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世代,原本應是職場上最具競爭力的

但曾幾何時,"為什麼我們這一代這麼倒楣?工作更難找、競爭更激烈、職場福利也越來越差?" 卻變成了年輕人的共同心聲。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今年3月的統計,台灣15至29歲的青年失業率已持續攀升至7.7%,約為平均失業率3.86%的2倍,許多年輕人確實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不過若再上看30-39歲的年齡層,失業率即降至低於平均值的3.18%,顯示年輕人在30歲以前的失業或許只是暫時現象,多數人經過一番摸索後仍可納入正軌,在職場上找到一席之地。

類似這種青年就業的數字弔詭所在多有。年輕人找工作真的這麼困難嗎?"錢"途真的這麼渺茫嗎?解決之道又在哪裡?除了青年本身當自強外,政府和學校也正聯手合作,展開新一波青年就業的搶救大戰。

(Photo Affection: Taipei lantern festival, Taiwan 2011 by stephanie borcard, http://www.facebook.com/pages/BM-photo/198869562825)

26歲的呂小姐,去年底因為不滿工作環境而從外勞人力仲介公司離職,沒想到從此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困境。7個月來,她投出的履歷不下五、六十份,但多數都石沈大海。

"我希望能找到行政文書類的工作,但少數幾家找我去面試的業者,卻都是直銷型的美容醫療機構,感覺很像是針對無知求職者的詐騙集團,最後都被我拒絕了,"呂小姐苦笑說。

雲林私立環球技術學院電子商務系畢業的她,分析自己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原因,是學歷不夠搶眼、專業能力不足,加上個性內向,溝通表達能力還需要加強。

"我現在已經把薪資要求降到2萬元,只希望能早點找到工作,不然待在家裡很悶,而且爸爸看到我就碎碎念,真的很煩,"

提及這段"家裡蹲"的心情,呂小姐滿是無奈地說。

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

初出社會的青年本應是職場新血,不過台灣卻有許多年輕人像呂小姐一樣,面臨求職無門的困境。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台灣15-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高 達10.8%,約為總體失業率3.86%的2.8倍

若將年齡拉長至29歲的青年期,失業率則為7.7%。總計30歲以下的失業人口達19萬8,000 人,約占整體失業族的1/2。

行政院青輔會第二處處長施建矗分析,與歐美各國相較,台灣的青年失業率並不算太高。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06年公布的資料,日本15至24歲的失業率為8.0%、美國10.5%、德國13.5%、比利時18.9%,法國和義大利等國更超過2成。

"不過這些歐洲國家的整體失業率本就偏高,青年失業率大概可以控制在整體失業率的兩倍以內;但台灣的情形較為特殊,青年失業率已逼近整體失業率的3倍,顯示勞動市場失調嚴重,青年無法被有效吸納,也形成人才、社會成本及經濟資源的多重浪費,"施建矗分析。

學非所用,學而無用?

勞動市場"供需不平衡"──這是產官學界公認, 這幾年台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分析,最近10年,包括傳統製造業及高科技產業的低階製程紛紛外移,相關職缺大幅減少

留在國內的內需型服務業及金融產業,又因為經濟景氣低迷、消費能力弱化而疲弱不振,致使整體就業環境漸趨嚴峻。

國內勞動需求萎縮,另一方面,1994年以"廣設高中大學"為宗旨的教改上路,年輕人取得大學、甚至碩士學位的比例大幅增加。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2007年大學畢業生總數超過22萬8,000人,約為10年前的2.66倍;碩士畢業生也超過5萬3,000人,約為10年前的3.76倍。

學士、碩士滿街跑,高學歷也不再成為工作保障。主計處最新統計更顯示,去年我國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其失業率達到4.51%,較專科(3.36%)、高中職(4.31%)及國中(3.91%)畢業者的失業率都高出不少,成為目前國內失業率最高的族群。

《Career職場情報誌》總編輯臧聲遠分析,教改後高等教育畢業生一夕暴增,但市場相對應的工作機會卻沒有增加

目前除了少數台、成、清、交等頂 尖國立名校,特別是理工科系畢業生仍在就業市場一枝獨秀外,其他文、法、商科系畢業生,即使是國立大學出身,競爭壓力也空前激烈。

另一方面,根據勞委會2007年6月份的統計,大專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平均只需1.8個月,碩士生更只要1.1個月,顯然"高學歷高失業"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假相,年輕人對工作的挑剔程度,才是造成就業困難的主因。

