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7)

在文化消費日益增長的當代生活中,與傳統技藝相關的物品日用價值漸漸褪去,而在實用技藝背後的情趣意韻卻在逐漸顯現;「使用」逐漸變成「把玩」,用一個文玩界的行話說叫「盤」——即對物品的興趣與物品的實用功能疏離開來,停駐在對物品本身的直觀狀態,沈浸於「現量」的反復品味體驗過程中。物品蘊涵的傳統實用技藝因此成為領悟貫通古今之道的途徑。在傳統文化保護理念的發展進程中,對那些失去實用性的傳統技藝的關注從傳統價值轉向了重構的價值——從對技藝實用功能的關注轉向對技藝的文化意味重構和審美境界的體驗,即從日用的感性經驗向靈性的升華。傳統技藝的保護沿著「技進於道」的方向發展:傳承即活化→活化即超越→超越即創意,從美學創意的意蘊層面激活傳統技藝的內在生氣。

藝術人類學家方李莉在談及手工藝在當代文化中的意義時指出:「手工藝品體現了一種『慢』節奏,而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正需要『慢』來制衡。」[22]手工藝的「慢」從傳統而言是技術限制的結果,而在今天蛻去了實用需要之後,「慢」成為對抗日常生活快節奏的審美疏離狀態,即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慢慢走,欣賞啊」[23]之「慢」。這種「慢」凝聚了對技藝本身的關注即「盤」的愛好,使生活勞作自身的韻味、情感、活力等生命內涵得以重新生成和呈現,「日用」的身體需要轉換為審美的心靈需要。

在談及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勞作與心靈詩意的關系時,人們常常會提到海德格爾引用的荷爾德林那句著名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就連房地產商也會在房產廣告中提到「詩意地棲居」這個觀念,似乎這個詩句是在描述一種「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般的詩情畫意居住環境,正好吻合了房地產廣告所要營造的「成功人士」們鐘意的上流社會生活情趣。然而這種解釋與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都相去甚遠。荷爾德林詩句的上下文是這樣的:

「神本是人的尺度。/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 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海德格爾對此的解釋是:

唯在一味勞累的區域內,人才力求『勞績』。人在那裏為自己爭取到豐富的『勞績』。但同時,人也得以在此區域內,從此區域而來,通過此區域,去仰望天空。這種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還留在大地上。這種仰望貫通天空與大地之間。這一『之間』被分配給人,構成人的棲居之所。[24]這裏描述的不是上流社會生活的閑適詩意,而是與人的勞作直接聯系,生活於大地的「一味勞累」所產生的「勞績」。「人的存在基於棲居,並且是作為終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從一種原始的統一性而來,天、地、神、人四方歸於一體。」[25]就是說,人的棲居之所是對自身存在以及自由的保護,是通過現實的勞累和勞績溝通大地、天空與神的詩意之境。

從這個意義上講,「詩意地棲居」就在於發現現實地、勞碌地生存於大地的詩意本質。這種發現不是剝離審美與現實勞作的關係,而是使美學回到人們「一味勞累」地生產、勞績的大地上,從現實勞作經驗的深層發現、體驗和升華出天、地、神、人一體的「詩意」。傳統生活技藝的重新認識、體驗和傳承就是在尋覓這種棲居於大地的詩意。用諾哈的話來說,這才是「將土地納為己有」的正解,是從當下現實喧囂的遺忘中重歸大地,奪回心靈聖杯的「十字軍東征」。

[21]王冰編:《黃帝內經素問》,第 1 頁,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年版。

[22]方李莉:《鄉村建設要跟當地人的情感相結合》,奧一網 11-05 16:01,http://3g.oeeee.com/m.php?s=/m/mshow/ctime/1572940878/id/836385/typ...

[23]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 1 卷,第 532 頁,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年版。

[24][25]《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選編,第 470 — 471頁,第 1192 頁,上海三聯書店 1996 年版。


(《文學評論》2021年第2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學研究」(項目編號18JZD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