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二十六章·道德論
一、內部和外部
既然道德和行為有關,所以在心靈和活動之間形成的任何二元論必然要在道德論中得到反映。既然哲學的道德論中許多有關分離對立的表述常被用來為道德訓練所采用的種種做法辯護,並加以理想化,因此,對道德論作一番簡短的批判性討論是適當的。品德培養是學校教學和訓練的一個廣泛的目的,這是教育理論中的平常話。因此,我們應該警惕足以阻礙實現這個目的的有關智力和性格關系的概念,同時要注意為了成功地實行這個目的所必須提供的條件。
我們碰到的第一個障礙是,流行的道德觀念把活動的過程劃分為兩個對立的因素,這兩個因素往往分別命名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精神因素和身體因素。這種劃分是我們曾多次指出的心靈與世界、靈魂與身體、目的與手段等二元論的極點。在道德方面,這種劃分采取的是行動的動機和後果截然劃分,性格和行為截然劃分。主張這種劃分的人認為,動機和性格是純粹“內部的”東西,完全存在意識之中,而後果和行為則是在心靈以外;行為只和實現動機的行動有關,後果則和發生的結果有關。不同的學派或者認為道德和心靈的內部狀態一致,或者認為道德和外部的行動和結果一致,彼此各不相關。
有目的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包含有意識地預見的結局和考慮正面和反面的心理權衡。它也包含渴望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心態。審慎選擇一個目的和審慎選擇穩定的期望傾向,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完全外顯的行動暫時停止。一個沒有下決心的人不知道該做什麽。因此,他盡可能推遲明確的行動。他這時所處的地位可以和一個考慮跳越水溝的人所處的地位相比。如果他肯定能夠跳過或肯定不能跳過這條水溝,就會發生某一方向的明確行動。但是,如果他還在考慮,感到懷疑,他就猶豫不決。就在外顯的行動懸而未決的時候,他的活動限於有機體內部力量的重新分配,準備確定的行動進程。他用雙眼測量水溝;他使自己處於緊張狀態,感覺一下由他支配的力量;他到處尋找跳越水溝的其他方法,考慮跳水溝的重要性。所有這一切意味著集中他的意識,就是向內注意他自己的態度、力量、願望等等。
但是,很顯然,這種個人因素湧進有意識的認識乃是整個活動向前發展的一部分,並不是首先有一個純粹的心理過程,後來突然來一個根本不同的身體進程。只有一個繼續不斷的行為從比較不確定的、分開的和猶豫不決的狀態,進到一個比較外顯的、決定的或完全的狀態。這個活動最初主要是有機體內部有些緊張,進行一些調節;當這些緊張狀態和調節作用經過協調成為統一的態度時,整個有機體就采取某個明確的行動。當然,我們可以把這個繼續不斷的活動的比較顯然有意識的方面區別出來,作為心理狀態。但是,我們這里只是把心理的狀態理解為活動的、不決定的、尚在形成的狀態,當這種狀態成熟時,就要發出外顯的力量,改變環境。
我們的有意識的思維、觀察、願望和厭惡是重要的,因為它們代表初期的、尚未成熟的活動。以後,它們引出特殊的和看得見的行動,完成它們的命運。這些未成熟的、處於萌芽狀態的有機體的調節作用是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我們擺脫成規舊習和盲目沖動的支配的唯一出路。這些調整乃是發展過程中具有新意義的活動。因此,一般地說,每當我們的本能和已經形成的習慣受到新情況的阻塞時,個人意識就加強。於是,我們在采取明確的和不再收回的活動進程以前,我們重新依靠自己,改組好我們自己的態度。除非我們想全憑武力強行通過,我們就必須改變我們有機體的應變能力,使它們能適應我們所處情境的特點。所以,在采取外顯的行動以前的有意識的考慮和期望,乃是在不確定的情境中的活動所包含的有條理的個人的重新調整。
但是,在繼續不斷的活動中,心靈的作用並不能始終保持。要想獲得某種不同的東西,由於成功的活動受阻而造成的對特定事態的厭惡心情,這種期望和厭惡的心情可以刺激想象。事物的不同狀態並不總是能發揮作用,有助於機靈的觀察和回想,找到出路,向前萬進的。除了有經過訓練的傾向的人以外,一般趨勢是讓想象自由奔放。他們並不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在實行中的可行性,對想象的對象進行核查,而是容許它們發展,求得即時的情感上的滿足。當我們發現不良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妨礙我們力量的順利表現時,最容易的出路是建造空中樓閣,讓它們替代實際的成就,因為實際的成就需要一番思維的痛楚。所以,在外顯的活動中,我們默然同意並在心中建立一個想象的世界。思維和行為之間的這種分裂反映在把心靈作為內部的,把行為與後果僅僅作為外部的截然劃分的理論之中。
