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流行音樂上,搖滾樂在20 世紀60 年代大行其道、全面接手。各種音樂元素都可以和搖滾樂結合。搖滾樂已經從早期的“你不能搖,就給我滾”的舞曲形式,提升到了意識形態掛帥的社會運動。深紫色樂隊的管弦樂與搖滾樂結合的作品,從意義上講就是古典與流行、白人與黑人、長輩與晚輩、正統與草莽的大和解。在該演唱會實況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沖突與和解。交響樂團演奏時,深紫色的隊員就在一旁幹瞪眼; 輪到深紫色石破天驚的搖滾之聲登場,百余名西裝筆挺、手拿樂器的交響團員就地發呆。第一樂章進行到12 分12 秒的時候,雙方大合奏開始了, 搖滾樂也從這時起走進了新時代,再也不一樣了。
此時20 多歲的你在幹嗎?上網?泡吧?找工作?考研?或者是宅在家裏?今天的人類平均壽命變長了,可是生命的濃度與強度卻好像也被稀釋了。當年20 多歲的一幫年輕人已經有膽量、有能力登上了世界極的音樂殿堂,開始改變歷史了。
深紫色樂團的首任吉他手Ritchie Blackmore(裏奇·布萊克摩爾) 一度被譽為地球上手法最快的吉他手,他的演奏法啟發了無數的後輩, 與齊柏林飛船樂隊的吉米·佩奇並稱為搖滾吉他雙璧。
自此,我的搖滾樂走進了新時代,從原本披頭士的rock & roll(搖滾)進化到了以深紫色領軍的hard rock(硬搖滾)。hard rock 之後便是heavy metal(重金屬搖滾)。西洋搖滾樂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發展模式在演變。
藝術絕對是彼此融合演變的過程,不是天上掉下來、石頭裏蹦出來的東西。韓德爾之後是巴赫,巴赫之後是莫紮特,莫紮特之後是貝多芬,古典樂派之後是浪漫樂派、國民樂派、印象樂派、現代樂派, 都是有演進的過程。
搖滾樂也是如此,Chuck Berry(查克·貝裏)、Elvis Presley(埃爾維斯·普雷斯利)、The Beatles(披頭士)、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Deep Purple(深紫色)、AC/DC、Bon Jovi(邦·喬維)…… 都是骨肉相連的關系。
搖滾人深信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也做到了。例如搖滾樂唱垮了越戰;披頭士的音樂可能加速了前蘇聯的解體;柏林圍墻拆毀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的The Wall(《墻》)。平克·佛洛伊德是英國迷幻搖滾的創始樂團之一, 代表作有Dark side of the moon(《月球陰暗面》)等。
於是,我也深信我自己可以通過音樂改變這個世界。“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誌猶然在我胸中激蕩。
當然後來我沒改變世界,世界卻改變了我,這是後話。
有人稱1960 年代是最解放的十年,甚至許多當年的嬉皮士一輩子都走不出60 年代的情懷,例如蘋果的喬布斯。1960 年代也是個價值重整的十年,新舊觀念發生強烈撞擊,性觀念、黑人公權力、女性社會地位、戰爭意義等等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你可能不知道,在1960 年代以前,美國黑人是不能搭乘白人公交車、進白人餐廳吃飯的。女人也是找不到工作的,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兩次世界大戰都有歷史正義,可是在1960 年代,美國卷入的越戰卻被美國年輕人反對到底。連穿不穿衣服這種破事,美國年輕人也有意見了,許多大學生開始公開在校園裸奔、租屋同居。這些今天看來平常得不得了的事情,都是1960 年代“解放戰爭”的結果。
