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建築科學與文化(4)

3.生態園林與生態旅遊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已對人類生存構成了相當嚴重的威脅。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對此,各國紛紛積極行動起來,以節能、環保、安康為方向,制定環保政策,建生態住宅與社區。如今,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我們應攜起手來,把地球變得更美。本章重點介紹生態園林與生態旅遊問題。

             3.1 生態學與生態城市

  西班牙馬德里城建委員會在1999年年初通過了一項計劃,準備在21世紀初建成西班牙第一座生態城市一一新巴列卡斯城。首批住房將於1999年底開始興建,到2000年底投放第一套商品房。新巴列卡斯城位於馬德里自治區的東南部,介於巴列卡斯工業區、維卡爾巴羅園區和赫塔費、科斯拉達等市區之間,面積為730萬平方米。其地皮劃分為6塊,將同時出售、開發。較大的地產業主有市區住房公司、奧爾蒂斯建築和促銷公司、塞羅·穆裡略公司,三者分別佔有10%、9%、8%的地皮。其餘的地皮則屬於馬德里住房委員會、羅莎·盧森堡合作公司等單位。
  據區政府住房負責人埃拉埃斯介紹,這座新城對希望擴大居住面積的馬德里居民將十分重要。新房的價格也比較適中,每套商品房(平均面積為95平方米)的房價在1500~2000萬比塞塔(140比塞塔約合1美元)之間,補貼房價在700~1200萬比塞塔之間。在將建的2.6萬套住房中,53%是補貼房,供給年收入低於550萬比塞塔的家庭。新巴列卡斯城裡的樓層將較低,樓房之間的間隔寬大,與道路和自然風景融為一體。城內將擁有商業步行街;從東到西將建一條寬約200米的主幹道橫穿全區,其規模可超過馬德里市的卡斯蒂利亞納大街;新城的西南處將建一座名為「拉加維亞」的公園,其面積將超過馬德里的「雷蒂羅公園」,成為馬德里的五大公園之一;此外,在新城內還將建一個面積為2.5萬平方米的超市和各種小商店及一座社會娛樂中心……總之,馬德里市政府力圖把這座新城建設成為「西班牙第一座生態城市」。
  城市生態學,它起步於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研究,復興於60~70年代的環境和資源危機引起的系統生態學研究,繁榮於80~90年代的全球變化和持續發展研究。近年來,各類城市生態學的理論和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興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城和健康城運動,健康城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一項全球計劃,旨在根據各國城市的不同實際,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其向健康(包括城市居民的健康、城市代謝的健康和城市系統的健康三層含義)方向發展。1993年10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第一屆城市環境與健康全球論壇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其健康城運動的全面檢閱,世界各地的數千名代表雲集一堂共同探討21世紀健康城建設的方法與案例,取得了圓滿成功。
  生態城是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模式,旨在建設一種理想棲境。其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換句話說,就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生態城的「生態」,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係以及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係兩層含義。生態城的「城』指的是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共生系統。早在1984年的研究報告提出生態城規劃的五項原則是:1生態保護策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區系及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2生態基礎設施(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續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標準;4文化歷史的保護;5將自然融入城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建設有山水特色的中國生態城,是擺在城市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3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已形成了一套鮮為人知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類生態理論體系,包括道路(即自然規律,如天文、地理、氣象、生物等)、事理(即對人類活動的合理規劃管理,如政事權事、軍事、家事等)、義理(即社會行為的準則,如倫理、法制、三綱五常等)。中國封建社會正是靠著對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正確認識,靠著物質循環再生、社會協調共生和修身養性自我調節的生態觀,維持著其3000年穩定的社會結構,形成了獨特的華夏文明。城市生態系統不僅遵從自然界的「道理」,也遵從人類活動的「事理」和人類行為的「情理」。生態控制論不同於傳統機械控制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對「事」與「情」的調理,強調方案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合理,指符合一般的物理規律;合法,指符合當時當地的法令法規;合情,指為人們的行為觀念和習俗所能接受;合意,指符合系統決策者及與系統利益相關者的意向。生態城的衡量標準:一是生態滯竭係數,測度城市物質能量的流暢程度;二是生態協調係數,測度城市的組織合理程度;三是自我調節能力,測度城市的生態成熟度。以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為例有:1「風水」原則:生活空間設計與自然地形、氣候等相適應,天藍氣暢,山清水歡。2共生原則:人與其他生物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鄰里之間的共生。3自淨原則:具有淨化空氣、污水、減少噪音的機制。成片的林地可以淨化空氣,減少噪音,阻擋強風。4持續原則:人類的努力是「開啟」生態過程,此後,生態系統便持續地運行。
  生態城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依據上述生態控制論原理和生態建設標準去調節城市內部的各種不合理的生態關係,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外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去實現因地制宜的持續發展。城市生態調控的具體內容是調節城市生態關係的時、空、量、序四種表現形式。時: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歷史背景和現實發展,機會利用和風險防避;空:局部建設和區域發展、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影響;量:物質的輸人與輸出(效率、效益與效用),結構的多樣性和優勢度,系統的依賴性和自主性;序:自然「美」(天藍地綠,氣潔水暢,鳥語花香,和諧而非平衡),經濟的「活」(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人盡其才,高效而非高速),社會的「穩」(物茂財豐,人傑地靈,持續安定,開放而非封閉)。可見,生態城並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它不僅涉及到對城市自然和經濟系統的改造和建設,還涉及到人們的觀念。意識、倫理和生活方式。

