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材的生產與配送,自有企業家及政府官員操心,我關心的是如何培養國人品鑒潮州菜的能力。說句玩笑話,食客的培養,同樣必須從小孩子抓起。想想麥當勞進入中國,除了口感與就餐環境,還有就是贈送各種玩具,以吸引眾多兒童。因此,在我看來,所謂「鄉土教育」,應包括培養孩子對於家鄉食物的好感與記憶。

我在《鄉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關於<潮汕文化讀本>》(《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中談及,清末林宴瓊編《潮州鄉土格致教科書》(潮陽:端本學堂,1909),目錄有點雜亂,可課文有趣,以第三十三課《鰱、鱅》為例:「鰱(《本草》)一作鱮魚,俗呼鱗魚,大頭細鱗,背青腹白,形扁。又,鱅(郭璞雲)形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俗呼大頭松。鱗之美味在腹,而松之美味在頭。」蔡鵬雲編《(最新)澄海鄉土格致教科書》(澄海:景韓學堂,1909),第二冊一半以上篇幅講河鮮與海產,如河豚、石首、鯊魚、墨魚、蝦蟹、龜鱉鱟、蚶、薄殼、日月蠔、九孔螺、田螺等。這些家鄉的食物,連同知識與滋味,借助當年的格致教科書,滲透到小學生的深層記憶中,這是值得借鑒的教學方式。

幾年前我與林倫倫、黃挺合作主編《潮汕文化讀本》(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第一冊第十三課《南風去了東風來》,課文是:「南風去了東風來,東風來了笑面開,撈魚都是東風力,魚蝦滿載伊送來。」課後的「文化百科」引述《海魚謠》(「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止假金龍……十一月墨鬥放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另外,還介紹潮汕人如何將海魚加工成各色小吃,如魚飯、魚卷、魚餃、魚冊,蠔烙、蝦餅等。第十七課《雨落落》的「活動天地」部分,則要求學生逛一逛水產市場,認一認圖中的河鮮,在括號里寫上它的名字(共六種),還建議跟爸爸媽媽學做一道美味的魚肴。當初設計時,我擔心生活環境及經濟能力不同,不是每個家庭都做得到,但一線老師說沒問題;最後證明他/她們的判斷是對的,此課程的教學效果很好。

談論食客如何培養,更多的是飲食業的立場;至於美食文化的提倡與美食趣味的養成,則是為了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在這個意義上,「美食教育」可雅也可俗——若做得好,還真的是雅俗共賞。

來源:《南方都市報》,此文為作者2021年10月20日在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愛思想 2022-10-30)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