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5)

當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下定決心與過往斷絕時,森林發出了“贊許之聲”:“天空射出萬道霞光,猶如蒼天綻開了笑臉,向陰暗的森林,瀉下一片陽光,使枯黃的綠葉變得金光燦燦,連灰暗肅穆的樹幹也閃出亮光。”這是拋棄孤獨或融入無限的時刻,是疲瘁的靈魂被空無濯洗、黑暗被驅散的時刻,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森林與人類命運之間奇妙的關聯。

只有“在樹林中間,我們回到理性和信仰”(愛默生語)。森林還可以成為深受清教社會法律與製度壓制的人們心靈的避難所。愛默生曾經觀察到,“商人和律師從街道上的喧囂和奸詐中走出來,看到了天空和樹林,於是又恢復為人了。”在《紅字》中就是如此,一家人戀戀不捨,不想離開森林,“回到鎮上去的小路是多麼可怕啊,海絲特又得重新挑起那恥辱的重擔了,牧師又要帶上那好名聲的假面具了……他們又逗留了一會兒。從來就沒有任何金光像這一片黑暗森林的陰暗這般可貴的。”


戴上恥辱紅字的海絲特,終於在森林中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女性認知,摘下了晦暗沈重的帽子,“滿頭烏黑閃亮、濃密如瀑的秀髮立刻飄灑在肩上”,“她的青春和她各方面的女性美,都從所謂的無可挽回的過去中恢復了。伴隨而來的是她少女時期的希望和一種前所不知的幸福……”恥辱和苦惱如釋重負般地解脫了,森林深度參與到對人物命運和處境的書寫之中,並讓他們找回了在現實世界中所失落的本真存在,包括對真實情感的渴求。

在無意識間,森林體現著人類生存的最本真狀態,安全感、歸屬感完全是自然生成。如果按地理學家皮特的說法,人在森林這樣的地方,是“自然地、不加故意地體驗生存”;大森林及其中的事物,可以在人類心中引發一種令人敬畏的靜謐;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就有很治愈性的效果。也只有像森林這樣的大地生態共同體,才能給予那些胸含血淚的戴罪之人以撫慰。森林在《紅字》中被塑造成一種具有智慧和意志的“引領者”,幫主人公找回身份感與家園感,並賜予他們希望和新生。在這個意義上,森林是大自然為人提供的心靈空地和精神教堂,是脫胎換骨的必經場所,又是對殘缺現實世界的補充和完善。離開傷心疲憊的世界——進入某種力量的源泉(森林)——帶著促進生命的能量歸來,也成就了某種經典的文學樣式。

(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2021作者劉東黎為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 原載《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6日13版)

Views: 1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