               3.2 生態園林

  對於園林及生態環境意義下的園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有過一系列論述,如1958年3月他曾發表文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初步統計,到1999年末錢老已發表各類論述園林、城市學的書稿及書信百餘封,表現出老一輩科學家對中國城市。建築、園林的關注,並指明了方向。事實上,近20年來雖是中國建設的大發展時期,但也確有一系列造成破壞的事實,以人造景觀為例,人造景觀公園的開發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遊資源的補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現後,作為旅遊杭州的補充內容,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萬遊客,正是由於這些人造景觀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各地便紛紛倣傚,在缺少客觀周密調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一轟而上,以致於投資者苦苦經營,難以為繼,到如今已幾乎氾濫成災;總覽全國各地開發的人造景觀公園,成功率約在20%,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上的宏觀失控。當前,人造景觀的「氾濫」已成為又一個典型的投資失控。據悉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大觀園在華東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遊樂宮全國竟有近40座,各類民族文化村、宮等主題公園更是數不勝數;無錫、武漢、河北、成都、山東等地投資開發了「水泊梁山」;繼深圳之後,廣州、杭州、長沙、上海等地也投資建設「世界之窗」。而這類重複投資、重複開發、重複建設、「批量生產」的人造景點往往支撐不了多久,便門可羅雀、幾乎「全軍覆沒」;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藝術宮」開張不到半年便轉手開夜總會;北京動物園「西遊記宮」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遊記宮」改還綠地;開業僅8個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觀——通什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遊客不足工作人員的1/5,1998年初便申請停業等等;此類人造景觀在這過程中造成驚人的浪費。更有甚者,有些城市還興建了好幾家相類似的主題公園。前一時期,北京的八達嶺遊覽區及附近近10年「造宮運動」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宮一一秦始皇藝術宮、華夏帝王宮、成吉思汗行宮、蕭太后宮全部改行下馬。此外,部分地區高密度的人造景觀是宏觀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幾乎每個郊縣都有3~5家,在上海至無錫不過150千米長的滬寧線兩側,就有20家左右的這類主題公園,這麼多的人造景觀與所服務的客源相比,顯然「供大於求」。
  2)規模上的一味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觀的開發建設投資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占75%以上;圈地少則數公頃,多則數百公頃、有的超過1000公頃。已建成的這類主題公園投資億元、佔地100公頃以上的超級項目全國有20多處;投資在億元以下、千萬元以上,佔地可觀的大項目更是星羅棋布。如成都世界樂園投資2.3億元、佔地33.3公頃;長沙世界之窗投資3億元、佔地40公頃;山東萊陽華夏酒都投資3億元、佔地80公頃。人造景觀從其功能上,只能是對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的補充;像現在這樣欲反客為主的投資勢頭,在當今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肯定會在幾年後留下很大的遺憾。目前僅上海的人造景觀建設工作已超過200億元,而我國近年來每年用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經費總額不到2億元,還不及一處人造景觀的投資多。因此,一方面許多旅遊資源、特別是歷史古跡得不到有效保護,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大量旅遊資源被浪費的現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遊開發又花巨資亂上項目,造成很大的浪費。
  3)內容上過於貧乏簡單。部分人造景觀內容匾乏,缺少創意;有的背離市民意願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許多是在深圳「錦銹中華」等人造景觀生意紅火異常、投資回報率高的引誘下倉促上馬的。缺少對項目的選題、選址、定位、規模、經營等方面細緻周密的調查,實事求是的論證;規劃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宮」、「村」、「園」到處都有,而其藝術水平盡屬於模仿、複製、翻版階段,停留在以偏蓋全、以小喻大的加工製作層次,形似而神非,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與「中華民族大觀園」,內容風格相仿,構思太簡單,前者借演出支撐了2個月就再也不行了,後者則無法正常開業。還有一些人造景觀格調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宮」、「十八層地獄」等。這些粗製濫造,期望「立竿見效」的人造景觀,因宣傳迷信及偽科學,因而常常「短命」。
  (1)從法國的拉·維萊特公園到中國世博園
  80年代以來,結合城市的改建,巴黎興起了一股現代城市公園的建設熱潮。從這些通過方案競賽產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國在積極探索與20世紀的城市相適應的園林形式。其中拉·維萊特公園因其獨特的形象和深奧的理論而格外引人注目,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在國際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也是方案競賽組織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並促使建築界對中國的現代城市園林進行反思。
  城市公園出現於19世紀中葉。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減少城市污染,人們提出了將自然引人城市、以園林彌補城市之不足的觀點。因此,19世紀的城市公園受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影響,給人以建築環境所包圍的鄉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們所喜愛的遊樂消遣場所。在20世紀60和70年代出現了極端的「綠地」理論學說,它片面地強調了城市園林在衛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視了園林的形式,實際上是抹殺了園林藝術。人們已習慣於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單調、佈置著遊樂及文體設施的休閒公園。更多的「綠地」退縮於建築環境之中,成為拾遺補缺的空地或兒童遊戲場。20世紀的城市園林已不再像19世紀的城市公園那樣是市民喜愛的社交場所,也失去了過去那種令人嚮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能力。為了適應城市改建新時代的需要,革新傳統的城市園林或「綠地」的觀念並創建符合現代城市特徵的園林,便成為巴黎新型公園建設運動的主導思想。拉·維萊特公園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誕生的作品。它位於巴黎東北角,是遠離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地帶,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興建了牲畜屠宰場及批發市場,鼎盛時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圍逐漸形成一個混亂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場關閉之後,德斯坦總統提議興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設施,包括北面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及南面的音樂城和公園。密特朗總統執政時期,拉·維萊特公園才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並列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週年而在巴黎興建的九大「總統工程」之一。在總統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開始了拉·維萊特公園國際性方案招標,這也是法國第一個為選擇城市公園的設計師而組織的國際性方案競賽。設計綱要明確指出:要將拉·維萊特公園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廣泛及多元文化特徵的新型城市公園;它將是一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無法歸類」的並由傑出的設計師們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競賽的評審會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風景園林師馬克斯(Roberto BurleMarx)擔任,評委也大多數是國外著名的設計師,以確保優勝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來自37個國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選出9個最佳方案經過深化後參加第二輪評選,具有法國和瑞士雙重國籍的建築師屈米最終成為公園的總體設計師。當時只有40歲的屈米曾先後在英國和美國教授建築學,後來在紐約開業。他對現代城市和建築研究頗深,或許是所有參賽者當中最有理論水平的,但是缺乏園林藝術方面的經驗,這也使他得以擺脫傳統園林的束縛而另闢蹊徑。屈米提出了一個空間上以建築物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為輔助,園林與建築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築式公園設計,在構圖上十分嚴謹和緊湊。
  拉·維萊特公園本身面積33公頃,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公園之一。包括公園北面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以及南面的鋼架玻璃大廳和音樂城,總佔地面積達到55公頃。在交通上以環城公路和兩條地鐵線與巴黎相聯繫。園址上有兩條開挖於19世紀初期的運河,東西向的烏爾克運河主要為巴黎的輸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將全園一分為二;南北向的聖德尼運河是出於水上運輸之需,從公園的西側流過。這兩條近乎直交的運河是園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而且運河本身就是人、自然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與公園的主題十分貼切,所以參賽的許多方案都是由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在公園的總體設計上屈米強調了變化統一的原則。雖然各體系、各建築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卻完全統一在建築式的處理手法和紅色的「遊樂亭」的控制之下。而對於10個主題花園的設計卻風格各異,各自獨立,毫不重複,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感和斷裂感。因此,拉·維萊特公園的多樣性更多的是體現在各個主題花園的處理上,而不是公園的整體框架上。與凡爾賽中的小園林一樣,主題花園也是拉·維萊特公園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及年齡遊人的需要。「鏡園」是在歐洲赤松和楓樹林中豎立著20塊整體石碑,一側貼有鏡面,鏡子內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難辯真假;「風園」中造型各異的遊戲設施讓兒童體會微妙的動感;「水園」著重表現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霧化景觀與電腦控制的水簾、跌水或滴水景觀經過精心安排,同樣富有觀賞性,夏季又是兒童們喜愛的小游池;「葡萄園」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屬架、葡萄苗等為素材,藝術地再現了法國南部波爾多地區的葡萄園景觀;而下沉式的「竹園」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由30多種竹子構成的竹林景觀是巴黎市民難得一見的「異國情調」;處於竹園盡端的「音響圓廳」與意大利莊園中的水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話園」是以音樂來喚起人們從童話中獲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經歷;「少年園」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遊戲設施來吸引少年們,架設在運河上的「獨木橋」讓少年們體會走鋼絲的感覺;最後,「龍園」中是以一條巨龍為造型的滑梯,吸引著兒童及成年人躍躍欲試。「鏡園」、「恐怖童話園」、「少年園」和「龍園」是由屈米設計的。
  拉·維萊特公園對外開放之後,吸引了大量的遊人,達到了要將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園中來的目的。其中當然也有科技館、電影城、音樂城所起到的作用。雖然從城市公園的角度看,拉·維萊特公園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實例,未必就是未來城市公園的發展方向,也很難據此就給現代城市公園下定義。而且,它無疑是一個法國式的作品,綜合反映了法國的社會狀況、科技文化、哲學思潮以及公園的周圍環境。拉·維萊特公園的設計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園作為樣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為其他公園的樣板。但是它對我們今天仍然不無啟示。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充分體現了世紀之交全世界共同對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問題的關注。面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現實,人們更加自然而然地嚮往自然,從而預測下個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偉大戰略目標。建設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環境正是我們園林、園藝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以下介紹四川《蜀風園》及上海《明珠苑》設計。
