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茜、馬斌·張承志詩性小說的特征(6)

2.宗教追尋的「詩性」素質。張承志是一個有著虔誠信仰的作家。宗教信仰始終貫穿在他為文為人之中。這成為作家創作的「詩性」精神積澱。作為一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教徒,信仰已深深根植於其靈魂深處而無法回避。但要真正理解張承志的宗教,哲合忍耶卻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他的宗教更多的則應是一種帶有終極意味和具有超越性、普泛性的精神超越與價值意義,它貫穿於作家文章之中,形成一種無形且無邊的詩意。

張承志對宗教的追尋源於他對都市現實生活的清醒認識與反抗。「周圍的時代變了,20歲的人沒有青春,30歲便成熟為買辦。人人姜縮成一具衣架,笑是假笑,只為錢哭。十面理伏中的我在他們看來是一只動物園里的猴,我在嘶訊時,他們打呵欠。」[16]美好的價值追求與現世的虛偽混濁,使得張承志變得憤怒和焦灼,為了尋找理想的人格模式,追尋純真的人性,為了重建想象的凈土和追尋「清潔的精神」,他選擇了拋棄與流浪,拋棄那種世俗的齷齪的生活,在流浪中尋找自己「潔凈」的精神世界。

這種追求是對生命的強調和重新闡釋:只有守衛好自己的精神家園,才能消除今日主體認同的危機感,獲得完整的生命感受。理想主義的張承志在流浪中苦苦追尋著理想的凈土,找尋精神的依托,於是他的三大小說系列,即草原小說系列、北方小說系列和回民小說系列告訴我們:在那無際無涯的草原,在那貧瘠窮苦的黃土高坡,那村莊的古老和農民的淳樸,綠色的原野和金色的牧場,這里是心靈的憩園、清潔精神的棲息地。

他的《綠夜》《黑駿馬》等草原小說,悲壯而感傷。這些小說帶有苦難的幸福觀,充滿宗教的意味。額吉的博愛精神和宿命地對待人生苦難的態度,很接近佛教和基督教的觀點,《金牧場》中的男性主人公對待人生積極進取、「九死不悔」的「朝聖精神」,又是和儒家文化吻合的。這時張承志還沒有某一個明確的宗教信仰,宗教情感是基於個人現實閱歷自然形成的,又由於張承志雖然作為一名少數民族作家,但在漢文化環境中生長,所以這個時候他的宗教是複雜而豐富的,混雜了不同文化的因素。從《北方的河》開始,他的小說出現了一個父親形象。他稱黃河是「父親河」,以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表現對父親的感情,這種中國標準的祖先崇拜是最普遍的宗教主題之一。

但是,真正讓張承志似乎找到了自己宗教追尋的終點,則是他的母族信仰。他高揚起生命意識,徹底的皈依宗教,當世人在的舞場和飯廳墮落和頹廢時,張承志卻選擇遠離都市燈紅酒綠,遠離世俗人群,走向了悲涼的哲合忍耶,在那里他看到了生命的堅韌,感受到了信仰的震撼。《黃泥小屋》中的蘇尕三,17歲出門,背井離鄉,千里迢迢地漂泊遷徙,下死力氣,日復一日的揮鋤舞鐮,就是為了一個「黃泥小屋」的念想,這黃泥小屋那麽神秘,那麽令人悠然神往。

在這里,張承志用一個實體的黃泥小屋象征著一個抽象的念想,一種對凈土的憧憬,一種對精神的渴望。在第八次從大西北回來之後,他凝結了全部心血寫出了自己文學頂峰的作品《心靈史》。《心靈史》則用文學與宗教聯姻的方式,通過對回族哲合忍耶教派發展歷史全景式的描述,再一次集中反映了回回民族靈魂不滅的歷史。作品通過對宗教神秘主義的描繪,去揭示超乎一般宗教意義上的更深層的內容,心靈魅力,提高人們參與拔河運動的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去宣傳拔河項目,或通過重大節日去拓展拔河運動,使之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的方式之一,通過組織拔河賽事為主要手段,可帶動加工業、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體育設施、器材如拔河用的麻繩、拔河鞋等各種各樣體育產品消費活動的發展,帶動拔河相關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本文作者:蘇茜、馬斌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