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賁·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4)

小人物的選擇性關注

 

但是,身為小人物的德國人也有因為常識而感到有什麽地方“不對勁”的時候。他們都知道,到別人的店鋪里去搶東西,不管是誰開的店鋪,都是不對的,不是因為法律這麽規定,而是因為人們有“人同此心”的常識良心。這就像“文革”時的打砸搶,盡管對象是“壞人”,初幹這種事的人還是會覺得良心不安。邁耶提到了這樣一則報道,一群孩子在從一家店玻璃被砸的猶太人的糖果店中搬運幾大袋糖果,而一群成年人,包括一些孩子的父母(也包括穿著褐色衫圍成了一圈的衝鋒隊隊員)站在一邊看著,“有一位老人,一位‘雅利安’老人走了過來。他看著這些舉動,而後轉向了父母們並對他們說:‘你們以為你們是在損害猶太人。你們不知道你們在幹什麽啊。你們是在教孩子們偷盜。’那位老人走開了,父母們衝入人群,從孩子們的手中拍掉糖果,拖著哭鬧的他們離開了。”不僅搶人店鋪的行為有悖常理,有責任制止卻站在一邊袖手旁觀的也同樣有悖常理,小人物未必有“國家暴力”的觀念,但看到“衝鋒隊隊員只是站在那兒,沒有進行干預”,不能不有本能的不安和“不對勁”的感覺。


小人物對小事遠比對大事敏感,他們可以用經驗常識去感知和把握小事,而對大事卻無法如此。小人物對周圍事件選擇性地關注,柴米油鹽、名人緋聞比公民權利遭受侵犯更受關注,在德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是這樣。他們對空氣汙染,物價上漲,食品不安全感到的不安總是大大超過被破壞的法治秩序和被侵犯的公民權利。而且,只要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他們對某些事情覺得不對勁,也很容易接受政府提供的說法,或者故意裝作沒看見。德國人對非我族類的猶太人是如此,“文革”中大多數人對非我族類的“階級敵人”也是如此。普通人能感覺不對勁的都是局部的“小措施”,“除非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超然於整個過程,除非一個人能夠從本質上理解整個事態,否則,所有這些愛國的德國人不可能憎惡的‘小措施’,總有一天會發揮主導作用,總有一天它會騎到人們的頭上。”常言道,人沒法前後眼,大事一點一點發生時,一般人是無法察覺的。就算他們有所察覺,他們也會對自己說,“也許事情不會變得那麽糟”。

普通人,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人,都是沒有前後眼的。邁耶的德國學者朋友對他說,“我多次思考如下這一對格言——‘抗拒開始(Principiis obsta)’和‘考慮結局(Finem respice)’。但是一個人必須要能夠預見到結局,他才能去抗拒開始。但一個普通人甚至一個非凡之人,他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在這些事態發展到極端之前,它們沒有發生變化,但它們也許會發生變化。每個人都指望著那個‘也許’。”用“也許”來考慮問題是心存僥幸的小人物習慣的一種選擇。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