藝術也沒有置身事外。美國波普藝術家Andy Warhol(安迪·沃霍) 在瑪麗蓮·夢露照片上塗上七彩顏料,這就叫創作了!據說這些原稿在拍賣市場上身價超過五千萬美金。安迪·沃霍還曾替滾石樂隊設計唱片封套,封套上是一條帶拉鏈的牛仔褲,而拉鏈是真的,可以拉開。至於拉開之後裏頭是啥玩意,呵呵,自己琢磨去唄。
推薦曲目
Highway star
國歌級別的名曲。正如歌名,此曲節奏快如閃電,用電影《速度與激情》來形容最貼切。在硬搖滾當道的年代,樂器的獨奏表現是一大特點。此曲兩大段獨奏,鍵盤手喬恩·洛德先來,吉他手裏奇·布萊克摩爾後來,兩位高手互飈,有“華山論劍”的調調,極為精彩。
Smoke on the water
彈電吉他的應該沒有沒聽過這首曲子的。此曲節奏硬朗,旋律動人,是深紫色樂隊當年的打榜歌曲。在深紫色樂隊的演唱會中,經常是此曲的著名前奏一出,全場隨即沸騰。
Soldier of Fortune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但凡搖滾樂隊都會有一首或兩首經典慢情歌,而由這些搖滾歌手深具powerful 的嗓音來演唱這些慢歌卻格外地打動人。例如蠍子樂隊的Still Loving You,Kiss 樂隊的Beth,還有就是深紫色樂隊的這首Soldier of Fortune。
披頭士和我的18歲
說起英國披頭士樂隊在搖滾樂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我就不必贅述了,因為實在是汗牛充棟,族繁不及備載。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總是號稱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唉,讓他們吹去吧。想當年滾石還不會創作寫歌的時候,靠著交情,請披頭士樂隊的老大John Lennon(約翰·列儂)替他們寫首歌,約翰·列儂隨手寫了I wanna be your man(《我想成為你的男人》)給他們唱,此曲就成了滾石的冠軍曲。
披頭士樂隊是搖滾樂史上影響最大、打擊面最深遠的樂團,也是英國第一位獲得女王騎士勛章的平民百姓(後來約翰·列儂退回此勛章,以抗議英國參加越戰。看到沒,憤青是這麽當的)。直至今日, 披頭士的音樂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有哪個樂團或藝人能在解散43 年之後還擺在iTunes 音樂首頁的?哪怕是當年錄音的吉光片羽、只言片語整理出版後,照樣成為熱門收藏。
我敢大膽地預言,在百年後,披頭士就是莫紮特、貝多芬,永垂不朽矣。
事實上已經是了。有一張叫Mozart meets the Beatles(《當莫紮特遇見披頭士》)的唱片,直接將他倆擺在一個水平上評價,並且這張專輯的副標題是“開發大腦的天才音樂”,都是天才級別的音樂家。
要介紹的這張《佩伯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有些樂評家評其成就不亞於人類登陸月球。此專輯的成就有幾點:
搖滾史上第一張概念專輯。在此之前,流行音樂所謂的專輯唱片LP,其實就是單曲的合集,歌曲與歌曲之間並不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而此專輯卻是打從創作開始,就奔著電影的手法去制作,整張唱片主題血肉相連,遙相呼應,聽整張唱片就如同看了場電影。這個創意在當時絕對是石破天驚的首創,也啟發了後來的搖滾樂隊紛紛開始搞概念專輯。
