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文:南海詩的特色流變及文化意蘊 (8)

3.表現主題思想更突出

 

入清後,以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西方列強,為打開海外市場,擴大商品貿易量,加大了對南海地區的經濟掠奪,貽害無窮的鴉片也隨之輸入中國。因此,抵制西方列強的掠奪與入侵,成為這一時期朝廷的一項重要任務。盡管此前南海詩中也有反映倭寇、海盜、土匪侵擾海疆之事,但其數量與影響遠不及清代。清代的南海詩真正達到對西方列強行為的見微知著與預先警示,體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與疆域主權意識。清初愛國詩人屈大均察覺到澳門租居者佛郎機的野心,在《澳門》一詩中提醒朝廷“外國頻挑釁,西洋久伏戎”(108)和“築城形勢固,全粵有余憂”(109)。後來,他又在《白鵝潭眺望》《廉州雜詩》中提醒朝廷要守住海疆的重要港口:“舶口至今蠔鏡失,西洋端恐有陰謀”(110)、“赤子兵頻弄,紅夷舶恐來”(111)。與此類似的詩作還有程廷祚《憂西夷篇》、李黼平《防海》、汪仲洋《雜感》等,它們揭穿了列強自由貿易下的謊言。與此同時,南海詩史上未曾出現過的警示類詩作也多了起來。如夏之蓉《澳門》“寄言防禦使,播德作威令”(112)、彭昭麟《澳門紀事》“夷貪其得間,地沃必爭趨”(113)、趙翼《番舶》“懷柔固在綏,瑕釁亦須防”(114)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南海詩並未局限於警示與憂患,而是較多地反映出對列強侵奪意圖的理性分析與積極應對,表達出詩人對國家主權與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如羅天尺《鴉片詩呈錦州高明府》、程恩澤《粵東雜感》、袁翼《鬼子街》、張際亮《浴日亭》分別以“島夷有物名鴉片”(115)、“天生靈草阿芙蓉”(116)、“請君夜吸相思膏”(117)、“毒土換黃金”(118)指出鴉片對人體健康和經濟發展的危害。陳春曉《夷船來》則提醒人們認清列強輸送鴉片的陰謀:“下至廝隸工伎役,不能一日無煙吸。人海迷茫齊溺沈,包藏誰識夷心黑?”(119)他認為,鴉片貿易導致“數十年來億萬計,欲壑無窮販成例”(120),必須嚴懲才可解除其危害:“奸夷化外只圖利,嚴刑乃可除澆風。吸食者斬罪無赦,庶幾不墮彼術中。”(121)道光十八年(1838),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奏請朝廷查禁鴉片:“銷殘海氣空塵瘴,聽徹潮聲自雨風”(122),由此拉開禁煙運動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泛濫的趨勢。後來,雖因各種原因禁煙未能實現林則徐所設想的“蠻煙一掃海如鏡,清風長此留炎州”(123),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使有識之士的國家意識更加強烈。  

 

四、南海詩的文化意蘊 

概言之,南海是中國交通、貿易和軍事的重要通道。從先秦時期的漁官、舟牧到隋唐時期的市舶司、提舉司;從漢代南海航線始發地徐聞港到明清時期的寧波、泉州、廣州、虎門、澳門和海口等多個大海港,南海及其諸島一直與中國大陸緊密聯系在一起。受國內外時局影響,宋元以後的海洋政策雖然逐漸趨於保守,但並未阻止中國大陸與南海諸島及其周邊國家間的交流。這些溝通與聯系,可從歷朝歷代與南海相關的詩作中找到根據。歷代南海詩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海疆經略進程,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捍衛國家領海主權是南海詩的兩個顯著特征,這類詩歌的文化意蘊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維度。第一,歷朝歷代詩作將南海書寫為生活家園、海上航道、貿易港口、海疆屏障,彰顯出南海在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表達出古人對南海的依賴與鐘愛。其中,宋元詩中反映中國大陸與南海及其周邊國家交流的作品已成為書寫海洋文化交流的文學範本,為後世廣為流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對現當代海洋詩仍有積極影響。第二,歷朝歷代南海詩均記載了中國對南海及其周邊地區的管轄情況,都有反映南海古國入華朝貢的內容,說明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對南海的管理。當倭寇、海盜、土匪與西方列強襲擾南海時,有識之士均奮力抵抗,以保護海疆百姓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了他們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的決心與意誌,客觀上構成了國家領海、主權和安全的史書式書寫,取得了突出的文學成就。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