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國和東盟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高度重視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願同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勇於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共同繪就睦鄰友好的美好藍圖。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願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堅持守望相助。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鬥爭中曾經並肩戰鬥、風雨同舟。近年來,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抗擊印度洋海嘯到抗擊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各國人民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應該深化在防災救災、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合作,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中國願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爭議,雙方要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維護雙方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
第四,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常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於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與心才能貼得更近。我們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願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事業發展。中國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今後3到5年,中國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裏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域外國家也應該尊重本地區的多樣性,多做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北京時間10月3日11時,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攝影:蔡靖骉)
further reading:
Speech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Indonesian Parliament
Comment
郝時遠·人民日報刊文談文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亞洲、歐洲、非洲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的歷史通道,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致力於發展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其中,人文精神烘托的經濟合作和開放發展彰顯了文化的力量。習近平指出:“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文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習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滿文化活力的民間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於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歷史、語言、宗教、風俗等社會生活的民間認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廣泛的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的現代交集和共識,正在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點之一。
舉例來說,在“一帶一路”建設包含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萬里茶路”的歷史文化傳統正成為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重振“草原絲路”的文化共識。這條古代商道在三個國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節點城市,如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的烏蘭巴托,中國的呼和浩特、張家口、北京等。這條商道向北延伸到莫斯科和歐洲其他地區,向南通達福建等茶葉產地。這條“萬里茶路”帶動了沿途城鎮、商業、加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當年,形形色色的駝隊商旅操著不同語言,信仰不同宗教,承載不同文化,共同推動了這條商路的繁盛。這是歷史留給中國、蒙古、俄羅斯的一份重要文化遺產,是有利於建設現代“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人文資源。
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視角推進現代國家之間的互利合作,這是一種新的歷史文化觀,也是開創新歷史、發展新文化、造就新繁榮的重要立足點。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各個國家不僅需要立足本國實際,而且需要具有相互關照的全局視野。中國倡導和諧包容、文明寬容的理念,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選擇,主張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這是一種高尚的文明觀、包容的文化觀、和諧的社會觀。將其付諸實踐,既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也需要科學闡釋人文精神、推動文化傳承、提供智力支持,更需要植根民間社會的文化和承載這些文化的人民去精耕細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西部地區、邊疆地區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區位變化,古代社會的“邊緣”、現代國家的“邊疆”正在轉變為開放發展的前沿、內外聯通的中心。在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省、市、自治區中,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及雲南、甘肅、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多民族省份和邊疆地區,都有“核心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際通道”“戰略支點”“新高地”“輻射中心”等新的發展定位。“一帶一路”建設對邊疆地區無疑是一大利好,而且從長遠來看,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將成為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
西部地區、邊疆地區雖然發生了區位的戰略性轉變,但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依然顯著,加快發展、擴大開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仍需付出艱苦努力。面對“一帶一路”建設展開的中國改革開放“新空間”,這些地區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實現“大利好”。同時應意識到,邊疆地區不僅是文化多樣性資源最豐富的區域,而且與鄰國共享著許多歷史文化資源,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經濟生活等方面具有相互融通的優勢。作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可以在開放發展中發揮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心相通就能使國際關系“親、誠、惠、容”準則滲透於各國人民的生活和心田。(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收藏自 2015年11月26日,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智庫學者提出“一帶一路”的十大認知風險
從2013年中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被首次提出,到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再到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可以說,“一帶一路”已經從一項偉大構想變成了正在如火如荼實行著的偉大舉措。
然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良好地進行“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將為國內與國外帶來怎樣的發展或困境?針對這些問題,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在其《“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一書中進行了深刻闡釋與精彩解讀。
(Bali,Indonesia)
“一帶一路”,簡單四字擁有深邃內涵
王義桅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共同組成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的戰略格局和周邊外交新的戰略框架。
王義桅從三個方面,闡釋了“一帶一路”為對外開放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從開放的內涵上來說,“一帶一路”讓“引進來”轉向“走出去”,“引進來”與“走出去”的良好結合能讓中國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從開放的廣度上來說,“一帶一路”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打造向西、向南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從開放的深度上來說,“一帶一路”能夠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全方位自由流動。
“一帶一路”中的“三五”效應
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中有著如下“三五效應”:
“五千年未有之變局”:推動傳統中華文明的轉型。“一帶一路”可以促進從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轉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轉型,從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轉型。因此,“一帶一路”肩負著推動中華文明轉型的歷史擔當。
“五百年未有之變局”:推動近代人類文明的轉型。“一帶一路”不僅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性方向發展、推動歐亞大陸回歸人類文明中心,同時可以創新人類文明、實現全球再平衡。因此,“一帶一路”肩負著推動人類文明創新的現實擔當。
“五十年未有之變局”: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王義桅指出,“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夢,尤其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從“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從“中國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態度的轉變。中國60多年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但是中國始終不是世界潮流的開啟者。“一帶一路”將超越西部大開發,將中國內部市場一體化提升為歐亞大市場的建設。
二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托。“一帶一路”構成的互聯互通將把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亞太地區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歐盟聯系起來。給歐亞大陸帶來新的空間和機會,並形成東亞、西亞和南亞經濟輻射區。
三是重塑中國全球化戰略的比較優勢,全面提升中國競爭力。“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通過全方位開放塑造的新的比較優勢。在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我國從全球產業鏈低端向高端邁進,比較優勢也從“勞動-資源”密集向“技術-資本”密集升級。
關於“一帶一路”的十大認知風險
王義桅強調,無論是專家搞研究還是媒體做報道,對於“一帶一路”都應該做出客觀清醒的認識並厘清相應的概念。其中,王義桅提到十個問題可能存在認識風險,需要在進行“一帶一路”報道、研究時格外註重:
1.“一帶一路”是戰略還是倡議?應該“慎談戰略,多講文明”。
2.“一帶一路”是“我的”還是“我們的”?
