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我們討論虛擬實在的問題之前,關於“他者心靈”(other mind)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們。在現代的語境中,這個問題經常被轉變為如何從外在觀察者的角度區分有心靈的人和沒有心靈的自動機的問題。占主導地位的人工智能理論以圖林(Turing)判據作為討論的基本參照,其中“弱人工智能”理論繼承圖林的思路,只將人工智能的“智能”作純邏輯主義的解釋,撇開一般的心靈問題不談;而“強人工智能”理論卻宣稱,人工智能的“智能”指的是與人的心靈等同的東西,且認為人工智能就是人造心靈。在他們看來,不存在與可觀察行為的問題相分離的意識或自我意識問題,對心靈的解釋,就是對我們語言中稱作“人”的那種空間對象的行為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時性模式進行的解釋。
但是,在上面討論“交叉通靈境況”的時候,我們已證明,從第一人稱的“我”為出發點的心靈自我認證的一貫性不依賴於從第三人稱觀察者出發的對身體的空間定位的一貫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先從“我”對自身的直接認證出發,設定了張三和李四的心靈的存在以及他們心靈與身體在初始狀態中的一一對應,然後再讓他們進入交叉通靈狀態,並以第三者的眼光追問如何從身體的空間定位作出心靈自我的定位,從而得出心靈沒有空間定位的結論。我們還清楚地看到,雖然心靈沒有空間定位,它的自我認證卻是自始至終同一的、毫不含糊的。其實,傳統的對他者心靈問題的追究,比這樣的空間定位問題更為徹底,因為它涉及的是:從一開始,我是否知道、如何知道除自我之外的任何存在物“內部”有心靈存在;如果一般地知道有他者心靈存在,我又如何一一確定哪個存在物具有心靈、哪個不具有?更具體些,如何區分真人和外表和行為與人相似的機器人?
有少數哲學家或認知科學家幹脆否定心靈存在的確實性,包括自己的心靈在內。在這裏,我們不再需要討論為何這種觀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我們在討論心靈自我認證時已經把自我心靈存在之確實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揭示。於是,在我直接斷定自己的心靈的確實性之後,在邏輯上,我可以就在環境中顯現出來的各種對象與心靈的關系做出三種可能的判斷:1) 所有對象都沒有心靈;2) 所有對象都有心靈;3) 有一部分對象具有心靈,另一部分沒有心靈。在我進行哲學反思之前,我未加選擇地接受了第三種判斷。現在,首先遇到的難題是,不管我的反思前判斷發生學上的原因是什麽,這第三種判斷比起其他兩種可能的判斷,是否更有辯護意義上的根據?有些哲學家認為不存在這樣的根據,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這樣的根據是存在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哲學家的典型辯護思路是基於由己及人的類推:我之所以斷定在我之外的存在物有的具有心靈、有的不具心靈,是將外在對象的行為方式與我自己的行為方式對比後得出的。我知道自己的心靈活動導致我的某一類可觀察的行為,而我也觀察到我的環境中的存在物的一部分具有同一類的行為方式,另一部分則沒有。於是,我就斷定具有和我共同行為方式的那部分存在物的相關行為是像我一樣由心靈活動導致的,而對沒有這種行為方式的存在物,我就沒有理由認為它們具有心靈活動,也就沒有理由認為它們具有心靈。這樣,如何一一確定到底哪個存在物具有心靈哪個沒有的問題,也就隨著解決了。但是,對這樣的思路,有一個嚴重的質問,那就是,這種類推屬於歸納的一種,而歸納的基本要求是從眾多的例子推及個別的例子。但這裏的類推是反過來了:從自身的一個例子推至自身之外的眾多例子。這樣的類推如何能夠成立?按這樣的思路劃出的真人與機器人之間的界限哪有什麽可靠性?
對待這些難題的思路,西方哲學家、認知科學家、或人工智能理論家在不涉及虛擬實在哲學問題的場合中有過系統的討論,但並沒有令人滿意的結論。但我們不能忘記,虛擬實在的本體論照樣還涵蓋這些實在論論題之外的覆雜問題。只是,在虛擬實在的賽伯空間裏,如何區別真人與機器人的疑難被如何區別人替與人摹的疑難所取代。幸好,我們在討論心靈的先驗性和非對象性時已經知道,心靈的斷定只能是第一人稱的直接的自我斷定,從第三人稱旁觀者的角度這種確認是無法達到的。但我們可以用歸謬法這樣的負的方法來斷定,不管我們在經驗觀察的層面有沒有可靠的判準,在原則上我們卻知道人摹與人替在本體論上是完全不對等的:如果人摹與人替在本體論上對等,人摹就可以完全取代人替,虛擬實在中戴上頭盔緊身服以獲得浸蘊體驗的人也就無須參與了。這樣,虛擬世界就是自己在運行的軟件程序,別無他物。但是,虛擬實在的編程完全是為了浸蘊者的體驗、創造、遙距操作而設計編寫的,沒有浸蘊者參與,這樣編出來的程序就完全失去了與虛擬實在的邏輯關系,因而可以被任何其他程序代替。這樣,任何自己在運行的程序(甚至不運行的程序--有所謂嗎?
)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虛擬實在的世界,既不需要“人替”也不需要“人摹”,因為人替和人摹完全是按照浸蘊者的體驗需要設計出來的。這不但是極端荒謬的,而且與討論的前提直接沖突。顯然,我們不可能把人摹與人替看成是本體論上對等的。這裏,我們觸及到了更深層次的形上學問題,但已大大超出我們關心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對立的問題,因而我們只能在其他文章中討論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