多軌錄音大突破。今天拜科技所賜,多軌錄音技術已經到了想要多少軌,就給你多少軌的地步,錄音軌道不再是個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錄音軌道的問題。在我錄制唱片的上個世紀90 年代是48 軌錄音,我們卻仍在為軌道不夠,事先必須進行並軌而傷腦筋。而披頭士的時代,只有可憐兮兮的四軌錄音。了不起的Abbey Road(阿貝·路德)錄音棚利用幾臺四軌錄音機串聯,才能應付披頭士編制龐大的錄音計劃。今天你聽這張專輯,一定很難想象它是使用四軌錄音機搞出來的,樂器太復雜龐大了。而英國倫敦的阿貝·路德錄音棚也一舉成名,成為世界頂尖錄音室,並成為日後披頭迷朝拜的“耶路撒冷”。
封面設計。在此之前,西洋流行唱片的封面其實談不上設計,多半就是歌手本人美美的大頭照。自《佩伯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之後,唱片業多了個行業叫“封面設計”。披頭士這張專輯的封面是請了創意大師精心設計,將古往今來的大人物肖像立牌相聚一堂,來個名人點將。當然,披頭士還是立在中間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舉就是擡舉,將一個當年平均年齡只有26 歲的搖滾樂隊提升到與甘地、丘吉爾、肯尼迪、弗洛伊德等歷史名人平起平坐的地位。
約翰·列儂一直有自大狂的傾向,雖然看得出他已經盡力克制自己了(其實披頭士的成就完全具備自大的條件,比起一些國內歌手的做派,他們實在算是謙虛的)。就在專輯出版前的1966 年,約翰·列儂才剛因對媒體宣稱“披頭士比耶穌還受歡迎”引來全世界基督徒的圍剿聲討,差點惹來殺身之禍!約翰·列儂也一直聲稱他總有一天會死於槍下。他果然是先知,1980 年12 月8 日,約翰·列儂在紐約自家門前被他的一位粉絲連開數槍之後,當場死亡。
而這一天,正是我18 歲的生日,這個生日與忌日的巧合,迎來了披頭士音樂走進我生命的開始。
引用某位美國搖滾樂評家的話:“地球上自從出現了《佩伯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之後,永遠不一樣了。”
我是在1970 年代高中的時候開始瘋狂地聽西洋搖滾樂,嚴格講我是搖滾老老炮了。當我身邊的同學都還在聽鄧麗君、鳳飛飛、劉文正的時候,我在非常孤獨卻又享受地搜集搖滾唱片。同學們都在看瓊瑤,我卻已經開始關註李敖了。換作是在臺北市,這樣的成長背景應該不奇怪,畢竟是個大都會嘛。可是我生長的地方是新竹縣竹北市(那時候還是竹北鄉呢)。
我實在是個怪咖。不過正是音樂藝術提升了我的眼界與胸襟,洗盡我身上的土氣,甚至還多了點洋氣。
對大陸的聽眾而言,西洋搖滾樂多半是成為歷史之後,才事後回味,我則是在事發現場,直接參與。我甚至還記得當時我在臺灣的報紙上看見過披頭士解散的消息!
自從走進了披頭士的音樂之後,我對英國就有了一定的想象與向往。英國還有我最喜歡的“007”、福爾摩斯、英式莊園。我課余還勤於自修英文。令我完全沒想到的是,我外孫女的父親安德魯就是英國人,我聽了英國人的音樂一輩子,沒想到竟然有了個英國後代,而她的生日竟然也與我同一天,是12 月8 日--約翰·列儂的忌日!
我的《搖滾觀止》--倒在威士忌下的“齊柏林飛船”
要說起老搖滾,我認為齊柏林飛船樂隊是真正的博士班。
中國古籍汗牛充棟,於是康熙年間就有個古文精選集,叫《古文觀止》,意思就是說這裏頭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你不看它,科舉考試基本上就沒戲。齊柏林樂團可以說是《搖滾觀止》, 他們的音樂包含了一切當時可以想到、沒想到的音樂元素,你不聽齊柏林,基本上可以說你聽搖滾是騙人的。
齊柏林樂團擁有所有搖滾樂團追求的一切最高水平:
吉他手Jimmy Page(吉米·佩奇):1944 年1 月9 日生。他的吉他演奏技巧非常復雜高深。一般吉他手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吉米·佩奇更精彩的是他所使用的和弦與指法,是真正以藍調為基礎,融合了鄉村、靈歌、放克(音樂)、英國傳統民謠,中東、印度以及拉丁音樂。吉米·佩奇是樂團唯一的吉他手,可是他很巧妙地利用吉他不同的音色在多軌錄音時來制造層次,音頻不會攪在一起。
