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蓉·文化記憶與符號敘事(7)

為什麽因為敘事學和語言學對記憶研究的介入,會造成記憶書寫的合法性危機?筆者認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敘事學和語言學不僅要解決記憶再現的“可靠性”問題,還要試圖辨析它的“有效性”問題。

“可靠性”要求我們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屬於本體論的範疇,關乎現實;而“有效性”則要求我們深化對歷史的反思,增進我們對人類良知和社會道德的思考,屬於認識論的範疇,關乎對現實的建構。

當研究重心越來越從“可靠性”轉移到“有效性”上時,“受眾”(記憶外空間)的價值立場和道德判斷,就會強勢“侵入”記憶的內部空間(主體、對象和記憶行為),並左右甚至改變被記憶對象的性質,令其有可能從真變假,由好變壞。記憶的倫理性因此成為一個顯著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這也是記憶之建構性的另一層含義。在某種程度上說,它也使記憶的書寫成為一種“雙重刻寫”。記憶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記錄歷史,無論對個人生活還是集體歷史,它都能夠充當最接近真實本貌的“見證者”,這一點不可能也不會因為記憶再現的符號化而被動搖。

但是,也許記憶的偉大使命並不僅止於此。雖然記憶的真實性受到符號表現及文本表征的影響,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元化的、有生命的、有立場的記憶書寫,卻又可以沖破一元論的、同質化的記憶烏托邦的迷霧,增進人類群體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歷史錯誤的修正,也為人類構建更善更美的道德理想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量。

記憶的真實性問題不能被神秘化,各種方式、各種立場的記憶言說都應當被允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以現在為立足點,通過個體的記憶表述將眾多的歷史細節篩選、過濾,通過反復的“敘述”,來修復歷史和文化所受到的傷害。這也是記憶倫理的真義。


[參考文獻]


[1]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埃羅·塔拉斯蒂.存在符號學[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4]F·R·安克斯密特.歷史表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弗雷德里克·C·巴特萊特.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Michael Kellyetc, eds.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Aleida Asmann and Sebastian Conradeds. Memory in a Global Age:Discourses,Practices and Trajectories[C]∥

Lond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0.

[8]徐賁.人以什麽理由來記憶[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