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45)

張保和中衛市沙坡頭區人,1971年人伍,因藝術才華橫溢,後被調人蘭州軍區文工團任演員,所創作演出的曲藝節目深受觀眾喜愛,被譽為“西部笑星”。嗣後,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總隊文工團副團長,現定居北京。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2000年被中國文聯評為“德藝雙馨”藝術家,2009年被中國文聯樹為“送歡樂下基層”先進典型,同年10月又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60年優秀中青年曲藝藝術家”稱號。2004年4月28日,適逢中衛市成立慶典,應邀回到家鄉,把方言快板劇《中衛頌》奉獻給父老鄉親。多年來,潛心創作,擅長方言劇目,出版發行了系列音像影視專集。

劉文惠男,漢族,生於1947年3月,卒於2002年5月4日。中衛市中寧縣鳴沙鎮人。寧夏電視臺高級編劇。1980年起擔任中寧縣文化館創作員,之後被提拔為副館長。1987年12月因才華出眾被調人寧夏電視臺工作。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協會會員、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寧夏分會副主席。擅長電視劇本創作,兼及電視專題片編創,並取得顯著成就。

創作於1974年的方言快板《枸杞紅》屬於處女作,搬上舞臺後深受好評,分別在中寧縣各生產大隊巡回演出,劇本被《寧夏文藝》正式發表。至後勤奮耕耘,先後創作戲曲、話劇、歌劇、廣播劇、童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劇本20多部,其中話劇《天下第一難》(又名《女村長》),於1991年在西北話劇節上獲編劇一等獎,獲國家文化部第四屆文華劇作獎;大型話劇《這樣的莊稼人》《女村長》由寧夏話劇團搬上舞臺,演出1000多場,並得到文化部特邀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巡演;20集電視連續劇《黃河渡》及電視劇《上弦月》由中央電視臺拍攝播映。20世紀70-90年代,幾乎每年都有劇本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藝匯演和文藝調演並獲得獎項,其中《殺雞》獲一等獎,《汪來喜》《妻哥妹夫》獲二等獎,《照案辦理》獲三等獎。

電視劇《枸杞紅了的時候》於1982年創作完成,描寫了一位勤勞善良的老茨農被兒媳虐待,小孫子對爺爺卻關懷有加,著力謳歌童心之美,以鞭撻不盡孝道的丑惡行徑。全劇以濃郁生活氣息、純真人性、感人細節取勝。此劇由寧夏電視臺錄制,中央電視臺於1982年12月26日黃金時段播出,給全國電視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並獲得全國電視劇提名獎。茨農戲《月難圓》於1985年創作完成,翌年參加了全區專業劇團劇目調演,采用秦腔劇種形式表現,令觀眾耳目一新,被寧夏電視臺錄制播出。2005年,由《黃沙浪》劇本改編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第八套節目和甘肅、遼寧等衛視頻道播出,為寧夏人民贏得了榮耀。2000年10月,開始了21集電視連續劇《枸杞紅了》創作構思,深入家鄉3個月,廢寢忘食,完成故事梗概,為文學劇本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他奉獻給家鄉的最後一部力作,成為枸杞劇作的里程碑。後患胃癌,醫治無效,英年早逝。

牛復奎男,1925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柔遠鎮莫家樓村人。畢業於綏寧師范學校。國家一級編劇。寧夏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越劇《康熙訪寧夏》獲得寧夏文藝優秀劇本獎、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團結獎,越劇《霓裳恨歌》獲得寧夏文藝創作一等獎,《狹路相逢》獲得寧夏文藝優秀劇本金鳳獎。出版發行《宋遼夏演義》等著作。

馬生林男,回族,中衛市海原縣人。現已去世。於2008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夏山花兒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1980年至今,挖掘整理傳統花兒歌曲近百首,並多次在各類花兒歌會比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在2004年北京·寧夏文化周舉辦的“花兒美”藝術講座活動中,作為寧夏山花兒知名演唱家,參與專家講座並示范表演寧夏花兒,深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師生和專家學者好評。本人一直在家務農,家庭生活貧困,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海原縣人民政府多次予以經濟資助。