我收藏了幾本他出版過的樂譜,好難彈啊!跟天書一樣。
吉米·佩奇喜歡使用Gibson(美國吉布森吉他公司)的Les Paul型號電吉他,也只有Gibson 才能彈奏出他想要的粗暴音色,更接近硬搖滾的本質,而Fender(芬德,美國一生產音樂器材的公司)太秀氣了,適合藍調。
吉米·佩奇常年名列世界最偉大吉他手的前十名,不過要是我來點評,我會給他第一名,至少會在Eric Clapton(埃裏克·帕特裏克·克萊普頓)之前。
觀看齊柏林演唱會視頻,你會感覺吉他好像是吉米·佩奇手上的大炮機關槍,在舞臺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橫掃千軍。在1970 年代,齊柏林樂隊的演唱會參與人數是6 萬人起跳的,舞臺音響出力高達8 萬瓦,必須要這麽大的出力才能盡顯搖滾樂的狂熱魅力,而齊柏林樂隊率先做到了。
主唱Robert Plant(羅伯特·普蘭特):1948 年8 月20 日生。羅伯特·普蘭特的嗓音特別在哪兒?我看過早年的一個搖滾排行榜, 他被稱為搖滾樂音域最寬的主唱。羅伯特·普蘭特可以和吉米·佩奇的吉他互飈高音,也可以像個遊吟詩人般低吟淺唱,兩者都遊刃有余。
從齊柏林樂隊早年的作品中,我們聽到羅伯特·普蘭特雄獅般的嘶聲吶喊。在2007 年的Raising Sand 專輯裏我們又聽到了他和美國Blue Grass(藍草音樂)的領軍人、歷史上獲得格萊美音樂獎次數最多的女歌手Alison Krauss(艾莉森·克勞斯)的情歌對唱,這兩種迥異的唱腔都是他。沒辦法,天生會唱歌的就是會唱歌。
有太多人問過我唱歌可不可以學?我說當然可以,只不過天生的條件要占八成,兩成才是可以努力學習的技巧。完全沒音感的朋友, 我勸你還是踏踏實實種地吧。
羅伯特·普蘭特的真假聲混合的唱腔對搖滾樂影響極為深遠,至少AC/DC 主唱Brian Johnson(布萊恩·約翰遜)就是模仿他(後來囂張的布萊恩·約翰遜宣稱他才是搖滾樂第一主唱時,我差點沒笑出來。他這種話只能騙騙80 後的樂迷,我們這種老炮是不會被忽悠的)。
我感覺在齊柏林樂隊解散後的20 世紀80 年代,羅伯特·普蘭特的嗓音大不如前,甚至有“倒嗓”之感,唱高音很費勁,也不怎麽飈了。
直到今天,他越來越老,嗓音也越來越低,都快成低音歌手了。看來搖滾樂始終是屬於年輕人的,就把狀態留給年輕的自己吧。
貝斯手John Paul Jones(約翰·保羅·瓊斯):1946 年1 月3 日生人。他是齊柏林樂團中知名度最低的一個,平時就像他演奏的低音吉他一樣,不多話,只在底部默默地支撐著齊柏林這艘飛船的航行。不過可別小看了他的存在,除了低音吉他,他還擔任鋼琴、管風琴、曼陀林、斑鳩琴的演奏。換句話說,除了彈吉他是靠老大吉米·佩奇外, 其余的都得靠他。
鼓手John Bonham(約翰·博恩漢):(1948.5.31-1980.9.25), 真正將rock & roll 搖滾樂提升成為hard rock 硬式搖滾的功臣,除了吉米·佩奇的吉他之外,就是約翰·博恩漢的鼓。
約翰·博恩漢的鼓聲辨識度極高,除了自身的技巧之外,主要就是齊柏林樂隊錄音的地點與方式有獨特的地方。他們不像一般樂隊在錄音棚錄制,而是挑選適合的教堂、倉庫、古堡,甚至街頭來錄制。這些地點特有的殘響與回音是錄音室復制不出來的。這也是齊柏林的樂器聲始終是劇力萬鈞、強人一截的主因。
多年以前,我曾拿著齊柏林的名曲D’yerMak’er 給錄音師,告訴他我就要這種鼓聲。錄音師聽完D’yerMak’er 之後,告訴我,別傻了, 沒辦法!那種回音是現場自然產生的,錄音室做不到。這件事情令我印象太深刻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