  四川古稱蜀,乃天府之國。其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資源豐實,文化悠久,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溝和黃龍寺可謂天下神奇……蜀中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的風格蓋源於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於斯、長於斯者,有流寓過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業者。秦時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區水渠縱橫,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國時的諸葛孔明為酬蜀漢昭烈帝劉備三顧之情而相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出於對他們的懷念,分別為其修建了二王廟和武侯祠,莊嚴的廟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傳至今。類似祠園共融、文聯同韻的名園還有杜甫草堂、望江樓。我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杜甫晚唐時流寓成都營建的茅屋,後經歷代修繕,使工部鳳詩史堂相山水林木融為一園,古樸典雅,確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望江樓系清代人為懷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樓建錦江邊,既麗且崇,植竹萬竿,漫步修篁中,境畫意詩情。該園園門楹聯曰:少陵茅屋、諸葛祠堂、並此鼎足而三……是說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樓是成都齊名的三大名園。名人留名園,在蜀中尚有多處。新繁東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縣令時所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瓏別緻,飄逸自然,是中國有遺跡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園林之一。崇州城內有座初建於宋代的畫池,其名既有文彩內涵,又描繪了其遮掩覆蔽風光如畫的園池景色。位於新都縣城的桂湖,乃明代狀元楊升庵年青時讀書之處,湖中種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愛蓮,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遺愛在人間。類似的名人留名園,還有三蘇鳳文君井、古甕園等。
  四川園林文風濃郁又均以崇尚自然為本,在四川園林中以杜甫草堂最為著名。《蜀風園》的設計立意,圍繞「人與自然——自邁向21世紀」的主題,突出表現四川自然風景和園林的特色。其設計構思,借鑒四川優秀傳統園林特點,兼采杜甫草堂園林的經典園景,濃縮重組再創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的意境,再現四川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文風濃郁,融史、詩、書、畫、景於一園的特色。《蜀風園》以石書、楹聯、字畫等多種形式體現了這一特色。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有「詩聖」之譽,由於「詩聖」的崇高地位,杜詩深受後人的高度重視,杜詩書法、詩意畫亦是歷代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品的題材,可謂名作薈萃。《蜀風園》是借鑒杜甫草堂的經典園景而設計,園內的碑刻、楹聯、書畫自然是以杜詩為題材而製作,詩史堂陳列的板刻和字畫是選用杜詩「堂成」等傑作,選宋、明、清及近現代大家蘇東坡、祝允明、鄭板橋、章炳麟、於右任、李濟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陳毅、葉劍英、董必武等人的墨寶,杜甫詩意畫則選張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圖」。置於烷花溪畔以假山疊石為基座的石書景壁,內容是杜甫詩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是著名書法家謝無量的,刻於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頁岩上,形如石書,別有一番意蘊和獨具的景觀。杜甫的詩賦、古今名人的書法、繪畫和與園林融為一體的設計,可謂是《蜀風園》中文化設計的三絕。從而使整個園林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中國園林深厚的文化意蘊。
  上海園則是另一風格,如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內涵,賦以設計創意,使綠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上海屹立東海之濱,被喻為「東方明珠」,而光彩奪目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已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上海的象徵。上海園設計方案經過一再競標,最後以明珠為主題的《明珠苑》脫穎而出。《明珠苑》設計佈局以圓形《圓珠形》為設計母題,平面構圖以大圓(D=25米)為中心,大小圓相切,大圓中部契合弧形軒廊,小園區設明珠島和主景大花球。大圓的上部為水池,下部為具強烈現代氣息的流線形草花花壇構成下沉式花園。花園周邊均為綠化帶,北西兩邊為高密度樹林,東南為疏林和低矮灌木,構成由綠化圍護、中心下沉的花園,形成構圖簡潔、緊湊、外高內低、別有洞天式的半封閉空間。
  《明珠苑》以明珠為創意主題,園內高處的明珠島上設立花園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銹鋼球架中,並通過滴灌輸送水分和養分。球直徑為3米,球高5.4米,栽植數百株盆花。在花園環路周邊設一座座漢白玉立柱的球燈,大花壇周邊設雪白的石球。另有滾動的「幸運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龍柏球、瓜子黃楊球等,園內諸多的石球、燈球、花球、幸運球……形如各類「珍珠」百餘顆,玲瓏可愛,饒有趣味,藉以創造「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每當華燈初上,園中的石桿燈、地下燈、水下燈燈火璀璨,珠光閃爍。大花球、大花壇色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獨特風格的上海派園林《明珠苑》力圖讓遊人感受到清新、活潑、酣暢的現代都市情調。《明珠苑》內建築設計力求創建生態建築,建築僅是為園林綠化的展示提供一個骨架。建築內側立面則採用現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牆,既能產生強烈的現代氣息,又取得極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這一中國傳統園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壇、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鏡面,虛實相映,產生流動的空間效果,頗有情趣。建築外側復土約3米,形成半地下建築,土坡上滿植「綠浪」地被月季、黃馨等灌木和棕櫚樹叢。建築內側各立面設置懸掛花缽、牆面花格,種植綠蘿、常春籐和油麻籐,屋面設花槽、花缽、屋簷草坪構成屋頂花園,形成上爬下懸的垂直綠化。整座建築完全沉浸在綠色中,僅在中間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諧共存。
  用現代科技武裝園林,設計者竭盡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開發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武裝《明珠苑》。因為現代的都市花園為遊客提供的不應該僅僅是觀景的功能,而應該運用新技術創造讓遊人能參與活動的新內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設置紅外線探測問候儀,每當遊人進出便會聽到「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的問候語。在水池汀步中設踏泉,這是為《明珠苑》特別研製的產品,遊客腳踏即會噴水,饒有情趣。而跳泉設在小園水池的周圍,一段段水柱有節奏的從一個花缽跳人另一個花缽。在水池一側的「幸運球」是一滾動石珠,遊客可以隨意改變滾動方向。與其對稱的另一側是一個陶制花缽,由名人運用高技術製作,壁薄聲脆。花缽傾覆在綠地高處,五彩的花帶從花缽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滿整個花壇。而建築內的電子魔燈會因遊客的手在魔燈上移動而產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燈採用了節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燈,光線柔和,造型別緻。屋頂花缽中的水晶花泥和園路表面採用的強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為造園的新興材料。《明珠苑》力圖運用新建材、新科技來證明:園林不僅可以採用粉牆黛瓦建設,同樣也可以運用玻璃和不銹鋼等現代材料來表現。
  (2)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中國園林工作者創建的跨世紀城市園林理論,是制訂城市綠化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運用生態園林觀點,重新認識園林綠化的三個效益,是一門園林經濟學,是具中國特色的城市園林模式。建國以來,中國的城市園林建設與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50年代是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城市園林基本上屬於保護、整修和維持原狀;60年代是我國經受三年自然災害後,進入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城市園林工作者不失時機以「見縫插綠」精神,擠人社會主義建設行列;70年代末,城市園林工作者總結文化大革命教訓,意識到要保護城市綠色生命,必須連片成團,提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方針;80年代,我國老一代園林工作者,系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北方以天津為代表提出大環境綠化,南方以上海為代表提出生態園林。1991年歷史跨入第八個五年計劃,上海市人民政府便決定將「生態園林規劃與實施」列入「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園林建設已邁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研究城市園林諸因素及其關係的生態園林,其以生態學為原理的園林學說,研究的對象是按生態學的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自然環境或遊憩境域。城市園林不能墨守傳統管理方式,被動地進行養護管理,應以生態學重新認識組成園林諸因素的作用,認識園林植物的作用,特別是處理好人與園林植物的主體——樹木間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園林綠化三效益的認識。以人與樹木共榮為原則。
  城市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遊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迪人們與樹木共存。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讓人們認識大自然的另一個大家庭;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觀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愛護自然、愛美的自然本性。
  城市綠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和環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徵和文明標誌。城市綠化能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創造新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規劃的佈局質量,保護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吸引投資,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要求不僅要求城市綠地面積數量有很大的增加,而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於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於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改善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結構合理,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產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於灌木和草坪等產生的生態效益。據測算資料,每公頃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噸,產生氧氣12噸,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千克;滯塵量可達0.9噸,蓄水1500立方米,蒸騰水分4500~7500噸。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面,夏季比空曠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貝,削弱風速40%~60%;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29%~65%。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在城市綠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綠化的骨架,直接關係到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果。在上海現有的城市綠地中,部分綠地的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比例不甚合理,沒有達到綠化景觀所要求的喬木應占的比例。按「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的要求,喬、灌、地被(草)的平均比例為4:3:3,上海現有城市綠地離這一要求有一定差距。
  據有關分析,喬木與草坪或「大色塊」的投資比例約為豆:10,而產生的生態效益之比則為30:1。實施「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縮短樹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樹的生長年限,讓城市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規格喬木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同時優化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明顯。為確保「大樹引入城市」計劃的順利實施,必須做好樹種選擇工作。總的原則是:堅持以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地帶性植被為特徵,適地適樹,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比例合理,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提倡科技興綠,最終實現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合理配植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