這種劃分也許不只是某一個人的經驗的偶然現象。有的社會情境也許使習慣於清晰反省的階級回到他們自己的思維和願望中,而沒有提供手段,使這些觀念和期望能用來改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就要向異己和有敵意的環境報仇,蔑視這種環境,並給以惡名。他們的內心在自己的想象和期望中尋找庇護和安慰,他們讚美他們的想象和期望,認為比受到蔑視的外部世界更加真實,更加理想。這種時期在歷史上反覆出現。在基督教時代的最初幾個世紀,有影響的斯多葛派哲學的道德體系,修道院的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基督教的道德體系,以及當時其他宗教運動的道德體系,就是在這種條件的影響下形成的,可以表達流行理想的行動愈受制止,就愈把內心所擁有和培養的理想視為自給自足的東西——視為道德的本質,而對活動所屬的外部世界,則認為在道德上無關重要。一切事情都在於有正確的動機,即使這個動機並非世界上的動力也沒有關系。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早期,在德國也一再發生同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導致康德派堅持主張善意是唯一的道德上的善,意志是自身完成的東西,與行動和世界上造成的變化和後果無關。後來,這種情況又導致把現存的制度理想化,認為這些制度本身就是理性的體現。
這種純粹“善良”的內在德性有善良的性情,不顧什麽結果,它自然引起一種反動,這種反動就是通常所謂的享樂主義,或者稱為功利主義。這種主張實際上就是說在道德方面,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一個人自己的內心自我意識到他是什麽樣的人,而是在他做了什麽——產生了什麽後果,他實際上造成了什麽變化。他們抨擊內在的道德,認為內在的道德是感情用事的,武斷的,教條式的,主觀的,他們認為這種道德使人文飾和保護合於他們自身利益的任何教條,或想象中所發生的稱之為直覺或良心的理想的任何怪想,他們認為,只有結果和行為是重要的;結果和行為提供唯一的道德標準。
通常的道德,因而也是學校里的道德,很可能是這兩種觀點不一貫的妥協。一方面,某些感情狀態受到重視;一個人必須懷有好意,如果他的意向良好,如果他有正確的情感意識,他就可以不對行為的全部結果負責。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有某些事情必須做,以滿足別人的方便和要求,同時滿足一般社會秩序的便利和要求,所以他們堅決要求一個人做這些事情,不管他是否關心做這些事情,是否有做這些事情的智慧。這個人必須嚴守規則;他必須埋頭從事辛苦的勞動;他必須服從;他必須養成有用的習慣;他必須學會自我控制——對所有這些箴言,只是理解為強調目前確實做到的事情,而不顧做這事情時所應有的思想和願望的精神,所以也不顧對於其他不很明顯的事情的影響。
我希望前面的討論已經充分說明了避免這兩種流弊的方法。每一個人無論老幼,如果不能在吸引他們興趣並要求他們思考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累積性地進行工作,就會發生這兩種弊端中的一種或兩種。因為只有在這種循序漸進、吸引興趣和需要思考的事例中,才有可能說願望和思維的傾向應該是外顯的或明顯的行為中的有機因素。假定有一個體現學生自己興趣的連續的活動,在那里必須獲得明確的結果,在那里無論成規舊習,或聽從別人的意旨,或反覆無常的臨時湊合都無濟於事,學生就必然要有有意識的目的,有意識的願望和深思熟慮的思考。有意識的目的、有意識的願望和深思熟慮的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為這是有特殊後果的活動的精神和品質,而是因為這是形成一個孤立的內心意識的領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