3.“一帶一路”是“路”還是“帶”?是否是“海上佯政,意在陸上”?
4.“一帶一路”是復興還是復古,它是否是一種新的朝貢體系?
5.“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嗎?只是為了輸出過剩產能?
6.“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經濟帝國主義,只是“中國的全球化”嗎?
7.“一帶一路”是中國中心主義的復活?
8.“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周邊外交?“周邊”的概念究竟是什麽?
9.“一帶一路”是一個封閉的環?
10.“一帶一路”是中國以經濟合作掩護軍事擴張的行為?
王義桅認為,只有在研究、報道之中牢牢抓住並解決好這些問題,也才能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道路上真正做到共建絲路、共面風險、共襄盛舉。發布時間: (2015-05-11 ,中國網,作者張林,實習生楊堯)
一帶一路進入實操階段·中國應膽大心細面對挑戰
今年,國家陸續公布了多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三部委經國務院授權,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中國政府成立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的陣容強大,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擔任小組組長,四名副組長分別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國務委員楊晶和國務委員楊潔篪。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具體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隨後,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牽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建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單位多達55家之多,囊括了大部分國內對“一帶一路”有權威研究的智庫。
多個跡象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頂層設計階段逐步邁向實操階段。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在其新作《“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中提到,“一帶一路”帶來了全方位開放、周邊外交、地區合作和全球發展的機遇。但他同樣指出“偉大的事業總是面臨風險”,中國不得不面對地緣風險、安全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這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和人民出版社聯袂出版,是繼3月28日《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發布之後的首部“一帶一路”專著。
在以往中國對外投資的案例中,有不少因為沒有有效防控風險而導致投資失敗的例子。如利比亞戰爭使中國基礎建設投資蒙受巨大損失,緬甸密松水庫因當地人民反對而直接停擺。較近的還有中國鐵建在中標墨西哥高鐵項目後僅僅3天就因為墨西哥國內政治鬥爭得而復失。
外交學院前院長、原駐法大使吳建民曾預測:現在中國的資本正在走向世界,這股大潮才剛剛開始。去年一年入境投資1200億美元,“走出去”的為1400億美元。這是一個轉折性的變化,“一帶一路”就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帶一路”會帶領大量企業走出去,形成中國資本國際化的大潮。如何應對風險已成為最緊迫的問題。
學界和媒體首先應該厘清概念,避免認識風險
除了具體的五大風險之外,王義桅在5月10日舉辦的察哈爾圓桌會議上特別強調,無論是專家搞研究還是媒體做報道,對於“一帶一路”都應該做出客觀清醒的認識並厘清相應的概念。他提到十個問題可能存在認識風險,需要在進行“一帶一路”報道、研究時格外註重:
1.“一帶一路”是戰略還是倡議?應該“慎談戰略,多講文明”。
2.“一帶一路”是“我的”還是“我們的”?
3.“一帶一路”是“路”還是“帶”?是否是“海上佯政,意在陸上”?
4.“一帶一路”是復興還是復古,它是否是一種新的朝貢體系?
5.“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嗎?只是為了輸出過剩產能?
6.“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經濟帝國主義,只是“中國的全球化”嗎?
7.“一帶一路”是中國中心主義的復活?
8.“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周邊外交?“周邊”的概念究竟是什麽?
9.“一帶一路”是一個封閉的環?
10.“一帶一路”是中國以經濟合作掩護軍事擴張的行為?
厘清這些基本概念是學界進行研究和媒體進行報道的大前提。因此,國家發改委國防動員研究發展中心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笑將《“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這本書評價為“及時雨”和“精品屋”,他表示,“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對一帶一路這樣一個題材進行闡述,寫出這樣的一本書,確實不易。在這樣的環境下理清很多認識,包括理念上的誤解,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也很全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員盧先堃在察哈爾圓桌上表示,我們出臺政策的時候更要有一種大國的氣魄、大國的定力。如果自己傳遞信號不清楚,猶猶豫豫,可能會出現誤讀。
“現在講一帶一路故事中,我們相對比較自我為中心。我們更多地要看到歐亞大陸上不同的國家,包括周邊的機構對於歐亞大陸的發展都曾經提出過不同的倡議、思考,甚至是計劃。‘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開放性的倡議,不是封閉的,也不是中國要取代或者擠壓別的國家提出的倡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婷提醒,在做相關的公共外交工作時應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管控好風險是“挑戰”轉換成機遇的關鍵
“一帶一路”既是空前的機遇,又是空前的挑戰。收益與風險一向是並存的,提前分析“一帶一路”戰略落實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前制定好風險應對策略,管控好風險,是“挑戰”轉換成機遇的關鍵。
王義桅教授認為,應對地緣風險,要處理好美國的戰略圍堵、俄羅斯的猜疑、印度的不合作、日本的攪局、爭取歐洲的主動對接。
應對安全風險,需要註意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如自然風險、環境風險、極端勢力的威脅、非政府組織的威脅、海上安全風險;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如國內政策設計與實施、各區域的打擊與聯結、。
應對經濟風險,從短期來看需要警惕全球貨幣政策分化,從長期來看需要警惕未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並在實踐中警惕和防範投融資、主權債務、地方債務等風險。
應對法律風險,可從六個方面入手,即因投資問題、勞工問題、環境問題、經營不善問題、沿線法律不完善、貿易問題而面臨的法律風險。
應對道德風險,可分為三個層面,主要包括國家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的道德風險。
當“一帶一路”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中國應“膽大心細”面對挑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的準備,同時下大力氣進行具體問題的前導性研究,這也是對學者和智庫提出的緊迫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評價《“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這本書拔得頭籌,是關於絲綢之路最快的著作,填補了研究的空白。
他同時建議:“在戰略上,應該想得更透一些;在微觀上,應該做好國別研究;在處理不同文明上,有很大研究的空間。如果不把這些具體的問題研究好了,恐怕‘一帶一路’僅僅是一個構想,也是不能落實的。” (記者張林,察哈爾學會彭鈺瓏亦有貢獻,2015-05-13 中國網, 作者:張林)
中國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未來
中國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優勢,一是已經發展起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尤其在ICT產業中已經局部領先;二是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三是國家政策支持,已經出臺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規劃。
在移動通信領域,華為、中興已經是全球領先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中國移動是TD-LTE標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產權武器庫。在應用端,中國的移動互聯企業也已經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仍然占據很大份額,未來提升空間很大。根據埃森哲的估計,若保持現狀不變,未來15年工業物聯網將為中國的GDP累計貢獻4970億美元;如果對工業物聯網采取適當的傾斜措施,這一數字將大幅提高至18240億美元。
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經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制定多項支持計劃。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並把物聯網、雲計算單獨列為重大專項工程。已經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將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作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發展互聯網+制造業的劣勢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國內企業工業自動化從軟件到硬件發展系統性滯後的局面沒有顯著改變。軟件方面,中國的工業軟件開發,特別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工業級系統軟件開發的能力較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成為制約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硬件方面,中國工業自動化的關鍵零組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開發能力較弱,技術積累不足,成為制約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瓶頸。
當互聯網+制造業提升到較高層次,將來,變革後的制造業、轉型後的工業經濟,大致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圖景?