              3.3 園林化城市

  (1)保護古城及文化遺產
  如何對待文化和自然遺產,常有兩種相反的觀念和態度:一是把它當作歷史的包袱,發展的障礙,採取消極的或虛無主義的態度;一是把它當作寶貴的財富、發展的基礎,採取有效保護或繼承、弘揚的態度。據英法學者介紹,他們在城鄉建設和發展中,時常要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保護自然因素及其景觀;二是如何保護古老建築;三是如何做到新老結合或協調。也許正因為這樣,成功的園林城市設計不僅可以看到保護良好的名城古城、特色街區或古建築,還能看到與之相融合的自然景觀十分突出的山木草地、牧場田園、古樹名木和城市園林綠地。
  例如:巴黎不僅是保護完好的名城古都,也是著名的「花園城市」。有從其城市核心地帶的盧浮宮、丟勒裡花園。香謝裡捨大街,往西到戴高樂廣場(星辰廣場)的凱旋門等勝跡組成的長約3公里的城市中心綠化帶;有以埃菲爾鐵塔為中心,並由練兵場公園、跨塞納河至夏約宮所組成的長約2公里的廣場花園帶;20世紀初規劃的環城綠帶雖未完全形成,但已有20多個公園綠地分佈其間並在逐步增加,已經可以看出綠帶的雛形;流經市區的塞納河和城市環線內的運河也已基本形成綠帶;城市環線內,星羅棋布著二三十個公園綠地,其均勻分佈的比率也在逐步提高;城市行道樹的分佈和質量也十分突出,這在世界大城市中也不多見;在城市環線的東西兩翼,分別分佈著970平方公里的布勞涅林園和890平方公里的萬塞納樹林,兩片綠地距市中心僅4~5公里。這些河流水體、公園綠地等自然因素成為巴黎「花都」的物質基礎和襯托的骨架。
  又如,倫敦的自然因素是以星羅棋布的公園取勝,市區人均綠地30平方米以上,其中皇家植物園、攝政公園、倫敦動物園、海德公園。肯辛頓王宮花園等均以各自特色而舉世聞名,並有泰晤士河水橫貫城市。再如,在威爾士首府卡迪夫,位於中心城區邊緣的城堡和河谷公園佔地面積極大,與其中心城區的面積相當。在歷史名城巴斯,有保護良好的山巒林地、河流台地、公園、廣場和綠地。在著名大學城牛津,有保護良好的泰晤士河和查韋爾河交匯處的水系及其周圍的大面積疏林草地,有為教學服務的植物園和大學公園等。
  在盧森堡,穿越城市的峽谷台地不僅被較好地保留,而且巧妙地利用其谷底、谷坡、谷頂等地形,佈置成景象多樣的疏林草地、公園綠地,並同橋樑、塔樓形成富有「峽谷城市」景觀特色。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平面4米以下,160多條大小水道和河流將城市分割成無數小島,千餘座橋樑穿梭其間,河道船舶、碼頭港灣、海濱湖泊、藍天綠樹和城市設施組合成奇特的水城景觀。在海牙,綠樹草地花木十分醒目,甚至有軌電車的軌道間也佈置了草坪,或說是在綠草坪上鑲嵌著兩條黑亮的軌道,有軌電車好似運行在草地之上。
  (2)推進綠色生存環境的城市建設
  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少國家都在探索新的城市建設目標和模式。增加綠色要素和綠色空間,就成為許多新城和新區建設所刻意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英國被稱之為新城建設成功範例的米爾頓·凱恩斯市始建於1967年,經過25年的建設,至1992年形成了規模超過15萬人口的城市,這個新城的公園佔地超過城市總用地的1/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100公頃以上。今天,城市公園綠地面積高達1750公頃,在城市道路兩旁有160多公頃的新林地,新城內20年以上的喬木和灌木多達1400萬株,所有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後種植的,按其習性分區配置著熱帶、溫帶、水生。沙生等多種類型植物景觀。即使在大型的購物中心,也配置有精緻的室內花園。因此,米爾頓·凱恩斯又被稱為「綠色城市」(A Green City)。
  又如,在英國卡迪夫市郊新建的LG綜合電子工業區被稱為目前歐洲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它的規劃設計的主要指導思想,就是要體現當代較強的公眾環境意識。在選址階段首先進行用地和景觀評價,由於現場及周圍有羅馬時期建造的排水道,所以此地段被定性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地區。因此其局部工程就不能對古排水道造成不利影響。還由於這項工程的基地面積、建築尺度和硬地面等3項因素都較大,所以必須就歷史條件、科技介入、高壓線路、新建道路等4項內容分別作出景觀影響報告。在這些工作基礎上,設計方案就要注意以下內容:1十分重視低地處理,以保護歷史遺產、景觀和環境;2重視水道水體處理,以加強水體的作用和水景效果;3重視道路附近的園林設計,以強化防護功能和景觀印象;4加強停車場綠地、廣場花園、休閒娛樂設施及其相互聯繫;5採用行道樹排列的設計手法,並引人主要建築物之間,以加強喬木在綠色防護和景觀上的作用;5充分利用原地樹木,以節省引種樹木。
  (3)高速公路構成「綠色走廊」
  高速公路是「汽車交通時代」的產物,然而它卻是個喜憂並存的事物。據英國專家介紹,當前英國的交通工具80%是汽車,其中90%又是小汽車,英國90%的能源用於汽車,汽車污染已佔環境污染的最大比例。雖然一輛車的污染量可以通過技術改造來控制,但汽車總量在增加,因而污染總量也在增加,儘管如此,英國仍有30%的家庭沒有汽車。在法國,曾有某小城市實驗禁止所有汽車上路一日,實測當天的空氣污染比平時減少60%。「汽車交通」所具有的污染大、事故多、佔地寬、投入高及其伴隨的社會心理弊端,使得汽車的使用已經引起很大的爭議,交通專家正在探索和試驗新的交通方式。他們很關心發展中的中國能否避免或減少這段彎路?
  在新的交通方式成為現實以前,為防護和緩解汽車交通的諸多弊端,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在高速公路和道路幹線兩旁配套建設「綠色走廊」。在高速公路路肩護欄以外和全封閉網以內的橫斷面上,一般都種植草皮,間或配置些多年生花卉或低矮灌木叢。在封閉網附近及其外側,配置一定寬度的喬木和灌木叢,形成一條縱向連續、多層覆蓋的林帶。在多數情況下,這條以喬木為主的林帶,位於路旁的土坡、土崗或崖谷坡頂上。由此形成了有著多種效果的縱向綠色通道。
  伴隨高速公路兩側而延伸的縱向綠色走廊,阻止了行人或畜禽橫穿公路:吸收與減弱了噪音污染;隔離與減少了眩光干擾;防止與緩解了粉塵污染、徑流與水土流失;改善了駕駛員視覺與心理反應,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安全、舒適美觀,並且成為大地景觀的綠色紐帶。當然,歐洲各國間也有差異,對比之下,英國高速公路的綠色走廊比較完善,法國高速公路的綠色走廊較稀少,有的甚至還未形成。對此,法國當局的說法是:法國風景園林師參與高速公路設計的時間較英國晚,因而法國不如英國;同時,法國高速公路上的廣告牌設置本來已有規範規定,然而缺乏嚴格執行,所以到處亂擺的廣告牌破壞了景觀和城市形象。他們認為在廣告牌的管理上瑞士實行得較好,有較為嚴格的審查審批手續。
  (4)體現本國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園藝
  英法的公園大都以植物景觀為其主要特色,不論是自然式或幾何式公園綠地,其植物配置的豐富和精美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公園的設計、施工和管理三個環節均顯現出精益求精的特點。有的公園還把設計圖、竣工圖和使用材料選擇過程等資料佈置成展室向遊人開放,方便大眾參與公園綠地的有關活動。
  例如:英國卡迪夫市的河谷公園是以自然式樹叢草坪景觀為特色,它的植物種類、形體、色彩、空間綜合及景象十分豐富;卡迪夫市政廣場綠地是以幾何式花壇草坪、花樹徑。園路雕塑、喬灌木林帶等景觀為特色,表現出華美大方、精細舒適的景象特徵。在倫敦、泰晤士河的濱河步行遊覽路線以多樣的帶狀綠地、街頭花園、雕塑燈柱與沿岸的高大建築、橋樑相串聯,組成倫敦特有的壯麗的濱河風景線;海德公園則以簡潔的大草坪、大水面、大喬木構成寬廣的大眾遊憩健身空間,可以容納大型露天文藝表演及節假日自由演講活動。
  法國很重視繼承、弘揚和發展本國文化特徵。巴黎的園林發展歷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法國學者認為,著名的凡爾賽宮苑屬於幾何式而非對稱式園林。儘管從平面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設計師認為一切要圍繞建築大作文章,並強調軸線,然而在具體景觀時卻並非如此,在離開軸線的地區即是非對稱形式。在此,強調的是園址的自然因素與建築物的相互結合,表現自然與自我,並力圖將幾何理論與自然結合起來,體現一種理性思維特徵。而歷史悠久的巴加代爾公園則受中國園林影響較大,由於結合地形特徵,並採取現場設計方法,設計尺度小而精,巴加代爾公園現在是當地唯一向公眾收費的城市公園。
  在新建公園的設計建設中,他們注重將各種功能和不同的景觀相互配合,妥善安排,將幾何圖案和自然地形融為一體。這在近年來的雪鐵龍公園的建設中作了有意識的表現:公園人口分為「白區」和「黑區」。「白區」為兒童公園,以明快活潑為特色;「黑區」為沉床園,以嚴整的具有幾何圖案的幽奧景觀序列為特色;公園的中區為大草坪、音樂噴泉和現代溫室;其邊緣有序地排列著多種植物景觀區和動靜態水景區,每一區都配有一個主題,區內的設計手法以自然為主;一條平麵線形筆直而有高度變化的主軸路,斜穿整個公園,溝通著各區景觀。
  (5)重視發揮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
  要正確處理人居環境的健康發展問題,就要發揮城市規劃師、風景園林師和建築師的協同作用。這是由於城市規劃師的重點在於發展戰略和基礎設施配備;建築師的重點在於人工建築物的創作;風景園林師的重點在於人工與自然素材的綜合應用。只有他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合作,才能正確處理「人、城市、建築、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不僅為人居環境歷程所證明,也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當前,在人居環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應特別強調發揮風景園林師的應有作用。
  英法風景園林師制度,雖不及美國那樣發達,但也各具特色。據介紹,英國風景園林師有較嚴格的分級,政府公務員中也有風景園林師;法國政府公務員中則沒有風景園林師,風景園林師多屬自由職業者,可以在社會上自由開業。在英國布瑞肯·比肯斯國家公園,可瞭解到該國家公園佔地1350平方公里,其中17%的土地為國有,公園範圍內有居民3萬人,飼養著100萬頭羊。風景園林師的工作主要針對不同地段和景觀類型進行調查和評價,提出分片管理控制方法,有重點、有區別地確定投資對象與項目;其次,還對私人建設項目進行咨詢,提出控制性意見;此外,還設計少量路標、展牌,配備一些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或「遊人中心」。在英國梅瑟蒂·德菲爾城市更新中,梅瑟及隆達塞依地面工程公司起了重要作用。該公司擁有眾多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風景園林師,他們為城市制定了景觀發展規劃,也對城市的具體景觀設計做出了貢獻。
  據法國學者介紹,18世紀前的大多數工程師會繪畫,常在道路設計圖上畫上樹木。巴黎城內外的行道樹也大多為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而近代許多工程師只鑽研技術,不重視審美,不僅很少考慮樹木,而且還有人認為路樹有礙視線,要砍伐掉。由此看來,風景園林師有必要在審美和環境意識上多做宣傳,多與工程師們交流對話。