其中較令人憂心的,或許是"技職程度、大學身段"的私校後段班大學生。

他們學歷不低,但專業能力未必足夠;在就業心態上,一方面不屑"屈就"過去技職生可接受的作業員、技術員等低階職務,但又找不到體面的辦公室白領工作,只好一直擺盪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職漩渦中。

(2008.7台灣光華雜誌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

Views: 4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8, 2013 at 11:09am

蔡智豪教授:天擇!墾丁的蒼蠅、台灣的年輕人

台灣的大學錄取率早早突破九成,但卻造就了一群不適合念大學的年輕人,虛度四年青春的生命、耗損國家社會的資源、浪費父母親的血汗錢,過程中,這群年輕人非但對社會無貢獻度,反而培養出毫無競爭力的能力與態度。

論述這奇怪的現象!起因於我這學期看到一堆年輕人繳了學費,卻不來教室上課。如我所授課的課程中,選課學生60人,會來上課只有20個人,其他40位幾乎從未出現,而來上課的20位學生,有2/3在點完名後,立即整理桌面,鋪上外套,開始睡覺。

這個現象,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台灣的社會每年耗損幾千億,在做這樣的事情,而這幾千億,就只為印出一張張沒有用的大學文憑。

我實在很好奇這樣的情形,昨日(11/29)我在學校中,詢問其他的專任老師,這群學生沒來上課,你們怎麼給成績,得到的回答是:「小老弟,就算要當掉他們,也千萬不要給0分,至少要給50分,這樣學生的學期平均成績才不會太難看,當然教這些學生,也會澆熄老師們對教育工作的熱忱,但你若要在這裡工作,就要習慣、適應這樣的情形。」

這些回答,無法滿足我,因為我實在非常好奇沒來上課的學生如何得到成績。我再問其他的學生這個問題,學生說:「考試沒來考、或不及格,只要跟老師說一聲,就可以補考、再補考,考到及格為止,或補繳報告……」

看到教室中倒頭就睡的學生,還有一大堆從未出現的學生,這讓我想起陳玉峰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以前陳老師在墾丁國家公園服務,當時這個地區有許多農家用雞糞施肥,以致蒼蠅滿天飛,密度極高,陳老師當時用腳向地上的一群蒼蠅一踩,居然也會踩死二、三隻,他說這是因為在這裡的蒼蠅沒有「對手(天敵)」,以致笨笨的就可以活,如果在臺北市,一隻蒼蠅要活下來,它必須時時刻刻非常謹慎、小心、動作迅速…,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死在蒼蠅拍之下。

這個故事,陳老師在隱喻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國家的政策,讓大部分的年輕人培養成如同笨笨的蒼蠅一樣,這群笨笨的蒼蠅中,還是有「精明」的,但這需要經過災難的考驗,即天擇!才會出現。

可預見的,未來台灣許多的年經人,在時代的巨輪下,將會歷經慘痛的過程,最後才會留下適存者。

悲痛!為何一個國家的教育淪落至如此?

此時此刻,我僅能期待在未來的大災難後,台灣的教育,能徹底反省,引導每個人的特質、興趣…,讓每個人在社會中,能扮演適當的角色,貢獻社會。

後記:

我擔心的有二:

1.台灣社會每年耗損上千億,長久下來「元氣大傷」、

2.台灣的年輕人形成「靠爸族、靠媽族」,毫無能力。台灣的未來就在這群無頭蒼蠅手中斷送。

(收藏自李家琦FB www.facebook.com/zx52120688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8, 2012 at 4:47pm

青年就業出現曙光?

經歷了多年景氣低迷、青年失業率偏高的困境,許多人寄望剛上任的新政府能帶來新氣象,未來開放兩岸三通、陸客來臺觀光及投資後,勢必也將刺激臺灣旅遊業及服務業的發展,相關職缺有機會增加。

再加上中國大陸從2008年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雇用勞工的條件轉趨嚴苛,促使許多臺商回流,許多專家大膽預言, 未來幾年臺灣的經濟景氣若能逐步回溫,青年失業率也可望隨之緩降。

不過即使青年勞動市場似乎出現曙光,政府部門仍應幫助青年做好更多職前準備,從提升就業力、激發創業力、促進青年就業機會的平等,以及創造更多的青年就業機會等4大面向著手,以因應未來大環境各種變動的挑戰。

而年輕人自身,若能及早規劃、努力調適而且堅持不放棄,即使短期內有一點挫折委屈,但隨著時間累積,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夢想,相信是很有機會實現的。

OECD公布2006年各國青年失業率資料

(2008.7臺灣光華雜誌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4, 2012 at 1:11pm