首先,企業的邊界被打破,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生產和設計開發任務,在大中小企業中合理分配,協同生產。這種網狀結構是去中心化的,高度發達的互聯網、能力強大的雲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小企業的規模劣勢。企業不論大小,誰有關鍵的創新能力,誰就可以成為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組織者,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效率損失被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
其次,軟件硬件平衡發展。以企業級軟件為入口的硬件互聯網及機器上的傳感器為基礎,實現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在雲平臺上的實時交互,形成人與機器的社交網絡。例如,你的微信好友中不僅有熟人,還有自己的愛車和家裏的中央空調。強大的計算能力配合豐富的數據,對產品從生產規劃設計到售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事先模擬,實物損耗被降至最低。
最終,新型工業經濟體系成型。這必然是一個大而強的產業系統:從上遊的關鍵零部件、工業自動化系統、新材料,到中遊的裝備制造、汽車、飛機,到下遊的銷售消費,形成全面提升的高效產業系統。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產業發展方向,也是經濟轉型在制造業中的完成形態。——摘編自騰訊研究院《互聯網+制造業》研究報告
大學生暑假實習如何提升“含金量”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大學生來到三峽庫區湖北秭歸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野外實習活動。學生們在長江三峽沿江兩岸研究地質構造、監測水樣水質、開展科研活動,豐富暑期生活。
■將新聞進行到底
七點多起床,八點準時出門,九點鐘準時出現在單位門口,工作到下午五點,收拾好東西回家。和一般上班族沒什麽兩樣,這是韓彥強每個工作日的日程表。但事實上,他只是南開大學物理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這個暑假,他選擇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做一名暑期實習生。
據統計,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比2014年再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不少在校大學生和韓彥強一樣,選擇在暑期實習。作為大學生走出象牙臺,邁入職場的第一步,暑期實習如何提高“含金量”呢?
進入名企尋找大平臺
來自安徽大學的張艷東目前正在北京某中央傳統紙媒實習,對於選擇大老遠的跑到北京進入大報社進行暑期實習,張艷東有自己的想法:“大報社壓力大,自己一方面可以學習報社工作的流程,了解更多業界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來到這個大的平臺實習後能夠為未來工作尋找一個跳板。”
作為一名新聞專業大三的學生,張艷東已經開始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做打算。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比較看重實習經歷,特別是在名企的實習經歷。本身能夠進入名企實習,就代表了學生具有一定的實力,不過招聘面試的時候,面試官還是會重點考察你在實習中到底學會了什麽。所以能夠花假期時間到單位、企業去實習也非常重要。
據張艷東介紹,他們部門現在一起的3個實習生都是通過統一的實習生招聘公告進入報社實習 。但除了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外,許多學校都采取學校統一聯系的方式,或者一些服務組織也作為第三方平臺,招募暑期實習生。
而日前,央視市場研究進行的一次關於“最理想雇主”的調查研究表明,大企業更受實習生追捧,百度更是得到了大學生們的青睞,以11%的占比成為大學生心中的“最理想雇主”。
暑期實習成高校選修課程
來自南開大學物理專業大二的學生韓彥強和學院130多名同學一樣,放棄了暑假回家的想法,繼續自己的暑期課程——實習。和許多同學一樣,這是他第一次零距離接觸職場。
今年學院為他們聯系的實習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而韓彥強選擇了和自己專業對口的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在這裏他將跟隨老師完成一個科研項目。
實習上班時間比較嚴格,早上九點上班,韓彥強
就八點出門,到下午五點下班。韓彥強所做的工作不多,但每一項都讓剛出校園的他傷透了腦子,“研究過程中所用到的知識上課都講過,但真正用起來才知道,自己的理論知識掌握得太淺薄,很多知識不夠深入導致自己在做實驗之前都還得再將知識重新學習一遍。”韓彥強舉例說,“在學校我們編程學的是C++,但這套編程語言在研究所裏根本不能用,我還得自學一套編程語言。”
據韓彥強介紹,暑期實習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暑期實踐,目前,學校已經將暑期實習歸為一門選修課,他們學院幾乎所有學生都參加了中科院暑期實習,而剩下的一部分學生則前往美國高校做暑期交換生。
細化課程評分 保質保量完成實習
與南開大學物理學院一樣,清華大學電機系大三以上的同學們也幾乎全員出動參加暑期實習。據了解,自2012年起,系上為提升學生實作能力,便開始推行暑期實習計劃,鼓勵大三以上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並將暑期實習列為一門選修課程。
當然,為保證學生暑期實習具有高的“含金量”,清華大學電機系也制定了完整嚴格的申請流程,提交申請,參加筆試、面試,再到企業甄選,對學生成績、學校表現、實踐能力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據清華機電系實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學校將暑期實習同時安排成為一門選修課程,學校對學生在實踐實習期間的表現也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審查委員期中訪視評分、實習期中報告、直屬主管期末考核評分記錄、暑期實習工作期末成果口頭報告等各占一定比例折合後構成整項課程成績,由此保證學生在實習期間認真、努力地參與到實踐實習中,避免出現學生為了拿學分在企業消極怠工,反而沒了實習的意義,降低實習“含金量”。
實踐中檢驗知識 用實習反哺教育
新生代學生們的思維活躍,有非常多的想法和觀點,同時又充滿活力很有沖勁,能夠為企業帶來新鮮角度、激情與活力。但同時,學生們初出茅廬,豐滿的理想在稍顯殘酷的現實面前,使得學生們很難逃脫浮躁的標簽。