            3.4 生態園林的藝術個性

  園林的服務對像、建設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環境面貌的不同,技術材料運用的不同以及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和對園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園林在形式上需要相應地發生變化。中國的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在明清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在造園藝術上深受繪畫、詩歌的影響,講求師法自然,重在詩情畫意,以創造意境為園林設計的核心,「落花水面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美的追求,使得園林的欣賞講究近玩細賞,需要欣賞者具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仔細體味品評。而西方的古典園林以法國園林為代表,偏重於追求氣派,講究人工美,體現皇權意識,佈局規劃對稱而嚴謹,連花草樹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現幾何圖案美,立足於用人工的方法改變自然的狀態。
  現代城市園林內涵的不同使園林不再只為少數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務,而是需要面向大眾。一味沿襲古典園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氣派都是不適應的。現代的城市面貌、現代的技術材料,再完全採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難以協調,現代文化藝術講究自由流暢,追求簡潔明快,古典園林繁瑣的裝飾已不再適應。城市生活繁忙緊張,上班族需要放鬆身心的休憩綠地,老年人要求有鍛煉的場所,兒童尋覓遊戲的空間,凡此種種都使得單純的園林形式已難以滿足城市的多種需求。園林內涵的擴大,引發了諸多方面質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反映在園林面積的擴大,還表現在形式、風格以及佈局上的改變。尤其園林在現代更擔負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因而在種植上應注重滿足保護及調節環境的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體的美和大體量的美。同時在對園林的欣賞上,由於現代城市人整日被包圍在灰色混亂的城市中,已厭惡了過分的人工環境,因而希望園林能夠更為接近自然的環境,渴望通過園林尋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實現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現代人得自園林的感受已由單純的藝術欣賞轉為對園林空間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享受,因而現代城市園林在大體上而言,應當體現的是一種舒展大方的自然氣息。同時,大凡藝術總是需要講求文脈,園林亦是如此。
  中國古典園林理論源於繪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一個虔誠而憂鬱的角色,在佈局和造景理論上依附於繪畫,在對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始終囿於對詩意的追隨,其實質是以「颶尺」塑造「自然」,是對自然的一種再現。西方園林設計的思想則直接來源於建築,強調的是人的力量,「人是最為重要的主題」,充分展現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進取精神。中國園林面對的問題是要去打破古老院牆所圍合的空間,從封閉的文化圈中走出來,脫離孤立的居住環境,走向公眾參與的開放空間。西方則開始反省與自然過分對立的態度,開始向東方學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不再因為長期地域上或人為上的分隔按自己的思想觀念撰寫各自的歷史,世界已進入了大熔合的時代。兩種文化的交錯與撞擊,勢必會產生很多新的契合點,在未來的實踐中開闢多種途徑,使園林走向多元化風格的發展道路。
  園林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藝術,主要是基於形象特徵和游賞功能。現代人作為園林的使用者在層次上多樣化,導致了園林功能上的多樣化,功能反過來又影響形式。據統計,目前國際上僅公園的類型就有17大類,如主題公園,文藝、藝術、雕塑公園,歷史、古跡公園,體育、康復公園,博覽公園,民俗公園等。而城市園林作為塑造城市風貌特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每個城市都要求有自己的特徵的要求下,也需要以多元化的面貌出現,為城市增色添彩。
  (1)園林建設的藝術個性
  現代和未來的城市園林,應該是一種確保城市健康發展的多元化生態風景園林,所以任何一處園林工程建設,首先應考慮如何來滿足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要讓園林藝術美建築在生態環境美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只有能在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前提下所造出來的園林藝術美,才稱得上現代城市園林中的佼佼者。生態風景園林,是一種高科技、多功能式的園林,它既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因素,又是一門超國際、跨行業的多邊科學和綜合藝術。一個城市的生態風景園林建設質地好壞,不僅關係著該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及各種經濟體系的發展速度,而且還影響著周邊各種環境文化氛圍。所以完美的城市生態風景園林,除能有力地促進該城市的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並帶動百業興旺外,亦必然是人們公認的明星城市,雙文明建設成就的楷模和眾所矚目的旅遊熱點。人類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步認識到生存與自然因素的依存關係;認識到對自然無休止索取,自然會給予人類報復性地懲罰;認識到環境中的大氣、水、土地、植物、動物、微生物一一也包括人類自身等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制約的大自然整體,這便是生態系統。
  提倡應用生態風景園林藝術手法來建設城市大環境,還得講究地區特色和藝術個性,萬萬不可千篇一律,這是因為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十分明顯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儘管近十幾年來域外草坪園藝科學亦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大量滲人,中國園林又善於博采眾長,廣為借鑒。可是在推廣草皮過程中,卻堅持了「自然美」,迴避了機械呆板或純幾何圖案式的佈局,並按中華民族傳統美學法則,進行中國式的新園林創造,從而使城市生態環境美更明顯地融匯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完美整體。北京天安門廣場如此,首都機場如此,上海浦東開發區和安徽合肥市亦是這樣。它們爭奇鬥艷,各抒異彩,這就是不同的地區特色和藝術個性。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富饒國土,植物種質資源之多,在全球無與倫比。全國每個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結構、氣候條件不同,周邊的自然植被和植物群落千差萬別,本身就明顯地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自然特色。僅就城市街道兩旁的路樹而言,10多年前,法桐幾乎成了長江兩岸城市的一統「天下」,殊不知廣州的木棉花、白蘭花、木麻黃,河南鄭州的垂柳,重慶市的黃桷樹等,給人留下多麼美好獨特的印象。我們應該知道,植物是美的物質基礎,是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是生態風景資源的主要內容。若能就地就近選用植物材料來營造城市生態園林景觀,則不僅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可以造就成一個獨具特色並充滿生機的優美環境,並能與周邊氛圍親和、融合。
  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建設,應在刻意追求生態美、人文美、科學美、自然美、藝術美的前提下,盡力抒發個性美。因為工廠與學校的園林建設,各自功能要求不同,而園林景觀的藝術個性,亦應各具特色,在植物品種、色澤配置上,必須有內涵和外展的差別。否則不僅失卻園林應有的深邃意趣,更無法滿足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在規劃植物配置方案時,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選種,因勢賦形,萬萬不可信筆調遣,浪費錢財買罵名!如某位造國家,不知是何用心,竟在一條通向名勝區的主幹道兩旁,不足2米寬的人行道上,按5米的株距,栽了兩排雪松。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雪松能滿足路樹本能的遮蔭、吸塵、消音、擋風和方便行人漫步的功能需要 如此狹窄的地段,栽如此稠密的雪松,若干年後還能走人 何況據調查,就近所產的植物品種中,可以選作路樹,且其形態、風韻、姿色的功能作用比雪松更好的樹種,又何止十種,如樟樹、柿樹、大葉女貞、銀杏。赤捕、楷把、桂花、胡桃、燈台樹等,無論樹幹、枝幕、覆蔭面以及路樹必須具備的功能和季相變化都比雪松好,且造價低,適應性強。中國園林藝術,具有數千年的實踐經驗和雄厚的理論基礎。它雖源於自然,卻又高於自然。它所蘊藉的獨特內涵,純屬文化範疇,故對高科技、高標準的追求,將永無休止。而我們在繼承一發展一創新這一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時,應不斷錘煉自己的文化修養,並勇於實踐,自強不息。廣泛吸收古今中外造園精英中的精萃。當代園林設計,應首先著眼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植物配置藝術為主導,去營造跨世紀生態風景園林。至於其他功能,也只有在形韻各異的植物環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出各自不同的城市綠地應有的特異功能。要廣泛吸取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營養,來不斷創新和完善中國城市生態風景園林,特別是空中園林、立體園藝、垂直綠化和綠籬多風姿造型,更應借鑒。
  (2)園林美的審視
  園林作為人類創造的充滿大自然情趣的生活遊憩空間,除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更深一層的藝術功能,即通過園林欣賞審美,以陶冶情操,獲得有高尚情趣的精神享受。從審美心理角度講,就是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以往對園林審美的論述中,大多是從意境角度來說明審美主體所獲得的美感,運用了諸如「引起美的聯想」、「產生了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得的哲學反思」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人文語言,沒有能夠從心理學角度系統地說明欣賞者是如何獲得這種美感的,以及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是什麼,怎樣的園林審美對像才能滿足這種需求。曾有人認為自然美經過提煉、濃縮成為藝術品,已不是純自然的形式,可能與當前的生活存在顯著的「距離」,這樣的認識不無道理。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和藝術欣賞中寧願欣賞那些稍微不規則和稍稍複雜些的式樣……,原因是這式樣能喚起注意和緊張,繼而(審美主體)對其積極地組織,最後是組織活動得以完成,開始的緊張消失,這是一種有始有終、有高潮、有起伏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當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這說明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對象是不可能引起我們美感的,只有那些與生活有一定距離的對象,即在時間、空間、心理上超越生活的對象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和緊張,而這種緊張是通過對審美主體內在生理和內在情感的刺激產生的,即愉快感來自外在刺激。園林風景區、森林公園、各專類園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於此。那麼是不是刺激愈強烈產生的美感也愈強烈 回答是否定的,「愉快所需要的刺激和緊張是中等程度的(相對內在生理和內在情感而言)」。從另一角度解釋這句話,即快感來自審美信息的新穎度與可理解性之間的平衡。一個園林設計,它的審美信息新穎度越大,其獨創性的量也越大,產生的刺激越強烈,而它的可理解量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欣賞者接受。園林的審美主體是遊人,由於知識水平、修養程度的差異,遊人對園林美的理解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創造園林美時要十分重視審美信息的可理解性。但同時園林又是遊人認識世界、擴大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場所,必須具有一定的新穎度。因此園林設計者應該致力於尋求可理解性與新穎度之間的最佳點,才能充分體現園林藝術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遊人對園林審美能力的提高,這個『審美度」也隨之變化,即滿足審美需求的最佳點會向新穎量一方不斷移動。相對於每一個特定時期,都要根據物質與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來決定這個「度」,創造出符合當代人審美觀的園林作品,也就是做到園林創作審美與欣賞審美的相互統一。不可以經濟條件為理由而草草了事,將園林等同於一般自然景觀或城市綠地,也不可一味提高園林的新穎度,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顯示其高深和玄妙。瞭解了這個「度」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將它具體運用到園林美的創造中。繼承與發展和借鑒與學習是任何藝術形式不斷前進的必由之路。現在的問題是一定要處理好民族特色及洋為中用的問題,切不可盲目,做出不倫不類的園藝。

