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時間的美學——時間修辭與當代文學的美學演變(7)

但是這里我並不想通過在時間線索的梳理中,將這個過程“線性化”——這也是一個很容易陷入的價值判斷的窠臼。本章文字的目的,是要通過一個內部要素的分析探源,來看出當代文學敘事及其美學變演的一些奧秘。 在這個前提下,值得強調的大概還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一個民族的文學敘事固然是豐富的,但其中所能夠提供的獨特經驗模型卻總是有限的。傳統“奇書”敘事中所展示的完整的時間長度,其生命本體論的歷史觀、悲劇論和感傷主義的人生觀,及其由此形成的宏偉結構、悲劇的歷史詩學與歷史美學,都可以說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東西,是種族的美學、生命記憶和審美感受方面的“集體無意識”。所謂“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所謂藝術中的“民族傳統”與“東方精神”等一切要素,其根本都在於此。小說必須恢復這些要素,並在“現代”的意義與語境下得以創造性發揚,才會使之真正成為“現代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一部分。而關於中國傳統時間修辭的恢復導致的“悲劇的復活”這一點,可以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學成就,可惜一直無人給予認真的闡釋。這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新文學產生和成長的必然結果,也是其初步成熟的標志,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

其次,當代革命敘事是現代性時間觀念推動下的敘事變革的產物,是其持續推進和極端化的結果。這決定了我們應該歷史地看待它,並且要合理地評價其意義,而不只是看到它單一的“未來時間維度”所帶來的虛假性。正像弗蘭克?克默德所揭示的,“一切結尾都具有虛構性”,事實上由啟蒙現代性觀念推動下的文學敘事也有同樣的問題。比如,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但卻一直沒有自己的“鄉土文學”,而是只有“田園詩”。如果沒有現代性時間觀的燭照,魯迅和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何以會看到鄉土中國的愚昧和破敗?如果沒有西方人的現代性時間敘述的強行介入,何以會有莫言的《檀香刑》中對孫丙的那種可笑的描寫?魯迅他們會和無數的先人一樣,眼里是古老的山水和永恒的田園,而不是苦難和“落後”、麻木和自閉的危機,“從來如此”又有什麽不好?莫言也不會寫到原來的一個出色的民間戲子、一個貓腔藝術家和英俊的美髯公,居然變成了一個號稱鬼神附體、用符咒巫術來對付洋槍洋炮的愚民。一句話,如果沒有西方強勢文化與現代性價值的強行介入,中國的古老文明不會呈現出“丑陋”的一面。是現代性時間觀和價值觀搭載在蒸汽時代的巨大機械和火器上,強行駕臨於這古老的土地之上。這是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如果說新文化運動與此前中國的文化變革之間有什麽不同的話,那就是,它是一個從思想意識中完全變被動選擇為主動接受的標志。至於當代的革命敘事,不過是西化的時間修辭方式同現代民族主體意識之間的矛盾產物罷了。

再次,通過研究不同敘事的時間修辭方式,來觀察其結構與美學特征,比較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文學敘事的美學特點,分析其自身復雜的美學觀念與敘事要素,是一個極具歷史啟示與哲學深度的本體論命題。在這方面,本章只是非常初步地提出了問題。

———————

[1]柯林伍德:《歷史的概念》,第17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2]柯林伍德:《歷史的概念》,第191-192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3]彼得·奧斯本:《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第3-4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4]《三國演義》,第2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5]《水滸傳》,第29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6]嚴復:《原強》。

[7]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見《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讀》,第267-268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列寧:《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引出同上書,第390頁。

[9]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第167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10]梁斌:《紅旗譜?代序》,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11]周揚:《1953年9月24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引自《文藝報》1953年第19期。

[12]丁玲:《跨到新的時代來——談知識分子的舊興趣與工農兵文藝》,1950年《文藝報》2卷11期。

[13]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第7頁,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論科學認識》,上卷第7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15]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第8頁,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16]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薩爾》,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第193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巴赫金:《小說理論》,第280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張清華:《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中國當代文學敘事演變的一個視角》,《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2期。

[19]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明之人情小說(下)》,見《魯迅全集》第九卷,第18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20]魯迅:《上海文學之一瞥》,見《魯迅全集》第四卷,第29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21]張清華:《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中國當代文學敘事演變的一個視角》,《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4期。

[22]弗蘭克?克默德:《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第4頁,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3]《老子·七章》。

[24]《莊子·逍遙遊》。

[25]亞里士多德:《詩學》,第六章,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第57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26]弗蘭克·克默德:《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第24頁,遼寧教育出版社?牛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7]《老子·四十章》。

[28]巴赫金:《小說理論》,第286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9][30]余華:《虛偽的作品》,《上海文論》1989年第5期。(愛思想網站2015-01-17)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