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惡之源

朋友知交,禮尚往來,少不了比一般同事多了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多,便少了忌諱,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忌諱。人們大多喜歡和性格豪爽的人交朋友,因為這種朋友交得越多路越好走。從這一點看,交豪爽的朋友並沒有什麽不好,不好的是有些性格豪爽的朋友嘴也“豪爽”,逢話就留不住,也不註意深淺,以致得罪朋友,甚至最後失去朋友。

就像一個孩子被父母親教導要和好的同學一起玩兒一樣,如果你表現不好,又有哪個好同學的家長允許他們的孩子跟你玩兒呢?用這個淺顯的道理來類比大人交友說話,也許有人會覺得幼稚可笑,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低級錯誤往往是大人犯的比小孩還多,問題不在大人不知道理,而是大人容易忽略道理。比如在撒謊方面,小孩知道“狼來了”後就不敢再撒謊,而大人甚至可以把“狼來了”倒背如流,為什麽總在撒謊呢?問題出在品德上。

還回到友朋之間的“嘴癢”話題上來。前面提到過孩子尚且知道自己要表現好才能交上好的朋友,那麽,我們大人當中有些人為什麽在交友上只要求別人性格豪爽,自己卻不做相應的要求呢?一個字——難!對於那些平常習慣以刻薄的語言與人錙銖必較者來說,那就更難了。你想,一個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愛“嘴癢”,愛冷嘲熱諷,甚至總愛打聽人家隱私者,他的性格能豪爽得起來嗎?他的性格豪爽不起來,那些豪爽性格的人願意和他深交嗎?

但凡性格豪爽不起來者大多與自負的心態有關。在這種不正常心態的支使下,自認為豪爽的話語一旦說出,自然讓豪爽的朋友聽了備感不爽了。

比如說,你自以為交了個好友,但你對另外一個同事很有意見,你就在朋友面前極盡所能地說那個人的諸多不是,朋友“傻傻”地跟著你罵對方幾句後便忘卻此事,而你卻很敏感地刻在記憶裏了。余後,逢得你“嘴癢”找人家說事,說著說著,便將朋友的話像流彈一般擊向對方,然後附帶一句“這話可不是我說的,是××說的”。結果如何?這個被你“嘴癢”而出賣的朋友從此與你老死不相往來。

我有一個朋友就跟我說過類似的感懷,她說,當她聽到來自朋友的諸如“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跟你說……”“這件事我也是聽來的,跟你說你可不要生氣……”之類的語詞時,她的腦袋裏就會立即響起警鐘,當機立斷地回一句:“那麽你還是給我閉嘴吧!”這種回答確實很明智,因為她一旦允許她的朋友的癢嘴在她面前發作,說不定要生出什麽意外的事端來。

當然,這只是因為“嘴癢”而造成朋友關系惡化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方面的因素值得註意:

一是在背後對朋友的個人衛生狀況亂加評論。比如頭屑多而不常洗頭發,比如有腋臭,比如香港腳,比如睡衣一穿就是一個季度不換等等。即使這些都是真的,作為朋友,你不是想盡辦法幫他改掉這些壞毛病,而是在背後評論他,那和羞辱還有什麽兩樣?

二是未經朋友許可,就向外人透露朋友的年齡或收入狀況。年齡往往是年輕女性的秘密,收入則是一些有錢的男人的秘密。這些都不願被人提及,你逢人“嘴癢”,把朋友的這些事都給泄漏了,豈不是暴露朋友的隱私嗎?

三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朋友嚼舌頭,耍性子,並不惜冷嘲熱諷之能事,口無遮攔地惡語傷人,不但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而且有損自身的形象。

“嘴癢”,朋友交惡之源也——你是有幸不在此列,還是不幸被我言中了呢?


向型之虞

很多人對好口才的理解一直處於一種誤區:口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外向的,而口才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內向的。而我恰恰對這種理解不能茍同。我所理解的好口才應該是建立在兩個基本點上:一是對事物的理解力,二是語言的表達力。這兩個基本點具備了,性格內向的人話不在多,但“一言”照樣能夠“平川”,“一語”照樣可以“封喉”;而性格外向者假如不具備這兩個基本點,只會不停地耍弄嘴皮子,那豈不是越耍弄,廢話越多?

