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U型理論 上

理論概要(Theory U 的核心內容)

核心理念

Scharmer 主張,我們常為過去經驗、慣性思維、制度與結構所框限,導致我們無法對未來可能性(emerging future)敏感/回應。為了創造真正新/轉型的變化,我們需要從未來而來(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來領導。這種領導,不是從回顧過往或當下問題出發,而是察覺、聆聽、開放自我,讓未來的可能性浮現,再回到當下行動。這個過程 Scharmer 稱之為 Presencing(由 “presence + sensing” 組成),也就是從「存在」(在場)與「感知」中「領會未來」的能力。 (presencing.org)

Blind spot(盲點):我們對於注意力與意向來源的「內在位址」(inner place)不自覺或無知。這個盲點妨礙我們創造真正新的結果,因為我們經常被過去的模式所限定。若想突破這個盲點,就要改變「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我們怎麼注意」。 (new.u-school.org)

U-過程(U-Process

書裡把變革/領導創新的過程比作一個 “U” 字形,分為若干階段,通常可理解為五個運動(movements)或七個階段(領導能力的培養)。這些階段包含:

Co-initiating / Downloading(開始、與生命共鳴、聆聽最初的呼喚):止住慣性的反應,開始聽取外在世界與他人的聲音。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Co-sensing / Seeing / Sensing:進一步觀察、傾聽,用開放的心智、開放的心/情感去感知情況的整體性,而不只是局部。這一階段強調深入場域(field),與最具潛力/最需被聽見者的互動。 (new.u-school.org)

Presencing:在 U 的底部,進入靜止或更高的察覺狀態,讓最深層的未來可能性浮現,這是身心意識與意向/行動的匯聚點。這時「現在」(present)與「未來/可能性」(sensing)重疊。 (new.u-school.org)

Crystallizing:明確這些可能性,把意圖與願景凝結成行動的方向。這包括小群體中的承諾與意圖設定。 (Emerald)

Prototyping:在小範圍/實驗性的情境中試驗與反饋。把願景變成可操作的模型或初步實踐,加以檢驗、調整。 (Emerald)

Performing / Co-evolving:把新的模式/方式在更大的系統中實踐與整合,並與環境與其他系統共同進化。這不只是執行,而是與外界、與整體系統有互動、一起塑造未來。 (Emerald)

另外,Schramer 強調在「聆聽」(listening)方面的層次,包括從最淺的「只是重複/下載」(downloading)過去認知,到逐層深入(事實聽、同理聽、生成性聽 generative listening)等。 (new.u-school.org)

領導能力(Leadership Capacities

透過 U 過程,個人或組織可以培養若干關鍵能力,包括:

Holding the space(為聆聽與開放設立空間)

Observing without judgment

Sensing(心 + 情感 + 意志的開放)

Presencing(與深層未來/願景相遇)

Crystallizing(凝聚意圖)

Prototyping

Performing / Co-evolving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組織與系統層面的應用

Theory U 不只是個人修為的議題,也涉及組織、文化、制度結構的變革。書中與之後的工作中,都討論如何在組織、公共部門、跨部門合作中應用這些過程。 (Emerald)

Scharmer 與 Presencing Institute 也發展實踐平台、工作坊、課程(如 u-lab, u-school)以及各式案例來測試這個理論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經濟制度等範疇的可能性。 (new.u-school.org)

 

優點與強處

以下是這理論/書的一些優點,以及它在當代組織/社會中尤其有價值的地方:

整合性強:Theory U 不僅借鑑系統思考、組織學習、變革管理,還融合心智/情感/意志/領導等內在維度,強調內在心理/感知狀態對外部效果的影響。這種整合內外面的方式,在許多只強調結構、策略或外在行動的理論中是不常見的。

適應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在當今快速變動(技術、環境、社會文化變遷等)的背景下,依賴舊經驗與慣性做法往往不夠。Theory U 提供一條從被動/重複模式跳脫,通過「聽未來的呼喚」,讓創新的可能性浮現的方法。對應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時,它提醒我們要停下、聆聽、觀察、感知,而不是立刻動手或只是用既有工具解決。

強調集體/系統視角:不只是個人的修為,也關心群體、組織、社會系統如何共同演化。這對那些想在多方關係、跨界/跨部門合作中做出變革的領導者與實踐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實踐導向:書中與後續實踐案例如 u-lab 等提供很多練習、原型專案、案例,讓理論不是空談,也給人可操作的路徑。這有助於把較抽象的「靈性/意圖/願景」部分落地。

內在態度與領導的關係清晰:它強調「心/意志/聽覺」等內在態度,以及領導力不是單純「控制與指導」,而是在開放中促生可能性。這對現代領導的一個重要轉變——從指令式/層級式領導到更具共鳴/協作/啟發性的領導——提供理論支撐。

限制與批評

當然,這樣的理論與實踐並非完美無缺,以下是一些批評與潛在的限制:

概念抽象/內在性強,落實難度高:對很多人來說,「presencing」、「letting go / letting come」這樣的語言容易聽起來靈性或哲學味濃,難以具體操作或測量。組織/政策環境常要求具體指標、可交付成果、成本效益等,這些內在態度的轉變不一定能直接量化或保證。因而在某些組織制度、績效評估要求高的情境中,可能不被完全接受或看作“軟”的部分。

時間與資源需求高:真正進入 U 過程的底部(presencing)通常需要比較長/深入的投入:時間來靜止、深度聆聽、不急於行動。很多組織在快速變動或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下,可能無法給予這樣的空間與慢速變化的節奏。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