            3.5 生態旅遊與社會文明

  (1)生態旅遊的由來及其基本概念
  回顧20世紀,人類創造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業績,但也埋下了最為深重的禍根:與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社會繁榮並存的是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人口膨脹。人類不斷增長物質需求、消費慾望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受無以復加的破壞。種種不利於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休閒方式都愈演愈烈地加重著地球的負擔,即使是外出遊玩也不例外,真是哪裡搞旅遊哪裡遭殃,哪裡有遊人哪裡髒。開發一處風景就等於破壞一處風景,發現美成了蹂躪美。作為產值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1/10的旅遊業,怎樣才能做到既滿足旅遊者欣賞自然風光,又不至於因旅遊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保護,使旅遊和保護均衡發展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旅遊方式,正受到各國生態學界和旅遊界的重視,並逐漸風行於世界各地。
  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為原理,充分利用某地自然優勢,開展遊憩活動並保持其生態平衡,實現保護一利用一增值一保持的良性循環的旅遊活動。它具有求知求新求美求真的特點。生態旅遊屬於綠色消費行為,但絕非去消費綠色,不能以山水草木、鳥獸魚蟲被破壞為代價。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指導思想與傳統的山水旅遊有著本質區別,生態旅遊主張無為、敬畏、恬靜和傾聽,例如拍攝、寫生、觀鳥等活動,強調以一顆平常心尊重自然的異質性,而不以一己意志強行對自然施加影響,學會把自然作為有個性的獨立生命對待,敬天借物,虛心聽取周圍的天籟之聲:松濤、鳥啼、蟲鳴、水聲……憑借感官,調動自身原有的潛能對自然界的嗅味、足跡、光線、色澤、語音充分感悟,對泥土的芬芳、草葉的細語……進行審美感受,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交流。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報道,從1970年至1990年期間,世界旅遊業增長了將近3倍。到2000年,世界旅遊業預期還要增長50%。在1990年,估計有4.25億旅遊者進行國際旅行,約占世界人口的8%,其中約60%與旅遊有關。在90年代,世界旅遊預計仍將迅速增長。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國際遊客人數的年增長率可達4%,國際旅遊業收入的年增長率可達9%。世界旅遊業劇烈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休閒時間的增加,交通系統的改善,以及由於通訊與信息系統的改善使公眾對世界其他地區有更多的瞭解。旅遊業為4.5億以上的國際旅遊者和10倍以上的國內旅遊者提供服務。它涉及交通、娛樂、住宿、飲食服務等多個活動領域與部門。旅遊產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性產業部門。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旅遊既是外匯的來源,也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重要貢獻者。隨著旅遊產業規模的日益增大,過去低估的環境影響正在受到重視。旅遊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旅遊業發展對當地資源產生了壓力:旅遊者消耗水和食物,旅遊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往往損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是旅遊活動產生的污染,如污水、固體廢棄物、飛機和汽車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對當地居民而言,旅遊業也是對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干擾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當地建造和維護污水處理廠、道路等設施的費用。鑒於此,一些旅遊點由於當地環境退化而遭遺棄。如今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清醒地認識到,旅遊的真正魅力在於使現代人暫時忘卻了身旁的煩惱,陶然於山水景觀之間,重溫田園風光,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生態旅遊正是順應了這種提倡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的潮流而逐漸興起的,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較多,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年在制定其摑家旅遊戰略)時,在匯總各種定義的基礎上,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表1給出了傳統旅遊與生態旅遊的內涵比較。
  (2)生態旅遊呼喚社會生態文明
  現代文明包括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三個部分。生態文明即生態環境文明。從現代科學意義上講,環境即是資源,資源即是環境。通俗地講,生態文明就是科學開發環境和「合理地使用經濟資源」。生態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早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如始前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階段,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工具十分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和生產場所總是選擇在生態環境優裕的地區,即靠「天」吃飯。故此,尼羅河流域、黃河流域等水源充足、土地肥美的地區,逐步形成世界公認的古文明發源地和古文化中心地區,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等。這不是證明凡是生態環境好的地區,古代文明的發生就早、發展的歷史進程就快 人類似乎已經成了高居於自然界之上的統治者,人類似乎已經離開生態環境而存,人類似乎可以役使生態環境,果真如此 那為什麼會出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性的諸如能源短缺、水源短缺、糧食短缺、耕地短缺、礦產資源短缺等資源枯竭的問題;諸如交通堵塞、人口爆炸、失業嚴重等社會公害問題;諸如水體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公害問題;諸如森林減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江河湖泊淤塞、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面下沉和地面裂縫及海水倒灌、土地鹽鹼化、泥石流和洪澇旱雹風沙頻發等環境災害問題。請問:這些問題的發生,哪一個不是直接與生態環境有關?同時,這些問題的解決,哪一個又與生態環境無關 大量的歷史事實再次證明,生產力水平愈高,社會經濟愈是向前發展,人類愈是離不開生態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愈是密切。誠然,生態旅遊的發展不是偶發的現象,它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首先應關注並掌握生態旅遊的諸方面發展政策即:
  其一,經濟政策。應從系統觀點出發,追求整個產業的總體經濟效益最佳而非單個產業的最佳經濟效益。為了維護美麗的景觀和田園特色,實現生態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對於一些對環境資源有破壞作用的產業部門,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不應引進。其二,生態旅遊者到達旅遊點的目的是欣賞純淨的自然,而非高精尖技術,在高技術與產品隨處可見的當今時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適用技術對他們越具有吸引力。根據自然規律衍化而來的古老技術。具有濃烈的田園特色的生產技術,會使來自現代化城市的遊客留連忘返。
  