據中國高校聯盟秘書處負責人範雪介紹,目前該部門共有8名實習生,雖然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但問題也真不少。最重要的就是理想與現實不能適應,“學校學的知識都是死的,特別理想,有的時候與實際情況就會有出入,但有的實習生就特別固執的相信理想,這樣實習生自己也會特別煩躁,嚴重的話還會影響活動的正常開展”。
針對這個問題,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海明表示,課堂理論知識不和業界實際接軌,再多再新的案例教學,也無法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激活。而讓學生在暑期實習中零距離接觸業界,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這是實習對知識教育最大的反哺。
相關專家指出,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直到畢業,仍對自己的興趣不了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自我探索,不隨波逐流。讓他們走出校園,透過暑期工讀增加視野,希望藉由實踐經驗發掘個人興趣之研究領域和未來生涯規劃,進而築夢踏實。”
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就業實習項目負責人丁東認為,暑期實習就是讓學生走進企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尋找理想,不能讓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
大學生暑期實習的4大誤區
誤區一:實習就是找工作
專家建議:它更多的是去嘗試選擇你以後可能選擇的職業,不斷修正規劃自己今後的職業方向,簡而言之,這是一次試水行動。實習最重要的作用是讓學生認識自己,體驗社會,充分考慮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那些自己能夠適應企業文化的公司,不斷摸索梳理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
誤區二:貪多嚼不爛
專家建議:在選擇實習機會的時候,不能因為好的實習難找,就來者不拒,所有的實習機會都去嘗試;其次,要考慮時間成本,不是說當服務員端盤子就不光彩,而是你要考慮清楚你希望做什麽樣的實習,從實習當中獲得什麽樣的能力,實習的含金量要高。
誤區三:非名企實習不去
專家建議:衡量一個實習機會好不好,應考慮的是所在的公司是否註重實習生的培訓,學到的東西是否與期望從事行業所需素質相匹配。其次,雖然大企業實習在就業中更有競爭優勢,但實習生只能參與外圍工作,需要個人發揮的內容不多。而中小企業大多處於創業上升期,實習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整個工作流程,個人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
誤區四:不簽訂實習協議
專家建議:實習協議是很重要的,正規的實習應該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約定實習的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報酬等,防止發生企業拖欠薪酬的情況。另外對於具有危險的實習工作,應該在其中約定公司幫實習同學購買相應保險,防止發生工傷事故沒有相應負責人。(文·實習生王 傑,2015年08月04日 科技日報)
梁海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小企業怎樣走出去
8月8日,由中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作為主要發起人的“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在京拉開帷幕,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鳳凰網副總裁兼總編輯鄒明、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周洪波、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出席並做主旨發言,200余位專家、企業、媒體代表齊聚論壇,共議“一帶一路:從願景到行動”。論壇旨在通過思想觀點的碰撞,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成果與標誌性項目及時落地,協力打造“一帶一路”智慧共同體。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傳媒發展基金香港區主管梁海明圍繞“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六大難關這一主題進行了演講,其主要內容如下: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小企業“走出去”遇到了許多問題,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知識產權的問題,中國企業的商標在國外被侵權的情況非常嚴重。國外企業一般會提前把中國企業的商標註冊好,等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它們就站出來指控中國企業侵犯了它們的知識產權,提出要中國企業對它們進行賠償。這看似沒有什麽道理,但在它們國家這樣做是合法的,不少中國企業的商標就是這樣被搶注的,並且被迫向搶註商標的人進行賠償。中小企業走出去需要警惕商標搶註問題。
第二是人才緊缺的問題,中國企業“走出去”,緊缺的不僅僅是外語人才,更缺那些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背景和國際金融專業能力的領導人才。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一大批懂外語、懂管理、懂金融、懂國際市場的領導性人才,沒有這種人才,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就會在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遇到問題。一家企業準備“走出去”,無論是企業負責人,還是企業核心團隊,如果缺乏國際化視野、國際化思維和國際化的工作歷練,那麽在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就可能會交許多不必要的學費。
