發債有多方面好處,一是能更好接觸到全球投資者;二是香港已有發展伊斯蘭債券的經驗,而最重要的是,香港金融市場成熟,在港發債成本較海外不少地方低,亞投行利用香港這個平台發債,就能以更低廉的成本獲得資金。

曾俊華又表示,“一帶一路”是香港經濟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必須牢牢把握,讓香港未來30年、甚至50年發展有依歸,“一帶一路”沿綫有60多個國家,部分新興市場與30年前的深圳,沒有太大差別,如果香港能把握機遇,推進金融、貿易物流、工商專業服務及旅遊業四大支柱產業,經濟就可以有相當大發展。

他指出,香港是外向型經濟,不能再只盯本土七百萬人,強調單靠本地市場不足以支持香港經濟發展。

曾俊華重申,“一帶一路”不是做慈善,須遵從市場原則,“有合理回報,才能吸引人去發展;同時要有持續性,不能太短視,光想今年要賺多少錢,而是要看十年、二十年後會如何;另外,還要一視同仁,不能有歧視性選擇,否則會打擊投資者的積極性”。

曾俊華續指,兩、三個月後會先率香港商界和專業界團體赴“絲綢之路”尾端的東歐國家,包括匈牙利、波蘭等考察,並計劃2016年出訪中亞國家。

據《明報》報道,香港自由黨主席鍾國斌認為,習近平與曾俊華握手,以及新華社的訪問,在外界看來都不是尋常的舉動。

鍾國斌認為,相信中央對曾俊華的舉動,是要給梁振英壓力,暗示中央也有其他特首人選。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中央支持誰參選下屆特首,尚待觀察,但現展現的信息是,除了梁振英,還有其他人可以選擇。

劉銳紹認為中央此刻應不會過早透露心儀人選,目的是想讓有意參選的人出來展示能力及實力,也不想窒礙其他有志之士出來。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習近平的握手已經讓曾俊華人氣急升,中央不但沒有“冷卻”事件,官媒反而公佈對曾俊華的專訪,梁振英近期也力推“一帶一路”,月中訪京也有談此事,新華社如果想談國策,大可訪問梁振英。

蔡子強也認為,中央未必在此刻篤定支持曾俊華,相信只是藉曾俊華傳遞信息,梁振英連任非必然,避免梁振英或他的支持者,把“中央支持梁振英連任”變成既成事實。

(2015年7月20日 南早網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