  

  其三,環境政策。生態旅遊是以環境良好的方式發展旅遊,旨在促進區域發展的同時不對環境構成危害。為了預防由於旅遊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退化問題,在制定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規劃時,必須弄清其潛在的環境影響。主要的環境影響包括下面幾個方面:1污水對當地淡水或海洋水體的污染;2由於不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越野機動車駕駛引起的土壤侵蝕;3由於交通、空調和采暖系統氣體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變暖問題;4由於城市化和道路建設引起的人工環境的美學價值和野生生物環境的喪失;5由於過度開發和污染,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或破壞等。
  其四,社會政策。生態旅遊不僅要使當代的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來的旅遊者和居民能繼續分享旅遊帶來的效益。生態旅遊的目標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遊者、居民個人或群體,而是與旅遊景觀資源有著各種聯繫的所有個人或群體。旅遊者和居民的社會活動必須與旅遊景觀的結構。功能及其廣泛價值相協調。
  其五,安全減災政策。生態旅遊中發生著一系列的過程,包括風的運動、水的流動、物種的空間運動、火災的蔓延、蟲害的擴散等,都不能忽視安全減災策略的作用。

           3.6 生態旅遊規劃方法及應用

  (1)生態旅遊規劃的主要原則與步驟
  生態旅遊規劃是涉及旅遊者的旅遊活動與其環境間相互關係的規劃,它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和環境特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的合理佈局。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1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佈;2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3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4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等。在制定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遊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生態旅遊規劃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滿意的規劃不僅應該提出當前旅遊活動的場地安排,而且應為未來的旅遊發展指出方向,留出空間。
  (2)生態旅遊特色的規劃設計內容
  生態旅遊項目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力、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創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岩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遊地的生物種類組成。旅遊者在開展旅遊活動時,需要旅遊地提供方便舒適的衣、食、住、行服務。對於生態旅遊點,應設法使其服務產業生態化。具體項目如下:
  1)生態服裝:「生態時裝」不僅是出於對地球資源的愛惜,而且還出於對人體健康的考慮。為了避免一些服裝面料對人體及大自然的危害,應在服裝設計方面加強生態意識。
  2)生態飯店。供應旅遊地植物園自己生產、加工的植物類食品。植物園內的菜園,除了種植各種食用的植物,還種植調味用的芳香類植物和食用菌。飯店提供的植物食品不僅能夠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植物纖維、礦物質等。
  3)生態旅館:旅館的建築材料可部分地取自經再生製造的鋁、玻璃、鐵、鋼、磚等。旅館提供的用品盡量不含化學物質,如不含酸的信封、信紙、床單、床罩、毛巾等是用在種植過程中未曾使用過化肥和化學殺蟲劑的棉花或亞麻織成,肥皂可用植物油煉製,電子過濾系統清除自來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微生物等。
  4)生態商店:生態商店專營各種天然食品、飲料、天然化妝品、純棉服裝、手工藝品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書籍和小型技術設備。店裡的所有商品都由天然原料製成,不含任何化學成分。
  5)生態交通:在旅遊地及其附近要求使用太陽能驅動或電能驅動的小車和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或者要求旅行者以步代車。禁止使用有害環境和干擾生物棲息的其他交通工具。
  (3)生態旅遊應關注的管理要點
  不同的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單元或生態系統對旅遊活動的敏感性也不一樣,有的對環境敏感,易受到旅遊活動的損害,而有的則表現出較強的抗性和恢復能力。環境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根據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要求,對旅遊地內各環境單元和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與評價,明確各種敏感區域,為生態旅遊項目的合理佈局奠定基礎。環境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特殊用地敏感區、農田保護區、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區、自然災害敏感區。
  1)特殊用地敏感區:是生態旅遊點內的特別保護區,目的在於保護、恢復或重建特定類型的生態系統。特別保護區內不允許鋪設道路和設施。
  2)農田保護區:為了保護農田與耕地,對於耕田地,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3)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保護區:由於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理環境單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異極大。水土保持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應對水不允許開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遊項目。
  4)自然災害敏感區:對於自然災害(如滑坡、洪澇、乾旱、地震、火山等)易發地帶,不宜開展生態旅遊項目。
  (4)對生態旅遊規劃監測的基本方法
  1)問卷調查:問卷包括諸如社會和環境影響的現況、變化、恢復。可接受變化限度的指標判斷標準和改進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分別列舉不同的答案,請被調查者憑自己直覺瞭解和感覺填寫意見,不用具名,希望得到坦率的意見。然後,再客觀地整理和分析各種意見,求得一個傾向性的結論,來決定今後的改善步驟。
  2)專題調查: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選擇一些最為重要的問題,徵求公眾的意見,包括旅遊者和本地有關人士和工作人員。不是要求簡單地回答現成答案,而是爭取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3)座談會:這是一種聽取意見的好方式,但要選擇時機,選好對像才行,一般對某些旅遊團、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可採取這種方式。
  從以上所述可得出下列幾點結論性意見:1持續旅遊是生態旅遊指導思想正確的表達。2經濟可行性、環境保護和社會影響三者之間的平衡,是保護持續旅遊發展的關鍵因素。3成本和效益分析。承受能力和可接受變化限度是實施持續旅遊必須解決和協調的問題。4建立監測系統,通過問卷、專題調查和座談等不同方式,廣泛徵求和搜集公眾的意見,隨時進行必要的調整,保持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之間的平衡,確保持續旅遊不斷地向更高水平發展。
  (5)國內外生態旅遊規劃設計應用實例及啟示
  安全是主體存在的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狀態。以往主要是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研究安全,因而保障國家主權和尊嚴不受侵犯的國家安全便成為最高的安全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目前已發展到嚴重威脅人類自下而上和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安全已成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自下而上的生物圈處於自然平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同進化。目前的生態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由人們的非理性的生產和經濟活動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循環是封閉的,一些過程形成的物質為另一些過程所吸收,而在人工的生產系統中得到有效利用的僅僅是天然物質的極小部分,充其量只有百分之幾,其餘部分都作為生產的「廢物」排放到生物圈中,這些「廢物」往往都是一些有毒物,由燃燒燃料時產生的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廢物進入空氣造成的,能引起嚴重的呼吸器官疾病。據統計,90年代在我國主要城市裡,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只有11個,大部分城市都處於不利健康的3級以上的水平。水污染是不加處理地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水所致。水污染加重了我國淡水資源不足。我國有300多個城市缺水,由於污染,水質達到飲用標準的城市僅佔1/4。一些工業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機化合物、重金屬、有毒產品污染土壤,導致其肥力減弱,並通過食物鏈威脅動植物和人的健康。