第三個是缺乏信息的問題,“一帶一路”戰略涉及一百多個國家,它們的風土人情、投資環境、政治情況以及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千差萬別。中國企業“走出去”,很難掌握相關的信息,而缺乏相關的信息,就會使企業作出判斷時缺乏準確性,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決策。一些國家可能只適合央企或者大型上市公司進行投資,而中國的中小企業過去進行投資則需要非常謹慎。以巴基斯坦為例,首先是用電問題。巴基斯坦的電價分幾種,風力發電電費每度14美分,相當於人民幣九毛錢,水力發電每度8美分,相當於人民幣五毛錢,煤炭發電每度12美分,相當於人民幣七毛錢,如此高昂的電費是那些主營制造業和加工業的中國中小企業沒有能力承受的。更為嚴重的是巴基斯坦停電情況非常嚴重,基本上每天每隔兩三個小時停電。所以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就會面臨高昂的電費和經常出現的電荒,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比較難跨過去的問題。巴基斯坦的另一個問題是工業用鋼的問題,其年均鋼產量每年僅有85萬噸,產能只有110萬噸,這一數字低到只相當於廣東、深圳一年的人均用鋼量。因此巴基斯坦的鋼鐵大多依賴進口,而進口的鋼成本就較高,這種成本國內的中小企業也是無法承受的。像這種信息國內是比較缺乏的,國內的很多學者做國別研究,更多的是研究一些宏觀的課題,比如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對華關系的整體情況等。這些研究雖然也很重要,但對企業和普通人來說,更需要的是一些更加微觀的和細節的信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國還比較薄弱,需要加強。
第四個問題是缺乏深度的問題,很多中國企業雖然實現了“走出去”,但並沒有做到“走進去”和“走上去。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包工頭或是工程承包商,它們沒有轉入到境外經營者的角色上。中國企業並沒有真正紮根於所投資的國家,沒有通過長期的經營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中國企業也就比較難以融入到所在國的社會當中。這些國家的政府、企業和民眾對中國企業的認同度都不高。
第五個問題是缺乏保障的問題。以美國作為對比,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來保障美國企業,因為美國企業無論去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它們所掙的錢都要給美國政府交稅。只要美國企業在他們所投資國家受到不平等待遇,美國駐當地大使館的大使就會去維護美國企業的利益,大使無法維護利益就讓國務卿來維護,國務卿也無法維護就總統親自上陣。而中國政府對中小企業提供的保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還不是非常充足,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六個問題是缺乏發展模式的問題。我國中小企業在國內發展的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說要發展什麽、努力發展什麽,這些企業就發展什麽,由政府和黨主導企業發展。然而中小企業到了海外進行投資之後,大多數外國政府實施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它們不會告訴這些企業它們未來要重點發展什麽。另外,中國的中小企業“走出去”之後要面臨美國、日本和歐洲企業的一些競爭,很多中國企業不知道該如何與它們競爭,所以很難經營下去。
除了這六個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引起註意。目前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談起“一帶一路”時探討的都是如何做好規劃,更好地“走出去”。然而除了向外看之外,向內看也十分重要,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思考一下推動中小企業“走出去”對當地的經濟、產業和就業會有什麽影響,是否應該推動中小企業走向絲路國家。企業盲目地“走出去”有可能導致地方制造業出現空殼化的現象,這是因為“走出去”的企業比較有實力,如果這些企業在海外發展的順利,它們就會把更多的資源、生產線和產業鏈帶到國外,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地方政府應當思考如果很多企業走出去,會不會造成地方就業結構出現變化,導致地方中低層就業崗位大量流失。前途是光明的,道理是曲折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雖然面臨許多難題,但只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研究,都是可以順利得到解決的。(梁海明 2015年8月18日 盤古智庫)
侯楊方·“一帶一路”戰略亟需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被稱為“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三個大陸,前者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俄羅斯至波斯灣、地中海、歐洲,後者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南太平洋。“一帶一路”所經國家眾多,空間遼闊,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差異極大,國與國、民族與民族、歷史與現實、宗教與宗教及其各派別等,它們之間相互糾纏上千年,國情民意極為復雜。因此在實施、推進這一戰略時,更需要知己知彼,而不是盲目走出去,付出高昂的代價後,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帶一路”是一項持續幾十年的宏大的國家戰略。為了更好地切實推進,需要培養大批熟悉、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高端復合型人才。
“一帶一路”人才培養需要完整體系
按傳統的學科分類,現在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學科大多分布在語言文學中的小語種、世界史的相應國別史,政治學的國際政治等。但是這些學科間平時很少往來,評價體系各不相同,且大多處於各學科中邊緣地位,全國絕大多數大學甚至都沒有相應的學科設置以及研究、教學人員,更談不上人才培養。即便是在上海,除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其他大學都缺乏中亞、西亞、東南亞的外國語言專業,這些現狀與作為經濟中心的上海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應有的地位、作用很不相稱。
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對相應國家、地區的綜合、深入了解,掌握相關的外語僅僅是第一步。要改變現狀,除了新設相應的專業外,還要從更高的層次上考慮人才的培養問題,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綜合性大學更有條件發揮學科專業齊全的優勢。
