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中東時突然心血來潮,便寄了四張明信片給新加坡和上海的親友,後來向他們打聽,平均是6天後才收到。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這無意中測試的結果是有點讓人感到意外的。

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是約每兩、三個月,爸媽寄東西到中國給老姑婆的事。媽媽先把各物的重量準確稱好,放入“美祿”鐵罐,用黃色雞皮紙包好後,爸爸就在上面整齊地寫上“寄:中國廣東省順德縣龍江鎮騰龍裏敬老院劉某某女士收”的地址,再用白細繩打“十字”綁好;最後把填好的“報關表”折成約1.5厘米的紙條,穿過細繩再打個轉,就可拿到郵局去寄了。過後就等姑婆“各物收妥,勿念”的回函,那是60、70年代的事了。

那個時代也流行交筆友,互通書信也兼交換郵票。寄出了信後,每天在大約同樣的時間,盼著郵差叔叔熟悉的敲門聲,等著從門縫塞進來的回信;如果交的是異性筆友的話,想起來也怪浪漫的!當時我家只有大姐有筆友的書信,而最常收到的則是水電局和建屋局催費催租的紅色“哀的美頓書”。收信時也就是看到爸媽愁眉不展的時候了,機警的我們也就知道是要打醒精神,“醒定”做人的時候了!寄信不想走遠路去郵政局的話,就要預先多買郵票,把信投入郵筒了。記得50多年前的郵筒起初是紅色的,70年代改為黃色方形的郵箱,那時還有一種漆上紅字的郵箱,是在佳節時應付大量郵件和賀卡時才動用的。80年代的郵箱又再改為橙色,後來才是一直用到想在的白色,這些改變都是因為配合郵政局一路來的重組、改組等。

當時寄信到外國有“平郵”和“空郵”兩種。寄空郵時要在信封上清楚註明或貼上“Par Avion”的小標簽,基本上8到10天就會到目的地;不然的話被當成“平郵”就要看“天意”了。我求學的時候就曾收過在海上“旅遊”了近2個半月的“平郵”明信片,還害得朋友說我“驕傲”不及時回他的信!如果要“空郵”又要省下超過一半的郵費,就要用“航空郵箋”(Aerogramme)了。那是在郵局買的一張大小如A4的薄信紙,寫完後打橫折3折,把各開口粘好後,寫上地址就可以寄出去了。用“航空郵箋”可省下信封和信紙,費用比明信片的郵費便宜,也可保“隱私”,所以是我求學時代用得最多的通訊工具。今時今日靠書信聯絡的人已如鳳毛麟角,通訊新科技也淘汰了在牛車水擺攤子的“寫信佬”矣!

具體來說,新加坡的郵政服務是與英國殖民政府的發展跟進的。郵政總局早在1854年就設在新加坡河北岸,當時到郵局還要付兩文半錢(1分為10文)的過河費,輾轉多年後,郵政總局才於1928年設在浮爾頓大廈。早期的華僑和移民與中國的郵政聯系都被本地的商號和私人公司壟斷,1876年殖民政府設立專局為中國提供郵政服務,這些商家便與私會黨員趁機散播謠言,煽動民眾發動全國性暴動和罷市,這也就是我們歷史裏所謂的“郵政暴動”了。

我國50年來的郵政服務其實早已在靜靜地轉化、改變、求存。郵政局提供的服務早也已超出了傳統的郵寄和匯款服務。我國現在的郵局設有為各政府機構和官方機構代收費用的服務,從移民局、原產局、陸交局到教育部,甚至到交通警察的罰單“三萬”,都可以到郵局付款解決!更想不到的是,只要超過21歲,就可以向郵局以每天歸還10元的方式,不必抵押地借貸到8千元呢!

其實目前全世界各地的郵政服務業都面臨了電子通訊的嚴峻挑戰。最近就傳出日本的郵政服務業為了生存,在佳節期間大量印刷“賀年卡”且逼郵差自己購買以維持營業額;或許就是我國郵局這種創新求存的企業精神,才能躲過像日本那樣的困境,甚至還能夠在股票市場上市呢!(更多家明佳作請點擊 http://km-work.blogspot.my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