  旅遊與環境是當今一個新的國際熱點,更體現生態安全的概念。目前有兩大重要因素把它推向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前沿:1旅遊已成為一個發展迅速的重要產業。目前約占世界商品出口的10%,尤其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旅遊業收入佔據了GNP很大的比例,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據世界旅遊組織發佈的統計資料,1950年以來,國際間遊客的人數增長了25倍,1997年達6.17億人,旅遊成為國際民間友好交往的一座重要橋樑。2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既破壞了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也降低了旅遊質量。同時,不合理的旅遊發展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所有這一切都威脅著旅遊業長遠的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旅遊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已成為世界十大旅遊接待國,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與此同時,旅遊區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雲崗石窟的污染和敦煌月牙湖日趨乾涸都曾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加強旅遊環境的保護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以下作些實例介紹:
  例1.澳大利亞是生態旅遊倡導者,是世界上生態旅遊搞得很有聲有色的國家。澳大利亞之所以在開展生態旅遊方面取得的成就顯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其一是資源優勢,它擁有廣袤的不受污染的環境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其二是對生態旅遊有明晰而深刻的理解,規範地操作。澳大利亞目前大約有600多個生態旅遊經營單位,在澳大利亞旅遊業中是一個規模不大但非常活躍的部門,這個部門最突出的特點是小企業經營。個性化的服務。生態旅遊經營公司僱員在20名以下的占85%左右。澳大利亞生態旅遊的年營業額為2.5億澳元,僱員總數為6500人。生態旅遊的活動範圍很廣,包括有嚮導陪同的叢林遠足、自然史探訪旅行、內地的野生動物觀賞和觀鯨魚旅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是這個國家生態旅遊最高的代表機構,有會員500多個,其中包括生態旅遊的經營者和批發商、非政府組織和在保護區內負責管理旅遊的政府機構、學術界和其他有關單位。這個協會制定(生態旅遊經營者行為規範》,涉及環境保護、尊重當地文化、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廢棄物的管理和導遊解說等內容。所有的生態旅遊協會的會員必須簽署一項聲明,同意執行、支持和宣傳這一行為規範。這個協會另外還為生態旅遊者制定了一套準則,其宗旨是使當地社區從旅遊中收益最大,使社會和環境的不良影響保持最小。對生態旅遊的發展,經營活動的高質量和高標準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環境意識的靈敏度已成為生態旅遊活動之核心。
  例2.1999年中國推出「十大」生態旅遊主題。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何保護生態環境,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99生態環境旅遊年,以生態環境游為主題,把保護生態環境與開展生態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在中國尚屬首次。中國擁有十分豐富和獨特的生態旅遊資源,舉辦』99生態環境游,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這既符合國際旅遊發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國環境保護的國策。因此,國家旅遊局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這項主題活動,並得到6家相關單位的支持。這是繼』98華夏城鄉游之後,再次把世人的目光聚焦在東方文明古國這塊美麗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十大」主題是:1野生動物觀賞游;2自行車旅遊;3沙漠探險游;4漂河流旅遊;5登山探險游;5自然生態考察游;1滑雪旅遊;3保護環境行動之旅;3海洋之旅;1香格里拉探秘游等。具體講中國生態規劃的兩大基本要求是:
  其一,對住宿設施的要求: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住宅設施不應設在脆弱敏感的生態區域。
  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不要給旅遊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住宿設施要由當地人自主經營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
  採用節能設備,所有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提供以地域產品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及旅遊紀念品。盡量向旅遊者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加入地域的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絡,加強與地域教育部門的聯繫和交流。
  其二,對自然生態區的要求:
  研究保護區的適宜遊客容量,以便控制和阻止過度利用旅遊資源。
  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限制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設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基金製度,以便使旅遊獲得的利潤用於保護區的保護。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提供有關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環境教育材料。
  培訓生態旅遊的策劃者和導遊。
  監測旅遊的影響,並通報給經營者、自然保護團體及地方社區,並監督協調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活動。
  配合非政府組織和志願團體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把生態旅遊作為保護區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3.』99生態環境旅遊活動新疆推出的項目有:兩個重點森林公園和三條生態旅遊線路。兩個重點森林公園:一是阜康天池國家森林公園,它以馳名中外的高山湖泊天池為中心,以天山博格達峰為依托,以終年積雪輝映下的山腰綠色森林為主體,自然景觀優美,交通便利,從烏魯木齊直達天池森林公園;公園內海南博格達度假村,接待遊人食宿、娛樂、登山等活動。二是輪台塔里木胡楊森林公園。這個公園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綠色奇觀,著名的沙漠公路從公園穿過,從庫爾勒市沙漠公園可直接到達。三條生態旅遊線路:一是新疆北部旅遊線路。這條線路主要內容和景觀有,天池——我國唯一的人工養育的野馬基地、准噶爾「硅化木」森林、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盤羊、鵝喉羚、金雕等),哈納斯湖(湖內「湖怪」雲海佛光、千米枯木長堤等)。二是新疆西部旅遊線路。其中有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賽木裡湖,雪嶺雲杉,遼闊草原,遍山野果,奇村異花,惠遠古城,「塞外江南」伊犁,「絲綢之路」沿途風光古跡,原始森林保護區,自然風貌等。三是新疆南部旅遊線路。這條線路主要內容和景觀有:人工造林、托木爾峰自然保護區、塔里木胡楊森林公園、沙漠公路、沙漠綠洲風光、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博斯騰湖、克孜爾千沸洞、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天鵝湖自然保護區、鞏乃斯森林公園、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和田玉石、千里葡萄長廊等。另外還推出18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例4.為了生態旅遊服務,城市綠色園林走廊要加快建設。如世界名都北京已列入全球「十大」嚴重污染都市名單中,為喚回北京一片藍天,北京要考慮的絕不能僅僅是城牆內的那一部分。規劃3年之久的北京市最大一處綠化特色園林區建設——萬柳工程於1999年初正式啟動。北京市的「風口水頭」地帶將築起一道大於頤和園總面積的綠色屏障,這不僅為當地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帶來良好環境效益,也為削減京城空氣水源污染,促進首都環境改善邁出了堅實一步。「萬柳」是指京城西北部頤和園東南側,總面積480公頃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因區域內有萬泉莊、六郎莊(史稱柳浪區),故這一綠化建設項目被稱為萬柳工程。萬柳地區是北京市區的上風上水之地,歷史上萬泉水系、玉泉山水系和白浮泉水系(現京密引水渠)在此交匯,形成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的源頭,如今這裡仍是北京的飲水源地。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萬柳地區的生態環境屢遭破壞,植被減少,水源污染,私搭亂建現象頻出。據統計,該地區4000戶居民和2萬多外來人口每年用煤量高達3萬噸,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燃煤每年也需1.1萬噸;而市政設施缺乏導致這裡生活污水、生產廢水以每年60萬噸傾排。這一切發生在京城的「風口水頭」,對市區環境危害甚大。萬柳工程的實施是根據市政府「以綠引資,引資開發,開發建綠,以綠養綠」的原則制定的綜合治理項目。按其規劃,以巴溝北路分隔為北部綠化區和南部綠化居住區。北部330公頃土地全部綠化,騰為綠地,建成一座自然生態公園,適當恢復歷史風貌,再現部分古跡;同時附之以少量帶有園林特色的體育休閒場所。據計算,僅其成片綠地就大於現今頤和園總面積,從而使這裡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與頤和園、圓明園聯成北京最大的綠色園林走廊。與之相配套,萬柳地區南部104公頃將建成面積相當於方莊小區的綠化居住區。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