但,由於現在的學科劃分太細,需要打破現有學科分類布局,實現“一帶一路”人才的多學科培養,招收不同專業的學生攻讀“一帶一路”方向的多學科研究生學位,它們可以分布於現有的語言、文學、宗教、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專業範圍內,而學生與導師則整合於新設立的“一帶一路”研究院,從體制上不僅保證培養出綜合性的跨學科人才,同時也進行多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對策性研究。否則,缺乏深厚研究基礎的智庫最多只能提供人所共知的常識,不會對國家的決策起到正面的借鑒作用。
人才培養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中央三部委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稱,“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培養沿線國家的年輕精英人士對中國的感情是鞏固、加強雙方友好關系的必要舉措。同時向沿線國家派遣留學生與訪問學者也極為必要,國家公派留學基金也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培養、派遣願意了解、有誌學習、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的本國人才。
作為國家留學基金的評委,我參與過評審公派留學申請,發現留學目的地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留學目的地的很少。因此,在這方面一定要拿出切實可行的鼓勵措施予以改善。
只有長期在國外留學、工作的經歷,才能真正了解、理解所在國的社情民意,這一原則對於國內“一帶一路”所經的關鍵地區同樣有效。要鼓勵進行實地考察,而不是紙面作業,或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所謂考察。這就要求培養出既具有學科專業能力,又具有實地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符合“一帶一路”戰略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
加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國情復雜,政局動蕩很難預期,地區、階層、宗教派系差異性大,官方外交不可能全面了解民間需求與廣泛民意,而需要民間外交人才通過NGO誌願者、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進入到整個社會的肌理中。
文化推廣更需要人才全面培養
更重要的一點是,過去國家之間往往是硬實力的比拼,但隨著社會發展,軟實力的推廣越來越重要,尤其文化是全人類共通的精神產品。通過傳統絲綢之路的文化繁榮、經濟繁盛的意象來推廣“一帶一路”戰略非常巧妙、高明,但也對我國的軟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推出一系列能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接受的優秀文化產品,這都要求參與的學者、企業家和政府部門必須充分理解歷史文化背景與各國的民心社情,才可能更好地實施這一戰略,而這正是目前非常缺乏的,因此“一帶一路”培養體系也需要為從事“一帶一路”實際工作的政府官員、企業家、民間人士等提供全面、深入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才能知己知彼,事半功倍。(作者為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收藏自文匯報 2015-05-11))
鄧暉·清華等高校研討“一帶一路”人才戰略
在“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拓展與落實中,高校應如何發揮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清華大學5月28日主辦2015“一帶一路”人才戰略論壇,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骨幹行業及國內40余所高校代表共議“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戰略。
本次論壇圍繞以下四個主題進行了研討:服務產業,調整結構,促進專業學位教育;協調國內高校資源,從“科技、工程、管理”到“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面培養高層次國際化應用人才;推動沿線國家教育資源合作,培養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境外人才;推動校企合作,資源整合,精準對接,探索多層次人才培養的新機制。與會代表表示,應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合作,整合資源,積極探索不同類型大學的合作和不同學科的融合,建立跨專業、跨學校、跨區域的人才教育平臺。(光明日報 2015-06-10)
梁國新:一帶一路商機,為台灣創造就業
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今天(7/23)在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專題論壇一「關鍵五年 關鍵趨勢」上,強調「一帶一路」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極為重要。他呼籲,台灣沒有關起門來的本錢,應該勇敢走出去。
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在2015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演講時指出,2015年全球出口動能不強,各界充滿隱憂。台灣狀況不好,上半年出口比去年同期衰退7.1%,六月份單月就減少13.9%。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命脈,韓國的貿易依存度為79%,但台灣的貿易依存度,2014年就超過110%。
因此,他強調,「台灣沒有關起門來的本錢,必須走出去。」
梁國新認為,全球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效益對台灣愈發重要,因為涵蓋國家人口高達44億,佔全球63%。「而且把亞洲重要的國家都納入了。」貿易額預計高達2.5兆美元。
梁國新認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主要為了排解國內過剩產能,而且,藉著投資沿線國家基礎建設,也可讓中國企業獲利。
為台灣產業找尋新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基建投資重點產業,包括能源、鐵公路、油氣管網、鋼鐵、水泥、系統整合、公共工程、農產品、食品等,對台灣帶來的相應商機,包括建築五金、化學用品、新能源、醫療生技、基礎建設承包、整廠輸出、精緻農業、安心食品。