外向型的人容易患“嘴癢”的毛病,他們可以不停地在說話,但難及璣珠,而內向型的人平素裏比較靜默,但靜默並不意味著這種人必定是不會說話。比如裏根當屬內向的總統了吧?但在他擔任總統期間,掌管的美國內內外外政務大事卻井井有條。而鮮見的他在哈佛大學的兩次演講,博來的卻是全世界的掌聲。誰說性格內向的人口才不好來著?

當然,性格相對外向的人嘴也相對癢——這倒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個前提,那就是他必須具有“善癢”的口才能力。比如當年的克林頓風度翩翩地到北大演講,每個學生的舌頭上都像長了刀子似的,無奈他都能夠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對答如流,不曾與誰咬過牙切過齒。說來也是,面對全美民眾尚能鎮定自若地耍嘴皮子,這麽些個學生娃娃算得了什麽!

上從大腕,下到黎民百姓,我想世界上當屬中國人最好“嘴癢”了,而中國人的性格卻比西方人的性格內向得多——這又該如何理解?

理由是不言而喻的——好鬥嘴皮子、好打口水仗、好拋頭露面——在中國任何階層中都不乏其人,這號人的性格屬性與“內”或“外”似乎並無太多的關聯,但“嘴癢”的“功底”都甚是了得。其癢不但蕩於其嘴,而且蕩於其文。

不過,因為性格內向而不“嘴癢”者也不是沒有。但這號人當屬“最難惹”一族——他們可能只善於動手而不善於動口——少言寡語本來也不算什麽不好,只是多持“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之心態,誰若以為這號人軟弱可欺,逼得他嘴也癢起來,甚至動起手來,那種場面可就很不好玩兒了。

更不好玩兒的當屬“嘴癢”加手癢!亦即:先是因“嘴癢”而引起爭論,爭論久了雙方會起急,動肝火,肝火一上,還有什麽事不能發生?最輕的也最普遍的事莫如手癢了。據報道,幾年前在梅西大學讀MBA的中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由於雙方的觀點相距甚遠,個個都情緒激昂,極盡挖苦對方之能事,於是乎誰也管不住誰的嘴,以至肝火上昂,雙方全然不顧自己應當知書達理的“度”,動起了拳腳,結果各有其傷,還要被警察一個個“拎”去做筆錄。

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國人中有許多為那些善於嘩眾取寵的能說會道者贊之捧之的人。殊不知能說會道只能在某種程度上張揚自己的個性,卻未必能反映其有多少真才實學。比如能說會道卻不會做基本文案,這就是當今中國職場的一大“特色”(通病)。有一家外資企業在國內招募職員,讓主考官大感吃驚的是:應聘者個個都口齒流利,善於表達,但一到填寫自薦表格時,居然有90%的人寫不清楚。亦即:“嘴癢”時個個突然間性格都變得外向得可以,一到“閉嘴說話”,怎麽個個突然間都變得內向而羞澀了呢?

說五千,道一萬,還要說到國人多以精通耍嘴皮或鬥嘴技為榮。許多人認為能耍嘴皮子或能鬥嘴的人就是口才好,若是有誰因為能耍嘴皮子而迎合了別人或因為能鬥嘴而“制服”了別人,不但未受譴責,反而會嘖嘖贊賞、紛紛效仿,而此間究竟真理屬於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把誰給“嘴鬥”敗了。這無形中就給“嘴笨舌拙”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使自己在“捧嘴場”或“鬥嘴場”上有所作為,先學會耍嘴皮。如此一來,善於耍嘴皮與善於鬥嘴被人們當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就不算什麽怪事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今社會上的人情世態:能說會道者越來越張揚、性格越來越外向,而笨嘴拙舌者則越來越自卑、性格越來越內向。

其實好口才本身並無害,有害的是一流的嘴皮子二流的口才三流的能力。真正的好口才者並不隨意地張揚自己,他們知道有用的話只要說一句足矣,無用的話說了一百遍也還是無用,而且話說太多還容易給自己捅婁子。而那些口才一般、又喜好嘩眾取寵者則不然:他們時刻不忘把自己推向臺前,拼了命也要當一個群體或一件好事的主角,絕不吝惜脫口而出的每一言每一語,但一接觸到實質,他們便會聞聲而遁,如果遇到連聞聲而遁的退路都被堵住了的時候,他們就只有厚著臉皮“落落大方”地跟你翻白眼了。如此之人,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他們冠以“外向型‘嘴癢’”的“光榮”稱號呢?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