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園·新媒體環境下教育4.0經營策略的研究(2)

準此分析教育4.0 的發展結構顯示,它是以網際網路為資訊載體和做為資訊傳輸的路徑,透過行動傳輸經由接收端的智慧載具作為人機交互介面,提供學習者心智體驗的學習機制,用以培養其心智發展的教育目標,功能上它是一種結合權威性他組織整合學習社群自組織的型態,所謂網際網路匯流教育系統的組織與教育型態。


三、教育4.0 培養學習資源生產連結力的特質


美國未來學者、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哈金斯 (Arthur M. Harkins) 指出,「二十一世紀未來,第一個躍升到教育4.0 階段的國家,將成為人力發展的領航者,並創造二十一世紀新經濟。」哈金斯進一步闡述,教育4.0 是以創新產出為核心的教育,培養學習者具備跨界連結、協同創造的能力。

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推動教育4.0 目標下的「力爭上游」 (Race to the Top) 計劃,動用政府43 億美元特殊教育經費預算,用以培養提升美國中學生的大學未來職業生涯的準備度,目標是教育高中生成為具有生產實力的公民,並足以迎接來自世界各地所有工作職能的挑戰。

北歐芬蘭,也正如火如荼規劃有史以來調整幅度最劇烈的新課綱,未來將在中小學全面推行「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為新世代奠基未來能力。

2014 年德國提出一項邁向工業4.0 的戰略計劃,並同步積極地展開技職教育再提升的轉型發展工程,為提供工業4.0 所需的人才做出培養準備。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艾塞爾 (Friedrich Hubert Esser) 指出,在工業4.0 時代,技職教育的面貌將改觀,會變得更重要,並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而提升技職教育的關鍵,在於瞭解未來職業的需求。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魏斯 (Reinhold Weiss) 表示,教育再造的新方向,可以從既有的基礎上再提升,包括培養更多資訊科技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瞭解新發展的職業所需基本能力與專業技能。

其次,教育還需要跨界連結學習資源,例如與大學合作與企業結合。 

跨領域整合的課程將會變成常態,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度專業知能的未來工作者。德國雇主協會總會主席克萊默 (Ingo Kramer) 指出,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共用數位化生活的資源,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4.0」,教育當然是達成此一目的最佳的途徑。

準此可知,教育4.0 不是一項創新理念與技術的推動,它是學習知識與技能經由一項數位匯流整合的機制,一項將教學活動經由資訊系統連結、整合運作下,所建構的學習制度。故教育4.0 的意義與結構,乃是教育功能主要以滿足學習者心智體驗,以促進其心智統合能力的發展為目標,而教學的進行則是透過網際網路作為資訊載體與及傳遞管道,以智慧終端機與行動智慧終端機為人機交互介面,將他組織網路平臺資源,權威性的結合自組織學習者社群,所進行的一項組織性教學行為。


四、教育4.0 的教學策略與課程企劃


(一) 課程思維視覺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 的企劃教育制度引進智慧型網路時代後,教育目標將不再是唯一灌輸知識的方法,更具體的目標乃是培養學習者心智發展的能力,這是因為現代知識、技術及其相關資訊發展更新的頻率既多且快,所以任何人是無能稱其是對某一專業擁有獨具領先知識的形式;今天所稱的教學者他應只是在某一知識領域上,保有較多、較深專業的持有或是掌握。因為僅就教學而言,在知識與技能教學傳授給學習者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所持教材資料某種程度受到新資訊所覆蓋的形式,當然如果這個覆蓋的量過於龐大時,亦即是突顯了教材相對是陳舊甚至是落伍的內容。

準此,在現代資訊經濟社會情勢下,教學仍一再強調以彰顯傳統傳授教材知識與技術為目標的教學型態時,即會出現一種教育經營與社會發展現狀脫節、落後的現象,於是造成了教學資源在不具實效運作下淪為閒置與浪費的情形。

是故建構當代整體教育的功能與目標,當以培養學習者心智整合應用的行為能力作為經營的主軸,亦即是,教學端應將教學資源結合新資訊環境資源,直接有效地用於培養學習者擁有高學力知識技術整合應用的知能,用以對應於現實生活中日新月異新知識產出契合近用 (access) 的形式。因此切記,現代的教育型態絕不能再沉浸於傳統科考訓練下,以培養高學歷指標的思維結構。意即是培養學習者,俟應知識及技術更新所依恃的自學能力,即一個人所具展現思維能力的行為結構。於是,教學乃是引進一項有關「思維視覺化」能力學習訓練的策略,經由媒介內容思維視覺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5 的功能匯流知識與技術應用於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可以系統化的強化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結構性明確的理解,另一方面這樣的訓練同時也還能發展學習者系統化邏輯性思辨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思維視覺化的教學模式將會成為教育4.0 世代教學方式的主軸之一。