而對台灣而言,梁國新認為,參與一帶一路不但能創造出口商機,增進就業,台灣產業也能在貿易、醫療、資訊、環保等領域,找尋新投資機會。
雖然主張兩岸經貿進一步交流,但是梁國新仍對太陽花學運正面看待。他持平認為,中小企業是否分享到兩岸貿易紅利,的確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抗議者的擔憂有其道理。」
他在同論壇的一干中國學者面前,主張尊重民主。他認為,學運就像出一次水痘,讓過去許多沒有充分討論的問題,有機會公開討論。 (天下經濟論壇)
沒算我一份沒關係,我自己來;韓國搭「一帶一路」便車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成立,是今年最受矚目的國際大事之一。一帶一路並沒有韓國的份,但是韓國可不甘願被排除在外,自己搞了一個「韓版一帶一路」,將韓國塑造成一帶一路的起點。
來自韓國政界、學界、文化藝術界和大學生等多個領域的250人,7月14日搭上兩列分別從中國北京和俄羅斯海參崴符啟程的「歐亞絲綢之路親善特級列車」,將橫跨中國、蒙古、西伯利亞、中亞,最後抵達德國柏林,全程長達1.4萬公里。
根據韓聯社報導,這兩列親善列車是2013年韓國總統朴槿惠提出「歐亞倡議」下的最新計畫。
這個「歐亞倡議」,目的在透過和中亞國家的合作,建立一條貫通朝鮮半島、中國、俄羅斯、中亞,直到歐洲的交通網絡,增進亞洲和歐洲的經濟、物流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可說是「韓國版一帶一路戰略」。
同時,藉此帶動北韓開放門戶,消除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最後達成兩韓統一。
南北韓在1945年分裂之前,連接朝鮮半島、中國、俄羅斯西伯利的鐵路,曾是韓國重要的對外聯絡與經濟活動管道,但自兩韓分裂後,這條路線就一直中斷至今,過去韓國歷届政府都試圖推動連接朝鮮半島和歐亞大陸的鐵路建設計畫。
2000年,南北韓政府共同發表《615宣言》,朝鮮半島局勢緩和,縱貫半島的鐵路建設計畫被提出。但08年李明博執政後,南北韓關係惡化,計畫中斷。
2013年底,朴槿惠的「歐亞倡議」,再次提出建設一條從韓國南部港口釜山出發,經北韓、俄羅斯、中國、中亞到歐洲的「絲綢之路快速鐵路」(SRX)構想,希望打造一條從釜山到倫敦的14天陸路物流網絡,取代目前需要45天的海運。
為此,朴槿惠去年出訪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三國,爭取支持。今年一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韓經濟部長會議中,兩國達成協議,將對中國「一帶一路」和韓國「歐亞倡議」戰略之間的合作,進行共同研究。
透過和中亞、中國加深合作,韓國可從西北邊打開北韓門戶,更有利南北韓的統一進程。
韓國這個雄心勃勃的計畫,反映出近年一直在推動的「中等強國外交」(Middle Power Diplomacy),目的是要在新的國際局勢之下,打造一個超越美韓同盟、更平衡、更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
如果韓國要在中國崛起後形成的東北亞與國際新局勢下生存,要在新形勢下尋求南北韓統一,過去單方面靠美國,已經不符需求,韓國勢必要向西看。
有美國學者甚至認為,朴槿惠的「歐亞倡議」透露出,韓國最終會選擇中國和俄羅斯等大陸國家而不是美國,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台灣天下雜誌)
林淑蕓·「一帶一路」還有「一網」
在今年7月中旬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中國—馬來西亞工商界對話會上,大馬企業與中國企業簽署的7項協議中,也有超過一半是與食品加工相關的領域,包括冷凍榴槤、燕窩及清真食品合作,單單是燕窩的合作數額就達到6億人民幣,從中可見大馬本地的美食土產已經逐漸受到中國人的青睞。
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裏巴巴的全球企業間(B2B)進口業務負責人田園,在中國與大馬工商界對話上發表演講時,也大談大馬出產的調料包令他吃過難忘,尤其是肉骨茶藥材包。
他當時也向來自大馬工商人士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想要問一下馬來西亞的朋友,哪個品牌的肉骨茶調料味道比較好?我們實在是不知道。」
他也感慨,本身到大馬旅遊時,買了各品牌的肉骨茶藥材包回國當手禮,但他之後欲網購肉骨茶藥材包時,有可能基於品牌不同,因此烹調出來的味道不及在大馬購買的那麽地道與美味。
田園當時在演講中提到,儘管中國有一半的人口是網民,網民當中又有約一半是電子商務消費者,但從這從每年仍有無數的中國人到海外去搶購商品,包括到馬來西亞搶購燕窩,可見中國當前的電子商務市場並不容易讓中國人購買到想要的外國品牌商品。
「舉一個例子,我只有到馬來西亞才能買到最好吃的肉骨茶調料,才能買到最正宗的千裏追風油,但是為什麽在中國國內(網店)就買不到想要的牌子呢?」
在2014年時,中國有1億人次出境旅遊,創下超過1萬億人民幣(約6000億令吉)的境外消費。
為此,田園也呼籲大馬商家若有正宗地道的土產或其他的產品,想要推薦給中國人,進軍中國市場的話,也可以把握「互聯網」的機會。
他也形容,「一帶一路」是作為一個大國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共謀發展而提出的擔當,那麽作為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的阿裏巴巴當前要做的就是建設「網上的絲綢之路」,打造「一帶一路」之外,還有「一網」的商業圈。
鼓勵強強聯合
他說:「阿裏巴巴不是商務公司,而是通過搭建的基礎設施,讓更多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旗下的1688網站就是一個全球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平臺,協助外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
他進一步介紹,1688是專註於服務跨境進出口中小企業采購批發的網站,在這平臺上的是接對的是采購商和零售商,即:1688為中國境外的中小型企業找分銷商,以代理及零售這些海外的產品,無需由境外中小型企業直接應對中國消費者。
中國國務院在今日出臺了多個措施,包括發出《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發展目標及提出培育一批公共平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及自建平臺,以鼓勵中國企業與境外電子商務企業進行「強強聯合」。
中國國務院出臺的政策配套,也視為中國要從「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商店」的策略之一。
中國消費者認可大馬產品
儘管泰國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比大馬更早具有規模地搶佔中國市場,但在大馬駐華使館公使銜經濟參贊翁忠義認為,很多中國消費者對大馬生產的特色產品,比如白咖啡、燕窩、榴槤、橡膠用品及錫製裝飾品都不會感到陌生,對大馬的產品質量也非常認可。