建議3:調整就業心態

不管是政府計劃或其他短期工作機會,都是青年人求職時不宜輕言放棄的管道。

而在好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躋身正式職場後,更大的考驗是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

在青輔會的就業力報告中,多位企業雇主在焦點團體訪談時均指出,這一輩的年輕人從小習慣對著電腦螢幕和同儕哈啦打屁,卻不知道該怎樣面對面地處理上 司部屬、前輩後進間的應對進退,所以常因人際關係不和諧而造成職場壓力。

另外如缺乏面對挫折及承擔決策責任的訓練等,都是青年勞工較常被詬病之處。

針對這些負面評價,Career總編輯臧聲遠則建議年輕人,千萬不要把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稱兄道弟那套直接帶入職場,"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吃這一套"。

他指出,職場和學校大不相同,不僅重視業績、專業表現,紀律、服務態度、人際關係,主管和部屬之間的"倫理要求"也很重要。

這就好像學生時期可以得過且過,考試60分就及格,但職場上卻是"天天都在考試,而且主管還會要求你必須滿分!'

"新鮮人開始工作後,一定要放下學生時期的懶散心態,以主管和同儕為師,多看、多聽、少批評,不要眼高手低,以開放學習的心態,接受各種指派工作的磨鍊,這些都是提升自己職場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Photo Affection: Browsing The Food Stalls by Elias Gasparis, 500px.com/elias)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3, 2012 at 2:34pm

建議2:先求有,再求好

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面對競爭白熱化的職場,'先求有,再求好",也成為不得不然的求職準則之一。

青輔會第二處處長施建矗就建議,在人才供過於求的現實下,社會新鮮人首次求職時,應該抱著"企業付錢讓我來學習"的樂觀心態,只要工作條件還能接受,不妨邊做邊學,以累積未來加薪、升遷或轉換跑道的優勢。

即使是目前因法規制度不完備而引來各方撻伐的人力派遣業,年輕人也不妨把眼光放遠,善用這個職場入門階,為未來求職帶來正面效益。

1111人力銀行人力派遣中心執行長黃宇鄉就指出,目前派遣工作的合約,多半為期數個月至一年不等,其實可看作是過去企業晉用新人的"試用期"或"觀察期"。若年輕人能在這段派遣期間積極表現,依照過去媒合的經驗,約有3成員工可望在約滿後續聘或轉為正職。

青輔會在2003年開辦的“青年職場體驗計劃”,也是採"先幫助年輕人跨出第一步"的精神而設計的。

該計劃由政府提供薪資補貼,讓有意參與的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共同協助18至29歲無工作經驗或謀職不易的青年,到職場見習至少3個月。開

辦5年來, 每年都有數百家不等的企業單位參與,總計輔導了一萬二千多名待業青年,其中有6至7成在見習期滿後轉為正職;另外2成則持這段見習經驗的證明,順利找到新 工作,總體就業率逼近9成。
(Photo Affection: Strike by Elias Gasparis, http://500px.com/elias)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2, 2012 at 12:05am

建議1: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

在整體就業環境優劣互見的情況下,初出社會的青年勞工,應該如何因應?

"從學校開始就要提升青年就業力"──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的共識。1998年,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4國教育部長共同發表了"Sorbonne 聯合宣言",將"提升學生就業力"明列為大學教改的主要目標之一。

1999年由歐洲29個國家教育部長共同簽署的"Bologna宣言",也有相同的宣示。

何謂提升學生就業力呢?前青輔會主委鄭麗君在演講中指出,就業力並不等於傳統的職業訓練,而是"全人教育"、"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希望趁年 輕人還在學校時,就及早把未來出社會後"找到工作、保有工作並且把工作做好"的能力先建立起來,才能免去漫長而痛苦的衝撞摸索期。

具體做法方面,歐洲國家建議大學在一般課程中,應該儘可能提供學生發展溝通、問題解決、分析整合,及團隊合作等"核心就業力技能";並且強調學校必須和雇主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在真實的工作環境裡,練習這些職場技能。

另外,針對青年學子要找工作時,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歐洲國家也鼓勵學校為學生建立"學習歷程檔案",其中包括學生的性向測驗表現、正式學習與成就證明、對於個人自我發展的反思與記錄,以及個人教育與職涯的發展計劃等等。

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不但可以縮短青年自我探索的時 間,也可以在求職時幫助企業"以最短的時間了解人才"。

