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開天辟地頭一次,幾乎每一個地球表面的人都將有一部相機。超過五十億人將會有一部手機,幾乎都會是智能手機,幾乎每一部都會配備照相機,將會有更多的人拍攝更多的照片。
拿手機的“攝像頭”去“拍照”——這是一種相當狹隘的思考方式,就像把手持聯網的微型計算機稱作“手機”一樣。沒錯,那些傳感器可以獲取類似於你用膠片相機打印出來的紙張和手持攝像機拍攝的短片,不同之處在於你不需要再把照片郵寄給朋友,裁剪起來也更簡單,調色之類的亦然,因此這是一個更好的相機?不,相機、照片和手機這些詞本就是帶著局限性的——用一項用途代指那些多功能的技術。用智能手機的相機拍照就像是用 Word 做備忘錄——你在用一項新工具去適應舊模式。
不久之後你想,新的模式也是可行的。然後你打破了那些你必須跟從的舊模式。你並不必把照片存起來,照片是可以消失的,因為你早就不必買膠卷了。你可以一直都處於取景狀態,而不是只是按下快門那一刻。視頻也不用是線性的,你也可以在上面加圖片、文字,這不是以前視頻剪輯工作的一環,而是使用的基本組成了。圖片就是軟件——它們能成為任何東西。電話 app 是智能手機上的一個 app,相機 app 也只是一個圖像傳感器的 app,而他們的重要性也並不是唯一,與人交流的方式不只有電話,使用圖像也有其他方式。
這一假設的改變不僅適用於圖像,還有傳感器本身:相比於一個拍照的傳感器,我更願意將其看作輸入方式的圖像傳感器,就像多點觸控屏幕。這不僅指向新類型的內容,更是新的交互模式。有了觸控屏幕,你就可以使用屏幕上的鍵盤,這是鼠標交互模式的復制品,用觸摸點按替代點擊。接下來,你可以讓鍵盤變得更智能(比如 SwiftKey),用 GIF 替代文字。對於圖像傳感器來說也是一樣。有了便捷的照相機,我們能隨時隨地拍照、然後依托於濾鏡建立起社交網絡,比如 Instagram,攝像也是一樣。但如果你把屏幕當作相機呢?不只是圖片瀏覽器,而就是相機。輸入的是所有傳感器捕捉到的東西,處理的方式可以是所有能寫入的程序。
在這種情況下,Snapchat 的 lenses 和 story 就不只是簡單可以拿來(Instagram 後來推出的 Stories 被認為是抄襲 Snapchat)的小功能,而是作為整合圖像傳感器和觸控屏幕的交互機制的最初嘗試。可以說智能手機已經變成了一塊運行 app 的玻璃,通過 Snapchat lens 或者 Pokémon Go 可以更好地證明——設備本身是傳感器,而傳感器變成 app。從鼠標交互到觸摸式 UI 的根本變化是抽象化的消除——將手移到一個地方而光標移到另一個地方再去點,抽象化的消除就是現在你直接點擊你想點的地方。有了這樣的 app,手機本身就變成透明的了,這也是消除抽象化的一步。
此種語境下,在某一刻你會發現你所做的東西已經不再適用於桌面 PC,而只在新的平臺上才會有意義。但並不絕對,對於移動平臺而言,存在著運行得更好和只能在移動平臺運行。沒有理由我不能在 PC 上用 Instacart 訂貨,沒有理由我不能在 PC 上發 Instagram——移動平臺減少了阻礙,但絕不是不可或缺的。你可以把照片導出到 PC,但你以移動優先或者移動端獨占了。Facebook 的新聞流是完全的桌面產品,將其帶到移動端也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但我們仍然看到有大量的產品是移動端獨占的,與其說它們是移動優先,不如說是為移動而生。
增強現實就是這一變化的自然階段,這個意義上 Pokémon 不是在手機屏幕上而是你佩戴的鏡頭上,那些像 Hololens、Magic Leap 等等的東西。在這些技術產品成熟之後,虛擬事物會讓人以為它的確就在那裏,或許十年以後智能手機就吞噬了實體世界的某些物體,時鐘、音樂播放器、收音機,甚至相機,增強現實就是讓你能夠把物體放到實體世界中。當智能手機變成每個你輪流使用的 app,AR 就會成為把所有 app 擺在你眼前的桌子。
與此同時,當我們改變了相機和照片的含義時,我們也改變了計算機認知它們的方式。Facebook 和你的手機都能找出你的朋友或者寵物狗的照片,這是最顯而易見的,隨著時間的前行,計算機能夠知道圖片裏有什麼以及它們代表什麼。這將會改變 Instagram、Pinterest、Tinder。還有那些如今我們沒有想到的,就像地理位置激發了許多未曾料想的用途。這仍然是相機傳感器作為輸入方式的體現——你不需要打出“椅子”二字去搜索,只需要給計算機看椅子的圖片。這再次消除了層層的抽象化,改變了告訴計算機的東西——就像你不需要告訴計算機你身在何處。Eric Raymond 想象了一種永不需要向用戶索要信息的計算機,它只會自動檢測、拷貝和推斷。並不是相機在拍照,它更像是一只眼,有視覺的眼。
註:本文作者是 a16z 合夥人 Benedict Evan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