馬漢東男,回族,中衛市海原縣人,享有“花兒王子”美譽。2008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一首深情的《綠韭菜》,讓全國人民對“花兒”藝術有了新的認識。

妥燕女,回族,中衛市海原縣人,擁有“花兒皇後”稱號。代表曲目《尕妹妹就在大門上站》《黑貓兒臥在鍋臺上》《眼淚花花把心淹了》等流行於西部地區。

張明公男,漢族,中衛市海原縣人,1945年4月生,寧夏著名編劇。文藝功底深厚,創作成果豐碩。先後創作《海風吹綠黃土地》《大山的女兒》《回鄉婚禮》等大型花兒風情歌舞劇,並成功地搬上舞臺。《回鄉婚禮》劇本獲得寧夏戲劇創作一等獎,被評為全區旅遊文化精品劇目一等獎。

田成玉男,漢族,中衛市沙坡頭區柔遠鎮莫家樓村人。生於1954年,2007年4月病逝。先後在中衛縣下河沿煤礦、縣文化館工作,上海戲劇學院專業進修。系中國新文學學會、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衛市音樂舞蹈戲劇家協會主席,自治區第五屆青年聯合會委員。歷任中衛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主席,中衛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多年從事文藝工作,擅長劇目創作和笛子、揚琴、小提琴演奏。編輯出版《中衛民間歌謠》一書。

呂瑞英女,漢族,1944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35年,藝術行當為小花旦,國家二級演員。先後在中衛縣秦腔劇團、永寧縣文化館、銀川市秦腔劇團、銀川市群藝館任戲曲教員並從事群眾文化輔導。2000年至2002年創辦中衛縣秦藝劇團並出任團長,深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好評。

張桂蘭女,漢族,1942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5年,國家三級演員,藝術行當為青衣、正小旦。1952年參加中衛縣劇團,1985年調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主演過許多經典劇目。

崔新芳女,漢族,1943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0多年,藝術行當為小旦,國家二級演員。先後在中寧縣秦腔劇團、中衛縣秦腔劇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工作。主演劇目較多。

王澤民男,漢族,1945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9歲學藝,師從楊佩福、朱化民,從藝50余年,行當為須生,國家一級演員,以扮演老生為特長。

肖雅君女,漢族,1947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7年,藝術行當為正小旦,國家二級演員。戲曲“四功五法”嫻熟,先後在《五典坡》《玉堂春》等50余部本戲之中扮演主角。

劉玉蘭女,漢族,生於1942年,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5年,藝術行當為生角。1954年參加寧夏銀光劇團,先後調入中衛縣劇團、吳忠市秦腔劇團工作。

范宗華男,漢族,1942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0年,藝術行當為架子花臉,國家二級演員。先後在中寧縣劇團、中衛縣秦腔劇團工作,1971年調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

趙永慶1942年生,男,漢族,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0余年,藝術行當為小生,國家二級演員。1956年參加中衛縣劇團,1971年調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

陳鳳傑女,漢族,1940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1960年參加中衛縣劇團,從藝20年,藝術行當為正小旦。

丁貴年男,漢族,1943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7年,藝術行當為板胡、作曲,初級職稱。1950年人中衛縣劇團,之後出任首席板胡,代表作為《秦腔牌子曲》。作曲和演奏成果頗豐,被家鄉父老昵稱為“丁胡胡子”。

常玉梅女,漢族,1945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32年,藝術行當為旦角、生角。1957年加人中衛縣劇團,演出劇目較多,並擅長二胡演奏。

王鳳云女,漢族,1944年生,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從藝46年,行當為刀馬旦,國家三級演員。演出代表劇目有《花木蘭》《楊排風》《穆桂英》《白蛇傳》等。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