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河岸兩側經常舉行鬥雞活動,基於尊重伊班人的傳統習俗,當時在市區鬥雞應該屬合法行為。伊班土著抱著自家豢養的公雞,從鄉區來到詩巫鬥雞,吸引了許多人擠在一起圍觀,並隨著雞隻兇猛的打鬥,紛紛鼓掌、吶喊,氣氛十分熱絡。」

他說,當年正值好奇心旺盛的少年時期,常常擠進人群中,爭睹鬥雞精彩的過程,至今仍印象深刻。「那個年代因交通不甚便利,伊班同胞也較少到市區,因此一旦有鬥雞活動進行,總是吸引人們爭相圍睹湊熱鬧。」

有趣的是,他指出,當時伊班人保留了他們在森林中行走的慣例,在市區也列隊前行,與人們普遍肩並肩行走的習慣大為不同。


此外,五十年代土著同胞均未穿著上衣,女性下半身僅圍著紗籠,男性則包著布塊,身上的刺青清晰可見,而人們對此亦司空見慣。「即使今天,我們也不應以有色眼光來看待,因為這只是一個文明的進展,也是歷史的進程。」

他憶述,在以往物資匱乏的年代,小朋友們平日裏都愛爬樹采摘水果充當零嘴。年幼時有個經常在一起玩的小孩,爬上林曼岸河邊高大的「芒古龍」樹,一時不慎踩到乾枯的枝椏,隨即墜落並陷入昏迷,一旁的孩子們都嚇得六神無主,只好急喚大人趕來處理。

「慶幸的是,這位朋友並未跌傷筋骨,昏迷片刻後即恢復意識,在醫藥不甚發達的那個年代,大家都大大鬆了一口氣。過後,他也平安無事長大成人,如今已返回中國定居。」

提及林曼岸河的紅木橋,孫春富透露,推測這條位於現今的機工街的木橋,是日治時期前即已建成,數十年後因發展建設需求而被覆蓋興建道路。八十年代左右,為利於人們往來,另一條橋則在現今的中華商會前方建設起來。


「至於早年林曼岸河上另一條通行往來的木橋,則位於河口處,即現今的Pulau Babi碼頭一帶。」

說起造橋,孫春富呵呵笑著說,早期有個與造橋有關的傳言,聲稱為了令橋身穩固,人們在建橋時必須將人頭安置在橋墩下。於是大人以此警告孩子們,入夜時分切勿隨意外出,以免遭「拉仔」(即伊班土著)以鐮刀「鉤頭」,惹禍上身。

他表示,建橋必須安置人頭,因此當年謠傳「鉤頭」便是有造橋工程即將展開,小孩聽聞此事,紛紛嚇得夜裏再也不敢自行外出閑逛溜達。「如今回想起來,這應該是大人恐嚇孩童的手段吧?藉此讓小朋友們減少夜晚獨自出遊。」

然而,他指出,若仔細觀察,現今有些廟宇入口處橫梁上的圖騰,往往可見伊班族扛梁的形象,或許這與造橋須安置人頭扛梁的傳說有關。

-----------------------------------------------------

從多張上個世紀拍攝的黑白照片中,林曼岸河確實勾起了人們往日點點滴滴的回憶。,泛黃、陳舊的老照片,也讓許多人回味且懷念不已,並對已消失的林曼岸河,憑添了無限的唏噓與感嘆!

一如人們在時光中流逝的青春,林曼岸河也在歲月的河流中逐漸消失,一去不復返,,遺憾的是,這是基於詩巫市區的發展需求,以及人們缺乏宏觀意識而造成。事實上,自七十年代開始,林曼岸河已變得面目全非,失去了舊日的光彩與活力,也失去了自然界所賦予的魅力。


這條環繞詩巫的河流是歷史的縮影,也是當年人們經濟活動的寫照,具有反映詩巫早期歷史面貌的價值,更是歷史的根據。

從許多層面而言,林曼岸河見證了詩巫成長的歷史,它承載著時代的厚重包袱,一路走來,將詩巫帶到了今日的熱鬧與繁華。然而,林曼岸河雖然照亮了詩巫,卻只能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裏......

林曼岸河波光粼粼、河水明凈,兩岸樹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構成一幅絕美的畫面,讓人心曠神怡。

林曼岸河與早年詩巫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的。

從舊照片上看來,當年停泊在河上的各式木船顯得落伍,且造船工藝粗糙,但這卻是那個年代最真實不過的寫照。

泛黃、陳舊的老照片,勾起了人們對林曼岸河點點滴滴的回憶。

Views: 1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