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8)

此外,微政治與“螺旋上升式的沈默”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依據德國學者諾伊-諾依曼的發現,在社交媒體中,公共輿論或壓倒性的看法一旦形成,就會不斷地擠壓不同意見,這是因為一旦某種看法或輿論佔據支配地位並形成廣泛影響之後,人們便會從眾性地跟隨主導意見而不願發表異議,因為發表異議面臨著被孤立或不被尊重的危險。這個理論揭示了一個規律,其見解得到傳播並被人們所接受的人,往往會在公眾中表現得非常自信,而且會持續地發表見解。這就會對那些了解這一情境的其他人造成影響,迫使他們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和隨大流的做法。

這一現象的結果是,起初發表見解並形成影響的人,會不斷言說強化自己的見解,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則被迫保持沈默。後者的沈默強化了前者的強勢,前者的持續言說又反過來強化了後者的沈默。這就構成了所謂“螺旋上升式的沈默”。(14)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今天的互聯網通訊條件下,“螺旋上升式的沈默”普遍存在,微信所形成的微政治也難以逃脫這一後果。

所有這些問題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微文化所形成的微政治,是提升還是限制了人們的自由表達和想像力呢?

 

非結論性的結語

 

以上,我們初步地描述了微文化的癥候與可能的後果,其實微文化向我們所展現的複雜性和潛在可能性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個新的文化形態,作為一種無處不在的信息方式,微文化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認知、行為和主體性,也提出了一系列嶄新且迫切的研究課題。本文對微文化的批判性反思涉及了其中的一些方面,然而,現在就對微文化做蓋棺定論式的評判,尚為時過早,它還處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其複雜的後果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

無論微文化朝什麼方向發展,也無論這些發展會導致什麼後果,面對當下總有一個如何選擇有效策略去應對微文化的問題,這成為我們反思微文化的又一重要課題。如果我們把建構公民性作為當下中國理性主體建構的基本目標的話,那麼,一個需認真考慮的策略是如何有意識地克服超級注意力的局限,避免微認知和微敘事的負面效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微文化的各種有益因素來實現理性公民主體性建構的目標。


在此,我想借用一個流行的網絡語,來描述一種可能策略——“穿越”。所謂“穿越”就是以某種整體結構力,穿越那些分離的微文化碎片,穿越主體的微認知範式和微裝置範式,最終穿越離散式的微主體,把各種微能量聚集並關聯起來,在碎微化中重新建構新的總體性,從而達到對社會和自我的系統認知。


換言之,“穿越”意味著一種碎微化狀態下新的主體性,它是主體理性地把握總體性的自覺意識和認知能力,具體包括三方面的認知能力。其一,語境化的能力,亦即善於把碎微化的信息還原到具體語境中的能力,這樣,信息就不再是無所依據的“流言”,而是在特定語境中被重構。其二,結構化的能力,就是將不同的信息碎片關聯起來的能力,使信息碎片不但還原為語境的產物,而且把不同語境中的不同信息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結構化的結構圖式,以便更加準確地把握信息的主旨。


其三,總體性的能力,即在一個日益碎微化的時代,主體超越碎微化而理解和解釋社會文化現象的整體把握能力。這個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前兩種認知力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公民的現代理性,通過推理、論證、反思和批判等理性認知,最終建構出對社會和文化的總體性認知。某種程度上說,當代社會的碎微化限制和壓抑了,公民的這種“穿越”能力的建構,把對碎微化的種種認知行為習性化了,因此,提倡“穿越”不只是一個策略,也是一個戰略性的任務。


在飛速發展的微文化面前,穿越還面臨著娛樂化與政治化的二難選擇。到底是娛樂政治化還是政治娛樂化,這是兩條全然不同的路徑。我以為,通過娛樂來實現政治訴求是合理的,但將政治娛樂化則是危險的,因為過度娛樂化將把娛樂本身的政治功能消耗殆盡,或是潛藏著以娛樂來解構政治的可能性。


最後,穿越還面臨一個碎微化與總體性的重構關係。碎微化是對總體性的有效顛覆,但碎微化卻又造成了離散性的去中心化。穿越的目的旨在通過文化的碎微化,去顛覆傳統的同一性,通過微文化的多樣性資源,在新的構架中重構某種具有文化多樣化的多元總體性,由此推動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現代化。


(14)See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愛思想2015-12-15)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