(二) 思維視覺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 課程企劃的結構6引進網路媒介作為教育工具 (Thinking visualization) 發展出新的教學模式,乃至教育制度翻轉的深度變革,讓網路平臺、傳統教育、特殊教育、遠距教育乃至新興數位資訊無障礙系統 (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 DAISY) 等,促成了數位匯流機制下「數位學習」(E-Learning)型態開放教育啟蒙與發展,讓線上教育平臺多工的媒介功能,精實的造就了當代教育社會性變革的榮景與成果貢獻。

審視當前開放教育的經營,在遂行教育4.0 理想目標的進程上,呈現出的是一種理想與現實運作間結構性落差的盲點,多數的課程與教學活動只是將傳統影音教學的教材,或一些局部數位化製作的網路課程,建置於網路平臺取用的形式,故這種數位資訊拼裝組合運作的形態,無論是線上互動課程或是資料庫閱聽課程,就網路媒體實質運作的功能而言,都屬於一種資源耗費功能不彰誤導誤用的型態;因為將傳統課程透過影音媒介呈現的方式建置於平臺線上傳播,它終究是傳統課程影音教材的性格。

準此情勢的發展,對應於教育市場消費行為與經營的特質,即教育的變革不只是技術更迭,它的成功主要在思維意念的翻轉。這樣的情勢一如新媒體市場經營結構所呈顯的,市場欠缺的不是節目商品量的規模,市場經營的勝出之道在於質的追求,亦即是「內容取勝」才是經營的王道。

在數位傳播的網路系統中,資訊與知識的創新產出都以不再是稀有的資源,即在知識、技術、資訊等的傳輸教授過程中,它們也都持續得更新產出。是故,現代的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習者,成為具有對應於知能快速創新的學習能力為目標。此一學習力的核心包括了思維能力與創新力,於是將課程內容思維視覺化的設計發展,即成為訓練學習者思維運用能力,最有效、最具體的教學策略內容,一方面深化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系統結構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其組織知識系統思考的能力。因此,可知以思維教學的「思維視覺化技術」將成為教育4.0 時代的主要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式。


型人」指的是一項創新人才的衡量標準,用以呈現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特質。T字的一代表的是「創新人才的專業能力」,如何能貢獻團隊幫助創新產品的實踐能力。就資訊產業而言,第一類的專精技術人才有資工、電機、機械等實作的能力,第二是專精於用戶需求概念轉換的人才,有設計、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第三是專精於商業模式、行銷、財務的人才,包含商管與行銷人才,鑒於這三類知識系統的龐大規模,因此,能有某一項專業時即能對創新過程有所貢獻。一橫代表「與他人合作與跨領域的能力」,包含同理心 (empathy) 與對於其他領域的興趣 (enthusiastic);例如在腦力激盪的討論中能傾聽他人意見,願意延伸他人的思考,即是同理心特質與對於其他領域的興趣。同理心的訓練,一是對於合作夥伴的傾聽與包容,二是對於用戶的瞭解與問題發現,而透過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模式可以增加同理心的強度。因此,型人才的特質就是學會合作,包容不同學科的論點,尊重不同學科的意見,而不是彼此僵持,利用位階排除雜音,也不是不表達意見,凡事靠投票共識決,這樣都無法達到最好的合作成果。

5 思維視覺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 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的結構和思維的路徑具體圖化結構呈現的型態。視覺化後“思維”型態有利於理解和記憶,故可以有效提高資訊複製應用及資訊傳遞的效能。建構“思維視覺化”的技術主要包括下列兩大領域,一是圖示技術部分其包括有: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等,二是生成圖示軟體技術的部份其包括有: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 等。隨著“思維視覺化”技術的普及化的發展,其在各領域的應用防愈來愈廣泛,愈來愈深入的近如各專業領域的用發展上,例如在網路商業領域中出現的“視覺化思考”會議;在教育領域中出現的“思維視覺化教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思維視覺化研究”等都屬於它應用的成果。

6 資料來源:http://edu.163.com/15/0610/11/AROCLAAC00294IPE.html

Views: 1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