國際趨勢成形,青輔會自2007年起,也與中正大學勞工系、靜宜大學台文系、大葉工業工程科管系及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等4個校系,試辦提升就業力計劃,其中就將建立學生在學時期的"生涯歷程檔案"列為重要目標。

未來若實施成效良好,還可望擴大試辦。

(Photo Affection: Mahjong Game by Elias Gasparis, 500px.com/elias)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0, 2012 at 6:43pm

職場閃跳族充斥

青年就業的另一個特色則是轉職率偏高。

根據勞委會2006年針對15至29歲近5,000名青年勞工進行的調查,高達74%曾有轉職經驗,平均換過2.7個工作,"工作無發展前景"及"待遇太低"是這些"閃跳族"轉換工作的主因。

職場上人往高處爬,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選擇跳槽當然很好,不過對於資歷不足的青年勞工而言,輕易"開除老闆"卻可能帶來減分的效果。

前述青輔會的就業力報告即顯示,畢業生每轉換一次工作,每月薪資會減少約1,400元,正應驗了"滾石不生苔"這句古老諺語。

Career職場情報誌總編輯臧聲遠也指出,年輕人轉職頻繁,將永遠停留在"新鮮人"的層次,無法累積自己的職場實力。

而企業不斷經歷這些"稍不如意就人間蒸發'的青年員工,也會讓他們訓練新人的意願更加低落,對雙方都是損失。

(Photo Affection:Taidong by Elias Gasparis, http://500px.com/elias )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8, 2012 at 1:39pm

好漢不怕起薪低

除了理想的正職工作有限,"薪資偏低"則是大家對於台灣青年就業市場的另一個印象。

行政院勞委會2007年發布的調查顯示,台灣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的平均起薪為2萬6,700元,較1999年的2萬7,462元還少了七百多元。

而近幾年受國際油價持續飆高、原物料上漲等因素,通膨壓力也跟著水漲船高。百物俱漲只有薪水不漲,青年勞工只能大嘆日子難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年輕人起薪雖低,卻不代表永遠都會是低薪一族。

青輔會2006年針對1萬2,000名2002年大專畢業生進行的"就業力"報告即指出,這群平均工作年資為2.16年的青年,每月平均薪資所得 (含本薪、津貼、加班費及獎金等)已達3萬5,400元,較初出社會的二萬六千多元起薪跳升不少。

另一項教育部所做的調查也指出,年輕人工作年資每多一 年,每月平均薪資所得亦可增加2,630元。顯然只要年輕人願意跨入職場、表現夠優異,老闆其實是不會虧待他們的。

然而,或許是受媒體影響,"找工作好難"的心理障礙很難突破,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做職場逃兵,畢業後不肯直接投入職場,甚至以"準備考研究所 或政府公職"等理由,自願"延畢"。

教育部統計即顯示,2006年台灣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延畢者已達二萬三千多人,比例為17%,這些"校園依戀族"和 "拒絕長大的孩子',成了師長們的頭痛問題。

(Photo Affection: Photo Affection: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by Victor Deleo, http://www.victordeleophoto.com/ )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7, 2012 at 1:06am

非典型就業激增

大學生求職姿態高,加上企業"終生僱用"的制度崩解,越來越多企業不願再投入大量人力與成本培育新人、把員工當成家人一樣照顧。

取而代之的,企業將瑣碎且取代性高的工作"外包"給人力仲介業者;或採"一年一聘"方式,任用短期契約型專案員工。

(Photo Affection: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by Victor Deleo, http://www.victordeleophoto.com/)

社會經驗宛如白紙一張的青年勞工,也淪為此類職場新趨勢 ──"非典型就業"──的最主要對象。

根據青輔會統計,我國初出職場的青年勞工,約有3成比例投入派遣、約聘僱、打工等非典型就業,他們多半從事行政、文書、總務、業務等"非核心"基層職務,升遷機會稀少,平均薪資和福利也不如正職員工。

長期關心青年勞工非典型就業問題的"青年九五聯盟"更指出,許多企業將派遣人員視為次級人力資源,在職務差遣上採取"用完即丟"的心態,稍一不合意就解約、解職,毫不手軟。

然而非典型就業的盛行,乃是全世界共同現象,包括原本以"終身雇用"為招牌的日本,如今35%的就業人口都屬於此類。

弔詭的是,它原本是為了"反制"各國優渥的勞工保護法規而興起、方便企業主"走後門"便宜行事的小徑,然而這對早已在職場中站穩位置的資深員工毫無影響,卻害得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成為替罪羔羊,也造成了職場內的世代不公平。

(2008.7台灣光華雜誌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