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渼·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教學(1)

一、前言

未來人類要能適應社會變遷,必須進行四種基本的學習,它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發展 (learning to be)。1

關於「學會認知」,不只是教學生擁有 (own) 知識,還要教導學生如何獲取 (access) 知識。由於電腦網路是一種認知工具 (cognition tool),透過電腦網路來學會認知,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認知心理學家模仿訊息處理模式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將人類的認知歷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感知系統、記憶系統 (短程與長程記憶)、控制系統、反應系統。敘事型態 (narrative form) 是記憶的主要模式。在記憶系統裡,人類是以敘事型態來記憶的,特別是對沒有組織和含糊不清的事情,敘事型態容易再做確認和回憶。2

所以根據敘事型態來創造各種故事,可將失去的記憶尋找回來,並且在無序的狀態中建立其因果關係。對於矛盾對立的敘事特徵,人類更可以運用其認知上的預測能力來加以重組成其預期的樣式,進行個別的創造。


故本文結合創造力與後敘事學等理論、說故事教學法 (Story-Telling 
Approach) 等,開發創意說故事敘事行為模式,以半結構的方式來進行網路對話情境中的說故事。

以下先說明本文所根據的理論,有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羅蘭.巴特等非線性敘事,以及敘事學理論 3;再根據敘事學內涵架構中的故事、敘述話語、敘述行為,說明敘述話語的敘事性 (敘事基模)、敘述行為與創造力的關係、網路說故事敘事模式的平台、流程與步驟,最後提出對敘事文本進行後續研究的方向。

 

1 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內在的財富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1996》,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年版。

2 記憶的形式心理學家將之分為三類:語意性的 (semantic)、劇情性的 (episodic)、
程序性的 (procedural)。語意性的記憶 (semantic memory) 發生在我們腦海中想到週遭文字與符號的意義之時,代表我們經驗中的「什麼」(what) 以及「如何」(how)。劇情性的記憶 (episodic memory) 則牽涉到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的情境因素,代表我們經驗中的「在哪裡」(where)、「何時」(when) 以及「跟什麼人」(with whom)。程序性的記憶 (procedural memory) 則與我們學會的技巧有關,也就是學習如何開車如何投票等,代表「如何做」的指示。

3 符號學、結構主義與敘事學一直處於重疊、共生的狀態,故理論探討所涉及的層
面極廣。 

 

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


後現代主義思潮認為世界、思想、藝術、語言等的本質就是對話,
且只有平等,才可交流;只有理解,才可對話。對話是巴赫金 (Mikhail Bakhtin) 首倡,也是他小說美學的哲學基石 4,他認為小說以「多聲部/複調 (polyphony)」的對話方式來說故事,讓每個人直接訴說他們的所知、所感、所思。故事中的人物成為真正自由的可以言說的個體。讓眾多的訴說,彙集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話語世界。

董小英 說明對話關係是「兩個不同主體的話語之間所具有的同意和反對,肯定或補充,問和答的關係。」

原題《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

本文作者劉 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原載: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4 期 2008 年3 月頁1~34)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