他舉例稱,泰國榴槤雖更早在中國內地落地,但現在凡是懂得品嚐榴槤的中國消費者基本上也只鐘情大馬榴槤,這也使到大馬貓山王時常在中國賣到斷貨。
他在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指出,中國消費者也偏好擁有大馬清真認證的食品,因為它們象征品質與食品安全的保證,有很多中國企業食品加工企業都有很大的「走出去」意願到馬來西亞設廠,為了就是想得到大馬的清真認證以爭取更大的穆斯林市場。
談到有意開拓中國市場的大馬中小型企業應當如何取道時,翁忠義建議,他們除了得對行業概況、市場現狀、競爭格局、發展趨勢進行市場調研以外,也應該通過多渠道,例如:中華總商會、馬中總商會、其他行業商協會或馬來西亞貿發局參與在中國各大省市舉辦的展銷會來展示自家產品以及與採購者們進行對接。
他建議,大馬華裔企業們也可藉助行業商協會、甚至宗鄉親公會在中國的人脈關係,以更快速、有效地打通中國市場。「我們(大馬駐華大使館)也鼓勵進行外貿的企業們為出口到中國的貨物申請原產地證書(FormE),以享受中國東盟自貿區所帶來的關稅優惠。」
他也對剛開始進軍中國市場的中小型企業提出忠告。他建議,中小型企業必須先認真了解中國海關程序和對特定產品所製定的標準、進口文件需求等以確保出口貨物不會因被卡在海關而增加成本。「此外,企業也應了解中國的有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比如土地、商標註冊等政策,以保護本身的投資和經商權益。」
他也提到,除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建設,大馬企業也可以關註中國內部經濟發展戰略重點,例如:新型城鎮化建設、2025中國製造、京津冀一體化及西部大開發等所能為各大領域行業迎來的發展機遇。
致力提升港口基建 大馬具備海業優勢
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大馬在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佔盡優勢,因國內多個港口都是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重地,有鑒於此,政府目前致力提升港口的基建,並採取開放政策,讓中國投資家可擁30至40%的大馬港口股權、附設自貿區和產業園,擴大港口的整體經濟規模,並全力支持「一路」沿線國組織「港口聯盟」。
交通部長拿督斯裏廖中萊早前也指出,我國具備海業優勢,政府也已開放港口股權3、40%給外國投資者,因此馬六甲港口、古晉港口及沙巴實邦加港口將準備開放給外資發展,以打造成為國際港口。
大馬目前3個涉及外資持股的港口,分別為丹絨柏勒巴斯港口、巴生港口及關丹港口。
巴生港務局主席兼首相對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特使丹斯裏江作漢稱,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的港口必須先做好準備,包括強化物流及金融業務,以應付需要。
他說,巴生具備很好的條件打造成世界級的港口城市,因許多大城市的發展史看來,如:新加坡、香港及上海,都是以港口起家,而巴生又佔據地理優勢,不但有國際港口,而且毗鄰首都吉隆坡及國際機場。
重基礎設施建設
他補充,無論是新加坡或香港,這些港口城市在起家時,也特別器重自貿區的發展,因港口與自貿區的配合是戰略性的舉措,因以帶動生產及發展製造業,從而強化港口的效益,而巴生港口自貿區目前的土地出租率已達到90%,外資陸續湧進,有關自貿區是「白象計劃」的指責已不攻自破。
此外,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在馬華與中聯部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對話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大馬政府在今年提呈的《第十一大馬計劃》中,新的5年計劃有較多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尤其強調交通及港口的發展。
他認為,這些基建投資項目處於「井噴期」卻缺乏資金,也使到中國與大馬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此外,他談到,對中國企業而言,吉隆坡安邦城軌是打開大馬市場的關鍵一招,也為今後中國企業進入特大型鐵路項目做準備,包括目前熱論的馬新高鐵;而吉隆坡汙水管網工程則是中交在大馬另一戰略性進入項目兼第一個市政項目。
他在提到中國與大馬擴大合作時,特別重點提到了「馬六甲大門」經濟走廊,並認為馬六甲州與廣東省在締結為姐妹州/省後,雙方企業無論在商務、貿易、旅遊、文化、土地開放等,都存在很大的合作雙贏機會。「馬六甲大門」經濟走廊即「Melaka Gateway」,是甲州政府與私人界聯營的計劃,整個計劃涉及400億令吉;主要為3個填海的島嶼組成,填島面積達600多公頃,可用於在馬六甲海峽沿岸發展旅遊、貿易等經濟活動。
馬六甲要借力重現昔日光輝
馬六甲州政府對中國商務及投資特使拿督顏天祿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於印尼提到建設21世紀「一帶一路」,對馬來西亞,尤其對馬六甲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有鑒於此,甲州政府非常重視「一帶一路」的建設,希望能藉著這個機遇,讓馬六甲重拾600年前的昔日輝煌,也在去年7月委任顏天祿為「甲州政府對中國商務及投資特使」。
他稱,過去近一年以來,每個月似乎都有中國商務團訪問馬六甲,他每月至少接待2及3個商務代表團,期間也有中企已到甲州投資,包括: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商之一的信義玻璃投資12億令吉在甲購地建光伏玻璃廠及上海老字號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也準備在馬六甲老街區設立一個據點,先成立一個藝術館,未來有可能會做藝術拍賣。
以顏天祿的初步估計,在過去近1年以來,中企在馬六甲的投資達20億令吉。他說,他們會繼續前往中國招商引資,希望他們能參與甲州政府與私人界聯營的「馬六甲大門」經濟走廊的「海洋工業園」計劃,甲州政府也成立一個以甲州首席部長拿督斯裏依德裏斯哈倫為首的特委會來監督工程進展。
與廣東省締結姐妹州
他指出,甲州政府目前積極與廣東省政府洽談合作,目前也獲得初步的成果,即「合作三部曲」:馬六甲與廣東省已締結姐妹州省關係、南方航空開拓廣州直接返往馬六甲的直飛航線及參與「馬六甲大門」經濟走廊的「海洋工業園」計劃。
此外,顏天祿也說,中國江蘇省政府也準備在馬六甲老街區設立了江蘇省海外之友馬來西亞聯絡處,以作為江蘇省對海外聯誼與招商引資的據點。
他說,江蘇省會選擇馬六甲設立海外之友聯絡處,主要是明朝將軍鄭和在610年前從江蘇省的太倉開始「海上絲綢之路」,而馬六甲作為東南亞區域海絲咽喉,鄭和當年七下西洋五次駐紮馬六甲,雙方一早就因鄭和結下淵源。
他補充,現代的「一路」亦可把馬六甲打造成為海洋工業園,打造一流的國際港口及郵輪碼頭,進一步帶動起馬六甲的旅遊業。(2015年08月02日 東方脈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